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老家日照:可曾淹了石河县

2020-09-19 03:25:51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学文小故事

文丨田文阁  图丨网络


“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


笔者小时刚记事就听到这个老呱,村人还言之凿凿,指村东(涛雒镇宅科村)就有一条通石河县的大路,从那里直去就能到石河县。

  相传,在今石臼所以东的浩瀚海面原是一片沃野,石河县就在此,这里鱼有阔水,耕有沃土,山青水绿,地肥水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惜此地富人不仁、穷人不义,欺男霸女屡见不鲜,偷盗劫掠随处可见,拐骗杀戮俯拾皆是,坏人得意,好人遭殃。陆上不安,必然殃及水族,东海龙王赶赴上天庭奏本:淹没石河,另立新县!

  玉帝看了东海龙王的奏本,又听其所细举的石河县人的不仁不义的缺德之事,十分恼火,于是不假思索地准了东海龙王之奏。龙王正欲遵旨照办,太白金星忙出班急奏:“玉帝,上天有好生之德,难道石河县就连一个好人也没有?”玉帝略为沉思,亦觉这不免感情用事,为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纵一个坏人,遂收回成命,并责成东海龙王下界实地查访。

  东海龙王领旨,即刻直奔石河县城,适逢县城大集,龙王摇身一变作卖油老翁,设摊叫卖:“卖油啦,一葫芦头半斤,两葫芦头四两。”一听有这等“便宜”可赚,赶集的人马上把“老翁”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你争我夺,甚至老拳相向,可来买的都只一葫芦头一葫芦头的买,就是没买两葫芦头的,更别说提醒他卖亏了。龙王卖了整整一上午,日到中天,油“卖”了个一滴不剩,仍有买了好几趟的还在打听下回卖不卖了,东海龙王一看人心如此,正欲上界缴旨,才过来一个小孩:“老爷爷,你这样卖不中折本了吗?”龙王一听,心里说:“幸亏听了金星之劝,石河县还是有有好人的。”遂即收摊,把小孩叫到一边悄悄说:“好孩子,你心善,也很实,难得。爷爷告诉你一件事:三日之内,要是看见县衙门口的狮子红了眼,就立即往西北方向跑。记住,跑到山顶前,千万千万不能回头!”小孩急忙想问为什么,龙王却一言堵住:“此乃天机,断不可泄!”话一说完,就不见了。

  回到天庭后,龙王如实禀报:石河县好人坏人都有!坏人多、好人少,但不都是坏人。玉帝于是急忙降旨石河县土地:为惩恶扬善,火速查清石河县的坏人、好人,尤其不许漏掉一个善良诚实之人,然后托梦与他们告知早避水灾,把坏人全部淹死。

  当天夜里,石河县善良诚实的百姓做了个一模一样的梦,天明知心人一啦,都觉得惊奇,虽将信将疑,但终是“天机”,自是各悄悄准备。再说那个孩子把“卖油老翁”的话一直记在心里,天天路过衙门口就去看看那石头狮子。第三天,他看见石狮子的眼真的红了,直像往外蹿火,于是拔腿就往西北跑,身后面狂风呼啸,电闪雷鸣,地动山摇,海浪咆哮,好象紧跟屁股追赶他一样,他不敢回头,没命地跑,也不知到底跑了多远、多久,直到跑一个岭顶上,才回头一看:天那!偌大的石河县不见了,成了一片汪洋……这时,山顶上的人们陆续聚在了一起,这便是石河县善良诚实之人。

  劫后余生,喜极而泣。也就在此时,东海之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人们向着太阳欢呼雀跃。从此,这些人便在山岭周围住下来,几经变迁兴废,建起了一个新城。因大难过后,适逢红日东升,便把这个城起名叫“日照城”。

有关“石河县”的传说,在老日照世代口碑相传,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至2004年8月4日一名“愚儿”的邑人仍以《小城故事》为题记道――

