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前行备忘录》【第九课/第三节】

2021-07-20 19:13:15



本日讲法要点

(8)暇满难得之因喻

①思维暇满难得之因

思维暇满难得的比喻,按照窍诀的讲法,首先要从因的角度来思维难得。用萨迦第三祖称幢的“得暇满人身,非以力强得,乃是积福果”来说明。

思维暇满难得的比喻,按照窍诀的讲法,首先要从因的角度来思维难得。用萨迦第三祖的称幢的教言来说明就是:得暇满人身,不是你的力量太强的缘故而得,而是积累福德资粮的果报。

这一内容分为总体思维和具体思维两个方面。

这一内容分为总体思维和具体思维方面,就是总说和支分两种。

总体思维:想想自己以往积下了多少善业,现在积下了多少,就算是累积了一星半点的善业,可是也犯下了无法想象的罪业。如此一来,单单获得闲暇也有难度,更何况说得到圆满了?

第一总说,想想自己以往积下了多少善业,现在积下了多少,就算是积累了一星半点的善业,可是也犯下了无法想象的罪业。细致想想从小直到现在,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很多善事(为什么现在见解仍旧是这样)。你再回忆一下无始时来,自己所造的恶业又有多少,为什么光想善法、不想恶业呢?若要是想到恶业的话,当今不能迅速成办解脱也会觉得非常正常,就是业力沉重的表现。所成办的善事功德不可思议,但由于业力太沉重的缘故。如此一来单单获得暇满也有难度,就是光凭我们平常所成办的一点点善事,说未来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圆满证悟佛果呢。

具体思维:要得到闲暇,需要守护清净戒律,

具体思维:要得到闲暇,需要守持清净戒律。我们在讲解难得之因的时候,讲过要想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首先要持戒,别解脱戒、菩萨学处和密宗誓言,要护持这样的戒律,若不护持这样的戒律,未来想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是很困难的。当然,要得到一次人身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我们从事一件很好的善法,就可以得到一次人身,这非常容易。但是要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就像历代高僧大德所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当前我们获得了十八种珍宝人身,就说明前世造过第一持戒、第二行持六度波罗蜜、第三发获取十八种珍宝人身的愿,具足这三种缘起而获得今生这样的果报。若要是不具备这样的善因,想获得这样的人身,不是很容易的啊!因此,应该要珍惜我们这个人身的原因就在此上。当前能获得这样的人身,是几千劫几万劫修善得到的果报。

要得到圆满,必须大量累积布施等福善。为了获得暇满人身,还要以清净的发愿来衔接。首先获得闲暇的因就是戒律的取舍,别解脱戒中所断的学处有二百五十三条,所修的学处有十七事。

要得到圆满,必须大量累积布施等福德资粮的善根。为了获得暇满人身,还要以清净的发愿来衔接。获得闲暇的因是戒律的取舍,别解脱戒中,比丘所断的学处有二百五十三条,在贤劫的时候,比丘都要守持二百五十三条戒律。但是当今末法时代,说圆圆满满地能守持二百五十三条戒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修的学处有十七事,就是十七个戒律,根本四戒加上十三僧残罪就叫十七事。往昔历代高僧大德也讲解,作为一个比丘,在末法时代能如是守持此十七条戒律,,完全相匹敌。我们现前在座的比丘,已经受了这个戒,但平常守持的如何呢?

先从四根本罪开始仔仔细细考虑,依靠单单碍于面子而没有犯淫戒的别解脱戒,能稳操胜券获得闲暇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先从四种根本罪开始仔仔细细考虑,依靠单单碍于面子而没有犯淫戒的别解脱戒,能稳操胜券获得闲暇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就是说,我们虽然需要持戒,但有时候单单凭顾面子而守持这个戒律,若要是这样,想获得一个圆满十八种珍宝人身,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应该要守持所有的戒律,他并不单纯指一个戒律。

再想想菩萨戒,甚深见派的根本堕罪有十八条,

再想想菩萨戒,龙树菩萨所属的甚深见派根本堕罪有十八条:帝王易犯之五条,王臣易犯之五条和庸俗易犯之八条,称之为十八条。这个我们以后会细致传讲,以前在五明佛学院住过的弟子也应该学过《三戒论》。

