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城市印象——宁夏】美食在这里 你懂得

2021-12-30 23:29:35

西夏王陵也许算是中国金字塔,宁夏有丝绸之路的过往繁华,这里是塞上江南。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其不大的版图上,有着多样的地貌: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沙漠、河谷一应俱全,连绵起伏的贺兰山、有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还有让人 馋涎欲滴的美食,现在呢,Sam仔与大家一起享受美食……

涮羊肉

相传700多年前,忽必烈在北征途中,忽然想起清炖羊肉了。厨师急忙杀羊剥皮,剔骨割肉。这时,探马报道:“敌军铺天盖地而来,离此不远了。”兵贵神速,眼看清炖羊肉吃不上了,聪明的厨师想出一个办法,他在羊肉上拣了一个好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用饭勺草草地搅一下,便急急忙忙捞在碗里,加了点盐,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饥不择食,饱餐了一顿,感到这肉片格外鲜嫩。待忽必烈胜利返朝后,重赏了厨师,问清了这种羊肉片的烹调技术,御赐菜名为“涮羊肉”。

锅盔

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朝廷为他俩在奉天县城北的山梁上修建合葬陵墓。当时,建筑陵莫的工程非常浩大,一下子聚集了约两三万能工巧匠和民工。为了施工安全,监工大臣请朝廷用薄铁特制了一种铁盔帽,发给民工们戴在头顶。由于工程要求紧迫,民工越来越多,吃饭成了问题。无奈,监工大臣就直接把面粉发给民工,让他们用头盔烙馍。这样,就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当工程进展到中期时,武则天带着文武百官到工地察看。当时正逢吃午饭的时候,工地上飘来香喷喷的馍味。大臣拿过一片烙馍,尝了尝,觉得挺香。他就挑了一片火色均匀的拿给女皇武则天尝。武则天尝了一口,十分好吃。她把剩下的几块分给大臣和家眷们品尝,都赞不绝口。其后,锅盔馍的做法传到农家,经过改进,成了今天用平底锅烙的锅盔。


馄馍

传说很早以前,回族牧羊人每次出去都要几天乃至十几天才回来一次。常常在野外生活,且带锅碗。背上米面,还要找水,非常辛苦,时间长了,回回牧羊人为此发愁。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回族老人在别人家发现了两个铜罐,山大一小,能套在一起,既可做饭、又能背水,就花钱买上了。在一次做完后,将剩面放到铜罐里,下午做饭时面已发,当时想做馍馍没蒸笼,也没有锅,就拾了一堆柴准备烧,火大了会烧糊,八怕不熟,后来待虚火着完之后,在草木灰中烧,结果烧成功了。


油香

早先伊斯兰教圣人,从麦加到。城里的早闻穆圣的到来欣喜若狂。家家都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迎接穆圣。穆圣看到请的甚多,究竟到谁家里去呢?难以决定。最后穆圣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妙法。他就让自己骑用的骆驼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后面。骆驼停在哪家门口,他就到哪家吃饭,走着走着,那匹骆驼终于停在一户人家的门口,穆圣就走进了这家吃饭。

这是一户贫苦的人家,家里只有老两口.男的银须飘洒叫阿龙布,见了风尘仆仆的穆圣来到自己家中异常高兴,连忙端出热腾腾的"油香"款待尊敬的穆圣,穆圣吃过后非常高兴,连连夸赞老两口的锅灶手艺。从此穆圣在阿龙布家吃"油香"的事就在阿拉伯国家传为佳话。后来阿拉伯人到中国传教、经商,又把这种作油油香的习俗传给中国。现在回族把油香做为礼品,馈赠给亲友或阿訇。"油香"现已成为团结、友谊、幸福的象征,成了回族传统的圣洁食品。


馓子

“点心香,月饼美,回回的馓子甜又脆”。这话一点不假,馓子是回族群众的传统食品之一。古称"环饼"、"寒具"。据史书记载始于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写诗赞美馓子的作法:“歼车接成正教导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壁金”。

宁夏回族的馓子,素来以股条细匀,香酥甜脆,金黄亮润,轻巧美观,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赞誉。1985年,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访宁夏在回族家中做客,称赞宁夏馓子酥脆。1982年西北五省烹饪比赛表演,宁夏馓子誉满西安。炸馓子也叫摆馓子,要有娴熟的技巧,炸好了,香酥甜脆,炸不好,绵如皮条。现在馓子已成为回民团结和睦友爱 的象征,是欢度节日不可缺少的圣洁的食品。



以上有关内容来源于网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