很小很小便听姥姥讲小城的故事:


小城名叫日照,
取的乃是“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传说北宋元祐年间,
小城本不叫日照而叫石河。
石河县一夜之间被海水掩埋,
幸存百姓流离失所,
漫山遍野哀声震天。
惊动了天上一位善良的女神,
于是她化身为一位老太太,
下到人间求见东海龙王:
欲借一箭之地。
东海龙王见其老迈,
想如此妇人一箭又能射多远?
故爽快答应。
于是神女挽弓搭箭,
一箭射出数千里,
箭到水退,
露出被淹之地,
龙王后悔莫及。
而后为免再遭地震水灾,
神女又招来神龟,
背负这块借来之地,
让其永远免受天灾。
享受日出之照。
逃亡的人们重又有了栖身之地,
自是非常感激神女,一代代流传着神女的美丽传说。

  于是便有了:“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之说。 

  而在《日照:我的天使之城》中,另一乡人孤风在飘在异乡更是声情并茂:

  别后七载,你的笑容渐渐的只在梦里流连。我开始相信了,也许,你真的只是在我梦中出现过,否则,为什么?你会象如缕的清烟,离我遥远仿佛又这么的贴近?

你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无酷暑,无严寒,拥着你,我能感受自己心静如水,涤荡尽所有,尘世留给我的浮躁,离开你,我于是成了无根的浮萍。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从远方归来,你一定会用你永恒的天使一般的笑容,迎接久别的游子,你的名字,日出曙光先照。

  在黄海澎湃的海水下面,也有你的牵挂吧,石河县,你的祖先,如亚特蓝缔斯大陆,沉睡着。

  那一片蔚蓝色的大海,是你,思念的泪水么?

  我将怀念你,日照,我天使一般的的小城。

  对“石河县”被淹的原因,日照王氏另有说法:明初,王氏世居金陵乌衣巷,家族庞大,遍布京师。有一年会上元节,百姓悬结灯彩,马皇后率宫眷出宫观灯,京师家家悬灯结彩,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大脚马皇后一行前簇后拥,当走到乌衣巷时,看到王家所悬之灯乃一马猴抱西瓜,翘起一双天足。马皇后游兴尽消,知是王家讽刺她,怏怏而归。朱元璋来到后宫,见皇后满面愠色,问及随从,得知原委,加之本来就忌讳京师王氏家族势力太大,遂勃然大怒:明日当使乌衣变红衣!

  时宫中诸多太监与王家有旧,连夜派人上门相告。王氏族长急集众族人查询,方知是一群年幼之徒闯下了弥天大祸,如不及早逃离,必遭灭门之灾。然家大业大,一动便知全城,最后只好能逃一个算一个、逃两个算一双,迅速告知族人连夜出逃,一路拖儿带女,翻山涉水,尝尽艰辛,终渡江北上于石河县隐姓埋名。几天后从金陵传来消息,出逃后的第二天天刚亮,锦衣卫就将乌衣巷围了个水泄不通,凡王族中人无一漏网,且株连九族,鲜血染红了乌衣巷。
 
  至此,朱元璋仍不罢甘休,密令锦衣卫对逃匿者务必斩尽杀绝。几年后,曾受恩于王氏家族的地方官员上奏明太祖:逃匿的一干人犯,潜入石河县。现石河县海沉,逃匿者无一生还。王门一族从此避免了残酷的追杀。再后来,王氏一族迁到海州蕩芦村,其后七兄弟枣树下分支,各奔东西。其中一支,迁至诸城南关居住……

