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回望2017,我的军报我的“歌”

2020-09-17 19:06:32


2017年1月1日,《解放军报》顺利实现新一轮改版。不少来自基层一线的读者都用“良师益友”称呼军报。他是军旅生活的好老师,是陪伴大家一路成长的好战友,因为与《解放军报》结下深厚的情谊,你我的军旅之路才如此精彩,打开这张报纸,收获一份精彩,咀嚼这些文字,增添一份温暖,让我们从阜外大街34号出发,分享他们与军报的故事……


【注重平时的积累,厚积方能薄发】


感恩军报,深情相伴好“战友”
某团报道员 梁 晨


翻开自己那本本厚厚的剪贴本,回望自己的新闻之路,那些人,那些事,又一次在我的眼前浮现……我与《解放军报》结缘,是我新兵下班后担任新闻报道员开始的。军报是我学习写作起步的地方,是我走向文坛的摇篮。在军旅生涯中,我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报道员,开始了漫长的新闻路。


一位长期从事部队新闻写作的老记者教导我:要想从事写作这个行业,最好养成剪报的习惯,注意平时的资料积累,做到厚积而薄发。这之后,军报上刊登的好文章,我都会剪下来,然后“依样画葫芦”地写,总感觉别起人家的也差不了哪去,可还是屡次失败。写不行,我就画。2015年初,我以“我在军营初成长”为主题创作主题漫画,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按照报纸右上角的邮箱投了过去。没过多久我就接到编辑电话,按照他的意思进行修改,大概过了一周时间,《一组漫画一堂课》图文并茂刊登在读者之友版的头条位置,好大一块,当时那感觉,美滋滋!


2016年,我有幸来到解放军报社学习,广大的新闻平台让我知大势、长见识。去年军报实行新一轮改版后,一个个新栏目与基层面对面,与官兵心贴心,更能把脉读者的需求,引发官兵共鸣。让我映像最深刻的是《军营观察》。去年一年,在设计版面的同时,每个版上的文章我也都认真阅读了一遍,在这里,你将看到中国军队改革的热点,看到中国军队最高统帅部的思考,也能看到普通官兵额头上的汗水,中国军队的时代变化和中国军人所付出的努力。多维度反映国防和军队发展中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风貌。如同一个个名家教授在给自己面对面讲解,一篇篇文章受益匪浅。


我还是跟以前一样把喜欢的文章剪贴下来,时常翻阅,过往的事历历在目,让我倍感亲切,让我回忆过去。感谢军报让我拓展了视野,给了我一个成长的舞台。展望2018,军报依然是自己追梦的精神“加油站”,每天清晨点开《解放军报》APP在读报用报中增长知识、吸取营养、开拓视野,衷心祝愿军报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平时如何采集线索写新闻】


若想写好稿  多往一线跑
某团报道员 刘思伟


接触新闻报道工作4年多,我已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各类稿件300余篇。看着这一篇篇稿件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再回想刚开始写新闻时的一次次失败,我感到若想写好稿,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之外,还要有多往基层一线跑的韧劲。


最初写新闻时,我激情满怀、底气十足,由于上稿心切,平均每周都有十篇稿件批量产出发往报社,就盼着自己写的稿件能早日见报。那段时间,尽管投出去的稿件犹如泥牛入海,自己都会坚持不懈地写,反倒有种愈挫愈勇的感觉,认为只要不停地写稿、投稿,就会有稿件见报的一天。没想到,连续投出数百篇稿件后,自己连“豆腐块”都没有发表过。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团里安排我参加师里组织的新闻报道骨干培训。这次培训,让我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能够接触更多的良师益友,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担心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怕有负众望。


既来之,则安之。培训期间,我结合单位开展实战化训练的经验做法,写了一篇消息稿,让师里的新闻干事唐继光帮忙把关。没想到,唐干事浏览了一遍稿件,告诉我说稿件素材有点新意,但是采访不够扎实,缺乏故事情节,要想上稿,就必须进行深入的采访,把人物写真,把故事写活。无疑,唐干事的话给了我希望,让我恍然大悟:过去写稿子就像射击只看靶子,不管据枪、瞄准和击发,脱靶纯属“自然现象”。


