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舌尖上的“非遗”项目】“马悦珍”锅盔馍清炖杂碎汤

2021-09-09 01:46:34

本报通讯员周延慧 崔涛 袁俊飞文/摄


  近日,老河口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马悦珍”锅盔馍清炖杂碎汤名列其中。

“马悦珍”的由来


  老河口清真餐馆“马悦珍”创建于清朝末年(约1850年),其传统小吃“锅盔馍清炖杂碎汤”用料颇为考究,做工精细,成为鄂北地区一项远近闻名的传统小吃。100余年来,世事沧桑,但这项技艺经久不衰。“马悦珍”创始人马佐坤,回族,祖籍安徽安庆。清末携全家来老河口经商,一开始经营珠宝首饰,因时世动乱,多次遭抢劫、偷窃,生意难以维持。时任光化(老河口)知县马兆昌亦为安庆人,同为伊斯兰教徒,遂结为知己。在马兆昌的提议下,马佐坤决定改行开餐馆。


传承人马贵生在制作锅盔馍

  当时的老河口为汉水中游的商业重镇,因毗邻河南省,地处各处香客朝武当要冲,人口流量很大,其中一部分即为回民。马佐坤将饭馆取名“马悦真”,马为姓氏,悦代表顾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去,“真”字因避讳伊斯兰教信仰的“真主”,后改为“马悦珍”。

美味源于兴趣


  马佐坤经营珠宝时就对小吃很感兴趣,时常琢磨各种面食和小菜技艺。久而久之,他的小吃烹饪技艺提高了不少,做的小吃很受家人和邻居的欢迎,经常刚出锅就被哄抢一空。饭店开张后,马佐坤将自己的拿手绝活“锅盔馍”“杂碎汤”作为饭店的招牌菜。“锅盔馍”因形似做饭的锅又像古时武士胸前的护心镜而得名,他做的“锅盔馍”厚约4厘米,正面撒盐和芝麻,色泽金黄,面香醇正,外焦里嫩,口感筋道,受到食客广泛好评。1912年,马佐坤在老河口惠丰路口买下三间门面和西边两个院子,共6个厅堂,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正式挂牌,挂牌时曾沿街设席大宴宾客三天。1944年日寇轰炸老河口,马悦珍餐馆在飞机炸弹的轰鸣中成为废墟,马佐坤的二子马海翘此时已接手经营,他带着“马悦珍”30多口人和部分银两,西渡汉水逃难到谷城县石花镇,在石花镇开起了马悦珍餐馆,将这一传统小吃传入了谷城。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马海翘返回老河口在原废墟上重建马悦珍餐馆。

名吃得以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马海翘的二子马兆兰、三子马兆玉继续经营祖传小吃,使这一回民清真小吃技艺得以传承。


锅盔馍

  在老河口,“马悦珍”的名字及锅盔馍、杂碎汤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很多人因在“马悦珍”吃了一碗杂碎汤、半斤锅盔馍而津津乐道。在民间还流传着由《我是一个兵》改编的歌谣:“我是一个兵,来到‘马悦珍’,‘马悦珍’的锅盔馍给我称半斤,味道好得很,吃起来酥透心,要是配上了杂碎汤那才真过瘾。”

  改革开放后,马悦珍餐馆由集体经营转为马家独自经营,由第四代传人,马兆兰的三子马贵生、四子马合生分别各开一家马悦珍餐馆,其招牌菜仍为锅盔馍、杂碎汤。其后,马贵生于2008年在老河口市区大桥路投资80多万元买一房屋,面积270平方米,用作经营门面,2012年为扩大经营在汉口航空路开一家分店。马合生也先后在老河口市区木屐巷和襄阳市区开分店。

  如今,“马悦珍”传统小吃在满足本地群众需求的同时,正积极谋求向外发展。其锅盔馍被作为礼品由本地人带往外地供亲友品尝。至今锅盔馍、杂碎汤仍是老河口人招待亲友的招牌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