  关于“石河县海沉之说”,传闻海沉前日,有道士来王氏门前叩门诵经,说:“余族忠厚传世,与吾有缘,我当救之。”族长急问其故。那道人说:“大难在即,石河县不日海沉。”族长半信半疑,问在何时。道人说:“门前石狮眼红之时,即海沉之日。”言毕不见。族人惊异。于是,时时派丫鬟出门查看石狮眼睛是否变红。丫鬟不知其故,跑了几天便感厌烦,于是偷拿胭脂涂红了石狮的眼珠,回复说:“老爷,石狮眼红了。”族长出门一看,果然石狮眼珠变红。迅速率众人逃离石河县。三天后,回望石河县,一片汪洋。借丫鬟的恶作剧,应验了道人的话。

  传说,自然传之有别,说之各异。如按“愚儿”所记,在“淹石河、立日照”中,又多了一位足智多谋的神女。而龙王也由惩善扬恶的正神,变成了为祸人间昏仙。当然,值得肯定的是还算“守信”。

  但不管民间如何相传,据目前所能掌握的史料,日照历史上从来没有“石河县”!“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只是一个神话。

  毕竟,诗人是不是史家,传说不是历史!

话虽如此,可“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之说为何如此长盛不衰?


  还是先回到民间传说,这存有两个问题:

  (一)“石河县”的沉没时间:传说约在北宋元祐年间。

  据明《一统志》:宋哲宗赵煦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设日照镇,属莒县。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即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金国升日照镇为日照县。

  平心而论,日照单一建制较晚,因之县方志不多。故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始创日照县志的知县杜一岸在《日照县志序》感慨:

  夫日照之为邦,久往无论。兴朝亦数百年矣!是书缺而不举,诚为废典。越明年,搜罗散帙,博访故实于乡大夫家,仅得手录数条。遂会邑博士王君曰塾,同吴君曰可学,率生员张珏、张凤翼、孙化、郭之俊、刘可学等十数辈,聚于别室,斟酌群采,订以郡志。削其不经,录其可备。起于某卷,终于某卷,共若干篇。人物、风俗、土地、山川、淑慝、劝惩,案往警来,展卷在目。是非久而不判者,度其备于斯。数百年未举之书,仅仅成帙。岂曰不刊之典,或亦少有补于治道也耶?后有作者,更色之、详之,裨为信书。若典经可矣!

  在日照历史上,共纂修过4部县志。

  首志成书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有钟羽正、焦竑、杜一岸作序。

  续志成书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有杨士雄、丁泰、丁时、丁昱等作序。

  增修志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有成永健作序。

  续修日照县志,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有丁守存、赵国华、陈懋、郑作相作序。

  在此之前,日照无志,所有史实或入莒州、或入密州等地方志。但笔者查遍莒州、密州等与日照有关的地方志,仍一头雾水――不仅山东从无“石河县”这一建制,而且海内外冠“石河县”地名的,可能仅三地:广西石河县、新疆石河县、越南河静省石河县。

  (二)石河县的沉没之因:传说为地震引发的大海啸。

  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人非常看重“天人感应”,而赵宋王朝理学达登峰造极,按常理,如因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致一县沉沦者,当属“大凶”,不仅地方志必须实录,且当入国史。因此,仅从有宋以来所有史料皆未言及“石河县”地震之事,即可断定,“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之说不实!

  如从因地震引发海啸进而城陷为海之说推论,并以史为据,时间必须大幅前移,即或远古日照境内确曾发生特大地震,但距今异常遥远,应于成文史之前;或至少为日照单修县志之前周边曾发生特大海啸地震。因日照先身“海曲县”属“犹言海隅,谓沿海偏僻的地方”,故未入当地正史,但民间对此惨烈之祸世代难忘,并口碑相传,其中不免添枝加叶,如上天扬善惩恶、因果报应等等。

  据《汉书》载:

  (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公元前70年6月1日),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北海、琅琊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或山崩水出。

  这次地震按现代震级推算,在7级以上,是西汉前史载死人最多、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当时汉宣帝对此“甚惧”,“素服,避正殿五日”,下诏“被地震坏败甚者,勿收租赋”,并求官民直言,访寻贤士,大赦天下。

