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林传记 长江向东——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邢向东印象

2021-01-04 02:02:38

来自上海的语言学交流平台


编者按:本文为“国内著名语言学家传记搜集”系列的一部分,非本平台原创,转载请注明原地址与作者。


2000年,邢向东在山东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来陕西师大工作,曾费了一番波折。那时,我还不认识邢老师,后来,采写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题报道时,老校长赵世超教授和张建祥副校长给我介绍过前前后后的一些故事,当时,校领导求贤若渴、爱才心切的作为,让我深为感动。邢向东到校任教后,他果然没有辜负学校的期待和重托,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2010年成为陕西省第一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百折不回求真经

1978年2月,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茬学生,邢向东,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后生进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说到自己走上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之路,邢向东回忆道: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所在,并根据兴趣和特长确定将来的目标。兴趣和特长往往是互为表里的,最有兴趣的方向也一般是最能发挥自己潜能的。“读本科的时候,班里有几个兴趣小组,我们十来个同学组成一个‘现代汉语兴趣小组’,经常在一起讨论语言学问题,还搞过一次学术报告会。现在,这个小组的同学,有四位语言学教授,其中一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回首自己的经历,邢向东对这句话确信无疑。“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就坚定地朝这个方向努力,不为世俗的目的所左右。我在大学里买的书,除了文学作品,大多数都是语言学的,比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等,都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买的。读的书也多是汉语类的,这一辈子就搞了语言学。”他还讲了一件趣事,“上大学那时候经常去古旧书店,有一次碰见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为了省钱吃一碗葫芦头,没买。结果整整后悔了二十年!直到2000年我到北京去给评审专家送博士论文,才在商务印书馆买到一本重印的。”
1982年初,邢向东大学毕业,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的现代化建设到处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他先被分配到宁夏固原师专,后改派回陕北任教。30年后回忆起这一段经历,他在给大三学生讲读书方法时说道,“本科毕业的时候,有三四个同学考研究生,自己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但是分配不好,受了刺激。当时负责分配的党总支副书记撂下一句话:‘邢向东,你要有本事,就考研究生回陕师大来。’为这句话,我奋斗了将近二十年!1983年考研究生,报名的时候惴惴不安,考完试更是浮想联翩,心想,要是能考上研究生,那该多好呀!拿到研究生入学通知书的时候,我母亲就说了一句话:‘儿子,你真能行嘞!’后来,我不但回到了陕师大,而且是被请回来的!上了大学,人的前途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只要自己有志气,能吃苦,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在山东大学读博士期间,邢向东以极大的毅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如饥似渴地读书,完成了近60万字的博士论文。他曾经和妻子以及年幼的儿子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十二平米的宿舍中挤过一年;当时边工作,边读博,经常奔波于呼和浩特和济南之间,三年间没有坐过一次卧铺车。在博士论文后记中,他记录下了这段令人心酸的往事:“在济南市某小型幼儿园,每天的黄昏时分,一个四岁的男孩儿衣帽穿戴得整整齐齐,望眼欲穿地守候在门口。那是我的儿子……”。
随着内地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差距日渐拉大,“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已成为人才流动的趋势。然而,获得博士学位后,经济发达地区多所高校竞相向邢向东抛出“橄榄枝”时,他却毅然“逆水行舟”受聘回到母校——陕西师范大学任教。
我曾采写过一篇题为《大海龙腾 高岗凤鸣——陕西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纪实》的报道,2011年10月24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中讲述了张建祥副校长在寒冬凛冽的风中,凌晨六点到火车站接邢向东到校的故事……后来,邢向东回忆道:“我‘被请回来’的过程中,有一件事鲜为人知,却至今难以忘怀!当我在南开大学做博士后时,正在考虑出站后的去向时,时任副校长的吕九如教授及时任研究生处处长李继凯教授、文学院书记付功振老师、教务处长党怀兴教授和语言学家胡安顺教授一行五人曾到天津我家中看望,并宴请我和妻子,在席间吕校长还唱了秦腔,我们甚为感动!直接促成了后来下决心回到陕西师大。老校长赵世超教授以及吕九如副校长、张建祥副校长几位领导的真诚,确实让我深受感动。”


教学科研“两手硬”

