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学术文论】箫笛制作工艺述评

2021-06-24 00:27:47


每天推送总第368期!2017第168期。精心编选,用心编辑。每天七点,准时送达!一切,都是为了观看管乐飞扬的您---我的朋友!


 箫笛制作工艺述评

    

一支好的箫、笛,应该具有音色优美、音准良好、音域宽广、音量易于控制等特点。一支箫、笛,要同时具备这些良好的条件,是极不容易的:有的受材料本身的具体条件影响,有的受不够科学的制作工艺影响,有的涉及到演奏者吹奏方法的欠当,从而使乐器的良好性能不能充分发挥。换句话说,一支良好的竹材,需要通过良好的制作工艺,加上演奏者娴熟的技巧,它那良好的性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今撇开演奏技巧不论,单从制作工艺上对这些问题作点分析。这是一个我们至今尚未认真讨论过的问题。

    

50年代中期,笔者虽然已开始制作箫和笛,但刚起步,体会不深。记得当时的曲笛为匀孔,常用音域为5—5(a1—a3),而要奏高音6(b3)已不容易。笔者当时所制作之笛,同样是匀孔,不仅高音6易于奏出,且音色良好。50年代后期,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当时已要求笛子奏出二组半音(51,即a1—d4)。1音虽然偶尔奏一下,且属短促音,但吹奏此音时,总觉惴惴。80年代初,笔者利用业余时间重操中断了廿年的研究,此时的制作仍无进展,所制之笛,音域仍为二组半。近年来笔者对箫笛的制作工艺稍作改进,而所制之笛,音域已近三组(5—4,即a1—g4)。笔者也曾怀疑这一效果是否由于自己演奏水平有所提高而致,故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验证。

    

笔者五十年代所制之笛,已荡然无存,取八十年代初所制之笛吹之,无论气息如何控制,指法如何改动,琢磨的结果,音域只能是二组半,且1音躁烈。另取近年所制之笛吹之,音域也确实能达到5—4(a1—g4),最高的几个音也易于吹响。另外,笔者又取80年代初期所制之笛再作分析,用间接吹奏的方法激发该笛成声,结果发现,音域竟可达三组(a1—a4)。只是间接吹奏出的各音,不仅音量小,而且音色也欠丰满。笔者认为,吹奏出的音,音色之所以丰满,乃是口腔参与了笛子气柱振动时共鸣的缘故。

    

以上实验证明,吹奏方法和制作方法,同样影响着箫笛的音域和音色。

    

从制作方法上对影响箫笛音域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无外乎是对吹孔的大小、形状是否得当,膜孔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是否得当,各个音孔的位置是否得当等问题,系统地进行分析研究。记得50年代末期,为了能奏出6音,常将笛膜绷紧,此时高音6虽然容易吹箫,但其余的音就闷。如今对笛子的膜孔作了改进以后,吹高音5至最高音1时,笛膜也毋须绷紧,从而保证了各个音区音色的统一。

    

箫和笛都有六个音孔(连同底孔只有七孔),目前至少能奏出二组半音,按自然音阶计算共可奏出18级音。这18级音中,除最低7个是靠改变气柱长短奏出的基音外,其余11个都是泛音。笛和箫若要增宽音域,其办法只能是要求奏出更多的泛音。弦乐器的泛音,同按弦指轻触弦上的节点有关。例如轻触弦上1/2处,奏出的便是比基音高八度的第一泛音(二倍频),轻触1/3处,奏出的是比基音高十二度的第二泛音(三倍频)。弦乐器上演奏泛音,触弦点便成了关键:轻触点上,泛音清晰;偏离过大,泛音不能被激发,或者奏出的是另一个泛音。同样,箫笛的泛音的激振,也靠指法的组合,音越高,指法的组合越复杂,这也同样证明,箫笛泛音的激发点,对泛音的激发有重大影响。为了能在箫笛上激发出更多的泛音,因此优选音孔的最佳位置,理所当然地成为箫笛音域开拓研究的内容。

