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全国非遗曲艺周驻场演出回顾 Day 4(6.12)

2020-10-17 03:18:15

6月9日是我国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于6月7日~6月14日在天津举办全国非遗曲艺周,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场活动。

群星剧院


6月12日14:00


全国非遗曲艺周驻场演出系列展演于2018年6月12日下午两点在本市群星剧院进行了第七场说书类的演出。本场演出高潮迭起,现场观众为演员们精湛的表现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木板大鼓是流布于河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鼓书形式,有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调、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怯大鼓、鼓碰弦儿、弦子鼓儿、木板西河调、憋死牛等别称。木板大鼓的传统节目非常丰富,短篇有《老鼠告猫》《劝人方》《渡林英》等百余段;中篇有《二度梅》《响马传》《武松传》等上百段;长篇有《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英烈春秋》《走马春秋》《金盒春秋》等“五大春秋”和《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刘公案》、《海公案》等“三将三案”。其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简洁独特,粗犷浑厚,对北方许多鼓书与鼓曲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竹板书等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

王银杰等演唱的木板大鼓《贾宝玉夜探潇湘馆》,唱腔质朴、声音苍劲,乡土气息十分浓郁。



河南坠子形成于河南并广泛流传于河南及周边省份如河北、山东等地。在河北省临漳县拥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因为临漳县1953年前属河南省安阳市管辖。临漳(河南坠子)的前身叫“英歌柳”,是从安徽一带学来的一种民间小调。随着时代久远几经传唱,逐步形成河南坠子这种曲种, 距今已有210年以上的历史。 河南坠子书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中原方言。其代表性传统书目有《包公案》《刘公案》《红灯记》《大刀记》《平原枪声》等。

王玉兰演唱的河南坠子《好媳妇》唱腔俏丽、节奏鲜明、表演生动。



西河大鼓曾名“大鼓书”、“西河调”、“弦子鼓”、"河间大鼓"等,源于木板大鼓和弦子书。流传于河北及周边地区。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传统书目长、中、短篇都有,已知名目的有中、长篇一百五十余部,书帽及小段三百七十余个,内容多为历史征战故事和民间通俗演义,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北方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

张领娣等演唱的西河大鼓《游湖借伞》,吐字清晰,声音脆亮,演唱技巧娴熟。



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乐亭大鼓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乐亭大鼓世代相承的传统曲(书)目达三百多个,长、中、短篇均有,《东汉》《隋唐》《三侠五义》《呼延庆打擂》《古城会》《玉堂春》、《长生殿》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乐亭大鼓的唱词多有灵动儒雅之气,文学价值较高。其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丰富多变。

张等演唱的乐亭大鼓《吕蒙正赶斋》,嗓音洪亮,唱腔委婉,演唱风格古朴庄重,鼓板娴熟多变,表演富有张力。



郝秀洁演唱的西河大鼓《一百单八洲》深受观众喜爱,她的演唱嗓音华美脆甜,说唱表演功力扎实,轻松、自如、流畅、简洁,吐字清晰,唱腔激昂奔放,注重语言与音乐的结合,表演自如。



山东大鼓(梨花大鼓)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使用半月形犁铧片伴奏,又被称为“犁铧大鼓”等。它最初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后曾流传至北京、天津、河北、东北、上海、南京、重庆等地。

流传于冀南的山东大鼓称“梨花大鼓”,主要流布于河北南部的邯郸鸡泽县、邢台威县等地。

山东大鼓(梨花大鼓)一人多角,形式简单,一桌一凳即可演唱,多出现在庙会、堂会、集市等场合,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主要传统书目有《杨金花夺印》、《刘大哥劝老婆》、《丝绒记》等。山东大鼓历史悠久,唱腔独特,书目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张君立等演唱的梨花大鼓唱腔朴实婉转、声情并茂。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西河大鼓的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

陈文泊等演唱的西河大鼓《赵五娘寻夫》,他的嗓音宽厚宏亮,演唱字正腔圆。



京东大鼓兴于清乾隆中叶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是一种用京东方言演唱的鼓曲。后流传于京、津、冀地区。其唱腔为板腔体结构,在不同的时期和地方,先后有平谷调大鼓、乐亭调大鼓、四平调大鼓、铁片大鼓、铁板大鼓等名称。

京东大鼓的传统书目约有百余部。长篇有《施公案》《杨家将》《大八义》等三十余部,中篇有《水牢双合印》《三全镇》《罗通扫北》等二十余部,短篇唱词有《王二姐思夫》《王三姐剜菜》及只说不唱的《王婆骂鸡》《杨八姐拜寿》《鞭打芦花》等四十余篇,书帽有《两头忙》《十三月古人名》《老虎吃猫》等近二十篇,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崔继昌、赵崔紫轩等演唱的京东大鼓《话迷买卖》,他的舞台表演风格风趣灵活,善于和现场观众互动,粗旷豪放又在细微处见功力,善于表演又恰到好处。


