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痒点需求产品、爆款财务自由、风口(变革、竞争)与匠心(飞轮、体验)、定位定律脑图

2022-07-27 21:29:18

1


2017年,我加入某青少年文学社区APP,全面负责社区运营方面的工作。


该APP数据保持不错,日活已有几十余万,算是一家在快速成长中的互联网公司。


但与之数据量不相匹配的是,该APP的后台系统却如“屎”一样。


  • 各业务模块堆砌,没有逻辑,收纳,全都是平铺;


  • 大量的数据都堆在后台里,无法分析,只是密密麻麻的列在那里;


  • 各种产品功能见缝插针的去往后台里扔,没有地方了就随便开出个模块,扔到里面;


并且这个系统后台不仅有所有运营的功能,还有产品,市场,数据其他部门的功能交织在一起。就连给用户换个标签这样的操作我都要找个半天。


更加苦恼的是:


由于大量的功能堆砌,该后台用起来非常的痛苦,点一下卡三下,使用5分钟,卡顿两小时,用的我怀疑人生,屡次有想砸电脑的冲动。


当然,冲动归冲动,冷静下来还是要去解决问题,由于该系统所涉及的业务模块过于庞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显然未来如果我有业务要推进,有运营方案要贯彻,这样的后台根本不可能支持到我。


所以思前想后,我定了如下策略:


老后台暂且放那不动,继续让大家使用,我开拓新的业务,然后根据新业务来搭建新的运营系统化后台,然后再慢慢的把老后台的一些功能迁移过来,并按照层级科学的排列和收纳。


并且如果之后这个新运营后台搭建成功,只能让运营部门用,并且一定要好用。


想着想着,我就干起来了。


1


接下来我需要找一块新业务去做。


这个业务既能对社区的内容产出有较大的提升,同时之后也能以该业务为契机,打造运营系统化后台,做出标杆。


那到底做什么新业务呢?


我发现在社区原生用户的运营方面,我们的团队是缺失的。


互联网社区最重要的核心是什么?


内容。


内容越好,社区越好,好社区一定有着大量的优质内容。


那好内容来自那里?


来自社区用户们的创作。


所以,一个好的社区,一定要有着大量可以输出优质内容的用户,俗称KOL,并源源不断的输出优质内容,这样社区才能慢慢成长起来。


知乎,小红书,汽车之家等等莫不是如此。


很高兴的是:公司的运营团队已经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团队中有大量成员负责外部优质KOL的挖掘。


他们会到各个平台去寻找非常有潜力的KOL,并邀请他们入驻到我们社区,给予相应的金钱和荣誉奖励。


在近一年的努力下,已经邀请了大量的KOL入驻社区,累计输出了近万篇优质内容。


另外呢,由于社区不断有新用户进来,口口相传,也出现了一大批原生创作者。


这些原生创作者水平要比外部邀请的KOL水平差一些,但贵在真诚,持续,源源不断,以及与社区的调性相匹配,所以逐渐也变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比较遗憾的是,这些原生创作者都是处在放养的状态,,所以我们官方也并没怎么运营他们,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在“靠爱发电”。


可想而知,如果能把他们的力量发动起来,对于社区的内容体系将会是非常大的补充。


所以我决定:


我的新业务,先从这批没有被触达的“原生散养创作者”开始,完成对他们整个运营体系的搭建,以及以此为契机,搭建运营系统化,并向其他业务模块推广


3


可能会有读者问我:为什么你不去先在老业务上做一些优化推进和改动呢?


这方面我也有想过,尤其负责外部KOL引进的同事,他们的运营操作也很痛苦。


维护基本靠QQ;查看数据要用手机到APP里去查看,后台根本没法看;每月给KOL结算奖金累到手抽筋;统计基本复制粘贴EXCEL,和作者对账累的口干舌燥……


按理说我首先应该帮助他们去完成业务系统化,为什么一定要执着搞新业务呢?


这里面也有我自己的考量。


首先虽然他们的运营很痛苦,但依然做的很不错,这是运营团队业务的基本盘,所以作为刚来公司的我,在不熟悉他们业务流程的情况下,贸然去动这个基本盘,会有较大风险。


其二,我的运营系统化策略不敢保证百分百就能提高工作效率,用新业务去试水,即使没成功,快速放弃,损失也不大。


其三,我做的新业务,搭建站内原生创作者的运营体系和引进KOL入驻运营体系基本一致,用新业务去测试,快速复制到老业务上也比较方便


其四,如果最后成了,我收获了一个新业务,一个运营系统,一石二鸟。


4


接下来,我要做的是什么呢?


开始画系统化原型么?开始找产品经理开会么?开始找技术团队沟通么?


不是的,搭建运营系统化运营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就是低成本跑通业务流程!


就是低成本跑通业务流程!


