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揭秘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

2020-09-12 03:08:28

1980年,如果你想在北京“搓”一顿,比登天还难。

 

为数不多的几家餐厅是国营饭店,菜的样式是统一不变的,服务员板着脸,对你爱答不理。吃一顿价格不便宜,一桌子菜通常是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七八十年代,一个普通员工的月收入是20元,稍微好点的能有30多,一般人家是不会随便下馆子吃饭的,即使稍微富裕的家庭,家里没有大事也不会去吃。

   80年代最高级的国营饭店,一桌子菜是一个普通人家一个月的工资,很少有人吃得起。

这种局面,被家庭妇女刘桂仙打破了。

 

1980年9月30日,早上,刘桂仙的丈夫、北京内燃机厂炊事员郭培基生好了炉子,然后就去上班了。

等他回家,看到家门口的情景,一下子惊呆了——王府井大街附近的翠花胡同内挤满了人,抱着孩子的,推着自行车的,路过看热闹的,里三层外三层,一直排到了五四大街。老街坊看见郭培基,上来就问:“你还上什么班?你家饭馆开张了怎么不说一声!”

老郭不敢吭声,推着自行车低着头赶紧进屋。

 

这一天,刘桂仙的悦宾饭馆“被迫”开张了。

 

说是“被迫”,是因为原本的开业日期其实是第二天国庆节。到中午的时候,刘桂仙用36块钱买了几只鸭子,打算试着做两个菜让领居们尝尝,看看手艺如何。没想到,《北京晚报》的记者正巧撞见,误以为开业,连忙去旁边的电话亭打电话口述,《北京晚报》决定给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做一个报道,都已经下厂印刷的报纸特地为它空出了版面。(这段文字参考《口述》节目中郭培基先生的自述。)

   《北京晚报》上的百字报道。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

 

所有人都沸腾了。

 

三天后,美国合众社对悦宾做了报道,全世界都知道了这家胡同里的饭馆,外电的报道中,从饭馆的开张被诠释为,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

   80年代,老板刘桂仙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

在短短几个月里,77个国家的记者前来采访,各国大使纷纷前来品尝(接待了七十多位),没有几个月,刘桂仙一家就成了万元户。

 

一晃,37年过去了。人们不再为吃饱饭而困扰,参观的选择越来越多,悦宾依旧在那里。

 

饱妹专门对悦宾做了一次采访,我们和刘桂仙的孙女郭华一起聊了聊那个特殊年代的悦宾餐馆和那些来悦宾吃饭的人,包括但不仅限于:其实刘桂仙还给做过饭?那块著名的“尝尝看”究竟是谁题字的?悦宾差点就关门的秘密,悦宾的隐藏菜单……



36块钱怎么敢开饭馆?


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关于开饭馆的原因,两个老人一直说的是“过日子”。家里太穷了,五个孩子在找工作的年纪遇上了大学生返城,就业压力大,全都待业在家,五个孩子里有四个都是男孩,半大的小伙子都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家七口人,只靠两口子月收入不到100块钱来支撑,有过七个人盖两床被子的时候。

   90年代的刘桂仙已经不再为吃穿发愁,过年的时候和一家人其乐融融。

穷则思变,一天夜里刘桂仙偶然听见收音机里说东北有一家夫妻自己蒸包子上街卖,心想自己烧一手好菜也可以开个小饭馆试一试。她的这种自信并不是空穴来风。郭华介绍:“刘桂仙曾经在叶帅家里当过保姆,有时候兼职烧两个小菜,康克清和都吃过刘桂仙的菜。大家都说:外面的那些馆子真比不上咱们小刘做的这些菜,这要是在英国开个餐馆准能火。

 

这段故事之前的报道从未提起,这是刘桂仙的低调。这样低调的细节,在餐馆里还有很多,如果你仔细寻找,会发现墙上那幅挂了三十多年的“尝尝看”,这幅字没有题款,写字的人其实是当时的教育部长。

   墙上这幅没有题款“尝尝看”,挂了三十多年。

第二天,。

 

当时,虽然十一届上提出了放开经济的政策,但只对修理业、手工业的个体经营活动有所放开,其他行业都没有相关政策。,对待刘桂仙的开饭馆要求,有点发怵: “你开饭馆有屋子么?”“有,我把睡觉的屋子腾出来。”“那你一家人睡在哪?”“上房睡房顶。”一屋子的人不可思议,开私人饭馆,你可真敢想。

   从美术馆对面的翠花胡同走进去,就能看见悦宾饭馆。

刘桂仙软磨硬泡了一个月,终于,,就对她说:“这样吧,先斩后奏,你先开业,然后发照,回家准备去吧。”那个年代的执照就是一个信封,没有印成正规的文本,只用墨笔写了一段说明,就算是成了。当时,开餐厅还有两个规定一是要餐具消毒,二是要有冰箱,,银行终于肯贷500元给他们,买了一台雪花冰箱。