听了唐干事的话,我开始对自己上稿难的现象进行反思:到基层一线采访不多,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成了常态,导致抓不到“活鱼”,撰写的稿件也缺少新闻性和思想性,没有生命力。


若想写好稿,多往一线跑。随后,我把焦点对准基层一线,深入练兵场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仔细观察连队官兵的一人一事、一言一行,认真和官兵交流,经常在训练中完成新闻线索搜集和故事情节采访,晚上加班撰写、修改稿件,直到身边战友都说不错后才向报社投稿。那年,团队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喀喇昆仑山腹地开展适应性训练,步九连列兵炊事员马成龙,根据驻训时因肉类供应周期长,高原昼夜温差大,不利于保鲜的实际,摸索出肉类保鲜新方法在全团推广。听说这个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新闻点,立即到九连采访,追问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还专门请教了军需股长,采访了炊事班长和连队官兵,采写出稿件《新疆军区某团炊事员李成龙摸索出肉类保鲜新方法》,投向《解放军报》后,很快就见了报。这篇稿件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字,却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七分采、三分写。那次上稿的经历,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写稿子不能想当然的写自己的一面之词,必须要通过深入的采访,才能抓到“活鱼”,写出好稿。慢慢地,稿件有了新闻性、思想性、可读性,自然就会见诸报端。


【我与军报的情缘】



愿将“余生”献军营
某团报道员 达星星


忆往昔,几年以来,未读万卷书,却行了万里路。长于陇上,东至钟南、南达巴蜀、西至秦岭、北至戈壁。见惯了雪域高原的的宏伟壮观。戎马四年,一路上,对文学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也相知更切。倘若说现在入了文学的大门,那么《解放军报》便是心中最重的这把钥匙。


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2012年12月,我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到西藏拉萨,三个月的新兵集训,是真金百炼,淬火成钢。分到连队后,我踏踏实实学话务,本本分分当好高原兵。2014年初,连队需要新闻报道员,我主动向分队班长请缨,并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从此我担任起连队的新闻宣传工作。万事开头难。当我满怀壮志的走进新闻报道工作,才发现自己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我坚决不放弃,因为我对写作爱的深沉。


2017年以来,解放军报进行全新改版,以部队广大官兵关切为坐标点,关注边海防部队建设热点,充分展示边关的风物人情、独特魅力,开设边海防精神的“窗口“与”阵地“,追踪热点话题,紧跟国防和军队改革步伐,第一时间报道改革动态,瞄准官兵身边的老大难问题,以案例剖析和新闻故事等形式介绍经验做法,为广大基层部队提供借鉴,通过一个个有关家的故事,展示新时期中国军人家属们不畏困难、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退役军人有了自己的版面天地!设计新颖的纸质报刊《解放军报》跃入了我的视野,以他渊博广闻的知识面也彻底征服了我。他是全军面向基层部队发行的报纸。不仅是我军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更是形式活泼的军事媒体宣传和信息传播平台,。他有“军营观察、思想战线、基层传真、中国军校”等二十几个窗口版块,我像着了迷一般,捧着他爱不释手。经过一番努力我开始摸着了新闻写作的门道。


师傅领进门,写作看个人。虽然有了《解放军报》这位“良师益友”,可“打铁还需自身硬”,只看不写等于零。在阅读了大量新闻写作基础技巧之后,我利用闲暇时间,摘抄其中精华,剪贴大量素材,看报剪报,并开始“仿写”,从最简单的简讯写起,到消息、人物事迹,再发展到散文。正是《解放军报》的引领,才让我真正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艰难险阻,玉汝于成。


数不清多少个深夜,我独自加班到深夜,一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在12点之前入睡,只为了写出能让自己满意的文章,也数不清被退回了多少稿件,才换来了今天的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我已经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初级士官,我毅然选择走这条路,我的稿件也在解放军报头版刊登。我也连续两年被西藏军区表彰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感谢《解放军报》将我引入“高潮”,伴我成长,愿他给我的余温,我将献身军营。


