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学术百家谈·乔建中】略论平湖派琵琶的历史地位

2021-12-05 02:45:17


琵琶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沿革中,不同时代的琵琶艺术家在器形改革、演奏技艺、创制新曲、传播传承方面分别做出了他们十分宝贵的贡献,并最终使它成为民族乐器大家庭中音色丰美、技艺繁复、功能多样、表现力丰富的一件代表性乐器。特别是清代中叶以来,琵琶艺术在江南一带繁盛兴旺、异彩纷呈,先后形成了江苏无锡、上海浦东、崇明、市区、嘉兴平湖、杭州等多个传播中心,几乎每个中心都有琵琶谱传世,并依托不同的传谱逐步诞生了多个地域流派。以浙江嘉兴平湖李芳园氏《南北派琵琶十三套大曲新谱》为标志的“平湖派”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李氏琵琶谱晚于“华氏”“鞠士林”二谱,但以李氏一族为代表的“平湖派”,在近代琵琶艺术流变史上却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
,这一派别是在平湖李氏家族五代相传、经过李其鈺、李芳园父子精心整理后,编纂出“十三套大曲新谱”而称著于世的,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的清代乾隆、嘉庆二朝,具有清晰纯正的家族传承特征;
其次
,李芳园父子首次在琵琶传谱领域树起“十三套大曲”这一琵琶谱系概念。就琵琶文献整理而言,“华氏谱”的历史功绩是在近代“首立规范”,集中梳理了他以前的南北派琵琶谱,立下了开创之功,但“华氏谱”以小曲为主。“李氏琵琶谱”继华氏而起,一方面吸收“华氏谱”的优长,另一方面又在“华氏谱”基础上第一次将琵琶乐谱文献归纳提炼为“十三套大曲”,成为琵琶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其三
,“李氏琵琶谱”的完成采取一种“创编”原则,也就是“创造性编纂”原则。“华氏谱”共收琵琶曲68首,其中大曲有《十面》《将军令》《霸王卸甲》《海清拿鹅》《月儿高》《普安咒》六首,余者全为小曲。“李氏谱”不取照抄、“拿来”之法,而另辟新途:一则“继”前人之优,保留“华氏谱”中部分大曲名目;一则借助自己往昔的积累,重组、重编、重创,使之成为中国琵琶艺术历史上的一套全新的琵琶大套精粹,以别于此前诸谱。《中国琵琶史稿》二位作者将此一特点归结为“善继善述”,(韩淑德 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3年5月)我觉得是一个很准确的概括。李氏父子自诩其为“大曲”“新谱”,也颇有深意。那么,它“新”在哪里、“大”在哪里呢?就“新”“大”在“十三套”这三个字上。它早已是后人高度评价并判定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着眼点。
其四
,平湖派琵琶的酝酿、诞生、传播,真实而充分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器乐艺术不断推进的历史轨迹。其传承脉络先以家族为轴,直到李其鈺、李芳园父子编纂新琵琶谱时,才开始了师徒式的社会传承,并以此方式培养出第一代的朱英以及其再传弟子杨少彝等。再后来,先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朱英被正式聘为国立音专琵琶导师后,后是杨少彝于1950年代被西安音乐学院聘为教授,由此又开启了专业院校的传承之路。这样,在近现代琵琶艺术史上,平湖派经历了两三百年间不间断的完整的具有文化变迁意义的传承、教育进程。今天,当我们在这里相聚时,平湖派诸位同好,一方面为此欣慰,另一方面也将认真反思总结,用以进一步发展中国当代的琵琶艺术;
其五
,通过“李氏谱”,平湖派提炼出自身手法精致、技艺多样的流派特色。据载,传到朱英时,其指法、奏法已经有一百多种,特别精彩的如“挂线轮”、“满轮”、“蝴蝶双飞”、“马蹄轮”、“拂扫拂”“轮板”、“托”、“轰”“抹复扫”等等。(详参《中国琵琶史稿》183—184)这又是最终奠定它在众多琵琶流派中占有特殊地位重要因素。
经过平湖李氏五代传人及其再传弟子的辛勤耕耘,平湖派在过去岁月里发挥过重要作用,历来为琵琶艺术家所看重并予以充分肯定。刘德海曾经指出:“若没有“李氏谱”对“华氏谱”的继承发展,也不会有今天的十三大套;从小套发展成为大套,标志着琵琶艺术的新阶段。“李氏谱”是继“华氏谱”之后近代琵琶第二里程碑。”杨大钧先生生前多次告诫刘德海:“学习琵琶要找大山头。我们不妨重新回到李芳园这座‘大山头’,(当然不是唯一的)再探新宝。”经大钧先师的点拨,刘德海对平湖派琵琶艺术作了充分的肯定:“《阳春》《十面》的快曲慢弹、武曲文弹,《平沙落雁》的高洁雅趣,《青莲乐府》《浔阳夜月》的推拉吟揉等等与众不同的技法和风格凸显《李氏谱》——平湖派洒丽高逸、清爽不凡的艺术品味,它在流派群里占有独特的地位。”从而以其“书斋”的雅趣几乎与特具广场气韵的汪派“‘平分’了十三大套的秋色”。(刘德海:《刘德海音乐人生50年》,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1994)这样的概括和评论,反映了“李氏谱”“平湖派”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具备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专业琵琶教育、表演的全面开展,中国音乐文化总格局的转变以及老一代琵琶流派传人的相继离世,晚清以来至20世纪五十年代间的琵琶艺术生态发生了历史性的演变。自新世纪开始,在琵琶艺术领域,“平湖派”琵琶等流派已经少有人再提,琵琶流派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似乎在当代文化大潮流中顺乎自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对此,有人弃之如履,未觉可惜;有人心怀忧患,遗憾不已;也有人深感无奈。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一方面全人类都在呼吁“文化的多样性”,认为个性才是判断艺术价值的根本准则。另一方面,曾经是琵琶文化多样性最为显著的传统琵琶流派,却已经淡出当代琵琶艺术领域了。究竟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琵琶流派的问题了。