 

你以为终于可以开饭馆了?不,没有粮油票,也开不成!这个故事的解决方式更为传奇,郭培基在内燃机厂的食堂小有名气,有一天,来了一个陌生的炊事员,想要和他学做饭。结果,老郭说起了自己家的饭馆,因为没有粮油票而不能开业。没想到,这位炊事员,其实是《北京日报》的记者,本来是为了向老郭偷师,听了他的诉苦,就写了一篇报道,这才引起了相关单位的重视,最终解决了粮油问题。(这段文字参考《口述》节目中郭培基先生的自述。)

   创办悦宾饭馆的刘桂仙和郭培基老两口。

开业当天,刘桂仙置办完所有的物件,身上只剩下36块钱,她去了朝阳菜市场,买了4只鸭子,因为当时只有买鸭子不需要票。她用这4只鸭子,做成好几种菜,香酥鸭、八宝鸭、麻辣鸭、干焅鸭……一块钱一份,很快就抢光了。她用这挣来的钱继续买鸭子回来做,来回倒腾,第一天竟挣了38块钱,这差不多是当时一个高级工人的月收入。

 

第二天,《北京晚报》的记者再次来做采访,写了更详细的报道。

   《北京晚报》记者王达人再次对悦宾饭馆进行了报道。



大使的食堂


这小馆一开不仅是胡同里的人,外国人也来了。

 

77个国家的记者,,美国合众社的记者说:“老哥,你信不信,三天内,我让整个地球都知道你在这开饭馆了。”

   现在仍有很多外国媒体对悦宾饭馆进行报道。

只能坐12个人的小屋里坐着发肤颜色各异的各国记者,来自美国和日本的三个记者没吃上,不肯走,郭培基想擀面条给他们吃,结果家里的面不够,最后只好向邻居借了点,做了几碗打卤面,才对付了过去。

 

那个时候,中午吃饭的队伍每天都能排到胡同口,到了晚餐,饭馆就被使馆的外国人承包了。他们不会用筷子,就自带刀叉,吃完还把刀叉送给刘桂仙。第一次来吃的时候,他们不像中国人吃饭那么热闹,安安静静、一声不吭,可把刘桂仙急坏了,她躲在门帘后头偷看餐厅的情况,直到看见所有菜都吃光,她心里的石头才落地。吃完后外国人支支吾吾比划着,摸一摸肚皮,再向她心满意足的比了个大拇指。

 

有一次,刘桂仙问一桌法国人吃得怎么样,他们拿了纸笔画了张小画送给她,上面画了一个人吃饭筷子都戳到了旁边人的脸上。

   福桃的小美编猜测外国人当时的吃饭场景。

虽然吃得好,但是开业时的悦宾只能放下4张桌子,每天只能接待十四五个顾客。店是小的,但生意总是不缺的,从那时起吃饭就得排号,最长的,要排到60多天后才能吃到。

 

生意好了,刘桂仙夫妇的日子却好不了,胡同的邻居们觉得这是“搞资本主义,开私人买卖”,接待外国人也被说成是“里通外国”。有的街坊说: “你现在就是特务!”“瞧好吧,早晚有你后悔的一天,国家肯定会收拾你。”刘桂仙说:“你们别吓唬我,我不就是因为孩子多,想挣口饭吃嘛,我不怕!”嘴上是这么说的,可晚上一宿宿地睡不踏实。

   80年代的餐馆有很多明令禁止的内容。

郭家的孩子们成了不被欢迎的孩子,郭培基自己上班走在胡同里时,后面也时不时有三两人指着念叨,,就前面走的这人,他们家开饭馆了,。

 

老郭好几次想,算了,还是关门吧。

 

11月4日,北京市政府作出决定,允许个体户经营饮食、小商品。1981年大年初一,,他们第一站去了前门的“大碗茶”,然后去了西单菜市场,当来到悦宾饭馆时,已是中午,。

   刘桂仙的孩子们在创业之初的饭馆门口玩耍。

“要把孩子们管好,饭菜要做好,冷热分开。”

说:“别光做热菜,多做点儿下酒的凉菜。”

 

两位副总理走后,刘桂仙放了两麻袋鞭炮,足足放了半个多小时,她知道,。



隐形菜单


在今天悦宾的菜单上,第一页就是醒目的招牌菜,这是前几年才提炼出来加上的。后几页十分直白的分为肉类、菜类、凉菜类,看不出一丝丝的套路。

如果是看电视节目来吃的新食客,一般只会翻到招牌菜就停下,点上蒜泥肘子、五丝桶、面筋白菜、芹菜虾仁……就算完事儿。

 

