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千年传承,那些古老而美好的手艺

2023-05-25 17:04:50




曾经贯穿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木工、绣花、蓝染、制香、油纸伞、竹编,每一样都是以时间和专注力积累而来。在万事求快的当下貌似有不合时宜的嫌疑,但气定神闲的气质,却让我们心生向往。它们并非完美无瑕,但是却因手作而成就了世间唯此一例的美感。这些古老而美好的手艺不仅让我们放慢脚步,还留给心无限温暖。



图: Droopee


蓝染


终朝采蓝,不盈一詹


在天然草木染的阵营里,蓝染有三最:过程最繁复、最考验耐性和最耗时。



在自然界中,可提取靛蓝的植物有很多,比如木蓝、野百合、蓼蓝、马蓝、路边青等。但最有名的是蓼蓝。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从蓼蓝(蓼蓝是自然界中靛苷含量最高的植物,靛苷就是蓝色的来源)中提取天然蓝色来染布的方法就已经被人们熟练掌握,蓝染也因此而得名。



▲ 在《诗经·小雅·采蓝》中就有“终朝采蓝,不盈一詹”的记载,蓼蓝除了用做染色,还是一味有清热效果的草药


采集回来的蓝草,切碎、水浸、暴晒后,蓝草会慢慢腐烂、发酵的过程后,等到蓝草液从黄绿色变成蓝黑色时,再兑入一定量的石灰水,它就会生成深蓝色的沉淀物,这个制造沉淀物的过程就是造蓝靛,这个过程差不多需要 150 多天的时间。




▲ 在有的地区蓝靛也被叫做靛泥


据说手艺好的老匠人制作的蓝靛能放上十几年也不会变质,想染布的时候,取出需要的量,放在冷水缸中,再加上米酒待染缸里满溢靛蓝花的时候,就是可以开工染布的信号。





靛蓝是靠养出来的,蓝染匠人们每天收工的时候,都要根据酸碱度来决定是不是需要给染水喂蓝靛,天气冷了要及时做好保暖工作,只有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靛蓝花才会开得越来越好,染出层次丰富,素雅凝重的蓝。




贵州盛产蓝草,直到现在,当地的人们还在坚持用最传统的手艺来取蓝制靛染布。制蓝染布已是当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配方、手法早已烂熟于心,阿婆传给女儿,女儿再传给自己的孩子们,只为留住手艺。



虽然只是用一种蓝色来染布,但蓝染却因为染水、氧化程度、温度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有着无穷的变化,也有着不可预测的美,就像世界上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两枚树叶,每一款蓝染自然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美,蓝染还很实用,比如渗透进纤维的染料可以让布料更结实和耐磨,而来自蓝草的天然色素还有防紫外线和驱蚊虫的功能。取于自然又归于自然的蓝染,淳朴平和虚实深浅的落色,让它美到了全世界。




相比工业印染的高效一致,蓝染,这项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染色技法,也不甘落后,以安静朴素地姿态在我们生活里存在,可以是衣物、可以是手袋、也可以是家居饰品,甚至是把蓝用做家里的配色,分工不同,但一样很美。




木工


刨长出正直,斧利劈邪淫


树的生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成材能用了,砍伐后还要在自然环境下再经历日晒雨淋,自然晾干,木性稳定了,才成为木匠手里的木料。

 


在漫长的过程中,木头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历经沉淀、不疾不徐、宁静平和。在几十年的四季交叠中形成独一无二的纹理和质感,在开榫、修榫等过程中,木匠会因为手法和力道大小的不同会留下各种各样的印记划痕,会成为这件木器特有的印记,随着时间和使用而变得越来越美,能陪着我们一起慢慢变老。


 


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了锯子、墨斗、刨子、钻子等木工活里的传统工具。拜在他门下的不计其数的徒弟徒孙们不但传承了他的技艺,也把工具丰富开来。

 


对于木匠来说,每一把工具都带有个人的印记,锯子要调到自己用起来舒服的松紧,刨子一般都是自己做的,虽然没尺寸以自己合适为宜,但耐磨不会变形的硬是他们的首选,刨刃也要刚刚好的 45 度的斜角才能用到顺手不打滑。

 

▲ 刨子能细致的刨平修饰木料表面

 


▲ 凿子用以凿孔与开槽



 ▲ 锯子用来开料和切断木料

 
▲ 墨斗用来弹线与较直屋柱等

 

▲鲁班尺是丈量与校正角度的工具

 

在过去,大到修门房梁打顶,小到能在手里把玩的木器小物,木工承载着中国人的居住历史,独有的榫卯结构是中国木工的灵魂。


榫卯,简单说就是家具的两个部分需要连接的时候,不用钉子,也不用胶水,而是把两个需要结合的表面上一面做的凸出来,一面凹下去,插拼后就变成了一体。即使用上百年,也不会松动,更不会被虫蛀,这也是几百年前的老家具能完好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

 



不只家具,亭台、楼阁、宫殿,古时候的建筑同样应用了榫卯相契合,都能使木头与木头完美衔接。



▲ 传统粽角榫



▲ 抄手榫



▲ 云型插肩榫


后来,社会发展,有了各种现代化的工具,新材料出现,木匠的功能分化,逐渐被淘汰。但是,工艺先进了,程序简化了,效率提高了,胶水代替了木榫,思维简化,生活中就多了污染。

 

人们开始留恋真正精工细作的木工手艺,于是有人开起了现代生活里木工坊,等着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木丧志”。

 


这里就是现代生活里一个与木有关的宫殿:工坊里散落的刨花,被阳光晒出了香味。当身着工作服在里面忙碌的时候,从一张椅子到一把梳子,随着木头在手里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都让人太有成就感,精致的手工,天然的木头,让人感到温暖又亲切。

