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怀念父母的椽头馍(上)

2022-06-14 22:46:42

“编辑您好!这是我妈妈写的文章,她已经60多岁了,为了怀念她的父母亲,专门写了这篇关于椽头馍的文章,希望您拨冗斧正,能刊登上微蒲城,让读者一起分享她这段艰辛的回忆。”这段话是作者的女儿发来的邮件,小编读完后眼眶湿润了......

蒲城的兴镇有一句非常有代表性的兴镇话--蒲坑(城)的更(蒸)馍拿(坑)秤(坑)称;逢年过节,喜庆筵席,也经常听到有人说:给娃把馍夹上。由此可见,馍在蒲城人心中的份量。

说起馍,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水蒸的,比如节节馍、小圆馍、花馍、茧茧馍;另一类是用火烤的,如烧饼、锅盔、干渣馍(又称石子馍)、骨爪馍(现称棒棒馍)。

这么多的花样品种,都比不上蒲城的椽头馍出名,那是方圆几百里蒲城人引以为傲的馍品之一。椽头馍因外形似屋檐的椽头而得名。其经过多道的精工细作,出笼的馍像一团团刚绽开的白棉,用手一捏,又韧又软,很快又弹回原状,吃到口里又甜香,馍味十足,非常有嚼头。


我父母算不上蒸椽头馍的鼻祖,却也是当年蒲城有名的椽头馍师傅,后人敬称李氏。听母亲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河南逃荒到蒲城后,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学起了这门超常辛苦的卖力手艺。

椽头馍的做法虽然并不复杂,但对面粉的要求、发面的过程要求甚高。首先,做椽头馍要选高筋小麦,小麦只能磨七成左右,那时叫七零粉,即一百斤小麦只能出七十斤面粉,面箩过四次,剩下的就不取。当年粮站供应的面粉是九五粉,所以椽头馍所选的面粉要求非常精良。

那时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制作。一次起面六七十斤。面范后父亲先用大杠子压。所谓大杠子,就是在案板中间挖一个碗口大的洞,把杠子一头插进去,六七十斤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父亲一腿着地,一腿放在杠子上,从后往前,从前往后,不停地来回跳压。由于长期的重复着这一动作,父亲的大腿底下经常磨破,久久不能痊癒。即使寒冬腊月,也只穿一件单衣而已,可想而知劳动强度之大。压到面摸着光滑后,再将其切成2-3斤的小块,放入大盆,然后再一块块压小杠子。小杠子用一块青石盘成,后边用一条牛皮条拴着杠子。压小杠子比大杠子要轻松许多,只须把面放在青石板上,像压花一样团团运转,直到面团摸着似丝绸般光滑。最后由母亲把一块块面团搓成条状,用一根钉有钉子的长杆作标记,按标记切开,再竖起来用手搓,直至馍剂下搓出一条细细的印子,似一条细绳子般,然后放热炕上范。

看着这张图片就能想象到作者的父亲常年累计的劳作和为此付出的心血。

蒲城椽头馍代代传承,为蒲城椽头馍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怀念的椽头馍》(下)我们下期见。

+


【温馨提示:本文未经作者授权请勿转载,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征  稿

天南地北的蒲城人

你是否在思念故乡?

魅力蒲城,美丽乡愁

作品征集开始了

您的思乡之情

我们将在平台展播

欢迎投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