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学会承受

2022-04-06 02:00:39

文/何本禄 


人生路上,有风有雨,有磨难有痛苦,有承受,生命中有死亡的悲痛,是因为它同时有喜悦,有衰老的无奈,是因为它同时有青春的飞扬。


人生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承受。


承受痛苦。痛苦就人生而言,常常扮演着不速之客的角色,往往不请自到,有些痛苦来的温柔,如同慢慢降临的黄昏,在不知不觉间你会感到冰冷和黑暗;有些痛苦来的突然,如同—阵骤雨、一阵怒涛,让我们来不及防范:当我们屈服于痛苦的时候,他可能使我们沮丧、潦倒,甚至在绝望中走向灭亡。如果沉湎过去的苦难,对未来的生活是一种难超越的折磨。当我们承受了痛苦,我们就会变的坚强自信,那么,此时,痛苦就变成了一笔财富。


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漩涡淹没,从幸福的巅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足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承受平淡。人生中,除了幸福和痛苦,平淡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生活。承受平淡,同样需要一份坚韧和耐心,平淡如同一杯清茶,点缀着生活的宁静和温馨。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承受淡淡的孤寂与失落,承受挥之不去的枯燥与沉寂,还要承受遥避无期的等待与无奈。


承受孤独。会使我们倍加珍惜友谊;承受失败,会使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与深厚;承受责任。会使我们体会到诚实与崇高;承受爱情,则会使我们心灵更盈、完美。当我们终于学会心平气和地去承受时,那么,我们的人生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学会承受的关键在于心态,因为心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而积极快乐的心态是学会承受的重要部分,改变心态就能学会承受,就改变了世界。

历史的苍凉与亘古的洪荒 ——读《古镇的悲凉》有感

/杨小川


阅毕何本禄先生《古镇的悲凉》一文,我的感受便是:历史的苍凉与亘古的洪荒。


:诗人的天职就是返乡(译文意思)。其实为文者何尝没有诗人的情怀。只不过返乡路上,文化皈依的依赖程度有深有浅,有轻有重罢了。一个人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同,对故乡的归宿感是不一样的。如果骨血里融入的是以故乡为精神发源地、灵魂栖息地和文化皈依的圣殿,那么无论走到哪里,精神品格辐射出来的血脉总是延伸在返乡的路上。


在这里,我斗胆将返乡归为两类:


一、寄托于“物质”的返乡。


在《古镇的悲凉》里,文中提到的“三江六码头”、“巴河州河激情相拥”、“三汇四门”、“五宫四庙”、“包家大院”、“杨氏大院”、“王家大院”、“砖墙石板”、“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鸡肉水八块”、“心肺汤圆”、“椒盐锅盔”、“沙湾羊肉”、“十三级白塔”、“彩亭龙船”、“龙灯狮子”、“川江号子”、“川剧说书”、“喝茶论道”与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无论时是冲击视觉的还是刺激听觉、嗅觉与味觉的。乡情、乡思与乡味都寄托在“固化的”物质或者说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上。换句话说,一个人对故乡的依赖、对故乡的思念是有依托的。


当以上列举的种种“物质”(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风雨,遭遇拆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不可抗的自然灾害的摧折下,在“集体无意识”的伤害下,仅仅留下历史的痕迹,古镇风物破坏便不可再生,那么诗文创作者望“物”兴叹,聊以慰藉,实在有抚膺长叹的无奈。故而作者面对文物的“疮痍”,风物的沧桑,道出古镇的悲凉,实则流露出“风物”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历史苍凉之感。与《听听那冷雨》中余光中先生流露的情感不同的是:余光中先生有25年飘零在台湾而不能回到大陆的祖国分裂之痛,痛感中的乡愁痛彻心扉。何本禄先生的乡愁是怅惘低徊,低徊返乡,返乡苍凉。苍凉之景遭遇悲凉之情,情景相生,缠绵悱恻。


二、精神层面的展望。


实际上,绝对无物的精神返乡是不可能的。但眼前无一物,或者说物非人也非的场景确实也会让诗文作者摆脱所有的现实物质的困境,而将自己的遥想完全停留在精神层面。眼中故乡变为了精神故乡。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曾经叹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眼前的衰草枯杨与曾经的歌舞场,在物质层面几乎无法联系,或者说风马牛不相及。这正是一种提炼在现实困境之上的精神遥想。何本禄先生《古镇的悲凉》一文中透露的乡思正是有一种“凌空蹈虚”的精神体验。


试想,如果将如今的三汇镇夷为平地,让其似乎回到洪荒时代的模样,但留在三汇人脑海中的“文化三汇”依然会在精神层面还原古镇的风貌。也就是说“风物的剥落”并不意味着文化“软实力”的下降。它反而可能成为激发“文化生命力”的源动力。故而在标题中又加入了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亘古的洪荒”。个人认为,这于洪荒时代开始的文化积淀,是无法更改的。正如一个人生下来就带有原始基因一样。


如果我们将上述二者融合起来,糅合“寄托于物质的返乡”与“精神层面的展望”,糅合“历史的苍凉”与“亘古的洪荒”。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古镇没落的背后是文化的屹立。建筑是固化的文章,而文章是流动的文化。趟过时间的河流,让我们用文章来解读古镇的文化“基因”密码,筑起守护古镇的文化长城。


结束语:


悲莫悲兮生别离,荒莫荒兮无所依。


三江岸渚草悲伏,大青山巅松屹立。

后记:本文试图以读后感的形式道出一种较为典型的文化现象——“返乡”情结。姑妄分类,个人观点。


2017年10月8日凌晨1点


作者简介】:

何本禄,笔名:山野闲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四川渠县三汇镇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渠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渠县篮球协会主席、《诗文渠县》主编。曾任渠县办公室主任、渠县供销社副主任、渠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渠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党委书记、渠县作家协会主席、渠县体育总会主席、《濛山文艺》主编。


作者简介】:


杨小川,男,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金牛区“守正”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欢迎投稿

1、文章体裁:小说、散文和诗歌

2、附作者照片一二张,作者100字左右简介

3、投稿邮箱:458678692@qq.com


原创精品,扶持新锐;

立足三汇,面向世界!


名誉主编:杨森林   张力

       主编:黄河

执行主编:王中云

特约主编:孙小淞

       编辑:付丽霞   张成芳(特约)   唐中华(特约)

来源:三文学平台


凡本微信(CS458678692)注明来源:文学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学平台,转载请注明。

长按二维码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