河西文化中心


6月12日14:00



杭州评词俗称“小书”,曾称“文书”,由明代的弹词衍变而成。流传于杭州市及周边地区。扬州评词演唱者自奏二胡,用杭州方言说唱,以叙事为主。演唱者又说又唱,时而为书中人物代言,辅以书中人物的身势、表情及动作;时而又以唱书人的身份表述故事中的情景,夹叙夹评,一人多角,跳入跳出。唱词多为七字句式,少量三五句式,逢双押韵,有时加衬词,词句通俗易懂。基本曲调称【平调】。在【平调】中又有【喜调】、【怒调】、【悲调】之分,强调字正腔圆,属板腔体。说唱中尚有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杭州评词的节目分两类:一类为短段唱段,称“提唐诗”,又称“开篇”,全部用七字韵文演唱。曲目有《韩信问卜》、《江边老渔翁》、《西湖十景》、《西厢记》等。另一类称为“正书”,即传统长篇书目,一部长篇书目可唱一至两个月,有《双珠凤》、《珍珠塔》、《六美图》等四十余部。其中,故事主要发生在杭州的有《白蛇传》、《青蛇传》,情节、细节有别于其他曲种、剧种的同题材。

由朱贺镭带来的杭州评词《白蛇传断桥初相会》,夹说夹唱,插科打诨,精彩不凡。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守交印》“声泪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编说《清风闸》,塑造了以皮五辣子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影响深广;艺人邹必显独创新书《飞跎传》,讽刺嘲笑的矛头直指统治阶级中的显赫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压迫者的心声,丰富了扬州评话的表现内容。

由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明坤带来的扬州评话《皮五辣子·假扮夫妻》虽系方言作品,但依然取得了天津观众的认可。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福州评话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下来的。由存世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刻本《七星白纸马》等来看,当时福州评话已很盛行。福州评话的唱调分为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曲调包括【高山流水】、【浪淘沙】、【连珠】、【滴滴金】、【泪句】等;诉牌的音乐性较强,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时使用,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另外,也还有一些结合故事情节采用的民谣曲调,如【贺年歌】、【真乌仔】、【三十六叫】、【五字叠】等。福州评话的节目繁多,按题材通常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和家庭书5种。长解书都是历史故事,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等;短解书是武侠故事,有《七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半长短书有《水浒》等;公案书专讲清官为民请命和平冤决狱的故事,为福州评话独有且富于地方色彩,《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长泰十八命》等为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家庭书多反映家庭伦理与悲欢离合的故事,如《甘国宝》、《双玉蝉》、《玉蝙蝠》等。、《流水欢歌》、《小城春秋》、《保卫延安》等新节目,形成一定影响。

省级非遗传承人方榕忠(方民忠)带来的福州评话《马铎南巡》,古音古色,精彩非凡。



车灯,又称“车末妹”、“幺妹灯”、“车车灯”等,兴于明末清初,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成、渝两地及西南汉族地区流布甚广。车灯以四川方言为唱词,吸收民间小调素材发展而成的。其表演时由男扮女相的“幺妹”站立车内,随着手执彩扇的“丑伴娘”的“领唱”,与推车“车夫”或推船“艄翁”的“帮唱”而起步摇摆。唱词多是即兴编排,唱腔为“起、平、落”曲式,主要在平句中变化为“上平、下平”对称句式,便于唱述上仄声、下平声偶句词格数千句唱词,具有板腔体曲调的基本句型,并增加前引、后缀、过门等。帮腔“金钱梅花落”或“荷花闹海棠”是其特征性尾句。唱腔旋律高亢激越,活泼欢快,载歌载舞,易学易唱,流传广泛。

国家级非遗传承黄吉森带来的车灯《懒汉和鸡蛋》爆笑全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杭州评话又称“杭州大书”,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南宋时期临安(杭州古称)的“说话”、“讲史”、“小说”等古代曲艺形式。明末清初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杭州评话,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这一民间曲艺样式进一步成熟,出现了王春乔、谢万春、沈蒲包等一批著名艺人。杭州评话由一人采用杭州方言说表,叙事中可不时插入模拟代言内容,夹叙夹议。以第一人称模拟书中人物语言、语气、语调的部分称“白”,以说书人口吻叙述故事进展及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描绘、分析、评议的部分称“表”。说表中还常用韵文体的七言“赋赞”(俗称“赋儿”)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像《帅堂赋》、《花园赋》、《盔铠赋》、《阵战赋》等都是其中的经典段落。杭州评话长篇有《西汉》、《东汉》、《三国》、《杨家将》、《水浒》、《武松演义》、《岳传》等五十余种传统书目,可分为讲史、公案、侠义、神话四大类。20世纪60年代初,艺人们又改编演出了二十余种长篇现代书目,为杭州评话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杭州评话是江南艺苑的一枝奇葩,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目前,杭州评话后继乏人,渐趋衰微,亟待保护传承。

