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新河洲升起了彩虹 五

2020-10-06 03:33:34

    第十章   在严格的轨道上前进


    同卫江刚说个开头,我就喜欢上这个年轻人了,遗憾的是到了进餐时间,就邀他一起去。他说:“算了。”我问是不是怕碰上罗老总,他一笑。待我们进了餐厅,继续聊了一会儿,罗意君领湖南几位客人来了。我故意挑起一个话题,我说:“罗总,你有这么年轻的副总工程师呀?”罗意君说:“我对他们虎视眈眈!”毕竟有我在场,他说时脸上略带点笑意。


  “ 我对他们虎视眈眈! ”

  

    这一章,我是专门写管理的,也同时是专门写罗意君的一些毛病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觉得要把罗意君写成一个有个性的人物,就不能回避他身上的毛病,所以这一章我就从他的毛病写起。

    厂党委书记周长和谈罗意君谈到最后,就说到老搭档的缺点上了,这很符合他的身份。他说:“ 不足之处:训人。”紧接着补充道,“除了我之外。”停了停,又说,“我有时候跟他说一下,他说 实在忍不住了。”

    既然我已经抓住他的毛病,我不放弃任何机会向任何人寻根问底。

    我问罗意君的一位副手:“他训过你吗?”他毫不掩饰地回答我:“训过。有时候到了残酷的程度。”

    而在罗意君看来,他的这个毛病产生的原因,除了是实在忍不住了而为之,可能骨子里就认为实在有必要而为之。

    一个企业的生存,靠的是产品占领市场,而产品能不能冲进市场,靠的是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管理,一个轮子是技术。罗意君是根据这个指导思想运筹的。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四棉是一个老的纺织厂,基本是解放前的设备,人称三老:老厂房,老设备,老工人。这样的企业,管理尤其重要。这些年,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花了一亿零二百万元。罗意君说:“我讲设备,要引申一下,讲管理的作用。设备不好,管理好,还可以;设备好,管理不好,同样不行。中国过去都是传统的管理,要科学的管理。我是搞技术的出身。我们的一些技术干部,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搞技术的,从纯技术角度考虑问题,单纯技术观念比较多。我同他们讲,我们工厂,几千人,如何把技术与人结合起来才能出效果。我的管理办法,是充分调动发挥各级干部的管理作用。”

    他给我讲好些个参照的事例:

    我们国内的大宾馆,设备都是很好的,要不多久,墙纸破了,地毯上是污迹,抽水马桶水箱漏水,什么毛病都出来了。五星级、四星级你达到了,管理你能不能达到?设备是硬件,管理是软件,缺一不可。

    国外,管理人员比技术人员工资高。他要高一个层次。我们相反,随便搞个什么人当就行了,很好的设备不能发挥效益。

    陈景润绝对是个优秀的科学家。他那样的人物,一张纸,一支笔,一个面包,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但他那样的人物,领导我这个厂绝对不行。我的对象不一样,要求不一样。

    “人与设备,人与机器,人与人之间,进行优化组合,这就是我的课题。”罗意君说。

    他非常明确地提出:管理就是检查,没有检查就没有管理;管理就是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他经常给干部上管理课,这就像工人拿个扳手,这里拧一下,哪里拧一下,不让一颗螺丝松动。

    不过,你要让他拧到你身上,那滋味绝对是不好受的。

    我在1994年11月30日采访卫江时,不失时机地问:“他训过你没有?”卫江一笑,说:“刚才还训了我的。”

    卫江31岁,可他当国棉四厂的副总工程师已经有两年多了。1986年从上海中国纺织大学纺织工程系毕业以后,来到国棉四厂成了技术骨干,在技改上不断有新想法,新举措。1989年,国产515布机综框抖动大,造成断头,影响效率,卫江组织攻关,1012台布机全部改进了。浆纱的运浆吊笼不安全,他根据电梯原理,设计成简易电梯。他在片梭车间搞了一项革新,改变送经齿轮比例,增大了单位时间的送经量。但是,尽管你有一百个好处,也不因此容忍你一个缺陷。今天就叫他撞到点子上了,被拧了一下。

    今天是一个值车工穿扣不熟练,穿错了,上了机,又撤下来重穿。第一个被训的是运转主任,卫江进去了,视线转移到他身上:“你是怎么搞的,怎么不检查?”

