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rika_丽卡:一个非典型手帐达人的人生管理艺术

2021-05-21 22:43:38




小行星一直相信所有的自我管理都可以通过意志,方法和工具来达到目标,而手帐则是一个非常棒的人生管理工具。我们用每日的书写,记录,总结复盘来不断成长。


昨天刚好遇见rika_麗卡《一个非典型手帐达人的人生管理艺术》的分享,非常认同rika分享的手帐观,所以想把这样好的文章分享给你,期待打动你的同时,也能引发你的一些新思考。


                                                                        --Seven



文 | 来自rika_麗卡在广州1200bookshop线下分享会的讲稿




在一个这么诡异的时间点,深夜零时,聚集这么一帮人在这里,非常感谢大家今晚的到来,先祝大家愚人节快乐。




自我介绍



Rika


91年生,汕头籍,现居广州

狮子座

中山大学2014年本科毕业生

本职:互联网产品狗

斜杠:手帐博主、爵士舞者

微博:@rika_麗卡 | 2016年7月至今

微信公众号:@rika麗卡 | 2018年2月至今

B站:@rika麗卡 | 2018年3月至今



个人输出体系



Part One 手帐概述


说到手帐就不得不提起日本的手帐文化,在日本完全是人手一本这样的随身笔记本,记录着所有大大小小的行程,以及几点几刻做过的所有事情,看日剧的时候会发现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这样。

 

日本人一般借助手帐完成“整理”和“查阅”两大功能。为了满足这种日程管理需求,手帐一般会比普通笔记本多了很多格式设计,包括年历、月历、周历、日历等,有很多文具品牌,像日本的国民文具品牌 Kokuyo 国誉、知名一日一页手帐品牌Hobonichi、还有MidoriPencoMarksHightideMuji等优质质文创品牌,都为日本白领上班族、主妇、学生、甚至老人家,设计了符合各类社会人群的手帐本。


除了日常手帐之外。还有一些高级手帐,封皮会用高级皮革做成、配有笔插、插各种卡片的位置,定价不菲,但都非常受欢迎。《家族的形式》里香取慎吾饰演但主人公说过一句话“文具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格。”甚至日本人有一句话:“手帐哲学透视了你的人生。”能看得出他们和手帐的关系之深。




但是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使用手帐的习惯呢?


这种手帐的风潮在我的印象中大概是1516年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的,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解手帐的,但直到现在其实都没有变成一种大众的习惯,仅在小小的圈子里热衷,原因分析:


一是日本人的严谨、规划性,他们非常喜欢提前规划好一整年的一些固定行程,我同学刚在日本入学就被通知里3个月后的体检安排,和朋友约会都会提前至少一周进行邀约和安排,以至于必须要用工具来提前记录以防遗忘,但这种国民性格特点在互联网和电子软件普及之前就已经有了,所以他们一开始就用纸笔来记,也就养成习惯,当然现在的年轻人也有很多使用电子工具,但大多都会用电子工具+纸笔互相配合的方式,年纪大的人基本就是人手一本手帐了。


而中国人相比之下则特别随性,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喜欢临时起意的随心所欲,就比如我大学在中大,中大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槽点就是“中大时间”,比如说好的8点的活动,绝对会拖到8点半之后。


在上述提及的基础功能手帐之下,衍生了很多独特的手帐形式和风格。


Junk Journal


Bullet Journal


绘日记


Brush Calligraphy


Part Two 我的手帐人生


这一部分由于涉及个人原创内容较多,PPT图片暂不发出,以下为讲稿,感谢谅解。

很多人会问我关于手帐的问题一般有两个,一是觉得手帐这东西的确是个好东西,但不知道怎么培养这个习惯;二是奇怪我是怎么一步步到今天成为一个所谓的手帐达人的,我的路径是什么?