国家级非遗传人李自新演绎的杭州评话《銚期贺寿》,纲口瓷实,身段精湛,是一段难得的佳作。



金钱板,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已有近二百年历史。流传于巴蜀汉族地区。金钱板由三块竹板组成,艺人一手执打板,一手执底板和面板,通过三块竹板击打出各种节奏为演唱伴奏。其表演又说又唱,最初只是以简单的唱腔唱诵“劝世文”,艺人沿街叫唱以求生活。后经历代艺人不断发展改进,逐渐成为独立曲种。金钱板由单个演唱者表演,其唱腔有【老调】、【狗撵羊】、【富贵花】、【红衲袄】、【满堂红】、【江头桂】等川剧中的曲牌,同时兼收并蓄昆曲和一些四川民歌、山歌、小曲、号子等,形成鲜明而独特的唱腔。金钱板的唱词通俗易懂,说唱并举,常在段末一句略带拖腔,句型变化节奏鲜明,每句字数不限。全篇多一韵到底,偶有转韵。其曲目丰富,经典的传统曲目有“三打五配”,即《打董家庙》、《打洞庭》、《打毗芦荡》和《胭脂配》、《芙蓉配》、《龙凤配》、《金婵配》、《节孝配》;以及《闹雅安》、《嫌贫传》、、《瓦岗寨》、《包公案》、《说岳传》等。金钱板艺术是巴蜀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之一,记述着巴蜀大地的风土民情、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体现了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目前,金钱板后继乏人,亟须保护、传承和研究。

由国家级非遗传人张徐带来的四川金钱板《张飞买锅盔》,从传说切入,说演唱三者俱佳,博得了一阵阵的掌声。



金钱板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金钱板表演的道具是三块小竹板,在最初的表演中,小竹孔中穿上铜钱,除竹板敲打之声,还能听到铜钱相互碰撞的声音。后来,为了便于制作,人们在金钱板的道具制作过程中取消了铜钱,金钱板就成了三块小竹板。

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丁长福和他的学生们带来的金钱板《重庆热》,说新唱新,充满了川味的偕趣。


群星剧院


6月12日19:30



胶东大鼓已有近二百年历史,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早期多以艺人所在地命名,如蓬莱大鼓、栖霞大鼓、荣成大鼓等。由于艺人都是盲人,又有“盲人调”之称。胶东大鼓分北、东、南三路,北路影响最大,流行于蓬莱、费县、牟平、福山、烟台等地。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派”,唱腔高亢挺拔,迂回婉转,善于运用唱腔变化表现各种人物。东路流行于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县,有以荣成盲艺人彭润之为代表的“彭派”,重声韵、曲调质朴。南路流行于海阳、莱阳、即墨、掖县、栖霞等县,有以徐尚厚为代表的“绿派”,唱腔流畅优美,富有地方戏曲风味。

由国家级非遗传人梁金华、安郁芳、方平平带来的胶东大鼓《拴娃娃》,风趣幽默,博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可。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等,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清曹州府),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历史。菏泽作为南路山东琴书的发祥地,一直是山东琴书的流布重地。

由国家级非遗传人刘士福、高桂兰、葛玮玮、宋丹丹合作带来的山东琴书《儒乡新风》,插科打诨,滑稽幽默,是整场演出的亮点之一。



山东琴书分为南、北、东三个流派。菏泽南路山东琴书是最早的一派,以茹兴礼创始的“茹派”最具有代表性,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在南路的基础上,“商派”创始人商秀岭在胶东创出了东路山东琴书;“邓派”创始人邓九如在济南创出了北路山东琴书。

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振刚、毕美、孔鲁顺、胡化山、苏本栋带来的山东琴书《水漫金山》,情节丝丝入扣,说唱并重。



莺歌柳书,亦名“莺歌柳子”,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由产生于明代的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莺歌柳书艺人程梦卜、程作舟闻名鲁豫。清末民初,莺歌柳书又与渔鼓腔相结合衍生出“坠子书”。菏泽已知最早的莺歌柳书艺人是清末民初的曹县仲堤圈张瞎子,而后相继出现了曹县的张保亮、何立稳、郑玉昆、郑海泉和定陶的曹志田等莺歌柳书艺人。郑玉昆晚年将莺歌柳书技艺倾囊传给了曹县的郑文祥和菏泽的高志军。目前这一稀有曲种只有这两位老人传承。