    罗意君训人,有个规律,不直接冲着工人来,矛头直指管理人员。

    “我是罗厂长一手培养起来的。他训人,但不一棍子把人打死。”听卫江这么说,我心理暗暗好笑,不一棍子打死,岂不是打个半死不活?我们中国话有意思。“他一直要求我们一丝不苟地工作。底下的人跟他的要求,还是有距离。”

    同卫江刚说个开头,我就喜欢上这个年轻人了,遗憾的是到了进餐时间,就邀他一起去。他说:“算了。”我问是不是怕碰上罗老总,他一笑。待我们进了餐厅,继续聊了一会儿,罗意君领湖南几位客人来了。我故意挑起一个话题,我说:“罗总,你有这么年轻的副总工程师呀?”罗意君说:“我对他们虎视眈眈!”毕竟有我在场,他说时脸上略带点笑意。


    “批评是给我的一种待遇”


    罗意君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说:“我当厂长,不是我来适应你,是你来适应我。如果你当厂长,我就适应你。”他批评的首先是管理干部,最初,有些人接受不了。他说:“我批评你,你就借风,放手管理手下的人。这就是我的风格。”

    1993年,空调车间用汽多了,罗意君就批评,并且罚了车间主任朱全明50元。朱全明感到面子难看。主任扣了钱,工人个个不安了,说扣在你主任头上,责任在我们身上。大家都来想办法,一个月就把问题解决了。朱全明又得到了100元奖励。罗意君说:“朱主任,这样的批评难道不应该吗?”

    过去,往往当众批评,转身就在厕所里赔礼。罗意君不搞这一套,也不允许下面干部搞这一套。下面出了问题,有的干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罗意君说:“那还要你当什么干部呢?”

    于艳是北布车间主任,她说车间干部有什么缺点,罗意君就毫不留情地搞一顿。我问:“搞过你没有?于艳说:“搞过。怎么没搞过?我这个人的脾气不好,他说我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在工人面前批评我们,是做给工人看的。他不解释。但我们不恨他。心蛮好。实行干部岗位实绩工资,开始想不通,心里有气,找他吵一顿,哭一顿。跟他吵起来,他也没得形象,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说十月怀胎,阵痛。

    她是北京人,一会儿说普通话,一会儿说武汉话,说话女人味蛮足。

    “罗厂长是智多星,胆子也大。今天这,明天哪,反应蛮快。跟别的车间干部我说不上,跟我说的都在点,他有口才,怎么说怎么有理。”

    她原来在整理车间当主任的时候,有一回质监科检验产品降了他们一等,他认为云织现象,不影响产品质量,就在车间里跟质监科长吵。据说在跟武汉人吵时,她就放弃普通话,捡起武汉话,便于发挥战斗力。她描绘当时的情景说,先是拍着桌子吵,但谁也说服不了谁,都觉得自己是为工作受委屈似的,“我哭,她哭”,再一直吵到厂长那里。厂长对于艳说:“我永远都不会护到你。”在产品质量问题上,罗意君总是站在质监科一边,当然不会维护她,她尽管不满意,慢慢也能理解了。

    于艳给我谈起罗意君的两个副手,一位管经营的高洪英,一位管生产的曾中一,她说罗厂长用这两个人没用错,在管理上,都同罗意君是一个风格。接着,讲了曾中一的一个故事。前年,曾中一 一早站在大门口,看哪个上班最早,哪个最晚,一个姑娘,来晚了,他一问,姑娘说是北布车间的。他觉得不像,跟在后面,一跟跟到于艳的整理车间的柜子边。这下子可叫他抓住啦!平时关系蛮好,说翻脸就翻脸。

    冯秀珍是河北人,天津纺织工学院毕业,1969年分配到湖北,她是罗意君1988年从外面引进的人才。这一段故事有机会在写。罗意君于冯秀,可以说是有知遇之恩。冯秀对罗意君的改革,可以说是鼎力相助,为国棉四厂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来一年多,就把各项技术指标抓起来了,又不断制定新的技术指标。谁都知道,管理离开指标不行,改革离开指标也不行。但是,冯秀说:“批评我最多。”在每天中层以上干部的晨会上,说不定什么时候,罗意君要问冯总一个数据。她的试验,每天出200个数据,不知道他突然问哪一个,也不提前一分钟打个招呼。受过很多次批评,也可以说受过很多次委屈,冯秀说:“以后他问什么我答什么。得到最大的好处是有压力,有动力,工作知道劲往哪里使。”她说这一段时,不时翻翻她随身带的本子,那就是她每天试验出的数据,她说一个月就记这么一本子。得到她的允许,我看了一下,这是一个月记的,已经记得差不多满了,她只有把这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准确无误地记在心里,才不会受到罗意君突如其来的批评。

    我很喜欢冯总那种北方人的直爽性格,把心里想说出的话都倒出来。对罗意君的批评,她一点不记恨,她说:“每批评一次,我们就顺利。他如果长期不批评,就有想法,是不是不管我了?”我就问他,对我的工作有什么意见?”