就是低成本跑通业务流程!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


由于运营系统化会占用公司一定的技术资源,并且由于系统化很多流程工作节点一旦设置好了就不可逆,所以务必要通过低成本手段跑通全部流程,以及验证成熟之后,才去推进。


所以低成本跑通流程业务,不仅可以快速推进,更是节省成本,减少时间,降低风险的最好方法。


为此,我抽了3个人和我一起来推进此项目,我也为这条业务做了一个整体的宣贯:


现阶段我们的社区已经入驻了很多站外高质量的作者,这一点做的非常好,要坚持下去;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社区内也出现了大量的原生创作者,运营好他们,同样非常重要。


因为产品用户的金字塔是一层一层搭建起来的。


一个金字塔,不可能只有塔尖,还要有塔中、塔座、塔基,就像我们的用户一样。我们社区现在有塔尖了(从站外入驻的KOL用户),接下来,我们要开始做塔中(运营社区内原生用户)。


对于他们的运营流程主要分几个步骤:


  1. 挖掘他们

  2. 制定内容标准和奖励规则

  3. 维护他们源源不断保持内容输出

  4. 在源源不断输出的同时帮助他们提升内容质量

  5. 给予奖励结算。


以上流程循环往复。最终通过运营系统化实现大部分流程系统替代。


好,开始干吧。


5


在低成本跑通流程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也累的半死,因为很多都是手工操作。


首先由于后台无法支持我们快速为某个用户发私信的需求,为了挖人,我们天天拿着手机到各版块寻找优质原生创作者,每发现一个,就立马给他发私信,告诉他:


你的内容很不错,请速于官方人员联系,QQ号:XXXXXXX


刚开始我们的文案很简单,但转化寥寥无几,最后我们不断优化文案,在文案中用很甜的语气,同时说明利益点,荣誉激励等奖赏,最终写出了一个转化率较高的文案。


接着我们要和这些原生用户谈奖励规范,包括对内容数量上的要求,每周写一篇还是写两篇,一篇5元还是10元等等等等,打字累到手抽筋。


由于刚开始制定的规范比较简单,我们发现原生用户开始有刷奖励的嫌疑,比如用抄袭,攒稿,分上中下来刷奖励,我们为此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包括针对字数,完整性,原创等十多条标准点,并且涮掉了很多刷稿的用户。


后来作者不刷稿了,但因为能力有限(毕竟很多只是15~20岁的青少年),发的原创内容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比如有时发的内容很水,或者标题没有起好(标题对于阅读量非常重要),排版有问题等等。


我们又开始做起了提升他们内容质量的工作。


比如我们制定了多条内容标准和指导意见,包括写的内容要有一定噱头;标题必须十五字以上;封面配图必须优质,高清,美图;排版要进行段落分行等等;


那我们怎么监督他们呢?


说来可笑,因为我们的后台系统用一下卡三下,我已经彻底放弃了对它的指望。我们要求这些原生创作者,每次发完内容,就将文章链接通过QQ扔给我们,我们打开QQ来看,给予他们指导意见,甚至会直接帮他们改标题,修排版。


但这种操作也不是很好,很多作者非常懒,经常写完忘记发给我们,等到结算的时候我们再去看的时候已经晚了,只能和作者陷入扯皮环节。


后来随着我们运营的作者越来越多,经常一打开QQ,一百多条链接轰炸过来,搞得我们头皮发麻。


接下来,又到了结算的时候,这块的工作更加艰巨。


由于我们是在跑通运营流程阶段,所以我们的内容规范标准,奖励标准都是每周根据上一周的结果快速迭代,更新。


比如上一周发现很多原生作者非常不重视标题,我们这一周的奖励规范就会有关于标题的追加奖励,标题优质额外奖励XX元。


类似这样的内容运营策略,我们每周都在更新。


这就要求我们的运营必须是超级敏捷,这也要求我们的奖励结算也要每周一结,只有这样才会给予作者们较高的驱动性。


按月结算的话早磨死了。


但这也给我们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


每周一,我们每个人都要进行大量的统计,并做到表格里,这位达标了,给10元,那位稍微达标,给20元等等。


用了一整天时间统计后,我们会把表格做到一起,发给财务部门审批,进行奖励发放,同时我们会在QQ群里对上周的奖励进行公示。


此类统计、筛选、发放的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尤其还在周一特别忙的时候。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每周一结的必要性,因为这样的敏捷对于我们跑通业务流程很重要。


6


在低成本跑通流程的过程中,参与此项目的同事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尤其大量的工作需要沟通、统计、筛选等等。


每当看到他们工作如此疲惫,我更加坚定了运营系统化的重要性,只有系统化才能让运营真正的飞起来,脱离手工重复工作的苦海。


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我们统计了所有原生作者的数据进行复盘,这种统计也是大量的复制粘贴,不过好在结果不错,我们初步认为整套流程体系完全跑通,而这个业务方向也是完全有价值的。