加上愿行菩提心的学处,共有二十条,支分的恶作有八十条,比别解脱戒更难。

再加上愿、行菩提心的学处,共有二十条。支分的恶作有八十条,比别解脱戒更难。因为三戒当中,别解脱戒主要树立在身语之中,相对来说容易守持,因为他有一个可以守持的目标,也就是说有一个实体。菩萨戒主要是护持自己的内心,相对来说比别解脱戒难,因为我们的心永远是间断、无常的自性,前念是善念,后念会发生什么样的显现都不知道。像别解脱戒,他树立在一种相对实体之上,守持比较容易一些。密宗的誓言,树立在智慧当中,当我们不具备净观的时候,就称之为犯戒者。当然三戒当中,密宗的誓言更容易犯。

广大行派的根本戒,四种发心、八种行为、支分的恶作有四十六,

无著菩萨所属广大行派的根本戒有四种发心、八种行为,支分的恶作有四十六。要记住不管是这两派中的哪个法,所谓最根本的就是不舍弃众生和不舍弃众生成佛,当中已经含摄了所有菩萨行为的根本。比如说,当我们在行持菩萨戒的时候,对某些人有慈悲心,对某些人从内心当中完全舍弃这个慈悲心,那就已经犯了菩萨戒。还有有些对自己好的,就让你迅速成办解脱的意愿,有些对你不好的,那就没有这种意愿,不度你等等,这时候已经犯了菩萨戒。当然支分是很多的,但根本就在于这两条戒当中,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已经含摄了整个菩萨戒。若要是精通很多道理当然很好,当前我们在座的弟子时时要记住,这两条戒不能破,一旦根本戒破掉,那支分就会随着他会消失,所以要铭记这些道理。


对此进行取舍以后,就会深深感到有把握获得闲暇的因也是极其难以具足。

对此进行取舍之后,就会深深感到有把握获得闲暇的因也是极其难以具足。像护持上面的这些戒律,在行持一切善法的过程当中守持有多么难,若要是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乃至圆满,守持这样的戒又有多么难以具备。

密宗金刚乘,居于首位的二十五条禁行戒,共同外内五部戒,十四条根本戒,支分的八粗罪,

密宗金刚乘,居于首位的二十五条禁行戒,共同外内五部戒,十四条根本誓言,支分的八粗罪。十四条根本誓是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从外三部开始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是共道的一种根本誓言,所以都得行持。我们在行持十四条根本戒当中,护持得怎么样呢?

大圆满有守护次第的根本誓言即是上师身语意分为二十七条,支分的誓言有二十五条,

大圆满有守护次第的根本誓言,即是上师身口意分为二十七条,与二十五条支分誓言。这一点,在《显密甘露念诵集》当中,已经讲得很细致了。里面不是有忏悔文的吗?前面有十四条根本忏悔文,后面有密宗上师三门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和二十五条支分誓言,应该如如了知并且如实行持为妙,这称之为大圆满守持誓言。

无守护、顿悟的誓言包括无有、平等、唯一、任运四种。

无守护誓言是顿超和直断的誓言,包括无有、平等、唯一、任运四种。无有和平等乃直断无守护誓言,唯一和任运乃顿超无守持誓言。顿超和直断本意是一致的,但是在做支分的时候,我们就把无有和平等树立为无守护直断之誓言,唯一和任运树立为顿超无守护誓言。但总的来说,由于直断与顿超已证悟本来究竟果实的缘故,无有、平等、唯一、任运都在平等状态中,称之无守护之守持。没有一个所守持的对境,也没有一个守持者,本来就是平等的。

支分的誓言有十万三昧耶,如果想到这一点,就会感到得到闲暇可靠的因真是寥若晨星。

支分的誓言有十万三昧耶,如果想到这一点,就会感到得到闲暇可靠的因真是寥若晨星,就是说像我们平常在早上或者白天看见星星一般,非常难守持。

即便有可能具备戒律清净这一条获得闲暇的因,但是获得圆满的因上供三宝、下济贫乞布施等善法又有多少呢?