      一把尺子量人


    尽管罗意君自己说“管理,心不能太慈”,但是下面干部工人说他“心蛮好”。

    尽管罗意君施行严格管理,得罪了不少人,但是现在人们却以理解和感激的心情说:“要不是罗厂长抓得紧,没得这个样子。”

    罗意君说:“没有严格管理,能成为人棉布大王吗?能保证产品质量吗?”

    严格管理的效益,不仅仅是产品质量上。冯秀珍说,罗意君培养了一帮人,卫江也挨批评,但是卫江就是罗厂长亲手培养提拔起来的年轻副总工程师。

    看起来罗意君的经常性的批评,包括他时而要表现出来的训人的方式,都被国棉四厂的人接受了。

    我所以用欣赏的笔调写罗意君批评人的故事,并不是我十分赞同他训人。可是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批评武器的人,似乎由于越来越少,而显得越来越可贵。罗意君说:“光拍肩,‘哎呀,你做得不错呀!’有什么用!”

    更坏的情形是,你的上司,当面给你拍拍肩,笑容可掬,但他对你的真实看法从来不表露出来,你根本不知道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而且说不定就有一剂加害于你的药。与其这样,我宁可选择一个当面训我的罗意君,因为这样我可以面对一个真实的人,我不累,我不用猜测,我不会失眠,不过是脸发烧一阵子就过去了。

    罗意君在国棉四厂倡导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检查/考核的闭路管理,有标准,有周期,与收入挂钩,专门设计了有关的表格。这一套方法,为什么能够让人服气呢?罗意君说,他是用一把尺子量人。

    一把尺子量人,就是不要对张三是一把尺子,对李四又是一把尺子。

    一把尺子量人,是以数据服人,不是凭印象看人,“小李这个人不行。”其实,就是因为小李顶撞我一次。这里绝对不是凭印象,而是凭资料,凭数据。四棉竞争上岗,工资升级,这样一些大面积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就是靠资料和数据说话。

    一把尺子量人,不是一棍子打死人。罗意君说,我这个人急躁,但我从来不给人穿小鞋。该提升你提升你,该你得的好处得好处。他说,你过去怎么样我不管,我不想去听这些东西,我只有往前走的一本帐,没有过去的一本陈帐。

    一把尺子量人,也要用同一把尺子量己,这样的管理,才有权威性。

    为什么敢批评呢?罗意君说,最重要的是严于律己。他对人要求蛮严,譬如说,他每周回家住一天,星期一上班,7点15分到他家附近一个指定地方接他,7点30分到厂,司机从来不敢误事的。我说,碰到路上堵车呢?他说,那司机都要考虑的。他自己也是准时到达指定地点候车,我就亲自感受过一次。这一次是因为我请他们的司机捎了一个人,绕了一段路,让他在路边多候了15分钟。按厂里规定,上班时间出厂门,要有有关部门的条子。罗意君说,我出厂门,也写条子。我专门到门卫去查问过,果真是这样。

    罗意君提倡现场管理。他说,到现场最重要的是有个问题意识,不是做给谁看的,表示我下来了。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哪个锭子怎么样,机器的声音有什么异响,半成品的质量如何,随时提出问题。他说,自己要有水平,自己要有责任心,自己要作示范,不是背着手转,该蹲就蹲,该听就听,该揭盖就揭盖。他抓管理,开始阻力很大,现在形成风气了。“我给你指出问题,就是对你的支持。”

    原来,有的干部说工人素质不高,罗意君就反问一句:“你们高不高?你们说工人素质不高,只能说明你们管理水平不高。”有的干部是怕管,罗意君毫不留情地说:“你们怕得罪人,不怕把我得罪了吗?你们得罪了我,我认为你不行,我就免你的职。你不要说不想干,还有人望到你那个位置的。”这几年,没得哪个说辞职的。所以,一把尺子量人,可以说,首先是量的干部自己。国棉四厂管理水平高,是因为有一把量人的尺子时刻高悬在干部们自己的头顶上。



    不给说假话的人一点好处   


    这里说打假,治假。不是说产品,而且是说思想作风,说厂风。这也是管理的一个方面。

    罗意君对干部们说:“我这个人最反对说假话,最反对不说实话,最反对应付我。你们可以跟我说假话,你们下面的人不也可以跟你们说假话吗?”说假话,绝对要严肃处理。”

