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人世间”征文】锅盔岁月(外一篇) —— 李嘉

2021-07-03 03:37:18

《乾陵文苑》总第360期

《乾陵文苑》关于“人世间”的征稿启事

      为了坚持贯彻 “ 文学即人学 ” 的创作理念,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发掘优秀的作者和作品,《乾陵文苑》编辑室特向全国各地的作家、文学爱好者、大中学生以 “ 人世间 ” 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为主题的征稿活动。

一 . 征稿内容:发现真善美,宣扬真善美。一个人,一家人,一群人,一个地方的人;人人可写,事事可写,扬善抑恶,积极向上,主题思想明确。

二 . 形式要求:投稿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平台首发),题材不限,随稿须附作者简介,近照1张。

三 . 奖励方式:本次征文以点击量取前十名以现金奖励,第一名1000元人民币,第二名900元人民币,依次递减第十名100元人民币。所有奖励金由《乾陵文苑》文学发展基金提供。

四.投稿邮箱:1504640383@qq.com

五 . 截止时间:2017年12月30日

【注】1.来稿注明“人世间征文”字样,未注明的作品若采用,不以征文参与奖励 ;来稿20日未刊登,可自行处理。

      2.征文不另发放稿费,所有赞赏金将注入《乾陵文苑》文学发展基金。

              《乾陵文苑》编辑室

                   2017.8.16.

 

锅盔岁月(外一篇)

       文|李嘉


        回望青春,最难忘的莫过于锅盔岁月。


        锅盔,据考证,是秦朝时军队为了行军打仗,用金属头盔烙的一种简易面食。每个来自农村的关中学子,应该都有过一段背馍求学的经历——姑且称之为锅盔岁月。


        那时背馍,每周两次,周日下午上学背周一到周三的馍,周三中午学校会放小半天假,让距离学校远的同学回家背剩下三天的馍。


        同学们背的馍有花卷,有馒头,但更多的还是锅盔。关中地区寒暑分明,夏天太热,冬天太冷,锅盔由于经过高温烘烤,皮实耐放,便于储存的特点而受到大家偏爱,家里人一般会把烙好的锅盔切成三角或者方形以便于携带。


        除过干粮,同学们每人还会带一罐咸菜,也有带腌蒜苔或者绿辣子的,冬天会带一种关中人称之为“酱辣子”的菜为大家所喜欢,吃饭时同学们围坐在课桌前,互通有无,你夹我一筷子,我夹你一筷子,好不热闹,就这样,一顿在今天看来近于凄凉,简陋到极致的午餐或者晚餐,在大家嘻嘻哈哈中便用过了。


        有一次回家背馍,由于农忙,我便背了一袋馒头来到学校,结果那几天特别热,吃到第二天,由于馒头水份太多便发酵变质了,我把表面的白毛擦去照咥不误,等到第三天,掰开的馒头开始拉丝严重变质了,发出一种怪怪的酸味,我拿出喝水的大搪瓷缸子,把发酸的蒸馍掰碎了用水泡起来吃,可是依然难以下咽,同桌金怀亮慷慨的抓了一把白糖给我,甜甜的味道诱使我吃掉泡了大半缸子的蒸馍,结果身体吃坏了,跑肚窜肠拉了几天稀,最后好像还住了几天院才好。


        记得有一晚,大家正在熟睡,一个同学突然大叫有老鼠。原来一个同学下午回家刚带来的锅盔里面有菜油(我们那时叫油锅盔),浓烈的菜油香味把嘴馋的老鼠给招来了,于是,大家都蹦起来打老鼠,折腾了大半夜夜,老鼠在宿舍里上窜下跳,最后还是给抓住了,可是第二天上课时,大家都无精打采,哈欠连天。


