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难忘老家的手摇爆米花

2022-07-15 00:52:46

点击上方"醉美周至"免费订阅本刊


难忘老家的手摇爆米花

作者:张友直

每逢节假日,各大影院里最受青年男女欢迎的消遣零食,非爆米花莫属。尤其是那些年轻情侣,捧着一袋爆米花,边吃边看影片,十分惬意。其实,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寒冬腊月,农村也非常流行吃爆米花,只不过是传统的手摇转炉爆出来的爆米花,虽然简陋,但味道最香,是那最熟悉的 “儿时的味道”。

查阅资料,诗人范成大在《石湖集》中曾提到爆谷风俗:“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娄,北人号糯米花。”这里面的“爆谷”,其实就是过去农村的爆米花雏形。清代学者赵翼收录一首《爆孛娄诗》 :“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爆米花不仅仅是美食,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浓郁的生活美感。

小时候,在老家周至农村,每到冬季黄昏,随着“呯”地一声响,街巷里顿时热闹起来,娃娃们便喊道:“那‘打豆’的老汉来了!”(农村把手工爆米花称作“打豆”)那个走街串巷的老汉,每逢冬闲,便在村里街道上摆摊子,给人爆米花挣钱。一个自制的圆形火炉,铁架子上架一个外形像葫芦的铁质转炉,一个煤筐,一个风箱,一个特制皮袋(后端是旧麻袋缝制而成的长口袋),便是手摇爆米花的全部设备。

手摇爆米花是一项技艺活。整个过程主要依靠高温和压力原理,对火炉火候和转炉的压力掌控非常重要。根据村民提供的玉米数量多少(也可用小麦、黄豆),先给转炉装上不到半锅,放上少许糖精。盖上锅盖,用铁扳手扭紧密封好后,放在红红的火焰上,开始一圈又一圈的摇,确保加热均匀。有时候那老汉累了,随便喊一声,围观的娃娃们就会上前抢着去摇,觉得非常好玩。这样几乎不停的摇动,一炉下来大概要十几分钟,颇费力气。看着时间差不多了,那老汉眯着眼睛,瞅瞅转炉手柄上的压力表,开始用文火,这时候,旁边围观的人也慢慢向外退,胆小的还捂起了耳朵。

终于要起锅了,只见将转炉从架子上取下来,放进旁边特制皮袋里,手上用根铁棍,卡进转炉开关,用力一扳,随着“嘭”的一声巨响,白烟升起,热乎又香脆的爆米花便装满了那特制皮袋后面的圆形长袋子。这时候,围观的娃娃们一拥而上,趁着主家还未收之前抓一把吃,边吃边咂嘴。

看到别家有爆米花吃,许多娃娃也缠着自家大人去打豆。经不住缠,娃他爸瞪一眼,嘴里骂道:“唉,兔崽子,上个月不是打过豆了么,又打?!”最后,还是娃他妈心软,便应允了。娃娃高兴的,一蹦三尺,匆忙带上几斤玉米,还有一几粒糖精,兴奋地直奔街道上那老汉去。大人们,站在跟前吸烟,跟伙计们闲聊,说着庄稼收成,议着牛马牲畜;小孩子们,一边瞅着别人的爆米花,流口水,咽唾沫,一边眼睛盯着自家的玉米,自觉排队等候。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捧散发着诱人香气的手摇爆米花,便成为我们儿时美好的零食记忆。如今,随着农村物质条件的改善,超市里各类休闲零食产品花样繁多,琳琅满目,手摇爆米花已难觅踪影,但作为农村七零后,传统的手摇爆米花却始终存在于我们生活记忆中的最深处。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张友直,男,1978年生,周至县广济镇永红村人。曾参与创办周至四中馨风文学社,爱好业余写作,在国内多家报刊媒体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现供职于市级政府部门。


↓↓↓便民信息从这里进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