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昔日运河“大亨”大河造船厂,荣耀半世纪!

2022-03-30 19:52:19



运河岸边的下水坡道,厂房里依然放置的车床,依稀能看见旧时坡道上的船来人往,仿佛还能听见昔日车床的嗡嗡作业声。提醒着我们那个见证了杭州运造船航运史的——大河造船厂





坐落在运河畔的大河造船厂,虽然旧厂早已搬迁,但占地60亩的老厂房、码头、仓库等老建筑都还保留着,成为运河边一道风景。



9幢旧厂房修缮一新,土黄的外墙,茶色的玻璃,让原本有些破败的厂房看起来精神了不少。


与周围的刀剪剑伞扇博物馆、运河西岸艺术园,远近相闻,互相呼应,融为运河一景。


石灵/摄


或许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河造船厂,见证了杭州运河造船航运史。


它曾是杭州船舶业的数一数二龙头企业,从昔日萌生,到盛级一时!



建国初期,钱阿兴为代表的几个私人修船合作社的老板发现,当时铁路运输运力严重不足,汽车运力更缺。


古老的运河水运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杭嘉湖一带又很少有造船和修船的工厂,由此他们萌发了办一个造船厂的想法。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1958年,在市政府和拱墅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现在的登云桥京杭运河边划拨了十余亩土地,筹建起了“杭州拱墅国营造船厂”。



到了1959年才更名为杭州大河造船厂,工厂刚开始仅有两个车间,分船体和辅助车间。


艰苦工业化道路上建起的新工厂


大河造船厂在拱宸桥以北,“杭一棉”后面、与“浙麻”隔河相望,地址是大石桥10号。


当时船厂不在现在的位置,厂房也没有那么大,占地也就十来亩。路途又远,交通又不便,船坞是芦苇搭的,车间是瓦片盖的,整一个风雨飘摇的样子。



船体车间的工棚更是面朝运河,四周没有遮掩,一到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无论寒冬酷暑,200多名船工当时造船、修船全都在露天厂房里。


更衣室里的工具箱是用木板自己钉起来的,大小不一,高高低低。工间休息时,就坐在狭小的工具箱边上侃大山,一个个穿的是粗布工作衣。



那时的大河造船厂只有金工车间和装配车间有还算像样的厂房,船体车间的船坞和喷砂车间只是用芦苇盖的简易工棚。


每到傍晚碰上船体喷砂除锈,厂区沙尘蔽日,区别只在于开始是喷黄砂,后来改喷铁砂。



当年挑选、搬运造船用的木头原料:经常到龙游、金华一带采购木头。一早起来,从杭州坐7小时火车到龙游,第二天天还没亮,坐汽车到山上挑木头,再把挑好、绑好的木头运到山脚下,找人运回杭州。


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一起推车赶到杭州的南星桥,把运来的木头装上车运回厂里,经常整夜通宵地搬,晚上累了就直接在厂里的旮旯头躺下睡觉,天亮了再上班。



当时别说是生产车间,就是技术研发部门,也经常主动通宵加班。厂里会给每人准备一个馒头,一碗粥当夜宵。



厂里基本没有大型起重设备,只有几个手动葫芦操作,更没有叉车。很多活都是靠肩、靠手拉来解决。


船下水也没有现代化下水机械带动,只能靠原始的滑板,甚至用人力拉动下水。



交通也很不方便,那时候从市区到厂里去上班,只有坐1路电车。因为拱宸桥一带大厂多,从城站到拱宸桥的1路电车真是挤得不得了。


不知要等多少趟,常常是电车挤不进去了就挂在车门口,拖着两条辫子的电车就呻吟着趴在车站里。


下了电车,还得赶到“浙麻”西大门对面渡口摆渡。开始时厂里就一条小木船摆渡,渡工撑着竹篙摇着橹,正常摆个渡得10分钟。后来厂里造了一条机动摆渡船,总算好一点了。



那是虽然艰苦,但现在看来却是过得非常充实快乐。特别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大河造船厂近900人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年轻人。


工会活动、文艺宣传队、青年突击队、托儿院等组织很全面,有时候一帮人还在厂门口练习垫接排球。



年轻人搞起了青年突击队,同时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还经常开展文体活动。船厂的文艺宣传队当年在杭州市交通系统小有名气。


当年还以青年突击队为原型,创作了一个独幕话剧《船厂新人》,还把浙江话剧团的导演请来帮助排戏。



尽管条件很艰苦,杭州大河造船厂却已是当年杭州乃至杭嘉湖一带人尽皆知的大船厂。



风雨飘摇中走向船舶业龙头位置


70年代,大河造船厂先后有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100多名年轻人充实到船工队伍中。



给造船厂的船工队伍增添了不少年轻人的欢笑声,也带来了巨大的知识技术革新动力。



1967年,大河造船厂自主研发的第一艘机动水泥结构客运船下水试航,告别了大河造船厂之前只制作木结构手划船的时代,生产出了第一条机动船


1966年8月接到杭州航运局的订单,1967年春天自主研发出第一艘客运船,载客60人,先后一共制作了12艘类似的客运船。



接下来,大河自主研发的路子越走越顺


1971年,受市政府、交通局和杭州造船公司委托,。


精耕细作四个多月,经过厂里各种试验和海试,“总统”、“首相”专用艇终于在1971年10月完工了。


,“大河人”也为此作出了一份贡献。



1972年,由杭州大河造船厂自主研发的200吨油轮,用于上海黄浦江的外轮加油,并获成功。


1975年,大河造船厂开始生产登陆艇,后来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队定点生产厂家。



上世纪70年代是大河造船厂的全盛时代,生产技术在杭嘉湖一带领先,造船的业务量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职工人数达到了近900名,是大河造船厂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间。也正是在70年代,大河造船厂创造了一年制造各类船舶90条的最高纪录



1988年,由大河造船厂设计制作的钢结构环城北路人行天桥建成,标志着大河造船厂开始涉及除造船以外的其他行业。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间,大河造船厂先后制造了金衙庄人行天桥南星桥人行天桥清泰拼接立交桥等10座钢结构人行天桥。


此后,大河造船厂还参与研发了多种民用产品,如电动自行车、高压静电除尘器等产品。




艰苦工业化道路上建起的新工厂


现在,大河造船厂已经搬迁,船厂留下的这一块空地,也在发生变化。老厂区保留着9幢老厂房、老仓库,作为工业遗产,被列入杭州第五批历史建筑名录。



修葺过的新厂房,用途变了,但魂没变,站在靠近运河的车间里,听着河水拍岸声,仍能感受当年的豪气。



原来历经风雨显得陈旧的老厂房焕发了青春,旧船坞变身陶艺公园透过美术馆的落地窗能看到运河,脚下透明板下方就是船只进来的轨迹。



依次排列的高大的建筑外立面涂上了橘黄色,看上去非常醒目。



当那些生活、工作过的几代人再次来到这里,或许还能在这土地上,看到当年承载着的希望与梦想、依稀寻找到一些失落的记忆吧。


信息来源:京杭大运河杭州景区(转载)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