所以接下来的Part 2部份《我的手帐人生》,是我这次分享中最核心的部分,主要是讲些个人经历和故事吧,有点私人和八卦成份,也是我平常在写文章、发微博和公众号的时候很少会提及的东西,讲讲真实生活中的个人成长历程,以及我是怎么和手帐相处,并在它的陪伴下如何面对生活的。


其实分享这些东西给大家,也是我做这次深夜分享的目的。因为自从在微博开始分享手帐以来,可能读者们觉得我是在给予一些干货和陪伴,其实对我来说,一路来我收获了很多,大家都给到我满满的支持和认可。


这次发推文宣传活动的时候很多人私信我,才发现有很多很多人都是老朋友了,共同成长了一年、两年的人。


所以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能给到的最好的回馈方式,就是以最感恩和坦诚的心态,坐在这里,和大家这样面对面的像朋友一样的谈心交流,今晚我想和大家真实分享我从大学期间到毕业以后,16年春开始记录手帐至今。沿着手帐的内容、记录方式的变化、时间管理和个人管理方法的思考和迭代,来探讨自己从大学到社会之间如何过渡、如何做出职业选择、如何面对跨行业工作内容的困境、如何去战胜挫败、现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事业、爱好之间的关系,处理多重身份、如何维持自律、高效、深入思考,与享受生活、休闲放松之间的平衡。


手帐与我的关系:


1. 它是我生活中一边高效自律追求和一边慢节奏享受之间平衡的支点


2. 它帮助我对抗焦虑、挫败、挑战、不自信、孤独感、缺失感


3. 它陪着我走向理想生活目标,提醒我以终为始、记录着一步一个脚印



我是从2016年春开始使用手帐本的,因为我的手帐完全是用于记录生活、规划生活,它就像人生的映照,划分出了我人生的四个阶段,刚好就这么同步了。


第一阶段 迷茫期(2014年前)


很多人看到我大学的经历第一反应就是:挺丰富的呀,大学生活就应该这样吧,解放自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我现在回头看回上面这些标签,除了公益事业和舞蹈训练是我直到现在都没在后悔的之外,其他的东西,包括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各种唱歌、跳舞比赛、各种社团头衔,如果能再重来一次,我不会再做同样的选择,为什么呢?



因为,直到毕业以后的4年,我现在回过头来,公益活动,带给我许多特殊的经历和体验,一直影响着我、持续至今的,街舞学习让我喜欢上了街舞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其他的事情,我对现在的我个人价值、能力、心智等方面产生任何收益。为什么我当时会作出那么多错误的决策,或者是任由错误一直延续下去而不去做挽救,原因很简单:

一切个人成长的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先搞清楚自己要什么。


因为我是一个偏向于分享手帐方法、时间管理方法的,干货类型为主的博主,但所有的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自己清楚自己需求、有个人原则与坚守的前提下,就像学习做题,只依样画葫芦地学会了某道题的解题技巧,而没有理解这么做的原因,遇到其它题目照样不会,只有掌握了内核的思维方式,才能融会贯通,真正对你的能力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一直很想要写一篇「关注前必读」这样的置顶文章,探讨这两个基本问题:


1. 如何知道自己要什么?(what/why)


2. 以及,知道了以后,如何推导出自己要做什么?(how)


「真正要什么」,和「应该要什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事实上,「应该」是不会激励你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好处是:不再被动被推动,而是对自己要做的和感兴趣的事情充满使命。


很惭愧的真相是,我毕业以前,真的从来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发现其实大学时候身边的同学,和现在毕业多年以后接触到的公司新人、应届毕业生,都有这样的共同点:从没想过自己要什么,等到不得不想的时候,又举手无措了。因为我们从小就被人为设定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考个好大学。而且由于这个目标非常统一化,所以大部分人在以此为目标践行的时候,并没有察觉有什么不妥,由于处在这种集体主义的氛围里,很难去反思自己其实究竟真的喜不喜欢这条路,从来都没反问过有没有更合适自己的路线。所以绝大多数人都错过了个人成长规划的黄金期,也包括我自己。我当时刚刚去到中大的时候,过了那个刚刚入学的新鲜期以后,就开始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迷茫,因为我的人生目标「考个好学校」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不知道。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思考自己「要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晚,但不是有句很鸡汤的话嘛: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更何况,我们都还是年轻人。任何时候都值得深入探讨和反复回顾这个问题。


应该用什么思维方法去帮助我们练习推导这个问题呢?