    他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父母从小给他灌输的,就是做诚实的人。一个人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他在学校里就是班长、团支部书记,到工厂以后,做的是技术工作,还兼机关书记、工会主席。在这样一些岗位上,使他经常性地受到思想作风的锻炼。对于说假话那种祸国殃民的作风,罗意君有一种本能的深恶痛绝。

    首先,对上对下,他自己不搞假的。

    财务报表,是企业情况的综合反映,如果弄虚作假,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现状。国棉四厂的财务报表,在罗意君极力坚持下,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一律按照真实数字上报。赢就是赢,亏就是亏,不准做手脚。纺织行业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年尾年头期间为节假日多,产量必然低,因为有圣诞节、元旦、春节,香港和国外很多客商不来做生意。这段时间生意清淡是正常的。但是,上面往往非要下面搞开门红不可,年年如此。这个开门红就要靠财务部门做文章了。

    有一年一、二月份,四棉出现正常亏损,一月份亏68.37万,二月份亏98.1万。按上面的要求,还得要在报表上反映出30万元的利润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该摊的支出不摊就行了,譬如说,退休工资实际发了,但不在账上反映出来,这样账上的钱就多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报?财务部门请示罗意君,他反问一句:“你说怎么办?”财务部门的意见是实事求是,把问题暴露出来,让全厂职工了解真实情况。亏就亏了,找原因,让职工在亏损面前树立危机感、责任感。他既不同意报盈,也不同意把账做平。

    “我到上面哄领导,下面哄不哄我呢?”罗意君说。

    罗意君是这样一种人,有人说他蛮灵活,有人说他蛮死板。在财务报表上,他显得蛮死板,一是一,二是二。国棉四厂的总会计师马春枝说,以前搞计划经济时,没得哪个来看报表,上报时签个字了事; 罗意君一来,情况不同了。他对财务报表的数字反应特别灵敏,每月1号必到财务处来看报表,就是在国外,到这个时间也要打电话回来询问。在他手下工作,按照规矩做账,不感到有压力。同时,知道他重视财务信息,每月一套资料都要细看,财务处也就按照他的习惯,及时向他呈送。1994年9月30日,马春枝从微机室拿着报表出来,就给远在韩国参加博览会的罗意君打电话,报告当月生产销售的主要数据。原来就他一个人关心报表,现在几位负责人都关心报表,都来看报表,他们不只是看多少利润,重要的是从中分析产品销售市场动态,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和产量指标。在1994年,从财务报表上反映绉布销售呈上升趋势,马上安排车间扩台,凭借这个品种大赚了一笔钱。当7月份市场发生绉布饱和突变时,四棉已经缩小了生产规模,没有造成积压。马春枝领导的财务一班人,具备了为厂长当好参谋的意识,做报表十分慎重,务求真实,务求及时,养成严谨迅速的工作作风。

   罗意君自己说:“我当厂长,我带出的人,都应该是实事求是的人,说真话的人。我带出的队伍,应该是办实事,说真话的队伍。”

    群众反映说:“罗厂长来了以后,不搞假的。”

    武汉第四棉纺织厂多年形成的实事求是的财务制度,得到了纺织工业部的认可,部里召开审计会,请他们去介绍了经验。1993年纺织部到武汉审计时,四棉是作为一个过得硬的厂家拿出来接受审计的。1994年又被评为湖北全省先进财务工作集体。他们获得过荣誉,也曾受过委屈。罗意君回顾这些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我不管别人报不报假的,我报真的。别人盈的时候,我的亏,说我是假的;别人亏了的时候,我的盈,又说我是假的。别人一年前11个月受表扬,我一年前11个月受批评,年终受一次表扬。”

    在国棉四厂厂史稿的大事记中,记载着1990年12月28日的一件大事是对质监科虚报产质量问题作出处理。

    事情原委是,质监科工人与一个生产车间达成默契,对某些产品没有检查说是检查了,这样让车间的产品蒙混过了关,自己省了事。事发后,厂里给予了严肃处理,质监科长和分管的副总工程师一起被免职,工人调动工作,处理面涉及18人,其中有一些是中层干部子弟被免职或降级,在全厂引起很大震动。厂史稿把这件事写入大事记的本身,就说明四棉对弄虚作假的鲜明态度。在四棉,质量有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从来不自己护短。