作为一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邢向东先后为中文系本专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过《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国际音标与方言调查》、《汉语方言学》、《语言理论与方法》、《语言学方法论》、《汉语词汇研究》、《近代汉语研究》、《方言学名篇名著导读》、《教师口语》等课程,为留学生讲授《初级汉语》、《中级汉语》、《古典文学》等课程。由于他专业基础扎实,对待教学认真负责,教学内容生动,方法灵活,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2005年获陕西师大教学质量奖,2006年被评为陕西师大教学标兵。2009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邢向东教授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现状与历史研究》,结项时评为优秀等级。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八十年来关中方言微观演变研究》,承担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汉语方言图典(西安卷)》。曾承担《北方方言词汇》、《官话方言比较研究》、《中国语言地图集》(增订本)中的“晋陕甘宁方言地图、陕西省方言地图”等国家级重要项目,主持完成国家博士后基金科研项目《陕北晋语沿河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等。已出版《内蒙古人学习普通话》、《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内蒙古汉语方言志》、《呼和浩特话音档》、《神木方言研究》、《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合阳方言调查研究》等7部著作,主编《教师口语辅助课本》、《现代汉语》2部教材,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暨语言学》、《陕西师大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他的研究具有学风扎实、注重实际、注重理论探讨等鲜明特点。多年来对陕北晋语沿河方言语法的研究和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考察,为纠正晋语研究的不平衡状况,全面深入地揭示晋语的特点,解决晋语分区问题和开展晋语史研究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方言语法研究注重描写和比较相结合,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具有重要影响。他主持完成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主编的《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已出的3部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其他几部也将陆续出版。近年来,他与香港中文大学张双庆教授合作开展当代关中方言的系统调查,并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上努力,彻底扭转了陕西方言研究零散落后的局面。
2002年,邢向东出任陕西师大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为了改变陕西方言乃至西北方言系统研究的落后面貌,他发起了“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至今已举办四届,并主编出版《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显著提高了西北方言及其研究在海内外的关注度,使陕西师大成为学界公认的方言研究重镇,发挥了较强的辐射作用。
邢向东在方言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果也获得社会的认可。近年来,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第十二届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2007)、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9)、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等奖励。


