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莲湖印象】报恩寺街 | 城墙根一碗葫芦头

2020-07-29 22:42:53


 

西安城里,有一圈紧邻古城墙的小街,年代久,故事多,闹中有静。报恩寺街就是这样一条小街,时光流转,穿越千年,恒久的连通着伟岸的含光门和静穆的小南门。


“闻香停车迎宾至,知味还觉此处香。”这是报恩寺街老字号葫芦头“诚信和”门前挂的一幅对联。最近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给过继来的儿子讲商道,小孩子跪着,周莹拿棍子指墙上的两个字,一为“诚”字,一为“信”字。周莹对孩子说,成功商道的基础是诚信。报恩寺街的“诚信和”葫芦头多了个“和”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能也是起名者对于做人做事的理解吧。

讲报恩寺街得说说葫芦头,为什么?因为根本绕不开。西安这座美食之城里,为人称道的本地小吃,葫芦头不可不提,而报恩寺街,则是西安、陕西、乃至全国、全世界,唯一一条葫芦头扎堆开的街道。数一下,这条大约300米的小街上,有五家葫芦头店,分别名为天发芽、诚信和、郑记、周老大和山岭。犹以“天发芽”和“诚信和”年代久,两家店几乎一样年龄,都快四十岁了。

葫芦头特指的是大肠与小肠相连接处的肥肠,其形状粗大像葫芦,故称葫芦头。我小时候在报恩寺街吃葫芦头,觉得有腥气、肉偏肥,如果有选择,是不会专门去吃的。大概成年后,有一次朋友非要吃,于是两人喝着啤酒吃了精肠葫芦头,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又长大了些,理解到其实不少美食是分大人小孩的。比如蛋糕、细沙八宝等甜食,小孩子喜欢吃,成年人就不太吃了。而葫芦头,小时候可能不觉得咋样,长大了就会常常惦记。


“天发芽”葫芦头的老板姓何,他聊天光讲故事,只字不提钱或者如何挣钱,感觉不像个生意人。老何名叫何克荣,他的父亲何毓斌上世纪80年代初创立了“天发芽”,所以“天发芽”的牌匾前面还有“何记”两个稍小的字。


老何家祖孙四代在报恩寺街居住,“天发芽”是老何家自己的门面。今年70岁的何克荣说,他在五六岁时就接触葫芦头了,小时候每到过生日,奶奶就会领着他吃一碗,所以他对葫芦头的感情很特殊。上世纪60年代,粮食紧张,老何的母亲过两个月会买一段三十斤重的猪大肠,主要是炼油,在家里做,一部分炼撕油,另一部分自己家做葫芦头吃。那个时候肉不好买,但他们家邻居是肉联厂的,所以近水楼台。

报恩寺街“天发芽”这个门面旧社会时是个杂货铺,解放后成了茶水铺,1958年公私合营,茶水铺被“收编”成建华食堂的一部分,建华食堂开在当时的西大街群众电影院对面,母亲去那里上班,这个门面就空下了。直到80年代初,老何的父亲遍尝了当时西安的葫芦头,觉得味道不如以前,于是自己起炉灶,开了这家“天发芽”。


老何说,汉民的泡馍分四种:葫芦头泡馍、羊血泡馍、三鲜煮馍和红肉煮馍。葫芦头泡馍的主要经营者是西安本地人,绝对的本土草根饮食。过去人们卖葫芦头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卖,一锅汤啥时候卖完啥时候收摊,1955年以后,才开始整个白天都卖的。葫芦头生于西安,古城的人也养葫芦头,到现在,西安本地大大小小的葫芦头店已超过百家。




“天发芽”店不大,能摆十几张桌子,装修的痕迹少,即便如此,也吸引了许多响当当的人物光顾,比如张艺谋、贾平凹、张贤亮等等。老何说,当年《红高粱》刚上映,张艺谋就来店里吃葫芦头,和老何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对葫芦头味道赞不绝口。多年后有一次听几位外地客人边吃边聊天,说他们是张艺谋介绍来的,老何听来哈哈乐了。就在小编和老何聊天时,有四位客人有说有笑的进了店,他们来自吉林长春,说刚下飞机就过来了,奔“天发芽”而来是因为之前在网上做了“功课”。我抬头看表,此时不过上午九点半,看来他们把葫芦头当早点了。听说店主人也在,吃的高兴的四位客人让我给他们来了张合影。


|居中者为何克荣|

我问老何,西安最有名的葫芦头字号是百年老店“春发生”,你这味道做得过人家吗?老何说,有人喜欢大店味道,也有人就喜欢钻苍蝇小店。味道好不好,做饭的人说了不算,吃饭的人说了才算。

有时候我们在大街小巷能看到葫芦头店牌匾旁有一行小字,写着“南院门老店”或者“小南门老店”。过去南院门也有家名气很响的葫芦头店,后来拆迁搬走了,现在写着“南院门老店”的有可能在南院门开过葫芦头,即使在老店打过工的人开的店也算。“小南门老店”则指的是曾在小南门报恩寺街开过葫芦头店,也有在“天发芽”、“诚信和”打工的人,后来自立了门户。