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德平、郭玲合作带来的莺歌柳书《老鼠告猫》,清越醒脾,但又不失幽默,赢得了天津观众的认可。



南路山东琴书的音乐中遗存了大量明清俗曲曲牌,已搜集到【凤阳歌】、【垛子板】、【梅花落】、【混江龙】、【哭寒江】、【倒推船】、【长龙尾】、【满地红】、【叠断桥】等百余支,是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材料。其唱腔为牌子曲联缀,并无定格,自由组合。一般多用【上段调】或【凤阳歌】开头,【垛子板】或【梅花落】结尾,中间则根据表达内容需要,选取情绪相宜的曲牌,自由组合运用。演唱方法和乐器演奏技艺具有较高的造诣和艺术价值,对琴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路的代表性曲目众多,长篇有《白蛇传》、《杨家将》等,中篇有《王定保借当》、《梁祝姻缘记》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南路山东琴书后继乏人,亟需保护传承。

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淑玲、刘学诗、仝秀芬、李乃兴、王凤云合作带来的山东琴书《老王卖瓜》,滑稽幽默,亦庄亦谐。



山东落子,因其伴奏乐器主要为单页大钹 (俗称“光光”)、竹板,故俗称“光光书”,流行于山东及江苏、安徽北部等地。山东落子源于隋末唐初僧侣募化所唱的《落花》曲子,至宋代有了乞丐歌唱的莲花落,明代产生了叙事莲花落,以清代最为兴盛。莲花落曲调质朴无华,风格粗犷豪放,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按其流行地域、语言、唱腔不同,山东落子可分为“南口”、“北口”和“东口”三种。南口因受花鼓影响,适合说书夹唱的要求。北口受山东大鼓的影响。流传于鲁南、鲁西南地区的为南口落子,以山东单县及周边市县为代表。

由市级非遗传承人齐林华、刘娟合作演出的山东落子《小两口争灯》,技巧熟练,说唱清新自然。



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是流行于山东省东平县一带的曲艺品种,因早期多在“敬河神”活动中演出,故东平湖一带又俗称之为“敬河神”。

由省级非遗传承人丁立新、权立柱、马文广、井立新演唱的端鼓腔《一文钱》,诙谐幽默,为大家展现了一个生动的“吝啬鬼”形象。



山东落子伴奏常用铜镲和竹板。因无管弦伴奏,唱腔较为随意,属于吟唱型板腔体,有【慢板】、【中板】、【快板】、【急板】、【垛子】等板式。音乐调式采用七声雅乐徽调式音阶,风格明快,其快板铿锵有力,慢板抒情委婉。其唱词大致押韵,以唱为主,说白穿插,曲调平坦,风格粗犷。基本句式以七字或十字为主。上下两句反复吟唱。所演唱的传统曲目大多通过口传心授。许多传统的中长篇曲目移植山东琴书的《薛礼还家》、《杨秀英搬兵》等。现存传统中长篇曲目有《刘秀下两广》、《周仓偷孩子》等六十余部;传统短篇《黄桂英大闹双雄镇》、《孙二娘外传》等五十余篇。其曲目和表演形式,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在民俗学、方言学、社会学、曲艺发展史、说唱音乐等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青敏演出的山东落子《家传》,寓意深刻,技法严谨。



端鼓腔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后来,其文化功能也由原初的专为“敬河神”而演唱,逐渐扩大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持羊皮端鼓,边敲击边走动演唱。唱腔曲调有【七字韵】、【十字韵】、【请神调】和【送神调】等。传统节目有《魏征梦斩小白龙》、《张相打嫁妆》和《刘文龙赶考》等。不仅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而且极富民俗研究价值。

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成兴、杨成家、胡乾明、王云好、杨其林合作演出的端鼓腔《张郎休妻之打丁香》,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


河西文化中心


6月12日19:30


。表演者是袁阔成先生的女儿袁田,表演风格颇具乃父风范。


孙仲江表演湖北评书《三箭定姻缘》


湖北评书主要流传于湖北省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 为了不让湖北方言影响天津观众对内容的理解,表演者孙仲江在情节发展的关键点用普通话加以说明,台上台下的频繁互动展现了评书的魅力。


孙刚表演北京评书《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代表作。表演这段节目的孙刚是辽宁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酷爱评书,拜在单田芳先生门下,成为评书艺术的传人。 


程大琼表演四川评书《闯关》

以四川方言表演,语言风格引人入胜,极富巴蜀文化特色。


田连元表演北京评书《石秀卖肉》

当天驻场演出的大轴节目是78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的《石秀卖肉》。

6月9日是我国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于6月7日~6月14日在天津举办全国非遗曲艺周,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场活动。