大部分原生作者在我们的运营,激励制度下,开始保持着稳定的输出。


在之前,他们发的内容很有随机性,完全凭心情。现在大部分一周一篇,稳定的更新对我们社区来说很重要。


甚至有很多原生作者经过我们对他标题,封面,内容方向的优化建议,输出的高质量内容完全不逊色站外引进的KOL;原生作者发表的内容也开始多次在社区内容排行榜前十里出现,也验证了我们最初的想法:


这些原生创作者真的可以成为社区的中坚力量,和外部入驻的KOL形成内容梯度。


我们也对所有运营流程的节点进行了梳理,发现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节点。


  • 发现有潜力的优质作者,向他发送招募信息,占用一定工作量。


  • 和作者沟通,打字,介绍规范标准占用一定工作量。


  • 作者发布内容后,监督作者发布的文章,进行优化占用大量工作量


  • 统计作者的工作量,进行复盘,结算,占用大量工作量。


我决定尽快上线运营系统化。


7


按照之前的规划,我决定不在老系统上添加这个业务模块了,那样只会是又一场灾难。


我重新规划了一个新的运营系统,并再次强调,这个系统只能让我们运营部门使用,不和其他业务部门混在一起。


由于运营系统是一个长期迭代的产品,不可能要求一步到位,所以我们对于技术部门的要求就是:


该运营系统第一阶段必须要能实现“增,删,改,查”。


增和删非常好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成本业务跑通测试,我们已经积累了近百名原生作者,急需把他们录到系统里,方便统一管理。


录到系统里的包括他们的昵称,写作风格类型,联系方式,以及我们对于该作者的一些备注。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原生作者因为各种原因流失掉,所以系统也要支持能删除他们。


另一个“改”则是因为我们的作者分成不同的类别,有的擅长写爱情,有的擅长写科幻,有的擅长写校园。


我们针对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称号,但作者也会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写作风格,所以改称号,改标签等等非常有必要。


最后一个重要,也是系统功能占比最大的就是“查”。


这方面我要重点强调一下,之前的老系统里,也有类似于作者数据显示系统,但显示的数据包括:作者入驻的时间、在线的时长、收到的打赏、粉丝数等等数据——数据维度特别多,但唯独作者发的每一个帖子的数据却没有清晰的罗列出来。


这就TM的奇怪了:我运营用户的目的是希望用户最终能发布较高质量的内容,连用户发内容的数据都没有,这让我怎么运营?


吸取了之前老系统的教训,我对于众多和当前业务无关的数据统统都不要,作者有多少粉丝关注,收到多少打赏,在线时长balalalal这些数据虽然重要,但不是运营业务核心数据,看或不看对于我们的帮助并不大。


最终我们让新系统清晰地只列出每位作者发布的内容时间、内容标题、阅读量、评论量、点赞量、收藏量等几个数据维度和内容。


不算多,但非常重要,而且能让系统保持清清爽爽,在观感体验上也大幅度增强。


如果想看更详细的内容,每个条目里后面有个详情,我们点击详情可以直接跳转到内容详情页,查看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所以在“查”方面,制,不要什么内容,数据都想往上堆,堆来堆去堆到自己看懵逼了,反而失去了做系统的目的。


毕竟清晰整洁的工作后台是可以让工作感到轻松且愉快的。


我又对新系统的美观性、排列性、可延展性,甚至一些字段都提出了很多细致的要求,这些要求不费什么时间,但却可以极大增强我们的体验。


8


终于在研发部门拖了我一个月后,只用了3天工作量,我们的新运营系统第一阶段工程终于上线了!


可见如果把运营系统拆成小阶段,一阶段一阶段开发,也并不会占用大量资源嘛。


等到这一刻,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以后这些原生作者再也不用通过QQ发链接给我们了,他们发的所有内容,我们在后台浏览的清晰无疑。


我的同事用上新系统之后告诉我,在这家公司待了这么久,终于感觉自己是在做运营了,不是在做打杂了。


新系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立竿见影。


我们这一业务的工作一下就变得无比清晰:


我们手上有多少这原生作者,作者发了多少帖子,每篇帖子的数据量多少,一切清清楚楚。


这个系统还可以按照时间段查看,我们进行工作复盘,再也不用复制粘贴表格统计数据了,直接看系统后台就可以。


我们的结算也省了大量的统计工作——尽管这块消耗的时间依然很大。


我们对于用户的内容优化变得非常迅速,用户只要一发帖,我们后台迅速看到,然后迅速浏览,迅速联系用户,告诉他的内容中包括标题,错别字,排版等一系列问题。


用户们纷纷表示我们像顺丰快递:很快速,很敬业。


向老板汇报再也不用表格了,直接系统拉取几张截图,告诉我们的工作成果。


截图清晰的显示,某位作者在我们的优化建议下,发布的内容阅读数,收藏数,点赞数翻倍。


系统上线后,我们扩量的胆子也大了。


没有系统,我们四个人维护100多号人就累的半死不活。


有了系统后,我们一个运营同事运营两百位作者依然不慌乱,因为所有的作者系统里都可查。


什么是运营?


