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红色兰草-兰草项氏历史文化浅析

2020-11-02 20:09:40


点击上面“红色兰草”关注我们~



兰草项氏历史文化浅析

项    羽

     时至清明,整理兰草项氏迁徙历史、文化等。以清晰脉络告知族人,我们从何处来,为什么居住在美丽的兰草?


一、迁    徙


     兰草项氏老谱清晰记载:“一世祖居安庆府铜(桐)城县北乡大关祈(七)家凹生长人氏”,经考证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大关镇北七家凹。


     “乾隆三十六年分支河南府卢氏县西乡尤义里东兰草居住”,经考证就是在公元1771年迁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官坡镇兰草区,距今已经246年。

    据望军楼沟《刘氏家谱》记载,迁陕始祖刘一清、刘一吉兄弟二人于乾隆年间响应朝廷号召,自安庆府桐城县北迁,顺淇河而上,卜居河南省卢氏县南乡焦家坪(今卢氏县正南在瓦窑沟乡),发达之后,迁居陕西省商南县上沐河保望军楼沟居住。目前还存有清朝古宅。


     由此,兰草《项氏宗谱》记载分支到卢氏县西乡兰草记载正确。也影和后文,说明当时迁徙人口、姓氏很多,分布很广。


二、繁衍生息


    长辈口耳相传,始祖奶姜氏带四子坤山、宁山、东山、西山逃荒至兰草。姜氏来时最小西山公尚还是小孩,坤山、宁山、东山三公年龄稍长,后坤山、宁山二公迁到山外去了(原因不详,因兰草地区四面环山)均未再归,后宗谱无坤、宁二公信息记载。只有东山、西山二公留在兰草,东山公未成家,兰草项氏均为西山公后人。


     关于始祖奶姜氏携子逃荒至兰草,五年来我做过大量调查,询问长辈和查阅安庆、桐城文化资料,包括2013年初联系到安徽项氏文化和宗谱研究专家项结权先生,一直在共同探讨研究。后来得知,在乾隆年间安庆地区发生大面积灾荒,农民大批迁徙至豫陕边界、陕南居住。

     据民国《商南县志》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而起,接踵者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及清嘉庆《山阳县志》载:“及四十四年,安徽、两湖数省屡被灾侵,山民络绎前来。”提出了安庆人远迁陕西南部地区一说。


     然而,这一段移民历史,无论是安庆的府志还是其他县志,都没有任何记载。


    《皖江晚报》记者任祥斌报道过,陕西省商洛市位于鄂豫陕交界地区。在这里,有一个相当大规模的群体叫“下湖人” 或“下河人”, 把爷爷辈叫“爹”,父辈叫“大、伯”,讲着一种特殊方言叫“蛮子话”。

    《皖江晚报》记者历经多年走访山野乡村,搜集调查家谱资料,最终确认,这群陕西人以及周边的河南省淅川、西峡县和湖北省郧西县等地的大量居民,是安庆250年前左右迁陕大移民的后代,所讲方言与安庆方言完全一样。


      2014年1月,任祥斌专程赴商洛,走访了商州、山阳、丹凤和商南等区县,寻找到了这群根在安庆的陕西人,印证了尘封已久的安庆移民迁陕的历史。

之后又在怀宁、桐城、潜山、宿松等地的陈氏、黄氏、石氏、汪氏、刘氏、梅氏以及何氏等家谱记载、族人描述中掌握了翔实的资料,证实了250年前左右确实发生过规模空前的安庆迁陕移民潮的历史,。

    兰草项氏常说:“我老家在江南吶”(桐城,清初期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安庆府。), “下江人”, “上江人”,我们把爷爷辈叫“爹”,父辈叫“大、伯”,“河滩”叫“河爬”,厕所叫“茅岗”,撒谎叫“扯谎”,摆阔叫“烧到”,打扫工具叫“条树把”“喊叫”说成“邪活一下”等这些特殊方言 “蛮子话”。完全与陕南、安庆方言如出一辙,迁徙时间基本一致。足见本支宗谱记载迁居历史时间正确,始祖奶姜氏携子逃荒说法吻合历史实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客家文化学者陈良学于1998年推出150万字的《明清川陕大移民》可总结出:明代的东民西迁、清代的南民北移,影响最大,入陕、入川很多人未到达,便在陕南周边停留下来。

    《安庆清代迁陕移民史研究》显示移民路线有两条:北线是从安庆府县出发,经皖西六安、河南光山(固始)、信阳、桐柏、南阳、内乡、西峡(淅川)进入陕南的商南;南线是沿着大别山的南麓经湖北进入陕南,其路线大致是从安庆府县出发,沿潜山、太湖、宿松、湖北黄梅、蕲春、浠水、新洲、黄陂、孝感、随州至枣阳,从枣阳分两支,北支经河南新野、邓州,在内乡与大别山北麓路线汇合,经西峡(淅川)进入陕南的商南。


     官方史志资料中没有记载这一宏大的历史移民路线,目前只能在家谱中梳理出相关信息。如据怀宁三义堂《张氏宗谱》所记。。


     虽然乾隆时期开始的安庆迁陕移民目的地是陕南商州及兴安府,但从资料看,其范围向北波及秦岭北麓,向西至汉中,而在迁徙途中落户的区域则更广,主要分布在豫西南、鄂西北。


三、字辈(字派)


     兰草项氏字辈:国正天心顺  官清民自安  宁河荣南广  福贵宽云障  仁义礼智信  忠孝勇谦廉


     字辈后十字为2017年春节新增。十一世自字辈使用时,统一用了志字。


     从目前掌握信息得知,在国内只有陕西省榆林神木地区有一支项氏,字辈为十五字。其中后十字与本支前十字完全相同,现家谱已精修印刷,除十字辈相同外,暂未找到其它共同之处!