群星剧院


6月12日14:00


全国非遗曲艺周驻场演出系列展演于2018年6月12日下午两点在本市群星剧院进行了第七场说书类的演出。本场演出高潮迭起,现场观众为演员们精湛的表现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木板大鼓是流布于河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曲艺鼓书形式,有小口大鼓、清口大鼓、梅花调、老木板子、老北口木板、怯大鼓、鼓碰弦儿、弦子鼓儿、木板西河调、憋死牛等别称。木板大鼓的传统节目非常丰富,短篇有《老鼠告猫》《劝人方》《渡林英》等百余段;中篇有《二度梅》《响马传》《武松传》等上百段;长篇有《左传春秋》《吴越春秋》《英烈春秋》《走马春秋》《金盒春秋》等“五大春秋”和《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刘公案》、《海公案》等“三将三案”。其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简洁独特,粗犷浑厚,对北方许多鼓书与鼓曲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竹板书等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

王银杰等演唱的木板大鼓《贾宝玉夜探潇湘馆》,唱腔质朴、声音苍劲,乡土气息十分浓郁。



河南坠子形成于河南并广泛流传于河南及周边省份如河北、山东等地。在河北省临漳县拥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因为临漳县1953年前属河南省安阳市管辖。临漳(河南坠子)的前身叫“英歌柳”,是从安徽一带学来的一种民间小调。随着时代久远几经传唱,逐步形成河南坠子这种曲种, 距今已有210年以上的历史。 河南坠子书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中原方言。其代表性传统书目有《包公案》《刘公案》《红灯记》《大刀记》《平原枪声》等。

王玉兰演唱的河南坠子《好媳妇》唱腔俏丽、节奏鲜明、表演生动。



西河大鼓曾名“大鼓书”、“西河调”、“弦子鼓”、"河间大鼓"等,源于木板大鼓和弦子书。流传于河北及周边地区。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传统书目长、中、短篇都有,已知名目的有中、长篇一百五十余部,书帽及小段三百七十余个,内容多为历史征战故事和民间通俗演义,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北方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

张领娣等演唱的西河大鼓《游湖借伞》,吐字清晰,声音脆亮,演唱技巧娴熟。



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乐亭大鼓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乐亭大鼓世代相承的传统曲(书)目达三百多个,长、中、短篇均有,《东汉》《隋唐》《三侠五义》《呼延庆打擂》《古城会》《玉堂春》、《长生殿》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乐亭大鼓的唱词多有灵动儒雅之气,文学价值较高。其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丰富多变。

张等演唱的乐亭大鼓《吕蒙正赶斋》,嗓音洪亮,唱腔委婉,演唱风格古朴庄重,鼓板娴熟多变,表演富有张力。



郝秀洁演唱的西河大鼓《一百单八洲》深受观众喜爱,她的演唱嗓音华美脆甜,说唱表演功力扎实,轻松、自如、流畅、简洁,吐字清晰,唱腔激昂奔放,注重语言与音乐的结合,表演自如。



山东大鼓(梨花大鼓)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使用半月形犁铧片伴奏,又被称为“犁铧大鼓”等。它最初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后曾流传至北京、天津、河北、东北、上海、南京、重庆等地。

流传于冀南的山东大鼓称“梨花大鼓”,主要流布于河北南部的邯郸鸡泽县、邢台威县等地。

山东大鼓(梨花大鼓)一人多角,形式简单,一桌一凳即可演唱,多出现在庙会、堂会、集市等场合,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主要传统书目有《杨金花夺印》、《刘大哥劝老婆》、《丝绒记》等。山东大鼓历史悠久,唱腔独特,书目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张君立等演唱的梨花大鼓唱腔朴实婉转、声情并茂。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西河大鼓的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

陈文泊等演唱的西河大鼓《赵五娘寻夫》,他的嗓音宽厚宏亮,演唱字正腔圆。



京东大鼓兴于清乾隆中叶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是一种用京东方言演唱的鼓曲。后流传于京、津、冀地区。其唱腔为板腔体结构,在不同的时期和地方,先后有平谷调大鼓、乐亭调大鼓、四平调大鼓、铁片大鼓、铁板大鼓等名称。

京东大鼓的传统书目约有百余部。长篇有《施公案》《杨家将》《大八义》等三十余部,中篇有《水牢双合印》《三全镇》《罗通扫北》等二十余部,短篇唱词有《王二姐思夫》《王三姐剜菜》及只说不唱的《王婆骂鸡》《杨八姐拜寿》《鞭打芦花》等四十余篇,书帽有《两头忙》《十三月古人名》《老虎吃猫》等近二十篇,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崔继昌、赵崔紫轩等演唱的京东大鼓《话迷买卖》,他的舞台表演风格风趣灵活,善于和现场观众互动,粗旷豪放又在细微处见功力,善于表演又恰到好处。