「角色分类法」


《高效能人士的七大习惯》这本书,有提过一个方法,我以前也有在微博中的《任务从到手到执行需要经历的四个步骤》一文中分享过,采取的是,角色分类法。大致的方式就是,先罗列你现在扮演的所有角色,然后再罗列这些角色下,你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后来我觉得这种方法有点太笼统了,虽然说每个人都适用,但是罗列下来之后没个重点,指向性不够好,导致容易落实不到位。融合我学习的一些人生曲线梳理的方法,我觉得更为简便、更有侧重点的,可以称之为:四维度法。


达到什么高度?

在社会上的位置、在家族中位置、事业的高度、成就的高度

需要什么温度?

亲情、爱情、友情


去到什么深度?

专业能力去到哪里?


看到什么广度?

个人体验的广阔性,如旅游、享乐、兴趣…


那么,四维度法要如何运用呢?


第一步 维度

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前提,可能是从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开始的

以我自己为例,深度和广度这个我为什么不太需要呢。一般选择不要的原因有三个:不稀罕、要不起、可以要,但性价比低,理智选择下,决定不要了。


首先我觉得自己没有很聪明,属于小聪明,但没有大智慧,所以在专业深度这块,我对自己没什么期望和野心,可以说是属于要不起的类型;


关于广度这块,我的性格属于比较容易被一些小确幸治愈的人,又特别懒,怕麻烦,所以我不怎么旅游、又怕生、还怕吵,所以不爱聚会开趴,属于不稀罕的类型。但在「广度」上我唯一会比较想要的就是「兴趣的广度」,体验更多可以学的东西,比如我一直有在学习的关于个人管理上知识、关于咖啡的知识、学跳舞、学器械健身,最近也有点想好好学一下插画、工作的关系也对前端开发、UI设计挺感兴趣,我确实是个兴趣很多的人,但是兴趣泛滥也是很多人会有的问题,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知识付费流行的这个时代,大家容易被鼓吹、容易冲动消费、不小心就被陷入营销陷阱中,我特别警惕「速成」这个卖点,因为任何知识能够最后称之为知识都必须包含通识、应用、资讯三大板块的构建,根本不是速成能完成的事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收获都要愿意付出,所以我很害怕自己的这些兴趣的泛滥到最后反而让自己沉浸在快速的自我满足中,最后反而一事无成。


这种就是属于:可以要,但是性价比低,最后选择不要了,只作为业余闲暇时间的放松,不会给自己制定目标压力。那选择了高度、温度这块维度之后,第二步就是具体就要细化到选择方向和构建愿景当中。


第二步 方向

我们选择「高度」这个维度来举例,高度这个,基本上会用三个方向来衡量:个人的价值(年薪之类的)、创造的收益(推进了什么项目、输出了多少内容、实现了多少产值等)、影响力(团队人数、粉丝人数、家庭影响力、圈内影响力、社会影响力)


第三步 愿景

我梳理出了之后涉及的细项之后,就开始幻想一个愿景出来,愿景这里需要有一个前提:时限。注意,愿景才是你的核心动力,而不是目标。


如:3年后的愿景、5年、10年,便于对愿景进行难度指数的预判。举例:3年愿景:我要成为一个年薪50万的高级产品经理,带领开发团队完成从零到一的个人管理类手机端产品研发。


第四步 目标

即要实现愿景,需完成哪些目标。如上面的3年愿景,要实现的话,我需要完成以下目标: 产品研发能力、用户调研能力、项目推进能力、营销推广能力、互联网产品圈人脉资源...Tips. 梳理方法是问该行业前辈。


第五步 计划

即要实现目标,需完成哪些计划。如当中的第二点,产品研发能力、市场调研、产品调研、竞品分析、需求挖掘…Tips.梳理方法是查看书籍资料


第六步 任务

根据计划制定自己的执行任务表:project progress、年度GTD、月度GTD、周度GTD、今日GTD...Tips.方法是拆解到最小日单位。


讲完了这些内容,我希望大家也能思考下这个问题:

你想要要什么? 以及, 你要怎么做?