这就是运营。


什么是运营系统化?


这就是运营系统化。


9


我的系统化推进依然没有停止。


鉴于上线之后成效特别明显,我们迅速在系统里添加了另一栏KOL运营,把这些功能简单改了改就复制了过去。


这让负责KOL入驻和运营的同事很快也用上了这套系统。


我们针对结算这个占用大量时间进行统计的业务也进行了系统化改善。


我们在系统里为每位作者添加了结算按钮,运营同事只要点结算,输入金额,最后会统一汇总成一张表,然后在系统里点击下载,这张结算表就自动生成,包括名字、金额、日期。


省去了大量复制粘贴统计的工作。


后来随着我们的作者越来越多,为了查看更加方便。


我们做了两套视角,用户管理视角和内容管理视角。


用户管理视角是以作者为维度,查看他的发帖数量,结算金额,总阅读数,粉丝数等等数据。


内容管理视角则是以内容瀑布流的形式,按时间把内容的各项数据以瀑布流的形式展示给我们,方便我们快速查询。


你看,即使我们后面为系统继续添加了诸多功能,但吸取了老系统的教训,我们并没有进行众多功能的叠加,而是尽可能让他们可以收拢,归纳,让系统后台始终保持清清爽爽的版式。


后续我还打算为系统增加客服系统,让整个回答作者,维护作者,与作者的沟通都在系统内解决,不要老是在QQ里。


但因为一些原因,我最终离职了这家公司,这些也就没有推进下去。


想想如果继续推进下去的话,这套系统无限延展,可以做很多很多内容。


比如:


  • 把众多的产品运营模块加进去,包括PUSH,替换闪屏,替换广告位,弹窗等等。


  • 包括把一些活动模块加进去,H5活动,投票活动等等


  • 包括把一些核心数据做到里面去,新增,日活,留存,浏览。


总之系统只要不断迭代,就会有力的支撑运营,产品乃至公司的发展。


只可惜没有如果。


好了,今天我用了较长的篇幅,为大家分享了我亲自操盘过的一个运营系统化案例,这其中既有我的策略,我的思考,也有我的执行方式,我的结果。也正是这次还算成功的系统化项目经历,让我坚定的成为系统化运营的支持者和执行者。


而这种系统化运营的思维和实操经验,。


那写到此,我想再次为你总结一下我对于运营系统化的思路。


1. 当产品有一定用户量的时候,不要犹豫,尽快推进运营系统化,脱离手工作坊。


2. 运营系统化一定要结合你的业务类型,运营策略,长远目标等众多因素进行考量。


3. 运营系统化一定要先进行低成本流程跑通测试,手工跑通流程后,再去做系统化。


4. 系统化要克制,不要一上来就堆砌大量功能,聚焦核心点。


5. 系统化要能考虑到未来的业务延展。


6. 系统化开发成本较高,采用小规模,短周期,稳定迭代的方式,依然可以在不占用大量开发资源的情况下达到目的。


最后,我真诚地想说:如果你是一位希望征服星辰大海的CEO;你是一位志存高远的运营负责人,你是一位渴望不断进步的运营新星,请你一定要相信系统化的力量。


不要怕资源浪费,不要怕别人说没用,不要怕老员工的抵触,要坚定的相信,系统化是让你的企业,运营快速飞升起来的推进器,是你在中后期与平庸公司拉开差距的重要因素。


即使没有系统化运营,但这样的思维也会让你超越众人,站在更高一个层级去看问题,想问题,并最终的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们都有一个梦想,财务自由,这个词对于我们的吸引力,不亚于九十年代“成功学”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吸引力。财务自由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不用受到约束,想去哪玩,就去哪玩,想不上班就不上班,即便遇到再大的浪,也会有默契的目光。


那实现财务自由难吗?当然难了,真正做到财务自由的,也就那么几个,看别人套现几亿后,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日子,羡慕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其实,财务自由是相对的,比如在北京和在一个山嘎达,实现财务自由对资金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我们那山嘎达,有个几百万,都可以横再走了。在北京,有个几百万,估计吃午饭的时候,还得掂量点要不要加肉。


很多人看过《异类》这本书,里面讲的是机遇对财务自由的重要性,看的我一度怀疑人生,像我们没有赶上90年代的互联网、08年的房地产、以及眼下消费升级的,岂不是人生就凉凉了?非也。


机遇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个人悟性,要知道在眼下没有什么风口的情况下,依然有些人年赚百万、千万,只是过于低调,不曾显露,我们看不到,就理所当然以为不存在而已。