    在国棉四厂,为了本厂荣誉,搞点弄虚作假也不行。前些年,省纺织系统每年年底搞一次质量大检查。也是在1990年底,检查组在四棉检查梳棉工序时,有两台车子关了。关车的原因是梳理元件差一些,一位技术员让工人关的。罗意君知道这件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从那以后,梳棉工序卧薪尝胆,注意提高设备内在质量,马上由二类水平达到一类水平。

    为什么社会上说假话的事情很普通呢,这是因为说假话的人得到好处了,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受到鼓励。在国棉四厂,说假话得不到好处,还要受到严肃的批评,甚至受到严厉的处理,那种说假话的丑恶现象当然只能越来越少了。


    人人都来当家理财


    罗意君对省市开展的检查,从来不护短,欢迎检查出问题。检查出了问题,他可以借东风,强化自身的管理工作。以往得到上级来检查的通知,还要层层号召做好迎接检查的准备,后来这个准备工作免除了,通知什么时候来检查,什么时候来就行了。这是因为他们的管理工作已经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经得起检查,不怕检查;在罗意君看来,你进行突击检查抓住我的问题,就是我平常可能忽略了的问题,岂不是免费上门为我服务吗。他平时批评干部管理上的疏漏,要干部借风,同样的道理,上面有人批评他们厂,他也可以借风。

    从1989年到1991年期间,在全省纺织行业12个重点企业中, 国棉四厂排在靠后,到1992年以后,就排在前面了。原来在市里检查中,也排在后面,现在名列前茅了。省里关于设备、质量的检查指标,四棉还在运用。1993年省纺织总公司提出全省学习武汉国棉四厂。

    他对全厂各个环节的检查,是十分苛刻的。他说:“下面检查记录上写正常,我一看到正常两个字就不满意。不正常是绝对的,只是你没有发现,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求精求新,质量才能上台阶。”

    就管理理论而言,一种是X理论,即提倡强制性,一种为Y理论,即提倡自觉性。可以说没有强制性,就没有管理,国棉四厂制订的一整套强化管理的措施,把全体职工纳入人人当家理财的轨道。

    成本管理是一个企业效益好坏的关键。在裕华纱厂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分兵把口的生动的成本管理经验。以原棉进库为例,那些60年前的办法,今人实在是可以借鉴的。

    

    原棉进库,工厂有三条规定:一、坐庄人一定要看小样,与成批原棉核对,必须符合;二、厂里花钱检查出所进棉花与小样不符时,退回原庄由坐庄人负责;三、花钱不检查,发现所进原棉与小样不符时,由花钱主管人负责。因而裕华由于制度严格,所进原棉达到成本低,质量好。


    今天的成本管理,比之过去涉及的方方面面更多,因此也更复杂,难度更大。

    据说,现在有些亏损企业,厂亏厂长不亏,富了和尚穷了庙。企业经销人员中饱私囊的现象十分严重,作弊方式很简单,只要自己得好处,买进可以要劣质货,卖出价格可以作让步。国棉四厂由领导班子的得力干部进行严格管理,堵死买进卖出各个环节的漏洞。副厂长高洪英从1989年接手管经营,1992年成立经营开发公司,由她主管。她在访问日本时,专门考察连锁店管理进货渠道的做法,还向国内大商场经理学习价格管理经验,所以在她管理经营几年来,力求杜绝各种作弊现象。首先在价格上一点都不含糊,销售价格掌握在厂里,给业务员的是一个最低价格,不能向下突破。在经营上有作为的,给突出贡献奖,每月一次,不公开。业务人员每天记部门公共日记,到哪个厂,谈什么生意,全部记下来。透明度高,亮开来做,互相监督,彼此促进。

    也出现过一点问题。裕大华对与之合作的加工厂生产的产品,按照约定,合格品收上来,不合格品不收。加工厂销售不合格品,必须通过裕大华方面认可,通过裕大华经营开发公司加工部走。去年10月间,有个客户买不合格坯布,先通过裕大华经营公司要走一部分,这批货就是一个加工厂生产的。后来这个客户不来了,由一个个体户直接从那家加工厂把货拿走了。拿走的30万米坯布不合格品,每米价格低于裕大华经营公司0.15元,这就违背了裕大华与加工厂之间的协议。名堂在哪里呢?一查,是那个个体户通过七弯八拐的关系,从裕大华一个业务员这里弄到加工厂的情况。这边对提供情况的业务员的处理毫不含糊,不管你说个人是不是得到好处,500元罚款一分钱不能少交,而且险乎丢了业务员资格。

