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不变味儿的田记锅盔 | 徐寅生

2020-11-09 23:29:23


2018年4月3日 总第1032期 保康微信平台




不变味儿的田记锅盔

徐寅生(武昌首义学院



三月末,中午十二点刚过,太阳正当头的时候,田老汉和胡大婶就从家里来到了摆摊地点,正收拾着准备开张。这里是武汉,在这个偌大的城市里,一对靠卖锅盔营生的中年夫妻似乎渺小到像一粒尘埃,即便如此,两口子却乐在其中。

武汉的太阳虽烈,却抵挡不住行人的步伐,尤其是高校附近,似乎每个高校都有一条“吃喝街”。在武昌首义学校旁,像往常一样,两口子把从家里带来的酱料和面团放到写有田记锅盔的推车上,把炉火点燃,就可以做锅盔了。

两口子迎来了他们今天的第一位客人。

“同学,要什么味儿的锅盔?加辣椒吗?”胡大婶用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问,她的声音里有种乡里人特有的淳厚。

田老汉洗净双手,开始做锅盔。首先把和好的面切成小块,再进行揉面,把面揉好以后,再包上馅儿,有梅菜扣肉馅儿的、鲜肉馅儿的、牛肉馅儿的……接着就把面团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饼状,再接着涮上油,洒上芝麻,一个锅盔的半成品就做好了。

接着迎来了做锅盔整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步——烤锅盔。田老汉迅速将薄薄的面饼放进火炉,贴在火炉壁上,然后收手,整个过程不到5秒。“这是个技术活,刚学做锅盔的人经常会烫到手,炉子里温度很高,既要贴紧了,又要避免烫到手,这个是要练的。”田老汉告诉我们。

田老汉的一双手上长满了老茧,这是双历经风霜的手。,做锅盔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岁出头,田老汉还是个食堂厨师,和胡大婶结婚以后,二人就做起了锅盔,还拜了师傅。如今,田老汉的师傅早已不在人世,但田老汉却把这份荆州人的手艺带来了武汉。

“之前一直在荆州做锅盔,三年前儿子建议我们来武汉做,就来了。”胡大婶回忆着。“我儿子之前在武昌首义学院上大学,在大学的时候做兼职卖电脑可有点名气哩!现在毕业了,也在武汉工作。”言语间,胡大婶透露着一种自豪感。

转眼间,又到了晚餐时间,每天下午五点到七点,是田记锅盔的黄金期。胡大婶是个爱笑的人,即使忙的不可开交,她也会对每个客人报以微笑。而田老汉和胡大婶却不相同,不爱说话,也不爱笑,一直低头做他的锅盔。田老汉的双手做起锅盔来十分麻溜儿,从揉面到烤锅盔,不一会儿就能把香腾腾的锅盔送到客人手里。“最快的时候4分钟就能做好一个锅盔。”田老汉告诉我们。

在这里,田记锅盔是出了名了生意好,更是有许多回头客只爱吃这家的锅盔。胡大婶告诉我们,生意最好的时候半天就能卖出300多个锅盔,不管是学生、工人、还是保安,都来尝过他们家的锅盔,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黑人来买锅盔,一下子买了15个。,从面的发酵到烤熟锅盔,。

“我就只吃这家的锅盔,有种熟悉的味道。。

夜色降临,两口子已经在这里站了八个小时左右,却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饭。两口子的儿子下班以后,也过来帮着父母卖锅盔。趁着没客人的时候,胡大婶从附近租来的房子里把晚饭带了过来,正准备吃的时候,客人又来了。就这样,又迎来了一批一批的客人,直到晚上十点二十,两口子才终于能坐下来,好好吃个饭。

两口子低着头吃饭,对着镜头,田老汉显得很不好意思。他们俩都不说话,偶尔的一个眼神对视,似乎就能代表一切。二十多年的相守相知,即使不用太多言语也能够感知。

“我之前就在这里上学,是你们的学长,现在毕业了,工作也挺忙的,偶尔有空的话也会过来帮帮忙。”田先生对我们说。

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能与家人相守,才是最大的温暖。

凉风袭袭,不知不觉就到了夜里十一点。这时候,一家人已经准备要离开了。胡大婶把推车上的东西收拾干净,和旁边摊铺的几个店家聊了会儿天。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生活。

胡大婶拎着桶,和田老汉一起,离开了推车,向家里走去,两个人的背影逐渐融入在温柔的夜色里。

田记锅盔,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



徐寅生,1998年出生于保康县两峪乡,现就读于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传播系,曾有文章刊发在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今日头条、襄阳晚报等媒体上,爱好写作、歌舞。





家在保康   爱上保康   品味保康

投稿邮箱165355727@qq.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