即便有可能具备戒律清净这一条获得闲暇的因,但是获得圆满的因,上供三宝、下济贫乞布施等善法又有多少呢?我们一生当中行持善法有多少年,已经做功德有多少次,自己为什么现前内心烦恼这么沉重呢?因此,对法生不起信心乃至有些退转的时候,应该如是观想细致观待。从小直到现在,我们所行持的善法和造的恶业哪个多啊?不要说无始时来至今,就是仅仅一天当中从早到晚,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身所做的,善与恶哪个多呢?往昔噶当派的修行者,在幽静山林当中用黑、白石头来计算自己的善恶念,平常只要起一个恶念就放一个黑的石头,有个善念的时候放一个白的石头。初次开始观待的时候,大部分都是黑的多、白的非常少,说明一天当中多数都是恶念,善念非常少。逐渐改变到达一定的时候,就变成白、黑各占一半,最终调伏达到全都变成白的。所以,我们现前在行持一切善法的过程当中,也要时时观待自己,不能以自己今生做了几件善事,所以时时以这个善法去观待,那这样的话可能会产生很多障碍出来。

当对自相续加以观察时,就会发现这也是有难度的。假使具足了严守戒律、慷慨博施,再审察一下有没有用清净的发愿来连接。

当对自相续加以观察时,就会发现这也很有难度,我们一生能做多少件善事呢?假使具备了严守戒律、慷慨博施,再观察一下有没有用清净的发愿来连接。尤其是行持六度波罗蜜,乃至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我们已经发愿过多少次,行持六度波罗蜜怎么样呢?虽然我们以前行持过善法,但是在行持善法当中是否都具备六度波罗蜜,不具备六度波罗蜜不等于解脱,也就是说不等于无漏智慧、无漏功德。前面从事的一切善法做是做过,但是最终可能都变成有漏之果报,因此应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为妙。

即使没有以刻意为了得到暇满人身的清净发愿来衔接,但如果具备了以菩提心摄持的戒律等真正的善法,那就如同为了秋天的庄稼播下种子自然会长出枝叶一样,如果你行持了缘于遍知佛果的善业,就自然而然会成就暂时人天的殊胜身份,暂时能多次得到如娑罗树般的婆罗门种姓、如娑罗树般的施主种姓、如娑罗树般的国王种姓等。

即使没有刻意为了得到暇满人身的清净发愿来衔接,但如果具备了以菩提心摄持的戒律等真正的善法,那就如同为了秋天的庄稼播下种子,自然会长出枝叶一样,就是说即便没有这么想,但要是成办过这样的一些善法,不久的将来自然可以得到这样的果报。如果你行持了缘于遍知佛果的善业,就自然而然会成就暂时人天殊胜福报,比如暂时能多次得到如娑罗树般的婆罗门种姓(就是婆罗门当中最好的)、要不像娑罗树般的施主种姓、要不如娑罗树般国王种姓,暂时可以获得。但是在获得这样一些福报的同时,他还会增加自己更大的福报来圆满究竟果位。

就这样仔细观察、思索,观察、安住交替来修。

就这样仔细观察、思索,观察、安住交替来修。和上面的观修方式一样,要这么去修啊!

如果这般认真考虑,正如所谓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会认识到,我们是依靠以往积累过福报的结果才得到现在的这个殊胜身份。

