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大野·麦田·博望坡

2021-08-05 22:33:53

博望,一个随手敲击键盘,使用任意一种搜索引擎,就能轻松查到的地方,一个和史书密切相连,与典故相互成就,因传奇、轶事丰满起来的厚重之地。



饱经沧桑的张骞桥


本报记者 赵慎珠


“博望相持用火攻”

博望的声名远播,是因为博望坡上的一场大火。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这是名著《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诸葛亮的赞誉。


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博望坡


出方城县城西南30公里处,是博望坡遗址,这里北负伏牛山,南面隐山,西倚白河,是伏牛山延伸于此的漫岗,地势险要,为古“襄汉隘道”之通衢,兵家必争之地。


远望博望坡,一片平坦的麦地上,有一棵枯枝柘刺树,据说,它是中国历史上那场著名大火的见证者,浴火而生,直到近年,仍可见枯枝新芽。


麦田附近刻着“博望坡”的石碑上,摘录了《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大意是刘备投刘表,被派与驻守在博望坡的曹军将领夏侯惇交战。刘备烧了自己的营寨退去,夏侯惇引兵追赶,被刘备伏兵围杀。


平铺直叙的文字既没提到诸葛亮,也远不如《三国演义》来得惊心动魄。


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博望坡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这样讲述:夏侯惇与于禁引兵前来,赵云和刘备先后与之交战,诈败。夏侯惇穷追不舍,追到一狭窄处,见两边都是芦苇,于禁说:“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可防火攻。”话音刚落,大火已烧起来了。


《方城消息》主编张中坡还有一个精彩的版本:夏侯惇仿当地民众用柘刺林做成篱笆寨墙,刘备欲破之,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让士兵采集草籽,拌成泥丸,用弹弓射向柘刺林,第二年夏天柘刺林中的草就长得非常茂盛。秋后草枯之后,东风大作,刘备分兵两路,关羽带一路埋伏,张飞、赵云带一路包围博望,万千火箭射向柘刺林,顿时一片火海……


诸葛亮是否指挥了这场战役?《三国志》里有答案,博望坡之战发生在公元202年,诸葛亮出山是公元207年,此时刘备军中并无诸葛亮。


诸葛亮掠了刘备的美,这是历史与演义的误会,对当地人而言,他们宁可相信那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事实而言,不管好事儿归在了谁的头上,那一场战火都是把繁华的博望古城烧为灰烬。


张骞获封博望侯

火烧博望坡之前,博望的名气已不小,更因为它源于西汉的传奇人物——张骞。


今天,张骞的名字已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丝绸之路,这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9世纪末开创性的命名,赢得中外史学家的一致赞同,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代名词。


2100多年前,时任西汉皇宫郎官(侍从)的张骞,应聘出使大月氏。他不辱使命“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使西域三十六国先后听命于西汉,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张骞》连环画插图


公元前123年,因出使西域功勋卓著,张骞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封地即今方城县博望镇,博望地名由此而得。


站在南阳盆地东北隅的博望镇放眼眺望,田野四合,麦浪滚滚。或许,2100多年前的某个初夏,张骞第一次踏入这块土地肥沃、民风淳朴的地方时,也这样打望过。


当年封地的博望故城以县衙为中心,东西长约2600米,“辖45里博望屯”,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故城先后为县、店、驿、镇,由于建制不同,城域也发生过一些变化。


封侯后张骞是否在博望生活过?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能从其他史料中找到佐证。最被专家看中的,是汉代的一项“国策”,即大规模驱使诸侯王、列侯到封国去。汉高祖、文帝、景帝对此都颁布过诏书,到了武帝时期,执行这项国策更严格。以此推断,张骞应该在博望生活过。


记者在博望随意地问一当地人,张骞当年在哪里生活?


“博望嘛!”他似乎觉得这问题太简单了。据称,在方城博望镇有5个自然村散布着张骞后裔,共800多户3000多人。


世事沧桑。张骞封侯两年后(前121年),率军与李广“同出右北平”,进攻匈奴,张骞带领的援兵迟到,依军法当斩,他用博望侯爵位赎罪,被贬为庶人。


但“黜爵”未“黜地”,两年后(前119年)他又被重用,去世前一年,还被封为大行,位列九卿,负责接待各国使者和宾客,相当于今天的外交官。以此推断,博望安然无恙,还能为子孙提供衣食荫护,也是情理之中。



张骞与博望,因封地而无法分离,中原西南腹地南阳与西域这两端,也因丝绸之路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的文化遗存印证了这一点。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画面中,胡奴与车骑出行形象,如丝衣当风般飘逸的服饰特点与大量丰富的舞蹈内容,都是山东、江苏等其他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所未见的。


博望以及方城出土的画像石,有深目高鼻、络腮胡须的胡人形象,有西域文化留在当地的生活场景:百戏图中人物吐火、倒立、跳环的动作,来自西域;大象、骆驼、狮子等不少动物,来自西方。


