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1954年,我在上黄瓦街小学

2021-09-17 02:18:05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 行脚成都

肆|成都书|门牌号|街巷|掌故





1954年夏天,我上小学了,自然是上黄瓦街小学。那时候上小学不像现在这样,托点关系,走个后门,如果钱多还可以交上几大万上个“实验”字头的重点小学,那就是升官发财的第一步,万万不可输在起跑线上。而那时的小学是要入学考试的,报名的第一步就是老师考试。对那些娃娃先是拿出几张彩色蜡光纸,要说出各种颜色,再问家里有哪些人,最后是考数学,就是问小娃娃识不识数,能数到几?我上过幼儿园,自然对颜色,家中人员对答如流,问我能数多少,我自然的答能数到二十。马上就从一数到了二十,老师非常满意。后来进入了一年级甲班,算是优等生。再看看其他小朋友,个个家长急得满头大汗,拿着几张颜色纸,现教现学,现教数数,有个娃娃就是学不会,他妈妈一遍一遍地教他数,一、二、三、四、五……,他学会了,可过了几分钟就不会了。他妈妈吼道:咋个的啊!是不是要去把你老汉(指孩子的爸爸)打的锅魁拿几个来给他数啊!那时人们的智力就是如此。

 

考过之后,过了几天就是放榜之日。头天晚上老师就用很多张大红纸用毛笔工整地将录取的人名抄录于上,然后贴在学校走廊的上方墙上,贴了好多张,有一百多人录取。第二天一早各位家长就带着小朋友前来看榜,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名字。有的家长不识字就问旁边的人一定要找到自己娃娃的名字。没考上的就回家干活,有的打石头,有的守小摊,也有学打锅魁的,总之与仕途无缘了。而上榜之人就兴高彩烈好像高中了状元一般。

 

开学第一课就是语文,那是繁体字的教科书,每天早上要早读,我们就把语文书翻来覆去的读,背:“一、开学,开学了;二、上学,我们天天上学;三、学校里,学校里同学很多;四、老师教我们,我们要听老师的话;五、好学生,我们天天学习,我们要做好学生;六、放学,放学了大庆回到家里,妹妹说妈妈哥哥回来了……”

 

一年级教我们的老师叫杜琼仙,是个非常尽心尽责的女老师,她教我们语文及算术,是班主任,还要管理全班几十个同学。每天从早上早读就要在校一直到晚上十点才能下班,是非常辛苦的。但那时人人都那样不讲报酬,任劳任怨,每月二三十元工资过得还算快乐。

 

那时的生活是简单、生态、绿色的,每天的垃圾要运至校门堆放,由一农民推着鸡公车,上面装一个大箩框,就全部收走了。全校师生吃饭喝水都是用校门傍的井水。厕所的粪便也是农民用架架车,上面拉个大粪桶人工运出城去作肥料,没有什么垃圾汽车、粪车一类的东西。更奇怪的是那时卖牛奶不是现在这样在超市一盒一盒卖,而是由一农民牵着一头黄牛(不是黑白花的奶牛)在街上走街串巷子叫卖牛奶。如有需要的就会拿出一个大洋瓷盅,交给牵牛者,牵牛者马上将盅放在黄牛的胯下挤出一大盅冒着泡和热气的牛奶,收费五分钱,而买主还说:“不忙,不忙,还没有挤满,等泡子散了再挤点!”而那卖奶的农民还是满脸堆笑又挤满了再走到下一家去卖。

 

那时的报时也与现在不一样,学校有一个座钟,每天要上发条,上课下课时就由校工用榔头敲那挂在走廊上的。居民很少有钟,居民要看时间得跑上半条街去纸烟店看一下那个挂钟。也没有收音机、电视机等,这些电子产品在中国还是稀有物品。每天的标准时间就是靠四个城门城墙上的警报器,,敌机来了就预先报警,和平时代就每天中午十二点正拉响,呜呜哨音一响,于是全城听闻知道是中午了。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征稿启事


行脚成都,打捞成都人的记忆

或掌故,或考证

或影像记录

赐稿请递

20801640@qq.com


赐稿请注明原创作品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版权归作者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 芙蓉锦江诗刊 

 鱼凫文艺 | 毛边书局 

成都文事 | 武侯文艺

成都时代出版社


行脚成都

食肆 | 杂货店 |门牌号 | 街巷


相遇身边的美好

微信号 | xingjiaochengdu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