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美丽不可方物的“如意”葫芦

2020-07-04 20:25:49




:“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这里说如意最早是兵器,后世为了追求攻击力,把如意改做骨朵,因如意最早是兵器,所以如意自带辟邪的效果。如意,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又称“搔杖”。我国南北朝对此物的称谓不同。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柄端作心字形者。和尚讲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据故宫博物院资料,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 “ 不求人 ”的搔背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叫“不求人”。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后来,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于印度梵语中称“阿娜律”,部分用作佛具,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曾出土一柄佛僧如意,银质鎏金,首为云头,柄为直柄。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物远在东汉时就已有之,在清朝时,已成为宫廷的珍宝之一。它的造型是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衔结一长柄而来。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当时人们用它来搔手顾不到的痒处,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是玉雕件中较为特殊的制品,是我国传统的吉祥之物。

如意,顾名思义,即如人之意。如意首形状如心、如云、如芝,长柄宛曲,一柄在握,赏心悦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如意具有非同一般的魅力。上有天庭神仙宠爱,下有皇亲国戚推崇,以致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瞧,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骑着白象来了:



还有“福禄寿”老哥仨中的福星,也喜欢拿着把如意彰显身份:



明清的皇帝,也都喜欢把如意视为圣物:


明成化皇帝朱见深《岁朝佳兆图》轴


《胤禛行乐图》轴


但是对于普通人(尤其80后)来说,印象最深的可能是这把如意了(此处请默念咒语“如意如意,按我心意,快快显灵!”


尊贵的地位、美好的寓意,促成人们对“如意”的不断追求;而葫芦被当作“福禄”之物,古人认为它是吉祥物,素有“宝葫芦”的美誉。为了将这两种寓意美好之物结合,人们开始运用勒扎等技艺将葫芦也改良成了“如意”形状,实现了“福禄与“如意”的完美结合。下面就详细说说这种不一般的“如意”。

勒扎葫芦又叫系绳葫芦,就是在葫芦还很小的时候,人为干预葫芦的生长。在勒扎前一般要先进行构思,最好在纸上画出草稿,根据草稿进行具体操作。

开始勒扎时,要把尼龙绳的一头固定到葫芦架子的上,然后从葫芦的根部开始缠绕下去,但中间要有间隔,尼龙绳的另一头要固定在葫芦的底部。

要让葫芦柄长出螺旋缠绕的效果,首先选择一个大约长了2周的长柄葫芦,将一条扫帚杆儿以约30°角的斜度、上端用麻绳捆到架子顶,下端支撑在地,非常轻柔和小心地开始将小葫芦卷到木杆上。为了让葫芦保持缠绕状态,在葫芦底部、将葫芦用厚尼龙带绑到杆上。将固定葫芦的木杆接地端定期沿圆周方向移动一下位置,在葫芦生长过程中持续弯转它,直到葫芦变硬不能再操作。

不管勒扎什么图案,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即将勒扎葫芦的特点进行勒扎,并要注意观察勒扎过程,做好记录,勒扎过程中不要伤害葫芦外皮。

勒扎葫芦长成后,葫芦表面就会勒扎出与网兜相同的网状凹痕。凹痕的深浅疏密,花瓣的形状纹饰,线条的大小粗细,全都是由使用的网兜孔目而决定的。一把好的勒扎葫芦,凹痕应该深浅适宜,太深或太浅都不太好;葫芦外形要能保持匀称、完整,肚圆且正;如意形勒扎葫芦,长柄处的弯曲弧度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方能称之为上品。

最后我们搜集整理了一些不错的“如意”葫芦,请欣赏: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