愿为语言付此生

邢向东在给研究生作报告时曾说:“要用心来做研究。”他的确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对学问的孜孜追求中。2004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神木方言研究》是邢向东的代表作,它是陕北神木方言的研究报告,集中体现了他作方言研究的基本精神和个性特点。他在博士论文中开宗明义,表达了自己在研究中遵循的两个原则:一切以语言事实为准;语音、词汇、语法并重。他将神木方言置于晋语的宏观格局中,以多种语言理论为指导,静态描写、共时比较、古今比较相结合,力求有所深化、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这部广受好评的专著,凝聚着他多年调查、研究自己的母语的心血。书中利用了他十几年积累下来的方言材料,细致深入地分析了神木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复杂现象,在事实的描写上下足了功夫,还大量运用了比较方法,在理论上不懈地追求,对有关现象进行了有深度的解释,在“余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认识。有专家评价认为,这部书“将方言的单点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2004-2005年间,邢老师负责曹志耘教授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陕西、内蒙古的调查工作,项目要求必须调查农村方言,他独自一人下乡调查了二十多个点。在永寿县,为了找到合适的发音合作人,他拖着行李箱走乡串村,整整步行了两天。心急加上劳累,起了满嘴燎泡。他曾在研究生课上以自己的论文作为分析对象,指导如何写作论文,其中一篇《论现代汉语祈使语气词“是”的形成》,从2001年写作初稿,到2004年年底《方言》杂志发表,整整修改了4年。他不仅在自己的调查、写作中一丝不苟,而且对主编的《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各分册,也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不厌其烦地反复审读,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力求达到最好水平,“对每一部著作的质量负责”(《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前言)。在方言学界,邢向东的投入、勤勉、低调、扎实,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邢向东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一点。对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后起之秀,邢向东总是不遗余力地给予指导、帮助,甚至为他们修改论文、修改国家项目申报书。比他年长八岁的安康学院周政教授在《平利方言调查研究》后记中写道:“……为我付出最多的是陕西师范大学的邢向东先生。我的《陕西平利话的归属》在一次研讨会上报告之后,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为此他专程到安康进行实地考察,并指点我先写出家乡平利洛河话的同音字汇。本书也正是在他的规划和指导下写成的。初稿完成后,又得到他的细心指点和修改。如果说这本书还像个样子,我首先要特别感谢这位导师和朋友。”得到邢向东真诚帮助的周政教授,不仅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且在安康学院带起了一支方言研究队伍!在他的关注和大家共同努力下,陕西省已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方言研究力量,过去受到冷落的陕南方言调查研究,也已初具规模,陕西方言的调查研究由冷门变成了热门。
2001年,北京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写毕业论文,要参考邢向东的博士论文《神木方言研究》,他毫不犹豫地将尚未出版的书稿电子版发给这位博士生。多年后,这位年青学子的博士论文《定襄方言语法研究》出版,充满钦佩地记述了这件事。
2008年,邢向东主编的《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第一部)出版,南京大学方言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顾黔教授正在组织编写《江苏方言研究丛书》,来电话与他讨论写作大纲,邢向东将自己花费很大精力编写的《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的调查大纲、写作大纲甚至编写体例,毫无保留地送给了顾教授。2011年《江苏方言研究丛书》(第一批)举行首发式,顾教授特邀邢向东出席,并在会上向诸多语言学同道讲述了这件事,向邢老师表达敬意,并聘请他为南京大学方言与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
为了提高陕西方言的研究水平,邢向东竭力争取国内外同行的支持,让陕西方言研究走向世界。2007年,他应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赴日本爱媛大学访问研究,并在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日本关西语言学会演讲。利用这个机会,他和多位日本语言学家接触恳谈,邀请他们来陕西调查,研究西北方言。在他的努力下,几年来先后有法国、日本及香港的著名语言学家柯理思(Christine Lamarre)、太田斋、秋谷裕幸、张双庆等来陕西调查方言,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其中秋谷裕幸先生还承担了《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中《韩城方言调查研究》的写作任务。通过和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合作、交流,使陕西语言学界的年青学子大大受益,也极大地提高了陕西方言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
对眼下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邢向东深恶痛绝,并经常反思学者自身的责任。在新近出版的《合阳方言调查研究》后记中,他坦陈自己在初稿中,因为“项目压顶、表格缠身、学生众多、事物繁杂”而导致的失校之过,并反思道:“……当我们在体制的指挥棒下,将‘项目’‘经费’‘成果’‘奖项’作为追求的对象,而不是将真知作为探求的目标,让世俗的欲望压抑了纯粹的学术理想,就必然减少对学术本身的那份敬畏之心!……在这个一切都在‘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个形式大于内容的时代,作为研究者个体,要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严谨的学术态度,是多么不易,又是多么可贵!而良好的学术风气的营造,正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呀!”通过这字里行间,我们体会到一名严谨的学者面对浮华世俗时的痛苦和为端正学风而努力的责任感。
语言学研究是一项细致的、艰辛的学术活动,不仅需要集中进行田野调查,而且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密切关注、用心观察,随时收集、积累活生生的一手资料,而且要密切关注变化丰富多彩的语言生活。对于当前生活中出现的语言问题,邢向东保持浓厚的兴趣,仔细分析,并以适当的方式表达一个语言学家的理性思考和独到见解。
为了保留本地文化,上海制定了上海话的拼音方案。随着《上海话大词典》的修订,最后52个“说得出写不出”的上海话有了对应书面语,上海话至此告别了“无字史”。2009年1月《华商报》曾专题讨论——陕西方言是否也会面临消亡的危机呢?是否也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呢?对此,作为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邢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普通话的普及,陕西方言的生存空间正不断受到挤压,使用环境正变得越来越窄”。但是,“语言环境的区分非常明显,这能让方言保持一定的生命力”。邢向东认为,“抢救方言,不是保卫方言……方言的变化越来越快,及时抢救,子孙后代才能知道先辈怎么说话以及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 他赞成电台、电视台适当地播放方言节目,2009年他还参加过一档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方言节目。


