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舌尖上的西安‖走遍城市乡村 沉迷陕西美食 “英国吃货”编写专著介绍我省小吃及风土人情

2021-09-26 03:44:23


“总体说来,

陕西人的饮食习惯

符合西北人的口味,

虽然过去35年来,

饮食成分和菜肴的花样变化巨大,

但有些当地特色依旧被保留了下来。

如很开胃的锅盔——

是一种面饼,

形状和大小通常像锅盖。



锅盔一切开,

就会冒着热气,

裂开一条缝等着往里面夹辣子。

有的小店会为顾客准备一碗碗的蒜瓣,

吃生蒜可以净化口腔,

为准备吃饭洁齿。”


罗宾展示即将出版的《罗宾博士看陕西》。


  “关中平原的各个县都有自己独特风味的面食,做面的花样不下几十种。西安西南边的户县,就以其户县软面而闻名,端上来的时候汤里有醋、蒜和切碎的蔬菜,而东边的大荔县则有传统风味的炉齿面,在三原县,有煮熟的面条簇拥成团的疙瘩面。但套用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来说,‘面条一族的伟大首领’,毫无疑问当属 biangbiang面。它的主要原料是像‘裤带’一样的宽面条,其名声在于汉语biang的复杂笔划上。这个57笔划的汉字是由几个字组成的,现在已是广为人知了。”

  初读这些文字,你可能会认为是出自一位美食专栏作者,或者至少是一位“资深吃货”游客之手。很难想象,这位对陕西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作者,其实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国人——由于对中国留学生讲述的西安故事着迷,此前从未来过中国的英国小伙罗宾·吉尔班克(Robin Gilbank)来到西安,任教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他热爱陕西美食、喜欢去周边农村游览采风,甚至学会了做中餐。9年里,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与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宗锋教授共同编写的《罗宾博士看陕西》一书,已进入最后校对的阶段,即将以中英文双语出版发行。



  “我的朋友常常问我,在中国,你不得不吃又特别奇怪的食物是什么?很多外国人都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所误解,认为这里的人们常常吃一些奇怪的食材。”罗宾笑言,实际上这些年里,他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不爱吃的美食,“我日益增长的腰围就能证明,我完全和一个普通西安人一样,享受着各种陕西美食。”罗宾能够基本看懂汉字,但不太会讲汉语,汉语的四声对他而言是个很难逾越的坎。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陕西通”——在西安居住的9年里,他的足迹几乎遍布陕西境内大大小小的城市乡村——从西安以西的宝鸡、凤翔,到东边的澄城、韩城,再到陕北陕南,罗宾在陕西境内去过的地方,甚至比很多西安人都要多。“我参加过陕西农村的婚礼、葬礼、清明节的祭祀仪式,和‘乡党’们坐在村口谝过闲传,也吃过流水席和地道的陕西农家饭,亲身实地了解过陕西的风俗和饮食习惯。”罗宾告诉记者,他把陕西看作自己的又一个家乡,“我甚至觉得,我比很多西安人更了解她。”

  每去一个地方之前,罗宾总是要提前翻阅关于该地区风俗习惯的书本和资料,归来后也常常撰写游记或体会。陕西乡村的泥塑和皮影、隐匿在秦岭山中的静谧寺庙、村里“过事”时吃不完的臊子面和喝酒的习俗……每一桩每一件,罗宾都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记录下来。《罗宾博士看陕西》中收录的十余篇文章,有名人遗事,有风土人情,也有诗文典故,真实地记录着罗宾博士走遍三秦大地后的感受,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从中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窥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侧影。

  除了撰文向英国人介绍陕西美食和传统文化,罗宾博士还一直致力于陕派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工作,如今已和胡宗锋教授合作完成了包括陈忠实、贾平凹、穆涛、方英文、红柯、吴克敬、叶广芩在内的多位陕西文坛名家的小说和诗歌作品,总翻译量超过200万字。今年年初,罗宾破格通过中国高校职称评定,被评为副教授,他告诉记者,自己很愿意继续进行陕派作家作品的翻译工作,让这些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资源库”,做传递中国和欧美文化的使者和桥梁。记者 蒋黛/文   记者 雷伟东/图 