何毓斌、何克荣父子都爱长安鼓乐,长安鼓乐有五段念词,其中一个曲牌名是天发芽,这也是老何家给店起名“天发芽”的原因。

“天发芽”店里有一幅字,讲述了葫芦头的传说:一千多年前,正值盛唐时期,药王孙思邈背着药葫芦飘然下了药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消灾除病。一日,孙思邈老先生踱入京城长安南门,由于旅途奔波,他感到饥饿难耐,抬头望,一家挂着酒旗的小店吸引了他的目光,原来这是一家专卖猪大肠、猪肚汤泡馍的饭馆。待孙思邈坐定后,店小二端上一碗“玉肠羹”,孙老先生细细品味后,觉得腥味大、油腻重,问及店主,方知制作不得其法。孙思邈即从腰中解下药葫芦,赠于店主调味,同时向店主传授了一套新的烹制肠肚的方法。店主按孙思邈的嘱咐,先后通过十二道工序处理肠子,然后从药葫芦倒出大香、小香、良姜、丁香、上圆桂等调料,放入汤烹制,果然香气四溢,味道迥然。店主感谢孙思邈,特意将药葫芦高悬门首,并将“玉肠羹”易名为“葫芦头”

报恩寺街街道小,但名气不小,这当中和“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一连串的葫芦头店,当然也因为远近闻名的惠记粉汤羊血,即使这家卖羊血的小店,店牌子后面也写着和葫芦头“血脉相通”的“梆梆肉”三个字。1990年左右,报恩寺街最多时有9家葫芦头店,所以,对西安的老吃家来说,报恩寺街就是葫芦头一条街。



报恩寺街一排葫芦头店的马路斜对面,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小学校,名为报恩寺街小学。报小创建于1908年,前身是四川的尹昌龄先生创立的客籍学校——公立客籍中学堂。后来改了几次名,分别为省立单级师范并设附属小学、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陕甘宁边区西安第一实验小学。1956年又改名为报恩寺街小学,沿用至今。老人们说,当年,报恩寺街小学可以说是西安最有名的小学。音乐家刘炽就毕业于报小,那些我们从小唱到大,爷爷、爸爸、孙子都唱的《我的祖国》、《当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就是刘炽做的曲。

报恩寺街小学年代久,毕业的学生多,很多学生对这所小学感情深。小编的小学时代就是在报小度过的,有一点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无论课堂内外,老师们都很爱护学生。我记得有老师给失去了妈妈的同学做衣服;有老师给学生垫付学费;有老师在小雨中来回跑十几趟把取暖的蜂窝煤从教室外搬到教室内,而不让一个孩子出去淋雨帮忙;也有老师让贪玩的孩子爱上了足球篮球。他们的名字我也记得:肖老师、陈老师、刘老师、吴老师……


今天,我们在网上搜索西安市综合实力最强的十所小学,没有报小的名字。但若搜索报恩寺街小学的办学理念,则能清楚的看到里面很重要的一条:用爱心和智慧启迪学生。


|原报恩寺街幼儿园旧址|

报恩寺街小学的西隔壁过去是报恩寺街幼儿园,历史也很长了,前几年和莲湖区的其它幼儿园合并,搬离了报恩寺街,成为西安市第三保育院。


朱文杰先生曾在《西安老街巷:报恩寺街》中写到:大唐盛世,报恩寺街至朱雀门一带成为丝绸之路对外交流、经贸活动最为繁华旺盛的中心地带。“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帝国都城的长安成为人口上百万的世界第一大城市。一些人认为报恩寺街有名无寺,一些老住户则回忆:相传报恩寺是为了表彰唐初大将秦琼在临潼山救驾有功,被特准修建报恩寺的。还有不少人写文章说:“唐中宗时辟鸿胪寺一角在皇城第七横街修懿德寺,元代为蒙古贵族的花园,为报母恩在此修建大兴国报恩寺。明初简为报恩寺,街遂以寺为名。”


    田克恭先生在他著的《西安老街巷》书中提到:报恩寺街幼儿园的地方是报恩寺的遗址……。


,报恩寺街改名为东升街西段,1972年又改名为东升街,1981年恢复原名。


如今的报恩寺街,和一些有故事的老街道一样,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发生巨大的变化。近几十年来,路没有变,房没有变,“天发芽”、“诚信和”没有变,报恩寺街小学也依然是那个报小。变的是一代一代走出去和走进来的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条小街永远挨着古城墙,听风观雨,迎来送往。这儿是报恩寺街,也是西安的城墙根。



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我加班至深夜,回家途经报恩寺街,偶然看到小雨中的街道,灯光柔和,路面几潭浅浅的雨水倒映着一景一物,报小对面的一家烧烤店,几个年轻的伙计在门外聊天。这充实喧闹的一天,此刻平静了下来,才发现,虽然常常路过,但自己从未像那个深夜那样,仔细看过这条古城墙下的小街。

(转自:西安网V

敬请关注:

【喜迎十九大】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变革系列述评之五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 土门街道办事处主任朱炎峰为大家诵读《之江新语 》

越是领导干部,越要廉洁自律 | 红庙坡街道党工委书记任向锋为大家诵读《之江新语 》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 桃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宏武为大家诵读《之江新语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