        整个初中三年,我都是和住在对门的发小卫东一起同踩一部单车,共同背馍。天晴倒还罢了,每逢雨雪,车轮子上全是泥巴,我们便准备一个小棍,走一程掏一下沾在车轮上的泥巴,一路上艰辛无比,他踩一程,我踩一程,走过无数艰难的青春岁月。


        随着北方隆冬季节的来临,冰天雪地,水房打开水的水管都给冻住了,同学们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学校便搞了一个简易的学生灶,同学们把从家里带来的玉米榛子交到学生大灶,然后换来饭票,至今记得黄色的是二两,红色的是一斤,北方滴水成冰的天气里,每天早上能吃上二两一碗热乎乎的玉米榛子,不用啃冻的坚硬如石头的锅盔或馒头,曾是每个农村学子贫瘠青春里难得的美味。


        读初中时,有一天晚自习,同桌金怀亮饿了,便上宿舍去拿锅盔吃,等到晚自习结束了,我也没见到他人影,大家回到宿舍一看,只见他被压在了宿舍的床铺下,早已没了呼吸。


        原来,由于天寒地冻,学校的住校生越来越多,学校便把学生的通铺改成了上下层,金怀亮上铺的同学由于投靠亲友便空下了,加之靠墙的缘故,学校便把搭建通铺剩下的木板木头架在他铺位的上方,也许由于放置的东西太重,也许由于搭建人的疏忽,也许由于哪个铆钉的松动,总之,天灾人祸吧,可怜的金同学在取锅盔时不幸被压在了下面,等我们一帮同学慌乱的清除掉垮塌的木板后,只见一根碗口粗的横梁正压着他的胸口,他青春的头颅微微低垂,面色煞白,瘦长的手掌心里拿着咬了一口的半个锅盔,口里正在一股一股呈喷射状往外冒血,现场惨不忍睹……     

           

        记得学校为金怀亮同学买了一口薄棺,油漆都没有刷,白色的棺材在雪地里摆了一周左右,那年冬天好冷呀!金同学父母莫名其妙痛失爱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学校哭的痛断肝肠,鼻涕一把泪一把,师生望之无不垂泪,最后仅得了几百元丧葬费,事情便不了了之了。


        这恐怕是属于锅盔岁月里最苍白冰冷的记忆。至今想起,依然寒彻骨髓,一个青春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端的葬送在贫瘠艰难的青春岁月里。


        上了高中后,学校的食堂比初中的学生大灶好了一些,记得供应有胡辣汤,面条,偶尔会有炒菜,每个周末还有一次泡馍吃,可是供应的食物种类繁多了,管食堂的人想法便多了,泡馍里不见肉,炒菜里不见油是家常便饭,同学们曾去闹了半天,毛用没有,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管食堂的人是学校领导的小舅子。


        去年回老家,同学们搞了一个“缅怀锅盔岁月,共叙同窗友谊”的同学会。十几个人围坐,面对一桌的美食,大家最爱吃的竟然还是粗茶淡饭,锅盔绿辣子,鸡鸭鱼肉无人下箸,荠菜疙瘩最受欢迎。谈起上学时的艰难往事,同学们个个云淡风轻,正是艰难的岁月磨练了大家的意志,让同学们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多年不见,在坐同学有的两鬓斑白,有的竟然有了孙子,想起昔日在学校共同学习的情形,大家无不唏嘘,感慨万千,唯叹时光匆匆,太匆匆……


        曾记少年骑竹马,转身已是白头翁!