  也正是这次大地震,不仅毁坏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至爱“――“南巡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史记•秦始皇本记》)”。同时毁坏了整座琅琊城和琅琊港。从此之后,琅琊这个物阜人丰、、经济、文化和航海中心地位,盛极一时的琅琊文化随之消失无踪。

  日照境内,当时属徐州刺史部琅玡郡,恰属地震重灾区。

  而日照县的前身“海曲县”,何时所置,史料无记,今已不可考,但曾有“平帝四年(公元4年)置海曲”之说。如按该建置时间,是在这次大地震七十多年之后。

  对此,张树枫先生的《千古名胜琅琊台》文中亦言:
  
  琅琊台湾向西,海湾中横卧一约0.3平方公里的平坦海岛,名“沐官岛”……在岛与陆地之间海湾中,传说有古代深入海底的古城邑。当地渔民说,在退大潮时可以看见海底的房屋,曾有渔民从海中捞出过铁锅、陶罐等器物。当地广泛流传古代曾有一个石河县城,后被淹没,故有“淹了石河县,建了日照城”的说法。查阅史籍,无石河县建置,但《汉书·地理志》载琅琊郡属有石山侯国(县)。古“山”、“河”同音,可能“石河县”即为“石山县”。联系到公元前70年摧毁琅琊城和琅琊台的大地震,这可能是此次震灾中受灾的城邑。至东汉,琅琊国(郡)13县中已无石山县的建置。

  因之,“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如改为“淹了石山县,立了海曲城”,似更为接近历史的真实。

  这就提出了一问题,既然淹了“石山县”后,立的是平帝四年(公元4年)方置的“海曲城”,可为什么竟然下移至1180年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即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才升由日照镇升格的日照县?

  笔者妄推,可能与日照立县后境内曾多发小烈度地震有关。

  从日照地质状况看,这也完全可能。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鲁南属于华北地震区,境内存有多条断裂带。

  如沂沭断裂带,为一古老构造,太古代业已形成,后经多次构造运动改变,才形成目前的格局。其断层性质,开始主要表现为张性正断,中生代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表现异常活跃,在其自身形成两条十几公里的大裂谷,数百公里长的断裂带上到处是火山活动,两地堑中沉积了巨厚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岩。新生代,改张性为压扭性,第四纪以来,受喜山运动影响,断裂带构造运动重新活跃。其南延部分即郯城——庐江大断裂带,断裂带东侧还有两条断裂:昌邑——大店断裂、安丘——莒南断裂,均较清晰明显;西侧两条断裂:唐郚——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则隐伏于第四系覆盖层下,并向西南延伸。这四条断裂走向基本平行,构成大型北北东向构造带。

  北部的渤海湾内,1969年7月18日发生过Ms7.4级地震,历史上发生的1968年7月25日莒南Ms8.5级地震,烈度均较大。另外,安丘、东部长岛在历史上都发生过6-7级地震。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地震频繁,常有4-5级地震发生。

  而特别是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地震。康熙《蒙阴县志》记:“海潮啸汇川”。康熙《日照县志》记有:“山间涌海上车螯”。由此可见,可知这次特大地震不仅曾使日照屋倒城塌,也曾引发特大海啸。6年后,知县杨士雄只好再次重修城墙。

  从此角度,在经历了一声屋倒城塌的大地震之后,隔不几年脚下的地再摇晃摇晃,一种本能的恐惧便涌入记忆,进而赋以道德说教,披上一层神话外衣。

  “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即应运而生了!

 

冰哥

叶枫红暖冰

尹学文:江湖人称冰哥,网名叶枫红暖冰,日照西湖人,现居济宁。

爱好:喜欢胡编乱造。

特长: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库区人自己的公众号

公众号:yb11298902

微信号:w11298902

关注是情义;转发是情怀

长按二维码关注

✬希望大家喜欢我的小故事✬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灰常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