而饱妹今天要向你揭露悦宾的隐形菜单和它背后的故事。

 

最值得一说的是那道“锅烧鸭”,这道菜就是创业之初的“干焅鸭”,据说,当时卖得特别好,全聚德的大厨闻讯赶来,想要挑战,但吃了这个鸭子后,便服气了,一场没有硝烟的鸭子战争和平解决。

还有一道“黄焖牛肉”。这道菜由店里的“软炸回锅牛肉”改良而成,把牛肉继续熬煮成热汤菜,结果颇受欢迎。点这道菜的时候必须要有耐心,最好在店里不忙的时候去,因为炖煮一两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情。(饱妹就因为中午太忙,被老板拒绝做这道菜,悻悻而归,没有拍到照片。)

 

另一道菜是“干炸里脊”。这是孙女郭华这么多年来的最爱,用香菜、芝麻和炸里脊块一起翻炒,小时候每当郭华吃不下饭,都会去求后厨给自己来一份炸里脊解馋。

“软炸虾仁”是孙女郭华介绍给女孩子们的私心推荐。一般人只吃他们的芹菜炒虾仁,这道软炸虾仁据郭华说是一个总来吃饭的女顾客必点,有次郭华问她为什么总点这道没人点的菜,那女食客说:“你看这大虾被面粉包裹后油炸了圆圆胖胖的,多可爱啊。”饱妹尝了后,里面的大虾绝对货真价实不是冷冻的。



你烧的菜有家里的味道


饱妹追问过一对来吃饭的退休夫妻,为什么来这里吃饭?

 

他们说:“虽然性价比一般,环境一般,菜也一般,但是吃着舒服,盘子端上来是温热的,我就知道这是消过毒了,干熘丸子没一个规则的,我吃着就知道这是手工的,只放了蛋清和纯肉,没有添加剂,那个虾仁也不是超市里袋装虾仁,而是自己手工剥出来的,这种菜,吃着让人心里舒坦。

我还问过一个大腹便便的光头大叔。

他说:“我小时候就来这儿吃,就是好吃,没什么其他的。”他埋了一口烟继续说:“现在胡同拆得这么厉害,只有这儿还没变过。”

 

我还问过一个曾经在贝满女中教生物的八九十岁大爷。

他推着扶车说:“我以前就住这儿,美术馆对面,54年的时候,这里拆了,今天我过来再看一看,应该也是最后一次来了,看一次少一次,”然后指着自己胸口的支架,朝中山公园的方向走去。

 

我还问过一个中午就喝得醉醺醺的叔叔。

他说:“今个儿家属出差了,就我一人,我从北五环骑了三个小时自行车过来,就想这口肘子了,另一个就是,我喜欢城里胡同里的感觉……

   夜晚的翠花胡同因为悦宾饭馆闪烁着彩灯。

郭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再三的说:这就是个胡同饭馆,不是餐厅,不是饭店,我们一些老食客都会纠结一些报道上对悦宾的称呼。”对这个名称的认真和纠结,是老北京人对80年代的怀念和对胡同的留恋。

 

有人说,那个年代胡同外的筒子河还能划船呢。

有人说,那个年代有海子和王小波,大家都写诗,大家都浪漫。

有人说,那个年代简单又快乐,大家都穷,大家都和气,不管是官居何位都会诚心诚意帮助你。

有人说,那个年代如果夸你菜烧得好,会说:“你这菜烧得和馆子里一样”,而现在你夸一个厨子,会说:“你烧的菜有家的味道”。

   80年代,故宫外的筒子河还能划船。

对于北京人,80年代的悦宾菜烧得和馆子里一样,17年的悦宾菜烧出了家的味道。它不用去变,因为总有人怀念。

 


感谢LOX提供《北京晚报》的报纸照片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敬请留言获取本号内容授权 

《福桃02:食物最好吃的时刻》

现已上市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还想知道更多地域美食?


/ 点击往期标题,即可查看 /

 

北 京  便利店 爆肚 喜茶 | 螺蛳粉 烤冷面 | 炸鸡 | 冷面 | 卤煮 | 北京烤鸭 | 北京早点 炸酱面 | 牛街 | 袋儿淋 |  稻香村  | 鲍师傅    上 海  海派西餐 糟卤    广 东  糖水    四 川  兔兔   天 津  早点    江 苏  三虾面   陕 西  凉皮   东 北  烧烤 | 鸡架 | 锅包肉    安 徽  臭鳜鱼    武 汉  鸭脖   云 南  过桥米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