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吃嘴精,一家只做美食的平台!
加小编微信,分享你身边的美食!!
小编微信号:weihuiczj
◆ ◆ ◆ ◆ ◆
和同事在聊起陕西美食时,提到了陕西凉皮,这下子激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有人说起自己是如何的喜欢吃凉皮,有人还讲了一个故事:
传说在秦朝的时侯,沣河两岸因地肥水美出产桃花稻闻名,桃花稻是秦始皇专用的贡品。有一年,天大旱,沣水断流,百姓无奈就打井抗旱。怎耐人怎胜天。虽有一点收获,但粒小而不饱,不但交不了贡品,大家吃饭都是问题。大家一筹莫展,秦镇有一个能人叫李十二,将米碾成糊糊吃,却发现面浆上笼蒸熟之后也可食用,便切成细条、搁辣子调醋,不知不觉中发明了大米面皮子。填饱肚子的李十二想,反正没有办法了,不如就把这万货进贡给秦始皇吧。始皇吃后十分高兴,便免了秦镇那年的赋税。大米面皮就这样的流传了下来,为了纪念李十二,秦镇人就有了正月二十三李十二忌日家家蒸皮子纪念的风俗。
秦镇是陕西户县的一个乡镇,前些年就是在户县服兵役的,在那里度过了我美好的少年时代,凉皮、米皮、泡馍、搅团神马的可没有少吃,红红的辣椒配上津津的面皮,酸辣的滋味充满口腔,唾液不由得顺着喉咙往下咽去。网上搜寻了凉皮的制作方法,在家里开始了自制凉皮。
凉皮为陕西汉族特色小吃之一,又称陕西凉皮。
面皮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据传汉中凉皮起源于 (公元前231—前2l3年)秦始皇鼎盛时期。《长安县志》和《留坝县志》描述凉皮的起源有这段文字:秦始皇在位时,南郑县有稻田十万亩,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干枯,打下的稻谷尽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当时有位姓朱叫十三的农民,将打下的新大米用水拌湿之后,用碾米的水磨碾子把大米碾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甄箅上蒸熟,再切成条状,名为大米皮子,大家尝后各个称奇。朱十三和纳贡的人来到秦镇,将面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了面皮感觉美味可口,倍加赞赏,并令今后汉中地区的贡物只能献大米和凉皮子。凉皮这一小吃,逐渐走入民间,成为家常便饭。
营养成分
冬天吃面皮你能保暖,夏天吃你能消暑,春天吃你能解乏,秋天吃你能去湿,真可谓是四季皆宜、不可多得地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本草纲目》上说:米能养脾,麦能补心。
按照同事给的建议和搜到的凉皮制作方法,选用了高筋粉(其实这还是上次做面条时剩下的,再不吃就过保质期了),因为是在尝试阶段,也就没有多用多少面,半斤足够了。
面中放入一勺盐
均匀的加水和面,并醒制30min左右
面盆中加水,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洗面筋,小时候可没有少这样玩过,从家里偷偷拿一些面跑到水塔那边的小坑边,将面洗成面筋,找上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竹竿的顶端粘上一点面筋,然后几个小伙伴们就开始去找马寂寥,这种活动是那个时候常玩的,现在的孩子们多已经不玩了。
高筋粉的面筋很好洗,
我是前后洗了三次就成了,
之后又重新尝试了几次,
很方便的。
洗面筋的水要留下来,
这些水就是
制作凉皮的主要原料了。
洗好的面筋暂时先泡在水中
将洗面筋水静置一夜后,
面粉和水已经分层,
用勺子轻轻地将水舀出。
下次再做的时候
我就要找上一个管子,
用虹吸的原理将水直接抽出,
还方便省时呢。
这就是面浆了,稠稠的黏黏的
在做面皮之前,
现将面筋给蒸了,
这些可不能浪费呀,
口感是津津的,很有嚼头
出于工具方面的原因,先后做了几次都不打满意,一次是用不锈钢盆放上面浆,直接放在锅中加热,成功也成功了,但就是面皮的水分很大,直接影响了口感。
最后又换了一种方法,用盘子装上面浆隔水进行蒸。
蒸的时间经过几次的实验,发现和面浆的多少也就是面皮的厚薄有关系,如果用不锈钢的专用工具的话,会节省很多的时间,使用盘子来蒸面皮,热量通过陶瓷盘子来传递,远远不如不锈钢的传递来的快。在某宝上找到了相应的工具,决定给拍下来。不过这次用盘子蒸也是蛮成功的。
面筋很快就蒸好了,
形状虽然不怎么好看,
切的时候有大有小的,
但一点也不影响口感
用盘子来蒸凉皮
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现有的条件下
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
才将这些面浆全部蒸完,
这在时间成本上很不合算的,
但对于美食的诱惑
却不能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了,
毕竟还是自己亲手做的。
一张张的面皮被不断蒸好,
抹上一点小磨香油以防止粘结
用刀切开厚厚的面皮时候,
能感觉到由面皮上
传来的津津的力道,
还带着一些反弹
面皮有厚有薄,是因为用盘子不好掌握,并且在蒸锅中盘子稍有倾斜也使得面皮一边厚一边薄,不过,这面皮的厚薄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掌握了
制作凉皮的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了,接下来的就是如何来吃凉皮了。
准备了一些配料:黄瓜切丝,绿豆芽焯水,蒜切沫,又炒了一点花生拍成了花生碎。
花生碎没有去红皮,一来是刚炒出来的花生太热了,二来是忙活了这么大会真的是饿了。
但千万不能忘记了辣椒。这些辣椒面是一个陕西的同事带给我的,正宗的秦椒,用热油拌上了,那香气就不用多说了。
终于是完成了,叫上了一个朋友过来尝尝,味道是如何的就不多评价了,反正这个夏天时有口福了,想这么吃就这么吃吧
扫二维码
联系我们
电话:13598692400-176037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