逛  会


         关中人把逛会又叫“跟会”和“赶会”,“跟会”不紧不慢,重在悠闲。“赶会”则不然,不是买葱就是卖蒜,着急忙活重在办事。一字之差,歧义多变,要么说还是咱老陕有文化。

 

        小时候,太阳升了一竿子,半早上吃罢饭,和爷爷去逛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学前的我应该五六岁,不紧不慢,跟在他后头,距离县城七八里路,爷爷和我一老一少要走一上午,中午才能赶到县城,爷爷会买些烟叶换个烟嘴或配个镜腿,小小的我也目的明确,那就是美美咥一碗泡馍,有时也会吃碗豆腐脑或者一根麻花,省下钱买本小人书。

 

       过去人闲会多,每逢过罢年,县城里有“正月上九会”。从初九开始,刚刚过毕年,男人要预备一年的生产资料,女人要买针头线脑,大姑娘小伙子要约会相亲,瞧,通往县城那逼仄的备战路上,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相跟着去逛会,偶尔有个青年人骑着自行车疾驰而过,后面坐着端庄俊俏的对象,一路上会惹来人们无数艳羡的目光……

 

          三月里有“三月二十六会”,四月有“四月八会”,五月有“五月端午会”等等。会前先一天晚上,做生意的人们会在路旁占取有利位置,通宵达旦布置铺位,为了招揽生意,聪明的生意人会在简陋的铺位门口绑上五彩缤纷的气球,给平日里色彩单调的街道平添了一抹亮色。


        最吸引人的自然是名目繁多的关中美食,有让人馋涎欲滴的豆腐脑担子;有滋味香浓的凉粉摊子;有热气腾腾的炸油糕锅;还有甜蜜的蜂蜜粽子,芝麻滚子,麦芽糖,琼锅糖等,麻花,饸络,凉皮,炒粉更是摆的一街两行,应有尽有。不管平日里多么省吃俭用的庄稼人,来到会上,都会花钱大方,毫不吝啬,痛痛快快的图个肚圆。吃饱喝足了,回家走在塬上吼一嗓子秦腔——吃饱咧喝胀咧,和皇上他二爸一样咧……粗犷的唱腔里尽显乐观雄壮!

 

        一阵弦索锣鼓家伙乍响,刚才还款吃款喝的人们急急离座而去。王朝马汗一声吼,黑脸包公坐上边——原来,逛会的重头戏开始了,人们着急忙活要去看大戏了。高台教化人,只要是关中人,不管东府到潼关,还是西府到宝鸡,人们最爱听的还是名角。有唱“下河东”、“铡美案”的任折中,有唱“周仁回府”的李爱琴,有唱“断桥”、“窦娥冤”的马友仙,有唱“张连卖布”的孙存蝶。一出折子戏“三滴血”,令三秦父老津津乐道,百演百看不烦,百唱百听不厌。


        关中有些地方,每逢过会便唱戏,一家几口,父子同台,夫妻同台,妯娌同台,爷孙同台,甚至公公儿媳同台,戏是老戏,腔是老腔。有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三秦父老对秦腔喜爱的情形:“断桥千年桥不断,永不了结铡美案,世世代代游西湖,长生不老王宝钏。”

 

        现在最有名的恐怕是商芳会,这个乾县乡党是我们陕西人的骄傲,数年前在秦腔大赛中一吼成名,从此红遍三秦大地。在西安人民剧院举办了专场演出后,从此在人文荟萃的文武圣地西安城里红得发紫,成了秦腔艺术舞台上一个了不起呱呱叫的角色。她唱的“斩李广”,接连七十二个“再不能”,时而高亢遒劲,时而哀怨悱恻,时而婉转低回,时而声情并茂,唱到动情处,声泪俱下,令人肝肠寸断。她在台上一招一式忘我哭唱,看戏人在台下连比带学忘情模仿。戏台前早被围的水泄不通,人山人海,小孩碎娃听不懂嫌缪乱,便挤到后台偷偷去看角儿化妆。

 

