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牛宪纲:说葫芦

2020-11-04 23:10:38

 

家里极少吃葫芦。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母亲买回一个青葫芦,我硬是不让吃,一直放在窗台上,最后坏了,只好扔。原因是那年看了一部电影:《宝葫芦的秘密》,总幻想着像电影里的王葆一样,拥有一个宝葫芦,要啥有啥。虽然那只是一个梦。

 

 看连环画,太上老君有葫芦,铁拐李有葫芦,就连被高俅陷害、发配草料场的豹子头林冲,红缨枪上也挑着一个酒葫芦。于是跟葫芦结下了不解之缘,看葫芦,玩葫芦,写葫芦,种葫芦……如果学画,还想画画葫芦。

 

世人皆知齐白石善画虾,正如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李可染的牛、李苦禅的鹰,成了画家的一个符号。这对于画家来说,未必是件好事。白石老人有次画完虾,题了一行字:“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

 

老人感到委屈,他什么不能画呢,———山水人物花鸟翎毛蔬菜瓜果农具昆虫……白石老人也许是作画题材最多的画家。他的画,我都喜欢,尤其是他笔下的葫芦。其实老人对自己的葫芦也颇为看重。1932年初夏,齐白石68岁,经过“衰年变法”(老人长寿,所谓的“衰年”似为中年),艺术渐臻化境,进入创作的盛年。他作《竹篱葫芦》图,题款:借山老人制于京华城西铁栅屋 (白石老人的跨车胡同住宅,东面临街,廊子前面,安装有铁制的栅栏,因此自称铁栅屋)。字题完,钤上印,意犹未尽,又在一张纸头上写了一段话:

 

“手妙纸佳方有此画,百年后如不值百金,白石作鬼也应痛哭。壬申五月书此附画自藏。白石。”

 

怕日久遗忘,老人又特意在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字中间,用小字注明:“三尺纸之竹篱葫芦也。”

 

老人的儿子齐良已,曾写过一篇文章《父亲画的最后一幅画》,说是1957年春夏之际的一个清晨,老人不用扶持,竟自己从卧室走到画室,挽起袖子,画了一幅牡丹。这幅牡丹一改过去枝叶分开的画法,而是花、枝、叶浑然一体,迎风怒放。

 

其实白石老人的绝笔,也是一幅葫芦图。老人作葫芦图时,他的得意门生李可染在旁边侍候。李可染说:“老人画到这个岁数,糊涂了,连字都不会写了。”他问学生:“这个九字是往这边拐还是往那边拐啊?”九写对了,但98岁的岁,却写成一个错字。

 

新疆作家周涛,人称狂涛,有才气,写出一篇好文章,偏说不是自己写的,而是上天借用了他的手;如果真有上天借手的佳话,这幅葫芦图应如是。

 

葫芦图的收藏者,是大名鼎鼎的张仃。学者撰文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南黄(宾虹)北齐(白石),双峰并峙,张仃曾拜二人为师。只是碍于党员和领导的双重身份,未行传统的拜师礼。当年每隔一段时间,李可染、邹佩珠夫妇,黄苗子、郁风夫妇,张光宇、张正宇昆仲等少数密友,就会齐聚张宅。张仃知道他们的来意,沏茶让座毕,毕恭毕敬地把葫芦图张挂于壁,于是大伙就开始唉声叹气,继而又大呼小叫,醉酒似的,直到兴尽方散。过一段日子,再来一遍。据邹佩珠回忆道,隔久了没看这幅画,像得了病,看完这幅画就像过足了鸦片烟瘾,精神头也足,人也兴高采烈。

 

齐白石是画葫芦的大家,王世襄是玩葫芦的大家。王先生年轻时范制的葫芦,被人当做清代的文物。“著书老去为抒情”,晚年的王先生,出了好多好玩的书,《中国葫芦》是其中的一本。我写了一篇《王世襄与〈中国葫芦>》,放在博客上,看的人真不少。

 

文物专家朱家溍先生,是王先生的发小,他写了篇《读〈说葫芦>说葫芦》(《中国葫芦》原名《说葫芦》),发在《读书》杂志上,给王先生捧场。朱先生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关于葫芦的趣闻。朱先生的夫人赵仲巽女士,有一碧玉钗,形如竹杖,杖端垂赤金绦带,系一小葫芦。葫芦仅三分长。朱夫人的外祖是清代理藩院尚书,是位榜眼公。榜眼公有两个妹妹都待字闺中,家人称这两位老姑娘为“五老爷”“六老爷”。这个小葫芦就是五老爷种的。五老爷是位才女,喜欢听戏、游山、栽花、养鱼等,又善于培植各种盆景。有年五老爷种了两盆小葫芦,一直到初冬,还把葫芦搬到廊檐下撵太阳,总算长老了没出毛病。五老爷对赵女士说:

 

“可惜配不上对,要再有一个一般大的,给妞镶一对耳坠子多好。”

 

赵女士说:“东坡有诗句‘野饮花间百物无,杖头惟挂一葫芦。’我给你出个主意,叫玉作坊用碧玉给琢一根竹杖形的戳枝,叫三阳金店用足赤打一个绦带结子把葫芦镶上,岂不是一件有诗意的首饰。”

 

真是巧思。后来五老爷把碧玉竹杖小葫芦送给了外孙女赵仲巽。

 

我去年在阳台种过小葫芦,尽开谎花,立秋都过了,一个葫芦也没结。扫兴极了。

 

弟弟牛青也喜欢葫芦,两次去北京,都逛了潘家园。一次买了个一尺多长的大葫芦,丰纤适度,模样周正,葫芦皮已发黄,并且有了包浆;一次买了两个火画蝈蝈葫芦,上面的图案是垂柳鸣蝉,还有一句不知谁的诗:“叶弱抱秋蝉,枝低栖水多。”


本文刊于2016年7月10日《文汇报·笔会》  

……………………………………………………………………

2016年7月1日,是笔会创刊70周年的纪念日。

衷心感谢您这些日子以来的关注,

也期待未来的岁月里,

我们依然能照见彼此……

 



回复“201606”,您可收到笔会部分上月好文推送:

周毅:《纯真的生命,我见过了》

陈沐: 《城市的端午,何必再喷杀虫剂》

谈瀛洲:《虞美人》

何立伟:《雪峰山》

《笔会》70年 | 群贤至,文星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