【读报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


军报,我军旅人生的“中间音”
某部参谋 张  露


有人说,军旅是一首醉人的歌,那么,17岁的我拿到第一份《解放军报》的那一刻,原本只有高音和低音的单调生活就仿佛找到了中间音,军旅人生变得协和而又共鸣起来。


新训时的我喜欢读军报的铁血故事,精武标兵,特战能手,无不是经历了生理与意志的双重考验,在我看来,他们的军旅,音高不止五度,欲扬先抑,百转千回,是他们给了我激情与力量。那时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故事也能够出现在军报,也能够和战友分享军旅人生的感动,那么军旅人生就没有遗憾了吧。


新训的生活节奏明快而又激情四射,每每到夜晚,在俱乐部看会儿《解放军报》是我一天难得的放松。


“小张白天训练那么努力,晚上还学习呢。”班长查完房在俱乐部找到了我。


“这报纸挺好看的。”


“明天下午训练完你去和你文班长出报纸吧。”


就这样,我的心愿跨出了第一步,我也成为了那个报下挑灯夜战,摘抄拼读的一名默默无闻的报道员。


队列训练连绵不绝的口号声,队伍行进高亢嘹亮的军歌声,俱乐部加练此起彼伏的加油声,这些都是我的写作素材,咬文嚼字,反复打磨,我的笔下,有声的图像都化为无声的文字。日子一天天过去,写作水平也水涨船高,发表的文章虽然离军报的标准很远,但是我始终告诉自己,记录真实,传递感动,只要坚持下去,心愿总有一天会实现。


情因军报而起,而我的心愿,也在大二那年得以实现——以我自己为原型的《小张入党记》在军报发表。小张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教导员因训练成绩不理想未予考虑;第二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但是,小张没有放弃,他利用课余休息时间理解背记知识要点,熄灯后偷偷去俱乐部举哑铃、做俯卧撑,终于,第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他成功了。小张的故事很简单,远没有军报上的标兵精英们来得精彩曲折,但是作为原型的自己身处其中,切身体会到的是一股相同的坚韧,而这就是我希望传递的感动与共鸣。


高音,低音,加上军报这个“中间音”,共同构成了我军旅人生的三度和弦。如今,刚刚毕业的我战斗在祖国最前线,这个注定无眠的夜晚,三度和弦与山下的波涛声听起来格外合拍。


【我第一篇刊发的军报稿件】


一篇稿子,一种收获,一世情缘
某团报道员 刘  召


与军报结缘已有3年多了,每天早上出完操就打开电脑,阅读当天的军报成为了我最好的习惯,从要闻版到军营观察再到基层传真,军报的每一个版面我都会细细品读,咬文嚼字。


2017年初,军报正式改版,6月1日我所撰写的《“金牌射手”咋丢了金牌》在《基层传真》版有幸刊发。那天早上我如往常一样打开军报,当看到《基层传真》版的“新闻观察哨”栏目时我惊呆了,“稿子见报了!”那一刻的兴奋到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回味无穷,幸福值可谓“爆棚,”那天恰巧也是儿童节,战友们知道后打趣的对我说:“小刘,军报给你送儿童节礼物了。”


起初写这篇稿件,起源于一次和文中主人公李辉贤聊天,他无意间对我说“你不知道,前几天的一次实弹射击,让我栽了跟头。”要知道小李在团里可是出了名的神枪手,这句话自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的一番追问下,他终于给我讲起了事情的缘由,听了他的故事让我眼前一亮,我突然想到,这可以写成新闻投到《基层传真》版。


谁知道想想容易,可真正拿起笔来并不是那么简单,为了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我又采访了李辉贤所在连的排长、连长,他们从小李的失败到转变给我讲了很多,我还特地查找有关训练资料寻求考核的标准。加班加点完成了第一稿,请战友看了后,没想到大家一致给了我“差评”,虽然有些气馁,但是我依然不想放弃,又让团里新闻干事给我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就这样修改、修改、再修改,前前后后我改了六、七稿。最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将稿子投给了“新闻观察哨”栏目,尽管投到军报很有可能就此“销声匿迹,”但是稿子投出去的那天晚上我依然兴奋的睡不着觉,因为这其中有自己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让我没想到的是,稿子真的刊发了。