 


香道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古人们很早就懂得,以天然芳香并保留植物原态制成的熏香有调养心神的神奇效果:在古代汉族药学著作《本草备要》中,就有关于用焚燃沉香来调养身心的记载:“沉香性温,诸木皆浮,而沉香独沉,故能下气而堕痰涎,能降亦能升。怒则气上,能平则下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

 


熏香、斗茶、插画、挂画是古时候文人们的四大风雅。无论读书写字、喝茶会友,都要焚上一炉香,来营造氛围。

 


冬春交叠的季节,他们会烧用香料粉末为主而制成的炼香,春秋时节,会以天然木香为主,他们还有专门用来盛香的小盒子,来防止香气走散。

 


在清代的本草类著作《本草再新》中,就有“燎沉香,消褥暑”的说法, 意思是,沉香有利水排湿祛水肿的功效,尤其适合夏天,燃上一柱,定志宁神,暑气自然也就消退了。天然的沉香,既是一种香料,也是一味中药,既能用来熏香,还可以用来煮茶。



它是来自橄榄科、樟树科、瑞香科、大戟科这四大类起码30年以上的成树,才能产生“沉香”气味,经年累月中树木自然分泌的粘液,在干燥结块后就才能成香。无论是中国香道还是日本香道,沉香都是上等的薰香首选香料。




古人的夏天过的实在是浪漫,不仅把当年的场景画了下来,明代的藏书家俞弁的《逸老堂诗话》也很有名: “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


意思说的也是,既然奈何不得头顶上的炎炎烈日,不如在家,闭门净手后,燃上沉香,香烟袅袅中,心头的燥热也能一并被驱走,闭目养神间,直至心境自然凉的境界。



▲ 体现天人合一境界的《竹涧焚香图》



▲ 夏天槐荫下焚香午睡养生两不误《槐荫消夏图》


刺绣


不再只是闺房之趣


刺绣文化历史悠远,最早的史料记载,早在 4000 年前,章服制度就有“衣画而裳绣”的规定,而《诗经》中也有“素衣朱绣”的描绘,可见宋代开始国人尚绣由来已久。



到了明清时代,宫廷绣工规模更大,民间刺绣从而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除明代刺绣先后产生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除此之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地方名绣齐头并进。


▲ 苏绣


▲ 湘绣


▲ 粤绣


▲ 蜀绣


其中苏绣名噪一时,苏地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大批涌现。当时刺绣不仅仅是一门生意,也是富家小姐平日里的消遣,于是便有了“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


到了清代,苏绣已发展到极致,苏州也因此被冠以“绣市”美名。山水、亭台、花鸟、人物,绣娘无所不能,无所不工,苏绣针法也日渐丰富,甚至在清代借鉴西洋油画特点,利用绣线明暗,创造出更富立体感的刺绣风格。



直到现在,中国的刺绣仍旧美名在外,这门古老的东方手艺带给西方设计师无尽灵感。


▲ Guo Pei Spring/Summer 2016 Couture 


▲ Louis Vuitton Spring 2016 Menswear 


油纸伞


伞绽如花


伞键的单位为”夕”,因此一个伞键,称为一夕。因为伞键的形状与汉字”夕”极为象形。这是做油纸伞的师傅口口相传至今的口诀,当然还有类似”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意思是油纸伞做工之繁复,搬进来搬出去的环节不用算在内,做一把伞粗算起来也要七十二个工序。




油纸伞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主要雨具,有说油纸伞是鲁班的妻子云氏所做,关于云氏做伞古籍上是这么说的:“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云氏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做成了样子像“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的伞。



油纸伞不仅所有制作工序全为手工,而且取材用料考究,所用木料为人工栽培,专门加工。制伞技艺古朴科学,主要工序为:削伞骨——锯葫芦——组合伞架——煮晒伞架——装伞键——裱皮纸——伞面题画——修卷伞页——漆桐油——穿饰线——套柄锤——结伞顶。



而油纸伞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浪漫的文化符号,除去手工艺外,最主要的是自古文人喜欢在伞面题诗作画,因此提伞赠伞也成了寄情山水的一件雅事。


(部分图片来自【承气头上一片天——传统手作油纸伞展】)


竹编


道尽江南古韵


相比于刺绣和油纸伞,竹编在中国的历久更加久远。最早的竹编制品甚至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用竹编的筐、篮等竹制器皿存放食物。而到了良渚文化时期,浙江地区便开始在屋顶铺设大幅的竹编席子,遮风避雨。




竹编在战国时期已经逐渐发展为工艺,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复杂的竹编纹饰,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元宵时的龙灯、花灯的盛行, 竹编工艺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清朝时竹编器具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完全用于日常生活。




直到现在竹编依旧作为一门古朴而美好的手艺延续至今,江浙地区也还保留使用竹器、竹篮的生活习惯。而那些继承祖业的竹编匠人,则多数过着守着竹林的半隐居的慢生活。



蓝染之繁复,香道之禅意,木工之精确,竹编之古朴,刺绣之精致雅趣,油纸伞之桐香袅袅,都是意境悠远的手艺,有人愿意远离尘嚣,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专注而缓慢地修行,时光,就这样静静流淌进岁月的长河,这些手艺人便是如此虚度时光的,你呢?


- END -


温馨提示:文章来源:手艺门。古玩收藏 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古玩收藏

古玩古董、艺术品、收藏品、历史人文、茶道、香道、盆景

插花艺术、旅行摄影、心灵鸡汤、养生美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