    这里的厂规是不准拿回扣,对外也不兴“塞砣子”,我问高洪英,这样做,会不会影响业务员的积极性,会不会影响对外业务的开展。高洪英说:“有这样的影响,但也不是大到哪里去。”进国库棉,本来就是按国家计划指标执行,但是到了棉花站,拉货就有先有后。如果做点什么手脚,譬如塞红包明送,打麻将暗送,就可以改变提货次序,不讲先来后到了。高洪英说,她的队伍靠勤奋,靠吃苦,靠做工作。裕大华采取的办法是,货款第一个到位,业务员第一个进点,先守在那里。人辛苦些,但真能感动人,该进的棉花基本都进了。这里的业务员,也有同其他厂的业务员攀比的。高洪英说,她这里进人,丑话说在头里,这里不是捞肥水的地方。她说这里还有一条开明政策,开笼放雀,任何人出去都放,你要觉得这里没有什么油水,愿意走可以走。果然走了4人,其中有经验丰富的老业务员,也有能干的新业务员。尽管管得严,愿意到这里来一显身手的,还是大有人在。

    在国棉四厂,原料和能源消耗一度占成本开支的76%以上,因此,提高产品竞争力,一方面改革用工制度,降低工资成本,另一方面必须在降低原料和能源消耗上大做文章。

     首先,全厂制订了38条强化管理的硬措施,控制使用水电煤汽,杜绝跑冒滴漏,不开空车,不点长明灯,不许长流水,去年空调车间7月份比6月份用汽多支出10万,加强管理以后,提高热能交换率,在保证车间温湿度的前提下,8月份空调费用迅速下降。在原料节约上,制订了配棉工艺的优选 、浆纱回丝控制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去年前10个月统计,与上年同期相比,原棉少投入2.73万担,使用非棉纤维后每吨纱原料比棉花节约10~15%,人棉用纱量节约134.75吨,价值161.71万元。年市属纺织行业重点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平均为每万元1.36吨,而四棉为每万元1吨,为全局最低,比上年同期下降14.53%。

    通过强化管理,职工人人当家理财,使非生产性成本不断降低。采取了断然的措施,对后勤服务部门逐步断奶,使其与生产主体脱壳,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挖掘潜力,降低费用。采取的做法是,实行放权让利,分灶吃饭,。从1993年起,厂部同总务科、缮食科、卫生科、保卫科、煤气站、机修车间、子弟学校等部门签订承包合同。这样,基层搞活了,当家理财的人多了,一年可节约费用100多万元。



    第十一章   活力从何而来   


    罗意君怎么用人呢?他用强人。

    社会进步,本来就是按照优胜劣汰的规律运行的,这是总趋势。但是在实际生活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局部中,有时又是劣胜优汰的。其实表现形式是,不用能人,特别是不用在能力上有可能超越自己的人。这是为保全自己位置的需要。因此,武大郎开店的用人方式随处可见。

    四棉人说,罗意君的几位副手,都是蛮傲的人。


    用人用强人


    武汉四棉能够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企业,决定因素在于干部,首先是作为中心地位的厂长选对了。总工程师钱慰年是50年代末从上海到湖北的,在这个厂也算是老人了,从裕华纱厂的最后一任资方经理张继良,到现任四棉厂长、现任裕大华总经理罗意君,他已经历了许多任领导。谈起对罗意君的印象时,钱总说,在几任厂长中间,有的有魄力没得文化,有的有文化魄力不够,机遇都失去了。他比较欣赏罗意君,有才干,有经济头脑。他认为一个企业,头头是蛮重要的。

    而罗意君怎么用人呢?他用强人。

    社会进步,本来就是按照优胜劣汰的规律运行的,这是总趋势。但是在实际生活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局部中,有时又是劣胜优汰的。其表现形式是,不用能人,特别是不用在能力上有可能超越自己的人。这是为保全自己位置的需要。因此,武大郎的用人方式随处可见。

    四棉人说,罗意君的几位副手,都是蛮傲的人。蛮傲不是骄傲的傲,是能力很强的意思。罗意君在四棉能够得心应手,是他有能力驾驭副手,同时又把副手的能力拧在一起,形成一股方向一致的合力。也许就某一个单方面的能力而言,并不及某一个副手,但他有本事把各个副手的各个单方面的能力发掘出来,综合起来,利用起来,这是他的领导才能、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用人的问题上,罗意君的突出的特点是,不拘一格,不怕有争议,看准了的大胆启用。