如果这般认真考虑,正如所谓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前世造过什么样的因,今生看看就知道,所以平常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之时,应该更加做忏悔为妙,因为都是来源于前世的因。若要是获得一点点好的果位,应该时时忆念到是前世修善得到的果报,并且要回向给众生。但现前我们能做得到吗?讲的时候好像懂道理,但是面对这样场面的时候,可能就做不到了。比如今天我们听法回去的时候,家里一个珍贵的东西被人偷走了,那你会怎么想呢?可能会用不同的办法去寻找,要是真正知道是谁拿的,不拿着菜刀把他砍了已经是谢天谢地。但细致去观待,当然是来源于前世的因,你前世要是没有偷人家的东西,今生他怎么会跑到你家来偷呢,那么多家怎么会遇到你呢?当然这也是前世的因。刚刚说过“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会认识到,我们是依靠以往积累过福报的结果,才得到现在这个殊胜的身份。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欲知后世我们要得到什么样的果位,现前不是很多人都在问各个导师,自己未来可以往生到什么地方,自己未来会到什么地方。若要是细致观待,不需要问谁,问问自己即知道。“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你现前所做的一切若都是善法,那未来必定会得一些善果;今生所成办的一切都是恶业,未来等待你的就是一种痛苦,没说的。正如华智仁波切所说,由于他所具备的功德,未来绝不会投生为一个喝酸奶的牧民、吃饼子的农民。就是说华智仁波切由于长期行持这样的善法,现前以他本具有的功德,未来不会投身到哪里呢?一不会投身到喝牛奶的牧民家里,也不会投身到吃饼子的农民家。农区平常没有那么多的牛羊,所以吃饼子,也就是以锅盔为主的农民。


想到现在的暇满从因的方面来说得之不易,必须利用暇满人身来取得实义。

想到现在的暇满从因的方面来说得之不易,必须利用暇满人身来取得实义。

当今的经忏师们,没有任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境界,整天念诵仪轨,向长了一卡长毛的烂神馐上灌注变质的药汁,翻着眼珠念着“无实之中取悉地,嘎雅悉地吽……”这种言行实在是毫无价值可言。

如今的经忏师们,就是平常为他人做超度的这些经忏师们,没有任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之境界,整天念诵仪轨。比如说,在高原地方,平常在前面要摆设一个坛城,在坛城上面还要用糌粑做很多食子,因为他代表着坛城之中的上师、本尊、。这里堪布昂琼就耻笑说,坛城上面这个长着一卡长毛的烂神馐,就是用糌粑做的,上面已经发霉了、长了一卡长的毛,上面灌注着已经变质的药汁。因为平常坛城一边放红白菩提,红白菩提里面有些放的是血,有些是染红的酒,这边是一种药汁。堪布昂琼说,很多人将已经变质的药汁放在旁边。翻着自己的眼珠念着“无实之中取悉地,嘎雅悉地吽……”“嘎雅悉地吽”是获得身悉地的意思,就是说无实之中取悉地,获得身悉地。这种言行实在是毫无价值可言。

所以说,如果利用这个由三十六种不净成分组成的暇满身体来修行精华正法,实现它的价值,那真的是“嘎雅悉地嗡”,也是“瓦嘎悉地阿”,还是“紫大悉地吽”。

所以说,如果利用这个由三十六种不净成分组成的暇满身体来修行精华正法的话,实现它的价值,那才真是“嘎雅悉地吽”,也是“瓦嘎悉地阿”,也是”紫大悉地吽”。就是说,若把我们现前不净的这个身体,进入正法当中并且修学圆满的话,才是一切悉地之中的悉地、一切精华之中的精华。要不光在外表摆上一个坛城,在这边睁着眼睛说“观想上师的悉地已融入自己”,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当中,当这个不净的身体完全获得圆满果位的时候,他就是一切悉地之中的悉地。这里头“嘎雅悉地”、“瓦嘎悉地”、“紫大悉地”指的是,获得身悉地、语悉地和意悉地的意思。

如今的这个身份,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好似马口被辔头所转,如同选择犏牛还是选择盐一样,

如今这个身份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因此时时要关注这个心为妙!非常重要。好似马口被辔头所转,现前就在这个关键处,看我们进入到哪一个道之中,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手中。如同选择犏牛还是选择盐一样,因为在牧区平常到下午的时候,必须把这些牛都拴在自己的帐篷外面,怕晚上会丢。这时候要给牛什么吃呢?就要给一些盐,因为它长时间吃盐的习惯,当拿着盐的时候,它就会跑过来。如同选择犏牛还是选择盐,如果用盐来引犏牛,虽然失去了盐却得到了这个牛,如果要是舍不得盐尽管保住了盐,这个牛也已经跑掉了,就没有什么意义。若要是自己的身心没有投入到修法当中,没有获得最终的果位,那什么意义都没有。

