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家乡的社火 李娜

2021-03-17 22:42:46


          我的家乡沣西,地处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自古人杰地灵民风纯朴,是一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关中小镇,也是远近闻名的社火鼓舞之乡。镇上东西两个村子,都是几千人口的大村,各自都有剧团和社火社,每年的元宵节都会耍社火,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
       每年的社火在腊月间就拉开帷幕。村中心灵手巧的大妈大婶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剪剪裁裁,为社火做纸扎,大伯大叔们则是忙着打芯子,收拾耍社火的物件。锣鼓在晚上敲得震天响,大姑娘小媳妇也扭起了秧歌。寒假里,孩子们在老师和村中老艺人的带领下,敲起腰鼓打起钱杆。钱杆是把竹子锯开,装入铜钱,再用彩纸缠好,顶部挂满小铃铛,舞者舞动钱杆,铜钱与铃铛的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记忆中那年社火,我一路打坏了三根钱杆,那年元宵节也是我村社火第一次上电视。那时候电视台的新闻可以联播几晚,每天晚饭后大队办公室门前人山人海,人们守在全村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前,只为了看一眼家乡的社火。

       社火从遥远的岁月一路走来,从人抬演变为车拉,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每年耍社火,从正月十三下午开始,我们当地称为祭风,也算是社火的引子。祭风一般都是平台社火,而芯子是在手扶拖拉机上的社火桌上固定一根高达几米的钢筋,用彩纸在钢筋上做出花草、动物、棉花、云朵等形态各异的物体,男女儿童装扮成古装戏剧人物。平台社火都是大人扮演传说中的神仙或者仙女,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求老天给个面子,不要在耍社火这几天“耍脾气”。
        那时候,社火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来说,是期盼一年的精神大餐,那份炽热不亚于对土地的情感。对于一年一次的盛会,娃娃们更是兴奋不已,天麻麻亮就哀求大人领着去社火场子试芯子。试芯子相当于现在的艺考,首先看身高长相,看这娃适合啥样的芯子,适合啥样剧情的社火。若这两样过关,最后一关就是试胆量,小娃会在装社火的大伯大叔手中被传递到最高的芯子上,若胆大就会留用,若是胆怯恐高,大伯大叔们会异口同声笑骂一句:看你平时铮铮的,么想到你还是个胆小鬼!

        吃过早饭,男女老少都涌向社火场子,那场景犹如赶年集。被选上的娃娃在父母的陪伴下兴高采烈地去化妆,没被选上的娃娃一脸不悦,吵着闹着缠着大人,这时候若是有一串糖葫芦或者一截甘蔗,就能平息娃娃的哭闹。虽说有了好吃的,但娃娃不会因此离开社火场,而是一路跟随被选上的小伙伴去化妆去着装,然后目送他们上芯子。
          社火场外,催促社火出场的锣鼓敲了一遍又一遍。大街小巷人头攒头,买卖人早已占好地盘,捏糖人的卖馓子的,卖气球风车的,卖凉皮的卖辣子疙瘩的……各种吆喝此起彼伏。男人肩上架着小娃,女人领着大娃跟在身后,稍不留神大娃就奔着人多的地方去,当妈的忙追过去一把揪住搂在怀里,指着远方的人群吓唬一句“再胡跑,背娃婆就把你背了去”。小伙子在人群中东张西望,希望能遇见心仪的姑娘,姑娘们躲在不起眼的地方说着悄悄话,大妈大婶们喜滋滋站在道旁拉着家常,老汉们抽着烟锅谈论着庄稼与收成,老太太们在街旁的小吃摊要一碟热气腾腾的炒凉粉,相互督促着赶紧吃,一会儿社火就要出场了。