乐在教书育人中

邢向东不仅用“心”来做学问,也用“心”来带学生。以当下来计算,他的在校博士生有7位,硕士生有两个方向四个层次共24位,他常用“不堪重负”来形容自己的状态。尽管如此,邢老师仍然为每个方向的研究生开列了详细的书单和论文目录,学生拿来要发表的文章,他每一篇都要仔细审读、修改,毕业论文则每篇至少审读两遍,为此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学校规定,每位博士生在校期间要发表3篇核心论文,每位硕士生要发表一篇论文,再加上毕业论文,一年下来,他要为学生修改多少论文!文学院的吴媛博士在博士论文后记中写道:“每次拿到邢老师修改的稿子,看到满篇醒目的红色,我都会心生敬佩,大到理论引述、观点的确立,小到语料的选择排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文章体例的统一,先生都会一一指出!……8年前,先生是满头黑发,;8年后,先生已是灰白的头发了。我们这些学生让先生操了不少心,这其中就有我!”。每届研究生入学时,他都要进行“入门”教育,给学生讲赵元任、丁声树、李荣等先生培育起来的汉语方言学的优良传统,讲自己的导师钱曾怡的故事,讲钱门弟子的传统,希望自己的学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在给博士生瞿建慧的《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的序言中,他把钱门的“门风”概括为十六个字:“朴素低调,真诚友爱,潜心求实,勇于创新。”由于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在2011年研究生确定导师时,甚至有学生私下议论:“语言学专业最怕邢向东、黑维强,对学生要求太严!”
多年来,邢向东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深受学生喜爱。他曾说:“发表一篇论文、获一个奖的喜悦只是一时的高兴,两三天就过去了;而得到学生的赞誉和喜爱才是长久的、真实可感的。”有这样一个故事:邢老师在上选修课《汉语方言学》时,发现一位同学很喜欢现代汉语语法,每节课都有问题问他,后来这位同学又选了方言语法作毕业论文题目。邢向东知道,这个学生如果选择语法方向钻下去,前途不可限量,因此,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竭力将她推荐到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的重镇——华中师大语言研究所读研。后来,这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的文章,表达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2005年,邢向东教授为本科生讲授《汉语方言学》课,不少学生在网上发帖子表示对邢老师的敬佩和感谢: “邢向东老师专业知识雄厚扎实,授课风趣幽默,是师大为数不多的大师!一定要听听,就在下周四,一定要把11101教室挤爆哦。” “邢老师对陕北方言的研究很有见地,崇拜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邢老师的确是一位难得的老师,治学严谨,爱生如子。”“从事方言研究可谓是做到了‘板凳要坐十年冷’,令我们高山仰止!” “邢老师课讲得非常好!实在难得啊!”
针对本科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自主性差等问题,邢向东曾专门给文学院大三学生作报告讲学习问题。在报告中,他向同学们提出了“四多”的要求。所谓“四多”,首要是“多读”。他认为,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确实开卷有益,即使对教科书、学术论著读不进去,读感兴趣的小说、文学作品也不乏好处。其次,要“多问”。他要求学生多听大学者的报告,多接触新观点、新见解,这样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气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会逐渐受到“大家”的影响。遇到疑难问题最好向老师提问或读书求得解决。再次要“多思”。他建议:遇到不太理解的问题,可以翻阅大量书籍和论文,通过查阅资料、思考问题,逐步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要敢于怀疑前人,包括学术大家。养成多思考的习惯,会受用终生。最后,还要“多写”。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什么想法就能写出来,这种学生往往能得到最好的指导。他告诉学生,他的许多文章题目和文章中的内容、讨论方式,都是失眠时在床上‘迸’出来的。如果有一点新的想法叫自己激动,就一定会爬起来,即使是摸黑,也会把这点想法记下来。他告诫学生,“平时,读书、听课、看论文,也许会产生不少很好的想法。只要有灵感,有火花,就要抓住不放,就去搜集材料,条件成熟时写成文章” 。
水滴石穿,集腋成裘,这也许是语言学研究者成功的秘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是一个人民教师的情怀;长江向东,不舍昼夜,这就是邢向东,一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人生追求。


【人物档案】

邢向东,男,1960年生,陕西神木人。1978-1982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3-1986年在内蒙古师大汉文系攻读现代汉语专业词汇、语法方向研究生,师从马国凡教授,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7年,考入山东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方言学专业,师从钱曾怡教授,2000年7月获博士学位后,受聘陕西师大文学院教授,其间,2001年9月-2003年7月在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陕西师大文学院副院长、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师大学术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分委会召集人,兼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标委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南开语言学刊》编委,《清华语言学博士文库》编委,《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编委,南京大学方言与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


本文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网【大学图志】陕西师范大学博客,作者为校方人员(具体不明)。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原地址。

编辑:葉子



林先生,做有观点的语言学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Mister-Ling


回复“蹭课”查看上海各高校语言学课程汇总。

回复“讲座”或“会议”查看近期语言学讲座会议信息。

回复下列关键词查询各专题:

语言学入门 | praat | 教学法流派 | 科学研究方法 | 生成句法入门 | 语言景观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