    

目前乐器厂生产箫笛,都是用划线板确定音孔位置。此乃是传统的运用百分比确定音孔的办法。为此,不少同志认为,这一比例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该随意挪动。实际上划线板上规定的比例不必恪守。这不仅因为每件乐器的音“准”都是相对的,实际上音孔位置有了微小挪动以后,也完全可以通过音孔大小的变化来校正频率:音孔位置如果略微上移,频率就会微有升高,此时只需要将音孔的孔径略微开小一点,音高就会得到校正;相反,如果音孔位置需要下移,为了防止频率偏低,此时也只需要将音孔的孔径稍微开大一点也就可以了。事实上每一位箫笛制作师都是靠改变音孔孔径大小来校音的。这说明,目前乐器厂制作箫笛的划线板所提供的音孔位置,仅仅应当看作是开孔的参考。此外,制作箫笛的材料——竹子的具体条件,是千变万化的,用统一的办法制作箫笛,其使用效果又怎么会全部理想呢?

    

目前不少乐器厂制作箫笛,都使用音分仪校音。音分仪的使用,对提高箫笛音准质量,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音分仪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儿也涉及到使用方法的问题。记得数年前,有位很有点名气的箫笛制作技师当笔者的面夸口:他们制作的箫笛,音准误差小于1音分。笔者知道这是一位既不懂音律学,又不懂音乐声学的同志,不必多加争论。实际上要求乐器的音准误差小于一音分,是件很难的事,何况箫笛!就以曲笛来说,筒音为5(a1),频率为440赫兹,那么最高音1(d4,2349.32赫兹),同比它高一音分的音(2350.68赫兹)同奏,也需要0.74秒才能出现一次拍音,而比a1(440赫兹)高一音分之音同a1同奏,却需要3.9秒才能出现一次拍音!由此可见,要保证小于一音分的误差,该有多难!何况还涉及到一些技术问题。

    

箫笛的音准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首先涉及的是音准的准则——律制,其次才是围绕达到某一音准要求而在制作上所应采取的方法,此外才是演奏者的音准训练和控制。本文拟就箫、笛的制作工艺方面作点分析。

    

箫笛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在一般情况下可谓制作无方。因为从史籍的记载来看,过去制笛,绝大多数都没有提及具体的音准标准。标明具体的律制和音准要求的,只有《晋书·律历志》所载的,设计于公元274年的“泰始笛”,以及本世纪三十年代“今虞琴社”彭祉卿所设计的“雅箫”(琴箫)。

    

泰始笛和雅箫,所用的虽然都是三分损益律,但是它们各个音孔的位置,都可以化成很统一的百分比。荀勖所设计的十二支泰始笛,各个音孔位置所占有效管长的百分比如下:

音名

变宫

变徵

百分比

49.61

56.64

60.03

68.36

77.73

82.25

100


而彭祉卿所设计的雅箫,不论是黄钟还是大吕,其各个音孔所占有效管长的百分比都为:

孔序

第八孔

第七孔

第六孔

第五孔

第四孔

第三孔

第二孔

第一孔

底孔

百分比

51.1

54.4

58.7

62.5

71.6

76.1

82.2

87.3

100


从上面所列的两张表来看,相应孔位的百分比,有校大的出入。实际上这是由于泰始笛的样式同雅箫完全不同的缘故:泰始笛基本调的筒音是3(mi),雅箫基本调的筒音是5(sol)。

    

此外,历代制作箫笛所用为何法,今已很难探知。明清二朝,制笛虽有公式,而这公式仍然是标标准准的百分比。其比例如下表:


第六孔

第五孔

第四孔

第三孔

第二孔

第一孔

底孔

清笛

42.5

51

59.5

68

76.5

85

100

明笛

43.5

52.2

60.9

69.6

78.3

87

100


如今制作笛子用“划线板”。划线板乃是一块板,上置九根平行线。这九根平行线所标明的一端为吹口,另一端为底孔,另7根则为膜孔及1—6孔的位置。此法仍然是标标准准的百分比。制笛时,虽然音孔及膜孔的位置时有改动,但确定音孔位置的方法却始终没有改动。