是苦是乐当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你想把握住快乐,来修行微妙善法,结果下半生会比上半生快乐,中阴会比下半生快乐,后世要比中阴快乐,这才是从安乐走向安乐。

是苦是乐当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你想把握住快乐,来修行微妙善法,结果下半生会比上半生快乐,中阴会比下半生还快乐,后世要比中阴快乐,这才是从安乐走向安乐。

诚如《入行论》中所说:“驾驭觉心驹,由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又云:“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住生死,菩萨岂疲厌?”依靠有现福德使身体舒适,荣得种姓、功德圆满的果位,借助证悟无我的智慧令内心安乐,现见诸法胜义离戏、世俗如梦自性,从而远离一切轮回的痛苦恐怖,拥有安宁快乐。

诚如《入行论》当中所讲解,若要是驾驭菩提心的马,就会由快乐当中趋向更快乐的胜地,那具备智慧者永远不会退转,这是没说的。又云:福德资粮引身获得舒适,智慧资粮令心得到安乐,为众生住于生死轮回中的菩萨,怎么会觉得疲厌呢?因为他就是这个使命。依靠有现福德,使身体舒服,荣得种姓功德圆满的果位;借助证悟无我的智慧令内心安乐,现见诸法胜义离戏、世俗如梦之自性,从而远离一切轮回的痛苦,拥有安宁快乐。所以我们在行持这些善法过程当中,时时要记住这些。我们在讲解像比如六度波罗蜜,乃至我们平常行持三摩地当中,有些地方值得细致解释。

如果你想受苦,那也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倘若一度作恶,结果必然是下半生比上半生悲惨,中阴比下半生悲惨,后世比中阴悲惨,一直走向漫无边际的恶趣。为此,我们务必要在如今的这个身份上修行正法,实现人生的价值,取得实义。

如果你想受苦,那也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倘若一度作恶,结果必然是下半生比上半生悲惨,中阴比下半生悲惨,后世比中阴悲惨,一直走向漫无边际的恶趣。为此,我们务必要在如今的这个身份上修行正法,实现人生的价值,取得实义。前面十八种珍宝人身应该时时观修,非常重要。

取得实义的方式,小士道行人知晓三恶趣是痛苦的自性,进而为了修成善趣人天果位,修行戒律所生的福德事——弃离十不善、奉行十善;布施所生的福德事——上供三宝、下济乞者;不动业所生的福德事——四禅四无色定,这样一来虽然取得了小士道的实义,可那只是道的基础,而并不是道的本体,所以并没有取到中士道和大士道的实义。

取得实义的方式,小士道行人知晓三恶趣是痛苦的自性,进而为了修成善趣人天果位,修持戒律所生的福德事——舍离十不善、奉行善事;布施所生的福德事——上供三宝、下济乞者;不动业所生的福德事——指的是四禅四无色定,是无色界天的四空处,要修持禅定,这样一来虽然取得了小士道的实义,可那只是道的基础,而并不是道的本体,所以并没有取到中士道和大士道的实义。就是说前面具备这样的条件,是一个成办更高境界的过程。如同我昨天给你们讲解的外道教禅定,可能有些会觉得,自己的禅定现前可能就在这上面,该怎么办?也不需要起烦恼,因为我们作为次第者,初次开始行持禅定的时候,必须要从世间禅定入手。外道教把世间禅定当作是他究竟的果位,是由于基础处于邪见的缘故。当然他不能得到像出世间,也就是说内道教般的功德。即便他的禅定是这样,但由于基础是邪见的缘故,所以不能得到更好的善果,最终得到也就是一个世间的禅定。


我们现前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如同世间禅定般这样的三摩地,也必须当作一个过程来行持。当今我们所行持善法乃至修禅定的时候,这些禅定虽然具有,但我们并没有把他当作是最终的目标,只是当作成办以上见解之基础或起点而已。所以说,在小士道当中虽然具备这样的功德,但并不是行道当中的本体,并没有取到中士道、大士道的实义。

中士道的道谛主要是证悟无我的慧学,戒学和定学作为附属,修学珍贵的三学,虽然取得了中士道的精华,却并非取得了大士道的精华所在。

中士道的道谛主要是证悟无我的慧学,戒学和定学作为附属,修习珍贵的三学,虽然取得了中士道的精华,却并非取得了大士道的精华所在。这一点从出离心乃至见解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讲解基础的时候,从出离心和当时的发心而论。