从荷塘月色到瑶池天鹅、

从月色蛙鸣到金鱼嬉水……

西安饺子宴曾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饺子的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艺术化。(资料图片)


  西安美食一旦精致起来,能典雅细腻到何种程度?从荷塘月色到瑶池天鹅、从月色蛙鸣到金鱼嬉水……有着80年历史的西安饺子宴百形百味,不仅是陕西非遗名录中的经典之作,早在10年前便以318种形状与味道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每日,来自海内外的饕客熙熙攘攘聚在钟楼旁的老字号德发长饺子馆大快朵颐,对他们来说,西安饺子宴的内涵与寓意,即是西安传统饮食文化的经典象征。

  西安美食历来以裤带面、凉皮、泡馍著称海内外。其实在西安,还有一种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美食——德发长饺子。这种饺子突破了传统中国饺子的味道与形态,造型之丰富、色泽之清丽驰名中外,令海内外游人赞不绝口。比如有典故的“荷塘月色”,是根据杨贵妃在大唐芙蓉园里赏月看大戏时而创作制成。莲花、金鱼、青蛙、莲藕等形态各异,十分逼真,里面的13孔莲藕饺子代表13朝古都。再比如仿生花卉系列饺子宴品种包括“莲蓬”、“石榴花”、“梅花”、“玫瑰花”等25款,动物系列包括“熊猫”、“秋蝉”、“仔鸡”、“鸭子”、“金鱼”、“青蛙”20款……

  这些巧夺天工、颜值诱人的饺子,均出自非物质文化遗产饺子制作技艺传承人马顺莉之手。传承饺子技艺这30年来,她从一名考核成绩倒数第一的学徒,逐渐成长为中国面点大师。她曾在央视《满汉全席》擂台赛中荣获“创新奖”。她还曾走进中央电视台《中国味道》《共同关注》《午夜新闻》栏目,向亿万观众展示德发长“中华饺子宴”制作技艺。更令人敬佩的是,她还多次携德发长饺子赴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国,向海外食客推介中华饮食文化。

  采访中,马顺莉告诉记者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往事:“有一次我去法国交流学习,在巴黎的一家餐厅制作饺子,从和面、拌馅儿、擀皮,到包制成饺子,6分钟共包了106个。我当时并没有在意时间,是那家法国餐厅的老板替我记录了时间。”如此巧妙而精湛的中国传统工艺,引来外国友人由衷地赞叹。

  80年历史沧桑,德发长饺子馆几经巨变,但饺子的技艺在新时代依然绵延不绝,日趋丰富与精湛。因为,传承的意义不仅仅是留住手艺的根脉,更在于创新。2018年,10年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已被打破,饺子新创的形状与口味早已远超过318种。近两年来,西安的国际化氛围日渐浓郁,来到西安的海内外客商与游人越来越多,如何让南来北往的食客味蕾被西安饺子震撼?马顺莉开始带着徒弟们想点子,他们试着将水果、芝士、色拉等西点食材加入到传统饺子中。还在饺子皮的原材料中加入南方的肠粉和糯米,丰富饺子的口感。

  饺子的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艺术化。西安饺子宴的大家庭里又增添了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节气时令、关中风情,一个个饺子美如艺术品。马顺莉说:“包饺子是师傅传下来的一门技艺,饺子虽不是稀罕吃食,但承载了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感情,承载了漂泊游子的浓浓乡愁。饺子作为中国人特有的美食,象征着团圆,也象征着包容,而且做饺子跟做人一样,都要用心去做。”


编辑∶安之│ 审核:方觉晓

◇◆◇

图片来源/网络  出品/日报总编室

·END·
 西安日报


权威·深度·责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