    

从表面上看,泰始笛、雅箫、明清二代的制笛公式和现代的划线板,都是用的百分比,但是其性质却又有明显的不同。泰始笛和雅箫,有明确的标准音高——黄钟正律,有明确的音准标准——三分损益律;今日的箫笛也有明确的标准音高——a1(440赫兹),有明确的音准标准——十二平均律;明清二朝的笛,不仅难以言明其精确的标准音高,更是难以言明其准确的律制。有人认为,明清的笛,乃至解放初期的笛,由于“均孔”,当属“七平均律”,这是不足为凭的。如今制作箫、笛,是用划线板确定音孔位置,这办法看上去虽然十分方便,但亦有不便之处,那就是很难确定箫、笛的基本管长。应该如何求箫、笛的基本长度?以下拟从音乐声学的角度作点分析。

    

箫、笛属于开管乐器,这是毫无疑义的。根据物理学家的研究,认为作为箫、笛这类开管乐器②,其两端应该是振动之空气柱的波腹,中间是基本频率的波节,因此管内的气柱长()为波长()之半,即

    

由于频率()同声音速度()成正比,同波长成反比,可得公式:

    

对于开管乐器,实际振动的气柱长,为箫、笛的有效管长()同管口校正量()之和的两倍,故而  。

    

从以上公式又可求得有效管长:  。

    

照理,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就可以求得各调箫、笛在不同内径情况下的有效管长。而这公式的难以应用,就难在不仅对该公式所选用的物理量需要进行分析,并且需要对该公式的严密性进行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频率公式中的声速C。据物理学家的测算,声音在摄氏0度时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速度,为331.45米/秒;前几年,加拿大籍华人、高级工程师黄崇贯测算为331.29米/秒,二者相差并不大,两种声速对频率的影响仅为0.84音分。又据测算,当温度每升高10C时,声速增加0.61米/秒。但这是大气中(自由空间)的声波速度,而不是细长管子中的声波速度。如果我们能测算出声波在不同内径的管子中的粘滞阻尼(),那么就可以计算出不同粗细管子中的声波速度(C),即: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管子中振动着的气柱()。不少声学家和律学家都认为,气柱长等于有效管长()同管口校正量(Δ)之和。

    

关于管口校正量,都认为它应该是管端(吹奏端)和末端校正量之和。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以下将作讨论。

    

不少专家认为,振动着的气柱突出管子末端一段以后,气柱的压力才能同外界气压相等。这突出的一段被称作“末端校正”。据瑞利(Lord  Rayligh)研究,为0.6R(R为管的半径)。实际的情形又如何呢?笔者的研究证明,0.6R的末端校正,只适用于末端没有侧面孔,且管子又为标准管(两端无管径差)的情形。中国的箫、笛,由于末端有一对调音孔,故而末端校正量要比0.6R大得多;若无调音孔,由于竹子两端有管径差,也不能为0.6R③。取两支长度相等、吹奏端管径相同的管子,两支管的吹孔相同。从吹奏出的频率可知,末端细的一支频率低,能不能说末端细的惯量大,从而使末端校正量增大而导致频率降低了呢?恐怕不能。笔者认为,末端渐细,导致气柱振动时粘滞阻尼增大,从而使声速减缓,频率也就随着降低。当然,声速的减缓必导致频率的降低,同样,末端校正量的增大也导致频率的降低,究竟是哪一个物理量的改变导致了频率的变化?希望我们的声学家能进行验证,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求得对频率公式中的末端校正量作出切合实际的规定。

    

关于管端(吹孔)校正,赵松庭先生首先作了详细研究。赵松庭先生认为,管端校正量是“不变的”,这却未必切合实际。

    