从正常的公司发展轨迹来看,一个公司从创立到走上正轨要三年以上时间,那么如何加速这个进程呢?这就是本篇文章要讲的重点了:爆款。


本文我把自己近期对财富流转一些新的认知,做一提炼,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为大家剖析下,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一、爆款的范畴


常规爆款定义:爆款在我们日常理解中,意思指的是商品销售中,供不应求,销量巨大的商品。最开始来源于淘宝,比如经常看到的打造爆款,就是让某个单品销量暴涨,卖脱销。


我对爆款的定义:发展速度超出正常走势曲线的事或物,都称为爆款。以这个定义来看,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爆款。


以下简单举几个例子:


实体店铺:答案奶茶、瑞幸咖啡、西安永兴坊;

公司股票:腾讯、小米、茅台;

虚拟资产:加密货币、域名;

其他:房子、共享单车、吃鸡游戏、papi酱;


以上的案例都有个共同点,比如币圈经常说的,币圈一天,人间一年。同样的,这些爆款一两年取得的成绩,比其他普通企业几年甚至几十年取得的成绩都要大,这就是爆款。



二、爆款的价值


爆款意味着财富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自家店铺里面产生了爆款,等待我们的是源源不断的订单。对公司来讲,自家的产品成为了爆款,起码在融资方面是不用愁了,外面会有大把的人排着队来送钱,比如抖音的火爆,有多少人想分一杯羹,结果都被拒绝了,爆款就是这样拽。


在我所在的行业,游戏公司,也有出过爆款的公司,比如保卫萝卜、刀塔传奇、我的世界,以及最早的我叫MT,因为一个爆款,公司从地下室搬进去写字楼,公司的福利也大幅的提升了,对游戏公司来讲,一个爆款,不仅公司有了活下去的可能,更有了继续打造爆款的机会。


爆款意味着阶段性胜利


爆款都是短暂的,起码目前来看是这样的,拿网红店来看,很少有能火过一年,活过三年的。有些成功打造了爆款的人,会错误的认为能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变的飘飘然,是很危险的。


在公司来讲,一旦成功打造了某个爆款,比如APP,接下来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一次性上N个项目,结果是前面爆款的钱都投到了后面项目去,后面项目,没一个做成,前面赚到的都打了水漂。所以有了爆款,获得了大量财富后,怎样守住财富,让财富继续增值,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了。


上面简单讲解了爆款的价值,也就是想实现财务自由,有一个爆款是最优解,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讲,打造爆款的性价比更高,还是追逐爆款更稳妥呢?这两种玩法,各有优劣,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



三、打造爆款


打造爆款的风险更大


自己打造爆款就意味着自己去做内容产出或者提供服务了,这里面最大的可能是打造失败,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成为众多普通商家的一员。


拿抖音网红来举例,在抖音上面录制视频的用户要远远大于网红的数量,录制视频需要构思创意、拍摄,付出时间成本,大部分人不得章法,不清楚平台规则和短视频的特性,发布的视频数据不理想,投入了很多精力,结果是一个爆款也没有。


拍视频的成本相对来讲还是可以接受的,像很多人都有个奶茶店梦,开奶茶店,打造爆款是每个开奶茶店人做梦都想实现的事情。


随着最近的网红店层出不穷,一些人也跃跃欲试,这个成本就高了,要租店铺、购买设备、招人,一套下来没个几十万搞不定,店开起来只是基础设施搭建完成了,要想成为网红店,营销成本又是一笔开支,加之不懂,以为随便拍个视频就成为爆款了,结果就是不仅没成为爆款,还入不敷出,没几个月就关门了。


打造爆款需要策略


若想打造爆款,一定是有方法论来支撑的,不存在什么踩狗屎运一说。比如答案奶茶,我们以为就是普通用户,无意中拍了一条抖音视频推起来的吗?


图样图森破,别人是根据自己产品卖点、测试了几条才得出的结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就好比其他奶茶店,依葫芦画瓢,自己发抖音,怎么都不火,为什么呢?败在策略上。


爆款的第一点是要有曝光。我们谈抖音,本质上是他的曝光成本低而已。按市场价来说,在用户面前曝光一次的价格在几毛左右。离开了抖音,怎样去打造爆款呢?