第二阶段 探索期(2014.7~2016.9)

这一部分由于涉及私人内容较多,PPT图片和部分讲稿内容暂不发出,感谢谅解。


这一阶段的前期:依然停留在第一阶段的状态里,比较茫然的,所以毕业后遵循家里的意见去了政府部门,但由于实在不适合自己,下定决定选择离开,幸好有手帐开始帮助我反省自己、梳理个人需求。



恰巧15-16年的时候是微信公众号和新媒体行业如火如荼冉冉上升的时期,由于顺应大学学的传播设计学院的公共关系学,开始学习新媒体编辑和营销知识。我的跨行业求职的路径是这样的:


  1. 看招聘网站需求根据需求制定学习计划

  2. 寻找和学习计划相符的线上课程

  3. 做笔记,不断深化和回顾

  4. 其他时间看相关书籍

  5. 准备就绪后,开始投简历

  6. 面试

  7. 获得offer


很多人我的一个问题是:离开安逸生活的勇气是什么?


有一种是在水下沉着,安逸自得的人,虽然无风无浪,但也容易被淹没、注定不会多出人头地;有一种是在海面荡着、乘风破浪的人;虽然光鲜夺目,但也承担着在着海上起伏不定、甚至被海浪吞没的风险。


他们代表着两种生活方式,其实无分好坏,不同选择。但有另一种人,是最最辛苦的,就是夹在当中的人,把头埋进水里,觉得无聊可惜,心痒痒想看看海上的奇妙世界,把头探出海面,又感到不安害怕,对未知的风浪充满恐惧,于是乎,他们举棋不定,无论在海上还是海底,都抱怨着,活得很不快活。


说实话,辛不辛苦?辛苦。但后不后悔?绝不。


当人生有几条路摆在眼前的时候,选择更难走的那一条,绝对不是坏事,她会让你收获更多。我的微博个性签名上一直写着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但其实这句话不全,还有下半句,叫「越努力,越辛苦。」幸运和辛苦,是结伴而来的,如果我不辛苦,我也不配得到什么实在的幸运。幸福不是靠索取和依赖,得用付出换来,付出的时候,反而能感受到真正令人心安的幸福,成功亦然。流汗的时候、熬夜的时候,这些用自律、自我对抗,换来的辛苦,总在突破自己的那一瞬、灵感来临的那一瞬,感到全部值得了,就算我什么都没有得到,仅仅是「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和「兑现自己的承诺」这两件事情,就足以让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平静了。



第三阶段 转型期(2016.10~2017.5)


环境:创业公司上班,开始接触产品经理的工作,做的是公益广告行业。

状态:把任务安排地满满的,没有一点缓冲的余地

后果:心态变差。当任务没有完成时会泄气和焦虑

原因:急于求成反而陷入力不从心

导致:视野变窄,思维堵塞。


写这篇分享稿的时候,我仔细反思了,为什么我明明正在转型上升期,却反而感觉好像逆水行舟,力不从心?直到我最近看到知乎大V曾少贤的提出的一个“假装学习“的循环,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当时正是处于这样的循环越是觉得时间不够,越是想要珍惜时间,越是珍惜时间,任务就越挤得满满,越挤得满满,就越容易给认知带宽带来负担。


但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认知带宽这个概念,一心只想学多一点、快点解决问题,果然我这个阶段到最后工作的情绪变得很差。


我当时工作一开始是在开发一个2B的报价网站,虽然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并不是我以前学习或经验相关的,但由于属于网站开发的工作,涉及到功能流程、页面交互、设计美感的东西,都是我日常生活或多或少会考虑到的内容,所以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在合理挑战范围内的工作。但后来整个工作方向发生了极大变化,压力重到我终于情绪崩盘,崩盘以后在家反思了一个周末。


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偏离轨道的方向摆正回来,实现价值的方式有很多种,要做自己喜欢的,做回产品的工作才行。第二件事是,我不希望我的工作对于公司其它员工产生强势的压迫,如果必定出现这种你输我赢的冲撞,也许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一个事业上的绝佳机会,但这种路径太讨巧、太激烈,和我的性格、价值观都不符合。


所以,深思熟虑之下,我辞职了。



这些经历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状态需要做以下调整:


給人生做减法


不要把时间排满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挤得太满,一旦超过认知带宽,就会出现堵车,发展会停滞。


舍弃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随之而来的是拖延症,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打个比方,晚睡强迫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人晚睡的原因就是白天拖延得太凶,到了晚上东西做不完,这个时候面临着,是要「熬下夜把东西做完再睡」,还是要「早点休息保护好身体储存体力,明天再做效率更高」的两难抉择。很多人会选择前者,因为无法忍受这种没做完的不完美,以至于隔天精神不好,效率低,习惯性又拖延了,夜晚继续陷入晚睡强迫症的循环。


这种感觉就像打德州扑克一样,如果你已经下了不少的筹码,到最后一刻,你意识到自己打了一手烂牌,此时是要再冒险allin,还是狠下心舍弃前面的这些沉默成本,直接放弃,从头再来?