就大士道的宗轨来说,远道因相乘,近道金刚乘,其内部也有事续、行续、瑜伽续外三续远道,内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即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近道,捷径光明大圆满,我们必须依靠其中任何一法来实现暇满人身的价值,取得实义。尤其是由经光明大圆满道,在数年数月中就能证得大虹身果位,所以要下决心由经此道来取得真义。

在大士道,就是上士道的宗轨来说,远道因法相乘,近道金刚乘,其内部也有事部、行部、瑜伽部外三续,内续玛哈约嘎、阿努约嘎近道,捷径光明大圆满,我们必须依靠其中任何一法来实现暇满人身的价值,取得实义。尤其是由经光明大圆满道,在数年数月中能证得大虹身果位,所以要下决心经由此道来取得真义,从这个行道当中,来证悟到这个真正的教义。

修行时观察、安住轮番来修,反反复复来修,分为入座和座间来修。

修行时观察、安住轮番来修,反反复复来修,分为入座和座间来修。

②思维暇满得难之喻

在讲到乌龟的比喻时,以大海比喻三恶趣,深不见底、广阔无垠,其痛苦无边无际,盲龟表示不具备取舍明目的恶趣众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表示难以从中解脱,木轭一孔表示人天身份少之又少,被风吹动表示随善缘所转,这样以比喻表示意义,观察、安住交替来修——

在讲到乌龟的比喻时,在讲解人身难得时用比喻的方式——以大海比喻三恶趣,深不见底、广阔无垠、痛苦无边无际;盲龟表示不具备取舍明目的恶趣众生;每一百年浮到海面一次,表示难以从中解脱;木轭一孔,表示人天身份少之又少;被风吹动,表示随善缘所转。这样以比喻表示意义,观察、安住交替来修。这个我们可以和《普贤上师言教》《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乃至一些前行部分的要点结合一起修。

这两天,在行持这些善法的过程当中,像初学者回去的时候还是值得多看一看。虽然这些从文字的角度当中没什么可不了解的地方,但是我们光从文字上了解并不代表圆满,还要把其中一切理趣纳入心相续之中,所以建议回去的时候,至少得看五遍。要不这两天一直都在说,现前不阅读一下《前行备忘录》,等两天我们再传讲另一个法的时候,我想《前行备忘录》已经在书架之中了,等待着什么时候才能翻阅,谁也不知道,可不能这样。这两天我们在行持这个善法的同时,应该多看几遍,绝不能在课堂上面,我在上面有时候念得快、有时候念得慢,你们也就是眼睛跟着走一个过程,并没有把其中的内容纳入心相续之中。因为光凭一次就能圆满通达其中的一切理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上面所传讲的是观暇满人身难得,十八种珍宝人身用密宗的教授来说,第一、要圆满获得上师的摄受,当今观待一下自己,是否已经获得圆满摄受?当然常在亚青寺居住的弟子己经获得了;有些在短短时间里到过高原,但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也已经获得圆满摄受;但以旅游观光为重点的人,即便到高原地方来过,也没有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因为不具备获得一位导师的圆满摄受。第二、五根圆满,这一点不管你是否进入佛门,只要五根不欠缺则已经圆满。第三、具出离心和信心,这个要观待一些,尤其我们这两天在讲出离心的时候,出离心还要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出离心。善念出离心,包括世间乘的出离心和声闻缘觉乘的出离心,若具备这两种出离心,即便所行持的法为远道、近道和捷径之道,今生也无法成办解脱,这点之前已经讲得非常细致。即便是以善法来行持,他还要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


菩提心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前两天在讲解过程当中,教授了多种发心,发心分为不善之发心、无记之发心和善念之发心。不善也就是恶念发心,又分为救畏之发心和善愿之发心;善念发心还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之发心。所以即便就是发菩提心,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圆满得了,这些应该时时观待为妙。若具备密宗教授所传讲的外相获得上师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那就说明你已经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了,未来获得解脱就在你的眼前,不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