    曾中一读了两个大学专科文凭,出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一个之外,还在湖北大学读了一个国际贸易专业的文凭,但他并非纺织科班出身。在当干部之前,干的是辅助工,并没有接触纺织技术。比起从纺大毕业、从纺院毕业的干部来,他在纺织厂没有太大的优势。罗意君到国棉四厂来时,曾中一不过是宣传科副科长,如果让他继续在“宣传战线”发挥作用,让他在这条线上发展,也可以说是没有叫他屈才。但是,罗意君慧眼看出曾中一在管理方面的潜在能力,一步步把他引到管理的轨道上来。先是调到厂办,由副主任而主任,这是锻炼综合能力、协调能力的地方。继而让他兼工资科长,参加与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的运筹。又当厂长助理,进一步接近决策岗位。厂里为了解决个别薄弱的生产环节问题,专门成立一支促帮队,罗意君就让曾中一参加促帮队经常带一个组下车间。曾中一在帮助车间解决运转设备问题,建立管理制度的同时,也不断扩展了熟悉生产业务的面。这样,曾中一在1992年走上副厂长的领导岗位时,不感到的特别突然,能够马上进入角色。

    但是,并不是没有争议。曾中一当厂办主任时,就有不少人认为他年轻,提得快了。他当副厂长时,38岁,就更有人说提快了;再加一条意见,他不是学纺织的。而罗意君要的是一个管理人才。曾中一当副厂长、常务副总经理有3年了,实践证明,并不是因为他不是纺织科班出身,就没有人听他的。相反在纺织技术上各有一套的车间主任们。都听他的。这就是管理的权威。

    我同曾中一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问他现在懂不懂技术,他的回答是在纺织厂呆了这么多年,一般的技术还是懂得一些的;但是他又非常坦率地承认,比起专门学纺织的人来,他懂得的肯定没有那么多。那么,是不是由于懂得相对少一些,就会妨碍他的管理呢?他否认这一点,因为,即使专门学纺织的,也只是在某一方面见长,不可能通晓整个行业的技术。他是专门学过文学的,我问他学文学的人,能不能搞管理呢?他习惯性地闭着眼睛沉思了一会儿,一边斟酌字眼一边回答说:“至少,在对于人的了解方面,可以这样说吧,我有些优势。”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所谓管理,其中重要的一些方面,是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是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在这些方面,怎么做工作,文学是不是给曾中一帮了忙呢?也许是的,在无形之中。

    曾中一当国棉四厂副厂长时38岁,是不是太年轻了呢?我对他说,其实并不年轻。他很有同感地说,现在普遍的情况是,一个人不能甩开手脚干,等到能够甩开手脚干,向罗意君一样,又老了。我想,是啊,企业,事业,社会,国家,应该有更多的更年轻的人挑重担才是啊!

    遴选中层干部,罗意君同样是知人善任,在强中选强。前纺是最难搞的一个车间,共有六道工序,质量指标多,工作难度大。以前分为两个车间,换过几任主任,仍然搞不上去。经过考核,选拔能够“拉得下面子”的朱春香担任主任,两个车间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很快扭转了局面。

    采取岗位竞争的办法,选拔基层干部,让能力强的工人担任工长,这样使各个车间的生产充满活力,质量有了坚实的保证。


     是他给了我机遇”


    冯秀珍原来在另外一家省纺织厂工作,取得的科技成果之一,是制订丝棉混纺纱布质量标准,填补了国家一项空白。1988年,她萌生了调动到武汉国棉四厂来的想法,由她的一位同学引荐,来找罗意君。一见面,罗意君说他认识她。怎么认识的呢?早在1982年,冯秀珍在《纺织学报》发表了一篇《涤棉织物纸片上浆工艺探讨》的文章,这篇文章参加了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纺织论文发表会,又在《湖北纺织》上转载了。罗意君也写专业论文,很自然地留心到这篇文章和这篇文章的作者。冯秀珍是慕名而来找罗意君的,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当场,由一位副厂长把人事处长请来,开好了商调函。隔几天,罗意君又亲自打来电话催冯秀珍快来到任。如此盛情,冯秀珍感动极了。

    这里要顺便提到与本文无关的一件事,武汉市人事局在引进人才的问题上,采取了异乎寻常的积极态度。冯秀珍原来厂里的司机到市人事局替她办手续时,管公章的科长到防汛前线去了,由一位局长亲自撬开抽屉锁,取出公章给办了。冯秀珍说:“这个局长我至今还不知道是谁。我这个人,蛮呆,蛮苕。一分钱没花,一家三个人都来了武汉。”