按照市场价去买曝光,比如本地服务号,一条推文价格是1万块,买2万次曝光,不要觉得贵,这是量变到质变必须要做的,量到不了一定程度,是质变不了,成不了爆款的。


爆款的第二点是要有话题。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广告费老贵了,花出去的钱没有效果,因为没有话题,传播不了。话题的价值是可用于传播,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公司热衷于炒作事件了,因为可以传播。


比如锤子的发布会,他们自身投在广告宣传上的费用不高,但是朋友间都在谈这个,包括一些公众号,都在写TNT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免费的宣传软文。这要是花钱去买软文的话,那广告预算就大了去了。


爆款的第三点是持续性。就拿实体店排队来说,你排一周的队,别人会认为,你是找了黄牛;你排一个月的队,别人会认为,也许味道是不错哦;你排一年的队,别人会认为,这家店的东西就是好吃。


所以在买曝光时,要衡量下自己的斤两,能买多少钱,能买多久的,如果预算仅仅买一次曝光的,就打消这个念头,好好把产品做好就是了。不是谁都能一开始就能获得10亿资金来打市场的。


有一种爆款叫割韭菜


从道德角度来讲,这些人的做法是让人不齿的,从法律层面来讲,他们的做法又是合规的。这里抛开道德不讲,如果我们有一定资本的话,打造爆款做庄是实现财务自由的最~快捷路径了。


因为你获得的是别人积攒了几年或者别人未来几十年的财富,被你完全收割走了,就比如索罗斯做空泰铢,这样的行为谈不上对和错。


这里拿海边的石头来举例,比如在某个海边,到处都是圆形的黑色鹅暖石,没有使用价值,其他地方也没有,我就把这些石头囤积起来,少说也得几亿个吧,对外放出风去,一毛钱一个石头,有人要吗?


自然是没人要的,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嘛。但是,我可以让我朋友A来买,钱自然是我出,我给朋友A100万块钱,花掉99万买了我999万个石头,剩下1万,作为辛苦费。


其他人一看,哎呀,这石头竟然有市场,开始留意了,然后我又找了个朋友B,以每个2毛的价值,买下了朋友A手中999万个石头,围观群众一看,这么快就涨了一倍,赶紧入场,就这样来来回回,我把石头炒到了1块钱的时候,放出了大部分库存,一下子成为了全球首富。


我的钱是哪里来的呢?就是那些围观群众的血汗钱、以及贷了银行的钱,我把别人未来的钱,也都赚到了。这个石头就是爆款,真正的财富收割机。



四、追逐爆款


对于普罗大众来讲,在爆款这个游戏里面,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是追逐爆款了。比如炒股,炒虚拟币,也是希望能买到爆款。


追逐爆款的成本低


打造爆款的时间要一到两年,一个人工作时间也就十几二十年,能折腾的公司数量,也没几个,那么追逐爆款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像风投公司,手握上亿资金,这个公司投点,那个公司投点,希望投到几个爆款,一旦投中,那回报就很大了。


像ofo的天使投资、投资了阿里的软银、还有买了茅台股票的大伙。这里面有一点要留意下,切记切记,我们追的时候,那个东西,千万不要是爆款,当已经是爆款的时候,我们再去追,已经晚了。参考上面海边石头的案例。


追逐爆款要耐得住寂寞


耐得住寂寞,指的是要能熬。别人守株待兔一两年,为的就是兔子撞树的那一天,当我们追逐爆款的时候,在前期入手了,就要等,当然是要入对了手。比如买了腾讯股票,至少要放个五六年吧,只放五六个月就卖了,那获得的收益就很少了。有些人可能会疑问了,我怎么知道十年后的走势呢?往下看。


追逐爆款的取胜秘籍是信息


在打仗时,对胜负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是什么呢?信息,谁获得了对方的信息,谁的胜算就越大。追逐爆款也是如此,我们炒股时,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我这有内部消息,谁谁要拉升了,赶紧来买。如果信息是真的,那就是跟着赚钱了,多数情况下,信息是假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跳坑。


没有信息怎么办呢?可以分析出的,就像桥水的理念,通过历史规律,来预测明天的走势,还是很准的。要知道所有炒爆款的思路都是一样的,比如炒明星企业、炒大蒜、炒虚拟币,你只需要分析出,当前爆款所处的阶段,就可以得出是否入手的结论了。这个思路就是:建仓——炒作——拉升——套现,越往后入场的风险越大。


综上


不论是自己打造爆款,还是买入爆款,对智商的要求还是挺高的,毕竟这里面赚的都是智商税,我在大学毕业时,就听别人说过,最难的事情就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去,当时很天真,还不懂。


经历了房价暴涨、股市暴跌后,也渐渐领悟了其中的精髓,这就是一个游戏,看你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还是参与者了。


十年前


“怎么着,又写东西呢,大作家。”

“你才是作家,你们全家都是作家。”


没错,2008年老衬还是一个俗称CV工程师的运营喵,理所当然认为,世界上所有好文案应该都是电脑键盘Ctrl  C+V来的,世事沧桑,2018年的他竟然成了原创内容大军中的一员。


这一切都因“风口”,那些年他歪打正着地创了几次业,在几个很热闹的行业,都插上过属于他自己的“红旗”。后来他说,和早年共同追逐过的游戏一样,其实追“风口”的底层思维就是为了耍酷。