以上我们已经讲完人身难得,明天开始传讲寿命无常。今天讲得快的原因是,我们已经讲了好多天了,才讲了这么几页,若要是这样下去的话,不知道讲到什么时候。因此下面懂的地方我们会讲得快一点,有些觉得有必要细致讲解的地方,当然我也会讲解。因为这次传讲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你们念个传承,但是懂的地方也不需要占用那么长时间,回去的时候还是要好好看看。

本来今天并没有打算讲法,中午看到又全都聚集在一起,也就不忍心说不讲。我昨天晚上感冒发烧,一个晚上也没睡成觉,所以今早当要到那边听法之前,就想能不能有十分钟的时间让我睡觉,就已经困到这个地步。刚刚真的想睡个觉,但后面想先讲完法再说,这样一来就又是一天,明天还会继续讲解。

我刚才已经说过,即便是修成熟口诀法的弟子们,我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为什么不让你们过来,不是仅仅找这个借口而让自己懒惰,而是想到我身体不好的时候,可能讲解的法并不是很细致。不细致的后果就如同我这两天所说的,虽然在亚青寺已经求过成熟口诀法,但现在已经不是密宗的弟子,在学显宗乃至求学其他的法。我们现前所修学的法,是内三部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见解,现前很多人抛弃这个成熟口诀法,而追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人也比比皆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在传讲成熟口诀法过程当中,只是走个过程,导师也并不是那么负责任,弟子在求的过程当中,也只求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圆满即行。至于后面的见解,说是回到家以后再修,前面在导师面前一步一步修学的过程当中,你都没有那么精进,回到家的时候即便你精进修法,由于缺乏导师的指导师乃至没有借助上师窍诀的缘故,还是得不到真实之见解,就像我们身边很多人一般。因此,我身体不好的时候绝不是为了找个借口,当身体很好的时候当然会给你们传讲。尤其从去年开始,像比如有些弟子过来问问题的时候,我都会讲得非常细致,凡在他内心的一切疑问都会解释得非常详细。但是当身体不好的时候,真的精力体力方面也不够。

还有这两天也有很多弟子都在说,他要去受灌顶,但这一点我当然不会拒绝你去受灌顶等等,我决定不会说的,你们都不要怕。但是要记住,若要把受灌顶只当作是一种旅游观光的话,那就像我们往昔受灌顶一般,看几个照片,把这些加持品放在头上就算圆满的话,那就要看看当今在这边一方面修学、一方面听闻,和这个灌顶比哪个意义更大一些,自己去抉择一下就会知道。尤其历代高僧大德曰:“若自己不具备殊胜灌顶的话,以形式的灌顶怎么能得到灌顶呢?”就是说,若要是自己不具备殊胜灌顶的话,仅仅看几个照片、喝几口水,怎么能得到灌顶的意思。所以至于殊胜灌顶,就是我们每次在讲解《前行备忘录》之前,都要传讲一遍禅定。但今天由于想把后面这个人身难得全部讲完,所以讲得不是很多,但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但这并不是阻止你们不要去,想去的话,去一趟都好,都是在从事善法。

尤其你们也知道,前两天我跟你们说过,我在这边相对来说是非常宽松的,即便你从事什么样的事,都不会说什么。以前五明佛学院的一些堪布说:“导师你能不能给弟子们定更好的法规,该去的你同意,不该去的就不能这么说,要不有没有一种不负责任的现象?”我说:“也不能这么说的吧,可能一方面是我个人的性格;第二方面,因为弟子们自己抉择要办这件事情,你去阻止他,也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我这两天也跟一些居士们说:“像有些非常执著我的,在我的口中要是得不到一些语言,那即便怎么样他就要等着,这个我就实在没办法。”有时候都在依止着导师,平常自己已经决定好的这些弟子们,你们从事着善法就不需要再问我了,只要你们好好修法,即便从事什么样的善法我都会赞叹。好的,下面就开始做回向。

愿此时所成办的一切善法功德和过去所成办过的一切善法,与未来即将要成办的一切善法,与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聚集一起,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证得圆满佛果。因此,,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