        到点了,锣鼓震天彩旗飞舞,几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在队伍最前面的报马开道,一般都是村中最有胆量且很有威望的壮汉,头扎红方巾,额前斜插着画着图腾的照子,戴墨镜皮袄反穿,挎锦鸡历书,是古时的信使形象。报马头系红绫,脖子带着串铃鞍辔讲究,在社火队伍前往返穿梭开道,是社火最威风最霸气的一道风景。
         紧跟着报马的是彩旗飞舞的仪仗队,都是村里未出嫁的大姑娘,个个精神抖擞   青春靓丽。仪仗队的后面是五颜六色的花环,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在花的海洋中盛开,小媳妇把秧歌扭得那叫一个欢快轻盈。在锣鼓队伍前面的几个大头娃笑容可掬,跑旱船的船大姐唇红齿白,身轻如燕,一边迈着小碎步,一边和撑船的插科打诨,时不时地引起一阵哄笑。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社火讲究的是看锣鼓,社火的好坏取决于锣鼓的声势。家乡有句俗语:吃饭穿衣看家当。耍社火是一个村抖家底的时候,要有能文能武的精明人,要有剧团戏箱,要有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垂髫顽童。第二看的是阵容阵势,看锣鼓队是否有凝聚力,没有组织性的队伍是敲不出振奋人心的鼓点,如果心不齐,那鼓点七零八落,会成为十村八堡永远的笑料。第三是听锣鼓的花样,老鼓点十样景,悠扬大气,敲出了八百里秦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新鼓点威风粗犷,像关中汉子一样质朴豪迈。
         家乡最有特色的就是牛拉鼓,一只健壮的大黄牛头戴红花,拉着一面磨盘般的大鼓,拉牛者常常是村中最诙谐的中年男人,装扮成一小丑,做着各种怪动作令人啼笑皆非。敲牛拉鼓不但需要架势和技巧,还是个力气活儿。牛拉鼓不仅是锣鼓队的精髓,也是社火中最吸引人的一道风景。一面大鼓需两三个精壮汉子轮流着敲,才能支撑到夕阳西下,才能敲出牛拉鼓的威风和神韵。敲鼓者在观众的叫好声中非常卖力,敲到尽兴处,索性脱掉上衣光着上身,仰头挥舞着一对硕大的鼓槌,陕西愣娃的增愣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锣鼓队伍后面就是十余转社火,有《断桥》、《刘海戏金蟾》《盗仙草》、《挑黄袍》、《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包公赔情》、《三娘教子》、《穆桂英挂帅》等等戏剧中的人物,并且在三天的社火游行中不能重复。小时侯每年看社火,最喜欢看最后一天的耍落草。耍落草,顾名思义就是热闹耍完了,年也过完了,春天来了,忙碌的日子又开始了。
        社火是一场盛会,而落草则是社火中最精彩的一场大戏。耍落草者通常是村中最能开起玩笑且能言善辩、头脑灵活之人。最少两人,多则七八人,越多越热闹。家乡风俗,若是谁身体不好或者诸事不顺,最好过年耍热闹耍落草,定会驱走病魔定会万事大吉。所以,耍落草虽说是个苦累活儿,但是块抢手的香饽饽。
        耍落草通常两人扮演的角色为夫妻,一人男扮女装坐在驴背上,一人手提装满  炕灰的篮子,如有人上前逗乐或者“出言不逊”,提篮者一边笑着说着一边四处撒炕灰。灰撒在哪儿,哪儿便会一阵骚动,一阵大笑。看热闹的人若是不幸“中弹”,定会“复仇”。脚一拐,任意走进街旁的一户人家,不管认识不认识,不用说明来意,只要顶着一头灰进门,主家都会笑着从炕洞里掏出炕灰。看热闹的手中有了“武器”,风风火火地撵过去,朝着那驴背上的角儿使劲扔去,那角儿在一片笑声中又成了“包公”。跟在驴后面的几个角儿笑嘻嘻地回过头在人群中寻找“凶手”,驴背上的角儿佯装委屈,对着扮演娃他大的角儿一阵撒娇,果然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娃他大”立马“火冒三丈”,对着人群笑骂道:啊个哈怂欺负额老婆来,嗯?!话音落地,一个眼色过去,又是炕灰飞扬,又是人仰马翻。那一刻,即是“战争”又是游戏,人们躲着撵着,在笑声中把社火推向高潮,把那场大戏从中午一直耍到日落西山。



几天的热闹转眼而去,谁是最牛的,谁是最美的,谁表演的最逼真,谁敲得最卖力,哪转社火最精彩,哪转最玄乎。留下的话题常常在村头巷尾在茶余饭后,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争得哈哈大笑。
岁月荏苒,一眨眼进入科技时代,高清电视智能手机和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拓了视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年轻人对于传统的民风民俗不像老一辈那样痴迷;随着村中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剧团一夜之间没落了,社火社缺了能文能武的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如今,老人们常说,正月十五没耍社火,就好像没过年一样,没了社火,也就没了年气。虽说每隔几年县上会举办一次锣鼓大赛,但再也不是当年那种场面,那种味儿了……
社火,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三秦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星星,是勤劳的人们迎接春天的盛会。她给人们带来欢乐带来吉祥,带来希望带来美好的回忆,在岁月的长河里,是一首不老的歌谣……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