四、堂   号


    西山堂,以此纪念本支项氏西山公。



五、族人主要分布


     兰草项氏目前已知主要居住于:卢氏县(城区、官坡镇沙沟村、火焰沟村、兰东村、兰草村、兰西村)、丹凤县(峦庄镇八岔村)、洛南县(三要镇、高耀镇)、三门峡市(市区)、洛阳市(市区及周边)、西安市(市区)、深圳市(龙华区)、北京市(顺义区)、黑龙江省饶河县(县城、西风镇西风村)等地,现有总人数在800人左右。


六、文化特点


     兰草项氏子孙姓氏均读项(hang),无项(xiang)一说,迁居至此,保持至今。每年清明节扫墓上坟时,会用白纸剪成条状,末端不剪缠在一起,最后绑在墓地树枝上。据长辈讲原因是都是下江人,此一说口耳相传时间久远。下江人上坟和上江人上坟是不一样的,上江人清明扫墓上坟纸条全部是彻底剪成条状,每一条分开绑在墓地植被、树枝上。


     兰草项氏一世至四世祖坟七大座,分布位置基本清晰。始祖奶姜氏坟墓位于葫芦底原苹果园坡根大柿子树下,其余祖坟位置可详见《豫西兰草项氏宗谱》阴龙图,均有准确坐标系标注。


    此外,经询问长辈了解到,位于葫芦底朱家房后一处祖坟,在多年以前老坟边上还种有茶树,这也正好吻合安徽桐城地区一直种茶产茶的习俗。俗话说:“官坡兰草,一年四季不离棉袄”,由于兰草地处海拔高,地理气候不适合茶树很好生长,可惜,现已无法考证!


七、家谱变迁


    兰草《项氏宗谱》,现存家谱有新、旧、老三种版,均内容一致。宗谱自玉有、玉才二公后人五世起,分为两支记载。,玉有公一支宗谱被其后人清林公冒险将家谱藏于房梁之上,免遭焚烧,但因长久未动被仓鼠损毁近半。


    1993年清林公与清成公等人按老谱抄录旧谱后,续谱。2013年初清林公孙,根据族中健在老人口述和长辈帮助详细记载玉才公一支后人世序,2013年5月将两支合为一谱即新谱,进而详细记载家谱事宜。新谱《豫西兰草项氏宗谱》修缮于2016年五一启动。



八、桐城项氏历史上迁徙


    安徽桐城项氏迁徙路线:临淮(两晋时期)—迁浙江清溪—唐末避黄巢乱避安徽歙州—元末明初迁安庆桐城


九、安徽桐城历史文化


      经查阅,原始社会即有先民在桐城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种。

      夏,属扬州之域。

      商,属扬州之域。

      周,置桐国,为楚附庸;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 越,桐国再度附楚。

      秦,为舒县,隶九江郡。

     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前164)改称舒县。

      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

      晋,属舒县,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道,又隶晋熙郡。

      南北朝,宋初为舒县,隶庐江郡;后为阴安县、吕亭左县,隶晋熙郡。齐,属晋熙郡阴安县,庐江郡舒县、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梁、陈,为枞阳郡枞阳县。

      隋,初为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同安县,隶同安郡。

      唐,初仍为同安县,属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沿用至今。

     宋,北宋初年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属淮南西路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属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属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江淮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元年(1912)直隶安徽省,民国3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17年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

    1949年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1952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1968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

    ,桐城撤县设市。

     桐城古城区为桐城市(县)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历史。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古城初名山城,民国时改为孟侠镇,建国后定名为城关镇。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


    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庙”;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

    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诸如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及“左公祠”,张英、张廷玉“宰相府”及“六尺巷”遗址,姚鼐的“惜抱轩”及其手植的银杏树,姚莹故居,姚元之旧馆“竹叶亭”,方东树家庙,方宗诚故居“九间楼”,吴汝纶藏书处“半山阁”,方守敦吟诗亭“凌寒亭”,以及近代革命烈士吴樾故居等,展示了古城特有风姿。


    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朱光潜、方东美、叶丁易、方孝岳、方令孺、马茂元、光仁洪、舒芜等都在家乡古城留下青少年时期的足迹。

写于·吉林通化



     兰草,一个诗意的名字。相传在古时的兰草村东西两条河畔,盛长着兰草花。每临花开时节,方圆几十里皆为花香,这里因花驰名,故取名兰草。

     兰草有五个村,分别坐落在万寿山周围。万寿山从北向南与巍巍秦岭相连,山的东边是兰东村和火炎村,西边是兰西村和安坪村,万寿山开始隆起的地方是兰草村。

春光无限好

一起回兰草

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红色兰草

欢迎关注

红色兰草    革命摇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