作为基层的新闻报道员,这次刊稿更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从此发掘官兵身边的人和事,成为了工作中的乐趣,之后军报陆续推出微观基层“四风”问题、野外驻训进行时、“脖子以下”改革一线见闻等系列报道,我都积极响应,采访、写稿、修改、拍照等等,虽然也有艰辛,但我乐在其中。


说实话,在我接触军报的3年来,军报就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工作中的伙伴,不仅给了我许多的收获,更让我坚定的走上了新闻报道这条路,虽然大家都说新闻报道路道阻且难,但我想说,只要真正的喜爱,并付出行动和努力,就一定有所收获。


【军报见证我的前行足迹】




军报,从仰望到起航
某团排长  田  博


与军报结缘,已逾三载,心中一直有种特殊的“军报情结”,她代表一种肯定,一种归宿,一种温暖。还清楚地记得大三那年,第一次军报刊稿的欣喜。毕业年余,军报见证着我的前行足迹,从巴掌大的豆腐块,到半个版面的自豪,从冥思苦想的点滴积累,到四个头条的厚积薄发……每一次鼓舞都能刺激发愤图强的感官。细细思忖,也揣摩出一些浅薄的经验。


作品需要温度,寄托了作者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外公去世那天,恰恰是我军校毕业授衔的时刻,阴差阳错,没有来得及见上老人最后一面。,悄悄地离开曾经用生命守护的故土。无需堆砌陈词,不用渲染境界,我用平实的语言记录老人家教诲后辈的言行,勾勒出记忆中的音容笑貌,写成《姗姗来迟的报告》在军人家庭版面发表。


作品需要打磨,对自己的文字,从肯定到否定,是一个进步成熟的过程。除了常识性积累外,数据汇总一定要客观真实,对作品负责。写成一篇文章需要三遍:搭成骨架,构思好故事的梗概脉络;丰满血肉,完成个人特色的经纬;雕琢收尾,刻画细微末节的细节填补。要做到这些,前期的功课和后期的修缮必不可少,平素的积累更是基础,也要抓住时政热点。电影《敦刻尔克》热映时段,我撰写了《军表:不仅仅是战场计时器》在兵器大观版面刊发。


作品需要时机,新闻之所以称之为新闻,时效性是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应该时刻关注媒体的栏目设置,用稿导向,尤其关注时政,结合自己的特长有的放矢。这点上,时评类稿件就很需要时效性,及时发声可以亮明观点,。印度航展期间,印度展出一批新型国产武器,但却无法获得本国军方认可,不少国际军火巨头纷纷伸出橄榄枝。我撰写了《印度航空工业遭冷遇》,在国防军工版面刊发。


模仿虽然未必能够超越,但超越往往从模仿开始。新闻人应该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意识,特有的文风笔触,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大家的作品是可以仿效学习的对象,但绝不是抄袭,他山之玉,是可以借鉴的绝佳臂助。



【注重积累提升写稿水平】


迷彩军旅,军报一路伴我成长
某团报道员 冯业林


刚开始接触军报,是在2013年国庆期间,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刚入伍不久的新兵,每天在训练场上忙着进行入伍课目训练,摸爬滚打,挥汗如雨。


见我平时爱看书学习,喜欢写点东西,新兵班副班长朱子龙便说:,重视新闻报道,你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写作水平肯定不赖,晚上带你加个班,好好学习一下。”当天晚上,朱班长便从连队阅览室为我找来了一些刚下发的《解放军报》,递给了我,说:“很多人从事新闻报道这一项工作,都入党立功了,还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希望你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成为其中的一名佼佼者。”当接下这一份份报纸的时候,我便暗下决心:“就算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绝不辜负班长的一片期望。”


新兵训练还没结束,为了尽快熟悉新闻,提升自身的写稿水平,自己每天训练和晚上加班过程中都在绞尽脑汁思考如何上稿。那时候我们单位的老报道员司小红就常嘱咐我:“平时写稿要多交流,多思考,注重积累,坚持每天阅读报纸,多写稿子练手。”


聆听着他们的嘱咐,自己便坚持开始每天阅读报纸,首先从《解放军报》开始,每天拿着笔记本记录新闻线索、摘抄军报中写得好的一些文章和句子。后来来到了团里的新闻报道组,每天一到办公室,便开始利用半小时时间阅读报纸和进行点评,分享其中的一些阅读心得。“写新闻要懂得坚持和积累,量变产生质变,迟早有一天你们都会成长起来的。”原宣传干事李可学在分享经验时讲道。