        这时,台下一阵骚乱,只见看戏的人们东倒西歪,一会儿前倾,一会儿后翘,竟象那无根的浮萍一样,从高处看又恰似风吹麦浪一般……原来,有一伙不爱看戏的哈怂碎娃在胡挤捣乱,人们挤来挤去乱了营,你踩了我的脚,我捏了你的腰,叫骂声,哭喊声,锣鼓声,叫好声,寻娃的,喊大的,找妈的,大人碎娃,老婆老汉,大呼小叫,乱声一片……眼看戏唱不下去了,忽然斜刺里伸出一个长杆杆,迎头就向那乱成一锅粥的地方敲去,说来也怪,顿时清净了,哈怂老实了,人们又接着看戏。台上张连卖布归来把钱输光了,正和媳妇在院里打情骂俏狡辩哩,看到张连那胡搅蛮缠的嘴脸,人们脸上泛出了会心的笑意。

 

        却说会场上用长杆杆维持秩序的都是比哈怂还憎怂的角色,关中人称半吊子,一般都是六亲不认的社会混混。据说有一年过完会,唱罢戏,有一个半吊子刚一回家,就被老婆骂了个狗血淋头,你猜倒咋了?原来,这货举着长杆杆睁眼不认人,竟然把正在看戏的老丈人的后脑勺给敲了一个大疙瘩……

 

        记得人生第一本读物《哪吒闹海》,就是逛大墙会买来的,一路读到家,天黑了在家接着读,睡着了做梦踩上了风火轮,自己也变成了手持乾坤圈的哪吒……一颗酷爱文学的种子,就此深埋不提。

 

        如今,不管城里乡下,人们都一片忙乱,忙的脚后跟打屁股,忙着挣钱过日子,城里人忙着上班做生意,乡下人忙着种树包果子,老师忙着补课赚外快,学生忙着召集同学会,碎娃忙着上网打游戏,老人忙着健身跳广场舞。会过时了落伍了,大家没那闲心无暇逛会了。

       

        怀念会!




作者简介:李嘉,陕西乾县人,爱好写作,现居深圳。有作品散见于《三秦都市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神箭》等。

乾陵文苑》投稿须知

投稿作品:散文、诗歌、小说、书画。作品须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1504640383@qq.com ,20日未刊用,请自行处理。 

关于稿费:赞赏金的一部分作为稿费,30日内以微信红包形式发放。赞赏5元以下不予发放,留作平台维护费用。投稿作者加微信1504640383以便联系。

关于版权:发表在《乾陵文苑》平台上的文章,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

编      委: 袁富民    崔岳     王荣君    李   夏      李木子

 法律顾问: 李木子 


【征文排名】

【“人世间”征文】倒下的青山   ——   袁富民 (1)

【“人世间”征文】 河东,河西  ——  李木子(2)

【“人世间”征文】秋天早晨的老人   ——    李木子(3)

【“人世间”征文】母 亲   ——   陈 君(4)

【“人世间”征文】昨夜我又梦见你了  ——    张建党(5)

【“人世间”征文】军训事记   ——   张佳辉(6)

【“人世间”征文】红武他妈   ——   王丙权(7) 

【“人世间”征文】从农民到“影帝”  ——   张建党(8)

【“人世间”征文】我在丹麦做饺子   ——   王文娟(9)

【“人世间”征文】送儿桂林把书读  ——   梁卫峰(10)



黑石书画培训班复班通知 *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艺术人才。也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及学生家长的需求,乾县文化馆黒石书画培训班做出复班招生的决定。

        黑石书画培训班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咸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齐旭峰先生于1999年创办的,开班10年间共举办培训班16期,参加培训学员近2000多名,其中400多名学员的书画作品参加了省市以上书画展览,有50多位学员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100多位学员在省市级书画大赛获得了奖励,其中多位学员在考入高校后担任学校书法学会会长,受到了学员及学员家长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乾县书法艺术人才的培养做出来一定的贡献。

         招生对象为10岁以上在校学生,成人书法爱好者,报名开始时间2017年12月1日,授课在乾县文化馆内,咨询电话:13649175555

(详细事宜见黒石书画培训班招生简章)


本平台文章图片未声明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本平台文章为平台作者观点,不代表 《乾陵文苑》平台立场。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