今天的博望人,仍旧以张骞为荣,能够讲述很多他的传说,比如白马寺渊源、张骞泛槎、张骞后裔认亲等等故事。当然,现代人更期望的是,缘于丝绸之路,让博望和方城走得更远。


焦土覆盖文化层

博望古城遗址仅留下的城墙墙基掩映在一片杨树林中,被村人挖开丈余豁口,有路穿过。被分为南北两段的墙基南走而东折,由泥土构成,宽阔而厚实,状若鳅背,上面长满野草,有山羊在惬意啃食。墙基外围有宽约二三丈的沟壕,早已无水,沟内杂草丛生,兀自荒着。若无人指点,如何也看不出这土围墙的真实面目。方城文管办主任王海林多次到这里考古,他称,现存墙基是清咸丰年间所建,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52万平方米。


费点儿力气,才能踏上城墙。走在1米多宽的老城墙上,酸枣树的枝丫几次挂到了衣袖,只能小心翼翼边走边拨开小树枝。


护城河及古城墙部分遗址


阒寂无人,一片衰败。昔日的喧嚣和繁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也许,见识过当年盛况的,还有200米之外的那口三眼井。井内依然有水,井口被一块硕大的青石覆盖,石面上呈“品”字形开了三个直径约半米的圆孔。据介绍,这三个井眼分别属于官、民、兵,繁忙时井井有条,互不干扰,足见古人的巧思与智慧。


当年的一把大火,把博望古城烧为灰烬,只留下一片焦土。据了解,老城遗址地下的文化层厚达数米,最厚处7米。考古工作者从土层里找出许多汉代小型画像砖、筒瓦残片、井圈、铁器,还发现了大量被烧坏炭化的谷粒。


遗憾的是,这样的遗存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张骞桥西侧,路边有一个大坑。坑壁剖面厚度3米左右。64岁的当地居民李新义下到坑内,扒开表层浮土,用力搓了几下,让记者辨认:“你看看,这些当年烧过的土层,早就变成了硝土。我们当地人都知道,这还是上好的肥料。”


上世纪6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为了解决耕地的用肥问题,老李曾和大家一起,挖开古城址的地表层,把硝土一车一车运到周边乡镇的农田里。老李说,多施几车硝土肥,每亩地能增产百八十斤。“那时候挖硝土,有的地方深达7米,形成一个大深坑。当时挖出的硝土大概70万立方米,解决了周边几十万亩农田的肥料问题。”


若是再去扒开厚厚的硝土层,是否还能探到深埋其中的折戟断镞?


也许,三国时期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会想到,1700多年后,这里会上演一幕热火朝天挖硝土的闹剧,而剧中的主角们,正是他们的后世子孙。在那个非常时期,还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


见证沧桑张骞桥

博望古城曾经盛极一时,历史遗存繁多。


新镇和老城之间有白条河(白河支流),河上有座张骞桥,始建于西汉,之后多次被水冲垮,数次重修。明代时,当地官府重修张骞桥,就地取材,不拘一格,成就了眼前这座石桥敦厚又古朴的建筑面貌:青的、红的、白的石磙并排而立,承载着富有汉代墓葬特征的各样石材,各具特色又和谐统一。


张骞桥嵌入的汉画像石


张骞桥长48米,宽6米,高7米,形制规整,三个高大的圆拱横跨河面。在桥下细细观看,三个拱洞上方明显处,各嵌有一块汉画像石,自说自话,图像清晰,应是顺势而为。桥洞底石还有数块石碑铺垫。据分析,修建这座桥,会殃及方圆几十公里内的汉墓。


桥面青石板上可见车轮碾轧的痕迹


张骞桥位于古“夏路”的交通要道之上,1935年修建许南公路后,古路才逐渐废弃。如今,在桥面的青石板上,清晰可见车轮碾轧的痕印,它们见证过昔日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几度修复的老桥上是否踏过古代丝绸之路的商旅畜蹄?桥畔是否回响过通往西域的驼铃?恐怕已经无从得知。但张骞彪炳千秋的功绩,早已经跨越千年,成为博望人难忘的共同记忆。


当地人说,白条河近年水量锐减,每年六七月份雨季之后,才能见到流水潺潺。


站在古桥上,回望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能感觉到,汉,是一条河,延续至今。


相关链接》》

博望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北依伏牛山,南面隐山,西倚南阳白河,地势险要,为古“襄汉隘道”之通衢,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旅游资源丰富,景点繁多,每年都有众多国内外游客到博望旅游、观光、考察。


博望先后为侯国,为县,为店,为驿,为镇。西汉时,著名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功勋卓著,被汉武帝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封为“博望侯”于此,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博望”之名,由此而得。


博望锅盔是河南省传统的汉族小吃,系用白面烤制的一种特色食品。重约2-2.5公斤,直径1尺(33厘米)有余。虽然厚达到2寸(0.6厘米),用刀切开颜色好像生面一样,但吃起来筋香柔韧,丝毫没有夹生的感觉。



据传说,在三国时期,刘备火烧博望后,留关羽把守,时值天旱缺水,将士饥渴难耐,关羽上书诸葛亮恳请退兵。诸葛亮回书关羽,要求其坚守,并教以“用干面,掺少水,和硬块,锅炕之,食为盔”,以此“饷将士,放军心”,博望锅盔技法从此被当地人掌握、流传。


来源:《河南日报》2016年5月20日13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路西法

觉得不错就赞一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