河西文化中心


6月12日14:00



杭州评词俗称“小书”,曾称“文书”,由明代的弹词衍变而成。流传于杭州市及周边地区。扬州评词演唱者自奏二胡,用杭州方言说唱,以叙事为主。演唱者又说又唱,时而为书中人物代言,辅以书中人物的身势、表情及动作;时而又以唱书人的身份表述故事中的情景,夹叙夹评,一人多角,跳入跳出。唱词多为七字句式,少量三五句式,逢双押韵,有时加衬词,词句通俗易懂。基本曲调称【平调】。在【平调】中又有【喜调】、【怒调】、【悲调】之分,强调字正腔圆,属板腔体。说唱中尚有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杭州评词的节目分两类:一类为短段唱段,称“提唐诗”,又称“开篇”,全部用七字韵文演唱。曲目有《韩信问卜》、《江边老渔翁》、《西湖十景》、《西厢记》等。另一类称为“正书”,即传统长篇书目,一部长篇书目可唱一至两个月,有《双珠凤》、《珍珠塔》、《六美图》等四十余部。其中,故事主要发生在杭州的有《白蛇传》、《青蛇传》,情节、细节有别于其他曲种、剧种的同题材。

由朱贺镭带来的杭州评词《白蛇传断桥初相会》,夹说夹唱,插科打诨,精彩不凡。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守交印》“声泪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编说《清风闸》,塑造了以皮五辣子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影响深广;艺人邹必显独创新书《飞跎传》,讽刺嘲笑的矛头直指统治阶级中的显赫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压迫者的心声,丰富了扬州评话的表现内容。

由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明坤带来的扬州评话《皮五辣子·假扮夫妻》虽系方言作品,但依然取得了天津观众的认可。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福州评话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下来的。由存世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刻本《七星白纸马》等来看,当时福州评话已很盛行。福州评话的唱调分为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曲调包括【高山流水】、【浪淘沙】、【连珠】、【滴滴金】、【泪句】等;诉牌的音乐性较强,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时使用,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另外,也还有一些结合故事情节采用的民谣曲调,如【贺年歌】、【真乌仔】、【三十六叫】、【五字叠】等。福州评话的节目繁多,按题材通常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和家庭书5种。长解书都是历史故事,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等;短解书是武侠故事,有《七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半长短书有《水浒》等;公案书专讲清官为民请命和平冤决狱的故事,为福州评话独有且富于地方色彩,《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长泰十八命》等为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家庭书多反映家庭伦理与悲欢离合的故事,如《甘国宝》、《双玉蝉》、《玉蝙蝠》等。、《流水欢歌》、《小城春秋》、《保卫延安》等新节目,形成一定影响。

省级非遗传承人方榕忠(方民忠)带来的福州评话《马铎南巡》,古音古色,精彩非凡。



车灯,又称“车末妹”、“幺妹灯”、“车车灯”等,兴于明末清初,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成、渝两地及西南汉族地区流布甚广。车灯以四川方言为唱词,吸收民间小调素材发展而成的。其表演时由男扮女相的“幺妹”站立车内,随着手执彩扇的“丑伴娘”的“领唱”,与推车“车夫”或推船“艄翁”的“帮唱”而起步摇摆。唱词多是即兴编排,唱腔为“起、平、落”曲式,主要在平句中变化为“上平、下平”对称句式,便于唱述上仄声、下平声偶句词格数千句唱词,具有板腔体曲调的基本句型,并增加前引、后缀、过门等。帮腔“金钱梅花落”或“荷花闹海棠”是其特征性尾句。唱腔旋律高亢激越,活泼欢快,载歌载舞,易学易唱,流传广泛。

国家级非遗传承黄吉森带来的车灯《懒汉和鸡蛋》爆笑全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杭州评话又称“杭州大书”,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南宋时期临安(杭州古称)的“说话”、“讲史”、“小说”等古代曲艺形式。明末清初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杭州评话,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这一民间曲艺样式进一步成熟,出现了王春乔、谢万春、沈蒲包等一批著名艺人。杭州评话由一人采用杭州方言说表,叙事中可不时插入模拟代言内容,夹叙夹议。以第一人称模拟书中人物语言、语气、语调的部分称“白”,以说书人口吻叙述故事进展及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描绘、分析、评议的部分称“表”。说表中还常用韵文体的七言“赋赞”(俗称“赋儿”)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像《帅堂赋》、《花园赋》、《盔铠赋》、《阵战赋》等都是其中的经典段落。杭州评话长篇有《西汉》、《东汉》、《三国》、《杨家将》、《水浒》、《武松演义》、《岳传》等五十余种传统书目,可分为讲史、公案、侠义、神话四大类。20世纪60年代初,艺人们又改编演出了二十余种长篇现代书目,为杭州评话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杭州评话是江南艺苑的一枝奇葩,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目前,杭州评话后继乏人,渐趋衰微,亟待保护传承。