2010年做微博草根大号;2013年做短视频;2015年AR/VR、大数据、人工智能;2018年内容创业。8年间4次创业,除了2018年的内容外,前3次都是当年极佳的“风口”。老衬既做了风口上的猪,也做了风停后的死猪。


论风口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当这句话流行的时候,老衬这只猪已经摔死了一次。


2011年青春年少的老衬,出于兴趣注册了新浪微博,随意写了些内容,没想到赶上新浪微博正值用户量飙升,他自己都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就获得了大量粉丝,还狗屎运的登上过几次热门排行,因此催生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红利期后,创业初心不纯的老衬就摔死了。


后来老衬知道这叫流量红利,当一个新兴行业的新增用户增长超过行业内容增长时,凡是新发布的产品或者内容就能享受到低成本获取用户的便利条件。


因此老衬自以为掌握了创业精髓,悟出了“风口”哲学。那就是寻找正处于低速增长期的增量市场,在低速增长时入场,等到市场高速增长时就会形成“风口”吃用户红利。


在这条精髓指导下,老衬在2013年创业做了短视频,那时的依据是,新浪微博能火爆,是因为国外推特的风口。而12年Q4,短视频鼻祖Vine被推特收购,所以短视频也可能成为风口,所以是个好入场位,果不其然,老衬1年后就再次获得用户暴涨。


一、变革


  


那些年在醉心追逐“风口”过程中,老衬研究小米、滴滴、B站这3类完全不同风格类型产品的火爆原因,逐渐意识到,“风口”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变革情况发生,单纯复制国外的产品思路不一定全部适合国内。所以,老衬得出结论,寻找变革因素顺势而为才是捕获“风口”的关键所在。


1、 技术变革:老衬发现,移动互联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苹果智能手机的技术变革,小米在国内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个规律。所以,老衬在2015年也判断AI时代即将来临,便也All In了新技术领域,这是后话。


2、 模式变革:老衬又发现,滴滴打车替代出租车,微信替代短信,这些都跟技术无关,全部仅仅只是商业模式的变革,老衬由衷感叹想象力才是这个时代的天花板。


3、 人群变革:老衬再次发现,弹幕、喊麦、抖音……这些能成为流行,跟技术和商业模式关系都不大,仅仅是使用人群变了,所以老衬也发出了所有80后的哀鸣,真心不懂95后和00后。


二、竞争


  


发现变革因素的老衬坚定认为,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商业运作都应该围绕变革中的增量市场。因为增量市场的竞争思维是蓝海战术,这是互联网当初诞生的基因。因此老衬还总结出了一套追逐“风口”的竞争理论。


首先是针对变革中的增量市场,可以理解为新兴市场。


其次是掌握增速,我们通常看到的“风口”,其实是指新兴市场开始高速增长,而其实在“风口”前,新兴市场还有很长时间的低速增长阶段。


最后的行动包含以下3条:


1、 占位:寻找用户规模还处于低速增长期的增量市场,通过预判趋势入场占位;当市场开始高速增长后,有机会直接领导一个行业。所以,老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称是“剩者为王”心态的等风者;


2、 抢位:当用户规模高速增长,“风口”形成后,这时候只适合巨头大佬入场抢位。其他进入者只会成为炮灰,而作为捕风者的巨头,也可能会投资或者直接收购占位产品。


3、 红利:“风口”下肯定会衍生新产业链,比如微信衍生微信公众号产业链。运营出身的老衬认为,如果不能领导一个行业,那么就领导一个类目,入驻领导者的产品做行业上游类目的品牌KOL,享受“风口”红利。一如老衬的新浪微博草根大号经历。


论匠心


 


一直笃信“风口”理论的老衬于2015年离开斩获不错的短视频行业,进入了AR/AI新兴技术领域,一开始同样劈荆斩棘收获连连,但不懂技术的老衬,愈往后愈无法控制产品迭代,最终在2017年折戟沉沙。


在此之前,老衬基本没有经历过大的失败,作为“风口飞猪”的坚定拥趸者,一直以来老衬都是通过外部市场趋势来驱动自身的业务方向。当头棒喝之后,老衬终于开始正视内部驱动,用了很长时间做深刻反思,经常一次性思考就能维持8个小时以上,这才得出了后来的结论。


说起来很简单,老衬做了一个假设,然后希望用未来10年时间来证明这个假设。因为假设与证明体系是科学思维的起点,而老衬好友却用了时下一个流行词形容他,老衬的这个假设应该叫做“第一性原理”。


老衬假设,无论是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市场,只要是商业运作就会遭遇挫折。只有从事一件自己内心坚定信仰的事业,才能做到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反观自己8年间的3次创业,追逐的所谓“风口”,无不是充满了投机精神,当一路坦途还好,但凡稍遇波折便会退缩。所以,老衬给自己预定了事业的前提条件,先想清楚10年后的各种情境,然后再回望现在做什么。


