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3 04:20:01
新闻报料、商务合作:18953503196
客服微信:xkfy3196
葫芦谐音“福禄”,被人们寄予无数美好的愿望。今年69岁的兰高镇欧头于家村村民赵森元,为了追求儿时梦想,从中年开始痴迷于葫芦绘画、雕刻。二十年来,他用自己的执着和热情在一个个葫芦上烙画着精彩天地,雕刻出了大千世界。
(视频新闻,建议在WIFI模式下观看)
走进赵森元的家中,茶几上、卧室内、角落里随处可见摆放整齐、形态不一的葫芦雕刻作品。这些葫芦身着不同的“彩衣”,各种图案哪怕只有寥寥几笔,依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葫芦雕刻技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在葫芦的选择上要求特别高,如何在圆形的葫芦上布局也是一个难题,雕刻起来不好把握。
兰高镇欧头于家村村民 赵森元:“这个葫芦创作吧,雕刻葫芦这一块儿要求比较高的,一个呢品相比较好,再一个光滑度也要好,第三个要成,这葫芦不成不行,做出产品几天就长毛了。”
万事开头难。对于初学者赵森元来说也是如此。年纪大再加上没有人教,学雕刻葫芦可谓是吃尽了苦头,弄伤手也是常有的事。
兰高镇欧头于家村村民 赵森元:“我觉得从前到后啊雕刻这块儿是比较费事,也比较难,一个吧雕刻要细心,下刀要准确,搞不好这一刀下去破坏图案就弄坏了,所以要细致,要准确,心要细,干活要稳,要准,这是比较好,再一个这个雕刻吧时间长了费手,这个手腕疼。”
二十年来,赵森元不知用坏了多少把大小不一的刻刀,自己也从开始雕绘葫芦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游刃有余,从粗枝大叶到精细入微,使一个个葫芦最终变成精美的雕刻品。
现如今,赵森元把闲暇时光都用在了葫芦雕刻创作上。一把刻刀、一双灵巧的手,随着刻刀一下下划过,栩栩如生的画像出现在葫芦上。赵森元说,葫芦已经成为了他的最爱。
兰高镇欧头于家村村民 赵森元:“将来这块儿找个人把它传承下来,咱叫它世世代代别缺了,有这个东西在这儿,因为咱龙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多,我这个烤画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就把这个东西一定要把它弄好,传承下来,能干一天干一天。”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