起初往《解放军报》上发稿,是通过中国军网军报投稿平台和互联网邮箱进行的,许多稿件发了出去,没有反馈,没有及时和编辑沟通,犹如石沉大海。但是自己并没有因此放弃,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每天写稿发稿,学习积累,向经验丰富的新闻人请教,日复一日,写稿水平慢慢有了提升。


皇天不负有心人,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记得自己在《解放军报》刊发的第一篇稿件题为《休假时间按车票日期起算》在2016年2月8日,大年初一,成文军老师编排的版面《新闻函授》版面头条的位置刊发了出来,这是自己在军报刊发的第一篇稿子,想想就觉得兴奋,所有的汗水和泪水终于没有白费,从而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每天有《解放军报》相伴,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动力,让我每天都在成长进步。


2016年年底,当听说《解放军报》要改版的时候,自己心中十分不舍,自己在思考,改版之后自己是否能适应新的版面,是否能继续保持对《解放军报》的学习热情不变。好在自己能及时调整心态,从失落和不舍的情绪中走了出来,继续坚持对《解放军报》进行学习,依然每天坚持阅读。《解放军报》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它将在我奋进在强军的道路上一路伴我前行。


2017已成过往,2018已经到来。一元复始气象新,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保持一名新闻人对军报的学习热情不变,与军报一道奋勇前行。


【感恩军报,感谢挚友】


从军报的全世界路过,留下案头的山水
某部干事   冯  斌


从阅读开始,延展出美不胜收的境界。


手捧起《解放军报》,在这儿,路过军旅风光,于文韵墨香中开阔视野,在花团锦簇的版面开启阅读之旅。在这儿,我清晰地细数时事的风云翻卷,领略着万千军事气象。在这儿,我溯游在文字的流瀑与细涓里,倾听着军旅文学的呼吸。


本是铅字的世界里,添彩加墨下,却如划下一道彩虹般的弧。原来,文字是案头的江河与山川,而《解放军报》带我畅游在思想的云端。


是他展露的小千世界,挥洒出军旅光影,千种风华。就要让它如久别重逢的老友,若倾述衷肠的知音。不高高在上,让人敬而远之。为展现军人的风貌,他的愿景简单而真实。愿,用思想和温度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他不仅带我饱览军旅,还妆点我们睿智的眼睛,恢宏我们的胸怀。


比起身边很多同学热衷于上稿,我更玩味这写作的乐趣。也许好的文章,都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有感而发、水到渠成。我一直相信,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自己挑选。


每一次灵光乍现,愿化成笔下的风雷;每一番的脑洞大开,恰因学习中的有效“输入”。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新闻路上,文心何曾凌乱?


谢谢《解放军报》,有他的陪伴,像是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又如消缺心中躁气,眼前时有月到风来。这是一份温暖的驻守,一抹思想的留存,一片精神的家园。


2017军报实行新一轮的改版。一份报纸所以能青春无限,原因大概就在于超越和探索吧。


军报用睿智告诉我,孵化创新的河床上,开辟总是常态。


全新的《解放军报》,昂首间,身形更加高远。


他襟百川,绣芳华,妆点军旅文化。


意气。风发。


飞扬出军人的原风景。


唐人孔颖达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诚然,《解放军报》作为一方文化土壤,缤纷了官兵的生活。


一位伟人曾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解放军报》就是一个心灵家园,时时温暖着我们的精神,给我们注入能量;她也是一个畅通的交流平台,我们能通过其了解的部队动态,关注改革的每一步发展;她更成为展示官兵风采的舞台,让我们把自己成功的印迹在这里记录,让我们成长的脚印在这里刻记,让我们的心声在这里得以舒展,让大家在心海扬帆、抵达那片浩瀚……


每天更新的军报,不断在出发。出发是回溯美好,出发是索骥未来。


今天,又手捧起一份军报,心声泠然流泻:陪伴我们的挚友,我们共同祝愿他……






策划:李晓宇

值班编辑:梁   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