国家级非遗传人李自新演绎的杭州评话《銚期贺寿》,纲口瓷实,身段精湛,是一段难得的佳作。



金钱板,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已有近二百年历史。流传于巴蜀汉族地区。金钱板由三块竹板组成,艺人一手执打板,一手执底板和面板,通过三块竹板击打出各种节奏为演唱伴奏。其表演又说又唱,最初只是以简单的唱腔唱诵“劝世文”,艺人沿街叫唱以求生活。后经历代艺人不断发展改进,逐渐成为独立曲种。金钱板由单个演唱者表演,其唱腔有【老调】、【狗撵羊】、【富贵花】、【红衲袄】、【满堂红】、【江头桂】等川剧中的曲牌,同时兼收并蓄昆曲和一些四川民歌、山歌、小曲、号子等,形成鲜明而独特的唱腔。金钱板的唱词通俗易懂,说唱并举,常在段末一句略带拖腔,句型变化节奏鲜明,每句字数不限。全篇多一韵到底,偶有转韵。其曲目丰富,经典的传统曲目有“三打五配”,即《打董家庙》、《打洞庭》、《打毗芦荡》和《胭脂配》、《芙蓉配》、《龙凤配》、《金婵配》、《节孝配》;以及《闹雅安》、《嫌贫传》、、《瓦岗寨》、《包公案》、《说岳传》等。金钱板艺术是巴蜀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之一,记述着巴蜀大地的风土民情、历史事件和风云人物,体现了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目前,金钱板后继乏人,亟须保护、传承和研究。

由国家级非遗传人张徐带来的四川金钱板《张飞买锅盔》,从传说切入,说演唱三者俱佳,博得了一阵阵的掌声。



金钱板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金钱板表演的道具是三块小竹板,在最初的表演中,小竹孔中穿上铜钱,除竹板敲打之声,还能听到铜钱相互碰撞的声音。后来,为了便于制作,人们在金钱板的道具制作过程中取消了铜钱,金钱板就成了三块小竹板。

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丁长福和他的学生们带来的金钱板《重庆热》,说新唱新,充满了川味的偕趣。


群星剧院


6月12日19:30



胶东大鼓已有近二百年历史,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早期多以艺人所在地命名,如蓬莱大鼓、栖霞大鼓、荣成大鼓等。由于艺人都是盲人,又有“盲人调”之称。胶东大鼓分北、东、南三路,北路影响最大,流行于蓬莱、费县、牟平、福山、烟台等地。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派”,唱腔高亢挺拔,迂回婉转,善于运用唱腔变化表现各种人物。东路流行于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县,有以荣成盲艺人彭润之为代表的“彭派”,重声韵、曲调质朴。南路流行于海阳、莱阳、即墨、掖县、栖霞等县,有以徐尚厚为代表的“绿派”,唱腔流畅优美,富有地方戏曲风味。

由国家级非遗传人梁金华、安郁芳、方平平带来的胶东大鼓《拴娃娃》,风趣幽默,博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可。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等,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清曹州府),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历史。菏泽作为南路山东琴书的发祥地,一直是山东琴书的流布重地。

由国家级非遗传人刘士福、高桂兰、葛玮玮、宋丹丹合作带来的山东琴书《儒乡新风》,插科打诨,滑稽幽默,是整场演出的亮点之一。



山东琴书分为南、北、东三个流派。菏泽南路山东琴书是最早的一派,以茹兴礼创始的“茹派”最具有代表性,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在南路的基础上,“商派”创始人商秀岭在胶东创出了东路山东琴书;“邓派”创始人邓九如在济南创出了北路山东琴书。

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振刚、毕美、孔鲁顺、胡化山、苏本栋带来的山东琴书《水漫金山》,情节丝丝入扣,说唱并重。



莺歌柳书,亦名“莺歌柳子”,流传于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由产生于明代的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莺歌柳书艺人程梦卜、程作舟闻名鲁豫。清末民初,莺歌柳书又与渔鼓腔相结合衍生出“坠子书”。菏泽已知最早的莺歌柳书艺人是清末民初的曹县仲堤圈张瞎子,而后相继出现了曹县的张保亮、何立稳、郑玉昆、郑海泉和定陶的曹志田等莺歌柳书艺人。郑玉昆晚年将莺歌柳书技艺倾囊传给了曹县的郑文祥和菏泽的高志军。目前这一稀有曲种只有这两位老人传承。

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德平、郭玲合作带来的莺歌柳书《老鼠告猫》,清越醒脾,但又不失幽默,赢得了天津观众的认可。