1、10年后寸功未立,依然可以坚持全力以赴。

2、10年间遇到重大诱惑,能够保持方向,不改本心。

3、10年中有所斩获,还能保持从事最前端的工作岗位。


所以,在2018年,老衬进入了内容创业,原因是自己喜欢写作,并同时满足以上3条。老衬的期望是通过内容认知来帮助更多人,内容形态无论是故事还是新闻;模式无论是收费还是免费;格式无论是文字还是音视频,前提一定是要附带价值。在这之前的目标是未来不用工作,未来的目标是未来不换工作,老衬管这叫“匠心”。


一、 飞轮


  


当你企图推动一个静止的“轮子”,开始需要耗费极大气力,不过,当轮子转速达到一定程度,其动能便会反向支持,形成闭环循环。


这个理论老衬自己的解读是,自从内容创业以后,创作的每篇内容都是一个产品,一开始,思维意识影响产品形态,需要靠迭代思维来迭代产品。当迭代达到一定速度以后,产品运转开始反向拓展思维盲区,匠心之美,让老衬欣喜若狂。


当产品形态和思维形态紧密结合,这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的人剑合一。


1、 在存量市场的竞争中,所有GMV较大的行业,很早之前便已经成为所有人追逐的目标,存量市场上的红海厮杀,只有具备优质匠心的产品和持久创新的能力,才可以在已经混浊的战场上注入一股清流,当全新价值观的产品敲开用户心门时,才真正获得了一席之地。


2、 在增量市场的竞争中,双创热潮下“风口”已经成为所有创业公司的支撑理论,当增量市场变得过量拥挤之后,就已经不存在蓝海。所有可能成为“风口”的细分领域,很早阶段也已经涌入了大量产品。所以,即便在增量市场,匠心独具的产品能力依然是市场存活的唯一法则。


早期老衬的笔感未熟,所生产出来内容质量也并不高,由于匠心使然,虽说文笔粗陋,但依然还算一股清流,得到了很多读者认可。随着飞轮效应的不断转动,老衬的内部思维和产品迭代开始加快,终于创造出了用户价值从而给老衬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二、 体验


  


最初1个月,老衬有1篇文案一定范围内成为热门,也有幸得到鹅厂认可,迎来了第一桶金。3个月,老衬遭遇挫折,也一度怀疑人生。意义与信仰的不断打碎和重建,可能是所有创业者必经的心路历程吧,直到老衬看到了一条公式。


用户价值=体验价值-转换成本,这条公式据说是曾经的百度贴吧创始人俞军提出来的,老衬在俞军基础上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体验价值=新体验-旧体验


老衬认为,在存量市场中,每一个新产品从诞生之初,便必须面临整个市场的围剿。只有做到超出用户预期的体验,才可能占得一席之地,而代表体验价值的衡量标准只有两个,一个是时间,一个是金钱。


1、时间,用户使用产品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产品能够获得用户的时间,意味着对于用户而言,产品具备了使用价值。


2、 金钱,流量用户转化成为付费用户,产品具备了生命力,意味着对于产品拥有者而言,产品具备了用户价值。


所有的产品都是一方面追求用户量增长,另一方面追求用户价值增长。


转换成本=信誉+技能+数据+关系链


用户从一个产品转换到另一个产品,除了体验价值之外,还有转换成本,而转换成本包含信誉、技能、数据和关系链。


1、 信誉:比如QQ等级、卖家信用、信用卡额度,由于长期使用产品,为自己积累了信誉,所以具备了信誉转换成本;


2、 技能:比如微软的Office和苹果的iWork,各方面体验来说,iWork的工具都超过Office,但由于大家Office技能熟练,所以具备了技能转换成本;


3、 数据:比如简历、APP歌单、博客文章,由于长期使用产品,积累了沉淀数据,所以具备了数据转换成本;


4、 关系链:比如手机号、微博号、微信号,由于长期使用产品,积累了关系链,所以具备了关系链转换成本。


老衬认为,转换成本对于产品来说,意味着市场壁垒,转换成本越大,市场竞争难度越大。在存量市场中,有些产品体验即便超出预期,也很难和转换成本较大的产品竞争。但如果持久保持超出预期的体验和创新,便可能会创造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比如,苹果OS在PC上面始终没有战胜微软,因此却缔造了一个手机时代……


尾声


站在2028年的广州春天,花城的花海一如10年前争奇斗艳。回忆当初,2018年算老衬的至暗时刻,当时以浅薄认知为笔,将未来寄托于墨纸,如果不是有最早一批读者的鼎立支持,怎么都不会坚持10年。


人生因此充满了感动,老衬也不负取了“老衬”这个广州话中有特别含义的名字。不经意间,时光仿佛又回到了2018年,老衬只想对这时支持自己的读者说:谢谢,如果没有现在的你们,10年后,我不知道会在哪里……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