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邂逅常德美食:锅盔牙子

2020-10-30 20:10:09

在深圳公证处办完事,离回衡的高铁开车时间还差3小时。送站的朋友还没到,我茫然踌躇街头,好似要被汹涌的人流车流吞没,一股飘泊无助之感油然而生。忽就闻到不知哪儿飘来的烤饼香,本就饥肠辘辘,被这香味逗引,越发觉得饥渴难耐。

遁香而去,沿着摇曳的紫薇树的花影,在街角找到一家常德锅盔小铺。铺子太小,小到仅容下一个烤炉,一方案台和一架下面锅。铺外摆着两张矮几和三四把小板凳。铺里还有热干面、凉面,最走俏的还是锅盔,就在自制的烤炉里贴着,一两分钟夹出一个。这是我见过的,最硕大修长的南方烤饼——两头尖尖翘翘,中间略胖,炉面上搁六七个就挤挤挨挨,像泊着一艘艘小船。出炉的锅盔旋即被买走,老板应接不暇,不时用刷子给锅盔表皮刷上辣酱。我故意操着常德腔高声叮嘱:“一碗凉面,一个锅灰,辣椒酱多刷些。”闻声,下面的老板娘、做锅盔的老板同时转头看我,然后都爽朗地笑了,异口同声冲我喊:“唉呀,是老乡呢!我还以为你是本地人!”那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惊喜和嗔怪,毫不掩饰地在他们的脸上绽开。

老板身手利落:包馅、擀面、撒芝麻、刷油……多道工序有条不紊,一个人忙前忙后,最后将刷了厚厚辣椒酱的锅盔“喀嚓”折断,装进纸袋递给我。轻咬一口,脆韧韧的面皮夹裹着五花肉,嚼一嚼,满嘴热辣醇香,原本飘忽不安的心,似乎都被这口美味抚平了。坐在板凳上有一搭没一搭聊起来,缀起来就是老板夫妇的人生简历——1993年从常德老家来深圳闯荡,靠祖传锅盔手艺积攒下钱,在老家盖起一座小楼房。后来为了儿子的教育,又辗转回了老家,一晃十多年过去,如今儿子大学毕业到深圳工作,老两口再度南下,仍然是陪伴孩子。小小的铺面仅仅五、六个平米,月租竟高达五千元,两口子每天8点开门迎客,晚上8点才收摊。

“当地人吃不惯这口味,买的多是湖南湖北的老乡,生意凑合着还行!”老板两口子的言语里都透着满足,老板娘毫不掩饰地告诉我,只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苦点累点都没啥。

过了饭点,小铺有了些许的安闲,两口子干脆坐下来与我攀谈。我告诉他们,我是湖南老乡,却并非常德人,忽悠他们的常德腔,其实是多年前在桃花源小住时学的。老两口毫不介怀,兴致勃勃聊起桃花源和常德锅盔来。

原来,锅盔是从湖北公安县传入常德的特色小吃。因吃时习惯截成小块小块的月牙形,当地人都喊作“锅盔牙子”。据传是诸葛亮火烧博望后发明的当时为帮关羽“饷将士,收军心”,传信曰:“多用干面,掺水少许,和成硬块,大锅炕之,得食为盔,以饷将士”。后来锅盔主要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流传,做法也同。而常德锅盔经过世代改良,做法兼有北方面食的粗犷,味道又不失南方美食的精致,常德人都把其当作地地道道的主食。由于吃起来方便,下地干活揣上两个就是一顿美餐。赶时间的上班族、学生族买了用纸袋一装,边走边吃,还真是吃饭赶路两不误。

一个锅盔牙子出炉要经过8道工序天晚上发面,再将葱和肉做成肉馅,用老面发好的面团要经过4次揉面烤炉用的木炭无灰无烟。除了这些,还有包馅、刷秘制汁、撒芝麻等工序。新鲜出炉的锅盔表皮很薄,外焦里嫩,松软适宜,拿着有点烫手,吃进嘴特别脆韧,不像烧饼那样容易掉渣。

不知不觉就在锅盔小铺前坐了近一个小时,送站的朋友来了,依依作别老板两口子,携着锅盔牙子的余香踏上回家的高铁。一路上,在异乡邂逅锅盔牙子的美好情景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但愿那家小小的锅盔铺子,能让老板一家在深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希望更多的湖湘游子,能够在街角邂逅它。因为邂逅它,就是与故乡的一次亲切握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