人不是完美的神,完美主义会让人累。你不需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你应该把你宝贵的精力,献给你最擅长的、最想做的事情上面,做好就行,如果过于追求完美,反而会顾此失彼、一事无成。


像塑造一个产品一样地塑造你自己


我們在做產品開發的時候,前期都會進行非常充分的市場調研、竟品調研,會獲得非常多的場景、需求、創意、案例,但如果把這一切好的東西都堆砌起來變成一個產品的話,那注定會是一個失敗的產品,因為它太冗余了,沒有重點。你會發現你現在手機裝的絕大多數的app,基本每個app都會主要滿足你一個需求,最多不會超過三個,那已經很厲害了。如果现在有人给你安利一个非常完美的app,能满足你任何场景下的任何需求,那他注定是一个操作困难、学习成本很高的东西,到最后只会让人敬而远之,没人想去用它。所以我们一般会在各种调研过后,做减法,一般利用以下维度来做减法:


  1. 只满足最紧迫的需求(产品无法满足哪个最常见的场景下的最大痛点,就是最紧迫的需求)

  2. 关注开发性价比,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实现


而有时候我们在思考自己人生的时候,不妨也动用一下这种基础的产品思维。把人生当作是一个产品一样去塑造、去开发,这种感觉有点像是「上帝视角」,但区别在于我塑造的这个人物,是我自己本人。把自己人生的发展当作是一个产品1.0、2.0这样,有一个开发的节奏,去不断迭代,这种思维可以帮助我们:


  1. 这种心态有助于我们从自己的人生中抽离出来,从一个顶层的时间维度向下俯瞰我们自己的人生时间线,从而能决策得更加长远、理性

  2.  同时也能减轻很多负担和压力,原来现在所有一切都只是暂时的,所以在面对不足的时候我不会恐惧,因为我知道我心目中要打造的这款完美的产品是什么样子的,我按照我的计划和优先顺序,一步步来


运用长收益半衰期的概念去判断什么事情是重要的


非常多时间管理学教大家判断做哪件事情的标准是用重要紧急四象限法来判断,,这两种方法都很好,但总觉得缺少一个核心前提:究竟什么事情对我来说才是真正「重要」?


最常见的四象限管理法,是重要紧急、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四象限,但我每次用这种方式分类手头事务的时候,总觉得缺乏判断依据,我发现其实我不确定,比如领导安排的紧急事务,是不是重要?我想看完手头这本书,拖延了非常久,这件事情算不上急需解决?重要紧急的定义究竟是收益高还是我想要?非做不可究竟要依据客观情况还是主观状态?关于重要和紧急的标准其实是模凌两可的。所以,我更推荐以收益值和半衰期来判断。这种方法是我在采铜的《精进》中看到的。


收益值,顾名思义就对我的好处,不管是物质上、精神上,好处越大,收益越高。但是这个收益值,必须结合它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即半衰期(Half-life)来评判。

半衰期是个物理概念,它的定义为: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比如看无脑综艺、打游戏、吃垃圾食品等,做的时候很爽,一旦停下来,满足与愉悦会马上消失,甚至会带来精神的空虚或身体的不适,这种属于高收益短半衰期的事情;

 

比如漫无目的刷手机、无效社交、杀时间的行为,则属于低收益又短半衰期的事情;

 

比如和良师益友进行有目的性的对谈、花1小时梳理和内化刚刚看到的团队管理知识,这种属于高收益且高半衰期的事情;

 

给久坐工作学习、体态不佳的自己安排每天1小时健身训练、和亲人好友偶尔打个电话见个面联络感情,这些虽然一下子看不出效果,也不一定能产生多大的愉悦感,但长此以往能塑造健康身体和矫正体态,或者和重要的人保持稳定良好的情感状况,属于短收益但高半衰期的事情。