    冯秀珍在四棉工作很出色,她辅佐罗意君实施改革,制订各种技术指标。她刚到四棉时,车间工资最低,现在车间工资最高,这是因为通过各项技术指标的推行,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热情,对企业贡献大了,而个人也相应获得实际利益。她是罗意君引进的第一个人才,她常常说:“是罗厂长给我机遇。”荣誉不断向她走来1992年当上市代表。因为有突出贡献,市里奖售她一套住房,她受宠若惊,没有要。从1992年起,她开始享受市管专家特殊津贴待遇,为此她不安地说,罗厂长是纺织行业的优秀人物,既是专业技术人才,又是管理人才,他应该得到这些,而他没有得到,让她得到了,感到十分惭愧。

    在四棉,只要你有本事,都可以拿出来亮一亮,显一显。罗意君自己就是一个用智慧工作的能人,他不怕能人锋芒毕露,脱颖而出。


    干部人人都有紧迫感


    罗意君到国棉四厂的简短就职演说,提出的两项目标中有一项是为企业培养出一批人来。他的这项目标逐渐实现着。

    现行的党政机构和企业机构的主要弊病在于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这样的机构,只能把干部养懒养娇,许多不良风气也随之形成,许多问题积重难返。罗意君在四棉实施的机构改革,开始采取了渐进的方法,用比较稳妥的方式解决几个主要问题,然后再加大改革的力度,搞了几个大的动作。

    有半年时间,像他进厂时许诺的那样,没有换人。这是一个阶段。

    半年以后,他的一个大的举措是一口气提拔了8个副总工程师,2个副总经济师。如果单纯从这个大的数字看,这个作法并不值得效法。然而,他自有道理。这些被提拔的老总,都是一些有实际经验、资历较长、年龄偏大的中层干部。他们较长时间没有挪动,显得对他们关心不够,动一动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他们一挪动,位置也腾出来了,让年轻干部顶上去,给这些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罗意君的第二个举措是,一口气给28位中层干部浮升两级工资,办理了退休手续。当时规定的条件有三个,首先必须是中层干部,其次必须达到一定年龄,第三要经过讨论批准。这是在一个星期六上午开的动员会,罗意君请求大家支持他改革,到了下星期二写申请书的有40多人。这项工作十分顺利,三天就办完了手续。当时,眼睁睁看着被批准的28人带走两级浮升工资,上面下面都有些不同意见。

    下面的意见是,为什么光升他们?罗意君明确地说:“他们过去为厂里做出了贡献,支持我改革。”下面的意见很快平息了。

    上面的意见是,你凭什么给他们升工资,还让他们带走?

    罗意君不是个搞马虎事的人。他有政策依据:第一,实行厂长责任制以后,厂长有3%的升级权。6000人的厂,升级权可达到180人。现在才28人,差得远呢。第二,1987年有个红头文件,工厂有效益的,浮级可以带走。其时四棉正在走上坡路,效益好起来,带走不为过线。两条他都站住脚。省委组织部一位处长来总结四棉经验时,认为他的作法有魄力,问他怎么能够这样做的,。人事处长尹春莲回忆说,她1985年开始做干部工作,当时四棉有干部600多人,其中中层干部150多人,经过改革,到现在干部减少到518人,其中中层干部只有108人,把经营公司的中层干部加起来也只有116人。由此可见精简干部问题上是动过真格的,减少的幅度比较大。

    精简机构的做法是:先拆庙,兼并代。原来45个科室,现在减少到31个科室。现在一个人事劳动处,经过兼并代以后,把整记办、安技科的工作也包容进去了。现在一个能源技改处,经过兼并代以后,包容了能源、计量、老厂改造办公室的工作。总务科、房管科,合并起来为总务处。

    减了机构就减人。现在裕大华的管理机构形成生产、经营、后勤等三大块的格局,采取块与线相结合,由三位副总经理分头抓。譬如分管后勤的副总经理王建设,同时又是党委副书记,他管的部门挂了四块牌子:党委宣传部、团委、。一套人马把这些工作统揽了。

    四棉的干部实行聘用制,是通过岗位竞争就职的。先试用3个月,聘1年,然后再聘。每个人都有紧迫感,上上下下很平常,也很正常。每年对各级干部的考评是十分严格的,就是罗意君自己,也列入一年一度的考评之列。他要作述职报告,然后接受董事会、监事会评论,由中层以上干部给他背对背地打分,庆幸的是,他已经连续三年得分居第一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