笔者实验发现,无论是哪一支箫笛,激振整支(六孔全按)笛箫的气柱或某一音孔所获得的音高,同吹奏时所获得的音高相比,要高得多。这是什么缘故?吹奏时,口唇总是要掩没一部分吹孔的。就以竹笛为例,笔者发现,口唇掩没吹孔的部分越多,奏出的音调越低。究其原因,究竟是因为掩没吹孔部分越多而导致了管端校正量的增大,还是导致了气柱振动时粘滞阻尼的增大?笔者认为是管端校正量的增大。因为这个量的较大改变,必影响着箫笛的音准;而笔者发现的“音高调节孔”则是改变了气柱的粘滞阻尼,因为利用“音高调节孔”把箫笛的音高调高100音分以后,音准并无明显影响。这些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于管口校正量的具体应用,笔者想谈点体会。笔者在制作洞箫时,为了求有效管长,根据竹子的具体情况和演奏者的具体要求,选用的管口校正量为3.6d—4.5d之间。通过制作,证明这些量的选用还是符合实际的。假若我们利用仪器对以上所涉及的物理量进行比较精密的计算,求出切合实际的频率计算公式,那必然有利于箫、笛制作水平的提高。

    

上面已经提及,无论是笛还是箫,吹奏时口唇掩没吹孔部分的多少,必导致频率的改变:掩得少,频率高;掩得多,频率低。笔者发现,这种吹奏方法的不同,不仅改变着箫笛的绝对音高(频率),同时也改变着箫笛的相对音高(音程)。为此,吹奏时口唇位置的研究,不仅对保证校音时的音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保证演奏时的音准同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发现,某支箫笛校音时口唇掩没吹孔的部分,若同吹奏时掩没的部分相差悬殊,那么音必不准。假若校音时口唇掩没吹孔部分为,而吹奏时口唇掩没的是,且相差悬殊,那么,当时,笛子上端孔的音程必然偏小,而下端诸孔的音程增大;相反,若时,那么上方诸孔的音程就会偏大,下方诸孔的音程则偏小。正因为这个缘故,一支笛或箫,吹奏者气口不同,音准情况就不一样。

    

有鉴于此,箫笛制作过程中有几个情况就应该引起制作者的注意:1、校音时,要力求每次吹奏时口唇的位置和运气的情况都一致,否则音分仪也无法保证音高和音程的准确;2、对于定制的箫笛,应该尽可能地了解使用者的演奏和运气情况,并根据演奏者的实际情况校音;3、使用者的口风位置和运气情况有较大异常时,应该根据演奏实际对音孔位置进行修改。


注释:

①  拙文《旧式曲笛音律分析》(刊《中国戏曲音集成·上海卷》编辑部编印的《戏曲音乐资料汇编》第6、7合辑)对此问题已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②  笔者认为,以簧哨为激振源的开管乐器(例如双簧管、萨克斯管及各种号,以及中国的唢呐)的声波,与笛类乐器完全不同,不能作同样分析。


③  拙文《瑞利的末端校正难适用于中国箫笛》(刊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一期),笔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1年第3期


资料由陈正生提供老师授权,本平台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关注吧

走过路过 不要错过

              传承国乐  传播国乐  

              管乐飞扬  每天七点

              与您有约  不见不散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牧笛南词  |  泉水叮咚  | 卖菜 | 绿洲 | 欢乐斗地主 | 魂斗三国 纵马长歌 猪八戒背媳妇 |  御天九式 |  大笑江湖 | 牧云谣 |  杀猪刀 | 千本樱 |  迎宾曲 |  阳光照耀着帕米尔 | 沂河欢歌 | 扮仙 | 梁祝 |  江河水 |  丢丢铜仔  |  运粮忙 | 高原上的节日 | 喜讯 | G大调协奏曲 |  野蜂飞舞 | 牧民新歌 百鸟引 草原的思念 | 小放牛 | 百鸟迎春 | 姑苏行 | 三五七 | 鹧鸪飞  | 名家谈笛 学术文论 笛子教学 |  笛曲欣赏 | 笛子资料集锦 | 五梆子 | 喜相逢  | 雨碎江南 | 问情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任您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