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来富平,一定要咥锅盔

2020-11-15 23:34:21



富平人

微信号:fpr13888688,富平人微信公众中心!每日分享富平新闻资讯和富平人文特色,猛点关注,富平人可随行!新闻热线:0913-8790000 广告合作热线:0913-8216888


在富平,几乎每个大酒店都有锅盔这道名吃。尤其是刚刚烙出的热锅盔,夹上炒的绿辣子,或者红红的辣子酱,或者咸菜,哪怕没其他凉菜、热菜,也能吃得有滋有味。


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满月赠送食物,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锅盔好吃,它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看两个关于锅盔的故事,一个是唐朝的,一个是秦代的。

(一)唐朝版

  锅盔始于战国时期长平之战,要比唐早1000多年,《大秦帝国》中长平之战的部分有记载。相传,唐朝时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法门寺门前的锅盔最初选取中乾县东北25公里的五峰山,后因穴位风水不吉利,而改选在乾县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梁山风景优美,是当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览之所,位于京都西北80公里,在“八卦”中属于乾位,故将陵墓称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征用了数万名匠人和民工。当时,有个叫冬娃的小伙子,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他生性聪明,勤劳朴实,很受乡邻的称赞。谁料后来父亲因病卧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来还要给父亲烧菜做饭,天长日久这样干,便练就了一手做饭的烹调技艺。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时,他替父亲去做工,因人多而活又繁重,饭食往往不能按时吃,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饿得实在撑不住了,便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和勺放在盔内,在盔下烧着柴火,过了一会儿,他从盔内取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让大家改用铁锅去烙,结果吃起酥,闻起香,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锅盔馍。相传武周时期,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无烹调用具,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制面饼,故取名锅盔。


(二)秦朝版

锅盔到了秦代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推广。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锅盔”作为战士的主要干粮,也有着突出贡献。锅盔的保质期比较长,适合长时间存放和携带,这和锅盔的用料及制作方法密不可分。锅盔的制作方式非常讲究,要用上好的小麦面粉,用水搅拌,和成面团,待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大圆饼,置于平底大铁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黄而瓤干香醇。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10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完全可以和今天军队所使用的压缩干粮媲美。

  来富平,记得咥一片锅盔哦!


小贴士
讲述咱富平人自己的故事
大事小事身边事,事事关心!如果您的身边有什么故事发生,就赶快拨打0913-8790000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