 

作用:

1. 与欲望抗衡

当我在产生欲望的同时,长收益半衰期思维反而促进了自己专注于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事情上。


比如,当我想花钱买东西的时候,就会考虑这个东西对我的收益值半衰期,这个东西真的能让我开心到哪里去?它对我的好处是会随着时间增长的吗?如果不是,我宁可把这笔钱存起来,花在健身、学习、投资等事情上面。


2. 让自己真的做到以终为始

把自己必须做的、觉得值得做的事情写在本子上,按照收益值和半衰期值的四象限分放置,会发现很多短半衰期的事情都不值得做了。

 

为短收益长半衰期的事件制定长期目标,并坚持跟踪,在生活中多创造长收益长半衰期的事件,少做短半衰期时间。


第四阶段 跳板期(2017.6至今)


我辞职以后,坚定了自己想要走互联网产品的方向发展的决心,但因为产品经验仍然不够丰富,因此没办法一举到最想要的公司中,根据我比较保守的性格,我希望先到一个挑战性和容忍度都合适的跳板型的工作环境中,储备一段时间,再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跨越。

经过上一阶段的思考和调整,我的手帐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个人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我比较关注的几点:


拆解和复盘一样重要


任务从计划到执行,靠拆解;检视调整,靠复盘。


寻求平衡很重要,请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需求


一个人没办法在一天24小时内都关注效率,做到尽善尽美,一定会有想要和、需要休息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休息方式。跳舞、健身、阅读、看电影看日剧看综艺、甚至是周末睡个懒觉、逛逛超市、下下厨,都可以,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休息方式。不妨将周末的行程排得松一点,给自己一些自由的,想干嘛就干嘛,甚至什么事情都不干,晒着太阳发呆一个下午都不需要任何罪恶感的机会。


我的方式就是,把每周的第一天设置为周六,周五完成工作后进行这一周的复盘,一方面不把周末当作是工作日拖延的借口,(很多人喜欢把工作日做不完的工作拖到周末,既给自己多余的拖延借口,又影响了周末休息的心情),然如果我周五务必结束这一周,我周末就可以尽情放松,然后在周六或周日安心地划我新一周的任务和挑战。


总结 阶段性人生曲线


我最近几年的一个很深的感悟就是,人生就像爬楼梯似的,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按阶段走的,她不是一个匀速上升的、也不是一个指数上升的,她是一个折线图,目标的设定、资源的争取与利用、都会加速曲线的增长。个人的勤奋、自律,都会加速储备的速度。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站在我们所处位置上上,重新审视我们的人生,重新去规划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走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去加快我们储备和进入下一阶段的速度、提升我们跨越到下一阶段的斜率。


Part3 开启你的手帐人生



面对质疑,坚持你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要陷入买买买的文具无底洞


享受极简生活和好物之间「物尽其用」的绝妙平衡吧。


好的产品有很多,但喜欢它的方式不一定是要买下来。

买之前必须学会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购买的目的是否源于自身真正需求?

2.物品是否适用于使用场景?

3.物品的价值是否符合长收益半衰期?

4.是否有按照优先级购买物品?

5.是否有按照成本预算购买物品?


输出的重要性


输出它是你输入的最佳途径,最棒的学习就是主题式学习、应用式学。

 

一个人的社交圈子,不是靠抱团而来,而是靠自我魅力散发和对个人追求的坚持,从而获得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的欣赏和协作关系。输出自我这件事情,让我收获了朋友,帮助我学习更多强大的功力、感受更多美好的人儿,也帮助我收获了机会,帮助我拓展人生阅历。

 

希望2018, 你也能多规划、多自省、多学习、多输出、多尝试。

谢谢大家今天到来。





THE END


通过以下途径找到我

微博:@rika_麗卡

公众号:rika麗卡 ( rika-lrt )

B站:rika麗卡


?




  About  Notebookplanet  


陪你体验 “手帐+人生” 的无限可能 


/


Weibo : 手帐小行星

Wechat: 手帐小行星

Email: loveczshouzhang@aliyun.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