南路山东琴书的音乐中遗存了大量明清俗曲曲牌,已搜集到【凤阳歌】、【垛子板】、【梅花落】、【混江龙】、【哭寒江】、【倒推船】、【长龙尾】、【满地红】、【叠断桥】等百余支,是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材料。其唱腔为牌子曲联缀,并无定格,自由组合。一般多用【上段调】或【凤阳歌】开头,【垛子板】或【梅花落】结尾,中间则根据表达内容需要,选取情绪相宜的曲牌,自由组合运用。演唱方法和乐器演奏技艺具有较高的造诣和艺术价值,对琴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路的代表性曲目众多,长篇有《白蛇传》、《杨家将》等,中篇有《王定保借当》、《梁祝姻缘记》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南路山东琴书后继乏人,亟需保护传承。

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淑玲、刘学诗、仝秀芬、李乃兴、王凤云合作带来的山东琴书《老王卖瓜》,滑稽幽默,亦庄亦谐。



山东落子,因其伴奏乐器主要为单页大钹 (俗称“光光”)、竹板,故俗称“光光书”,流行于山东及江苏、安徽北部等地。山东落子源于隋末唐初僧侣募化所唱的《落花》曲子,至宋代有了乞丐歌唱的莲花落,明代产生了叙事莲花落,以清代最为兴盛。莲花落曲调质朴无华,风格粗犷豪放,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按其流行地域、语言、唱腔不同,山东落子可分为“南口”、“北口”和“东口”三种。南口因受花鼓影响,适合说书夹唱的要求。北口受山东大鼓的影响。流传于鲁南、鲁西南地区的为南口落子,以山东单县及周边市县为代表。

由市级非遗传承人齐林华、刘娟合作演出的山东落子《小两口争灯》,技巧熟练,说唱清新自然。



端鼓腔又名“端供腔”或“端公腔”,是流行于山东省东平县一带的曲艺品种,因早期多在“敬河神”活动中演出,故东平湖一带又俗称之为“敬河神”。

由省级非遗传承人丁立新、权立柱、马文广、井立新演唱的端鼓腔《一文钱》,诙谐幽默,为大家展现了一个生动的“吝啬鬼”形象。



山东落子伴奏常用铜镲和竹板。因无管弦伴奏,唱腔较为随意,属于吟唱型板腔体,有【慢板】、【中板】、【快板】、【急板】、【垛子】等板式。音乐调式采用七声雅乐徽调式音阶,风格明快,其快板铿锵有力,慢板抒情委婉。其唱词大致押韵,以唱为主,说白穿插,曲调平坦,风格粗犷。基本句式以七字或十字为主。上下两句反复吟唱。所演唱的传统曲目大多通过口传心授。许多传统的中长篇曲目移植山东琴书的《薛礼还家》、《杨秀英搬兵》等。现存传统中长篇曲目有《刘秀下两广》、《周仓偷孩子》等六十余部;传统短篇《黄桂英大闹双雄镇》、《孙二娘外传》等五十余篇。其曲目和表演形式,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在民俗学、方言学、社会学、曲艺发展史、说唱音乐等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青敏演出的山东落子《家传》,寓意深刻,技法严谨。



端鼓腔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后来,其文化功能也由原初的专为“敬河神”而演唱,逐渐扩大为渔民庆贺丰收和婚娶寿宴等活动时的娱乐助兴表演。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持羊皮端鼓,边敲击边走动演唱。唱腔曲调有【七字韵】、【十字韵】、【请神调】和【送神调】等。传统节目有《魏征梦斩小白龙》、《张相打嫁妆》和《刘文龙赶考》等。不仅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而且极富民俗研究价值。

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成兴、杨成家、胡乾明、王云好、杨其林合作演出的端鼓腔《张郎休妻之打丁香》,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受。


河西文化中心


6月12日19:30


。表演者是袁阔成先生的女儿袁田,表演风格颇具乃父风范。


孙仲江表演湖北评书《三箭定姻缘》


湖北评书主要流传于湖北省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 为了不让湖北方言影响天津观众对内容的理解,表演者孙仲江在情节发展的关键点用普通话加以说明,台上台下的频繁互动展现了评书的魅力。


孙刚表演北京评书《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代表作。表演这段节目的孙刚是辽宁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酷爱评书,拜在单田芳先生门下,成为评书艺术的传人。 


程大琼表演四川评书《闯关》

以四川方言表演,语言风格引人入胜,极富巴蜀文化特色。


田连元表演北京评书《石秀卖肉》

当天驻场演出的大轴节目是78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的《石秀卖肉》。这个《水浒》小段,田先生说得劲头十足、一气呵成,精彩的身段表演获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来源:天津文艺广播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