我们当然承认,艺术流派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无论哪种流派,都不可能永葆青春,但每种艺术流派,皆为一代艺术俊杰的精心创造。其中的技法、观念、审美习惯可以被新潮流、新主张代替,但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笔遗产,却应该有它们超越时代、超越社会的永恒价值。

在寥落、隐匿了数十年之后,本次会议的策划、主办者,重提“平湖派琵琶”,再议它的历史地位,寻找它的历史痕迹,目的究竟何在?以我个人的理解,其主要探究的是:如何让历史上有价值、有个性的民族艺术不因现代化的进程而彻底淹没;放大一点说,则是:如何让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个艺术派别,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巨流中再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会有无限的欣慰!

文/乔 建 中
2013年10月5日下午
写于西音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
两首平湖派曲目介绍

《阳春古曲》——“阳春”一词,在文献上出现的很早,最早指的是一种艺术性高,仅仅有少数人才可以欣赏的歌曲,常与“下里巴人”相对。(汉刘向:《新序》)后来又传是一首琴曲的曲名。琵琶曲《阳春》是由六十八板小曲集成的套曲。在好几种琵琶抄谱中可以见到,如《闲叙幽音》《琵琶谱昆仑遗响》等。“李氏谱”收入此曲后,称《阳春古曲》,共分做十段。全曲充满活泼欢快的情趣,表达了人们迎接春天的喜悦之情。

《塞上曲》——在华氏谱中,收有《思春》《昭君怨》《傍妆台》《诉怨》《泣颜回》等,李氏谱将它们编为一曲,名为《塞上曲》。同时将原曲名分别改为《宫苑思春》《昭君怨》(保留)《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使之更切合“昭君出塞”的历史传说。全曲婉转细腻、怨尤凄婉,感人至深,是平湖派的代表曲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