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2022-07-15 04:04:16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

本文为段德罡教授在“美丽乡村——2015乡村规划教育主题研讨会”上所做的主题发言。本文系根据速记稿整理,已经原作者审定。


首先感谢同济大学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在这里介绍我校在乡村规划教学、实践方面的情况。

这次来参加乡村规划教学,明显感觉到听众比以往同济举办的其它规划论坛要少很多,这说明关注乡村规划的人还不算太多。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在没有厘清乡村规划重点和难点之前,我们要谨慎下乡,不能一拥而上。西建大处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一直以来对乡村规划都持续关注,我们并没有因为近期乡村规划的“火爆”而在教学、实践方面做出什么重大的调整。

今天首先要谈的是:乡村规划在西安建大教学中如何定位?

这得根据我们学校的特征及其所在地区的特征来确定。我们和同济大学是不同的,同济要做好的是全国乃至世界层面的事情,对于建大,重要的是做好地方上的事情。建大所处的西部地区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个特征,西部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在近些年进行生态治理、生态恢复、大量的农田退耕还林还草之后,生态环境有所恢复,但整体依旧脆弱。建大要研究的是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城乡该如何建设、发展的问题。第二个特征,西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且呈现出多元性特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是我校必须担负的使命。第三个特征,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巨大,整体上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来说比较低。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多数人仍然生活在农村,他们是当前中国快速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众。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还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观念上的差异、认识上的差距、交通区位的劣势,使得他们生存的环境还面临诸多问题,亟待改善。

上述三个特征孕育了西安建大的三个特色研究领域:生态脆弱环境下的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城乡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弱势群体的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这三大特色领域自然引领了我校在乡村规划建设方面的研究方向,即:脆弱生态环境下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对弱势群体(农民)人居环境的研究、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就是我校在乡村规划中的自我定位。

第二方面介绍一下近些年我们在乡村规划领域的一些研究和实践情况。

这些年,西安建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中取得的成绩与全国同类型高校相比成绩不错,而这些获准的项目绝大多数和农村相关。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一直是我校各个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国基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往往都是来自于这一领域。生态脆弱地区人居环境、弱势群体和文化遗产等三大领域基本支撑了我校几乎80%以上的获准项目。在学术著作方面,大量的专著、学术性论文也围绕着乡村展开。我个人所在的团队也展开了大量乡村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西北落后地区特别是一些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规划、建设问题,这些问题都非常具体也非常迫切,比如农村的养老问题、非正规制度下的土地流转问题、乡村公共空间问题、地域特征及发展阶段约束下的乡村基础设施问题等等,目前已展开大量深入的调研,也陆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在乡村规划实践方面,我校几乎覆盖西部地区的每一个省份。这些实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的导师带领研究生团队以西部地区乡村为对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的深度及范围远远超过规划项目本身的要求。例如我本人的团队在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村庄——玉湖村的项目中展开了三个层面的研究:村庄所在的玉龙雪山南部片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村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村庄建设规划研究,目的在于首先要为村庄的发展寻求合理的定位及方向,其次要把传统村落中的重要文化遗存有效的保护起来,最后才是空间层面的如何发展、建设的问题。又如在青海省贵德县的松巴村规划设计中,针对松巴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空间特征,我们明确了对类似村庄规划的四个步骤:首先是“治山理水”——考虑整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效利用山水,同时又要避免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其次是“梳脉成络”——对生态廊道、针对村民生活及游客活动不同的交通廊道进行梳理、组织;再次“划区设点”——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分区,针对整体空间组织需求设置不同特征的节点;最后是“塑屋造景”——基于对地域自然特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生土建筑的传统,制定建筑、环境景观的设计、建造策略等。我校在针对这些规划实践项目时基本都会从整体大环境层面一直到建筑细节层面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入思考。

同时我校还有一些团队在村庄建设层面展开了大量工作。比如穆钧教授的团队在甘肃的马岔村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学校,在设计和建设中,首先运用了现代生土技术,使得老百姓看到这样的生土建筑完全可以做到非常的美观、漂亮,同时又很坚固、结实。其次,在生态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使建筑室内环境非常的舒适。当地在冬季温度可达到零下二十多度,通过生土良好的建筑物理性能和被动式节能技术,这栋建筑冬季竟然可以不用烧煤取暖,夏季又很凉爽,节能就意味着省钱,这对于贫困地区的村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马岔村小学的规模非常小,但获得了一堆各种各样国际大奖,表明了这栋建筑是真正适合它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与社会发展特征的。此外,,例如四川省的马鞍桥村,利用当地倒塌的房屋的建筑废料进行重新夯筑,通过村民的相互帮工,即建筑建造的劳动力成本由村民自己承担,使得村庄建筑单方造价控制在不到两百元,非常好的控制了灾后重建的成本。同时,通过现代夯筑技术的改良,新的农宅结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完全可以满足8度设防的要求。

第三方面谈谈乡村规划在我校教学中的组织与安排。

基于我校研究领域的特色,在研究生的教学计划中,主要课程有将近40%围绕乡村开设或与乡村密切关联。依托于导师的科研和实践课题,在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也有将近40%左右与乡村研究相关。

本科教学方面,目前我校并未针对乡村规划成为热点这一动态做出框架性的调整,只是结合近期的专业教学改革,在一些教学板块强调了乡村规划的内容。

在理论课程方面,我校在大五上学期开设了《村镇规划》课程,按专指委建议设置了理论讲授内容,同时也设置一些调研与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乡村调研或参与实际课题完成结题报告。目前《村镇规划》为选修课程,因受大五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等事宜的影响,选修的人数不甚理想。为了增加该课程的吸引力,今年开始在《城乡规划原理》课程中开设了两个学时的先导性课程,内容为“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目的是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建立起一个先导性的认识。

在规划设计课程方面,常规课程中,《总体规划》中加入了城乡关系研究环节,展开了一定量的乡村规划内容,进行了城乡关系、区域统筹、乡村布点等作业内容的规定。在《居住环境规划设计》课程中,除常规的课题外,设置了乡村住区规划设计的课题供学生选择。比如这个课题就结合西北地区的特色,选择了干旱少雨的新疆吐鲁番农村地区展开乡村住区规划设计,从最后呈现的结果来看,学生很好的把握了地域特色,也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在这个课题中,教学组还将我校建筑技术方面的一些优势资源引入到教学之中,邀请技术团队的老师加入教学团队,运用“高科学低成本低技术”的理念,使学生设计中的乡土建筑的建筑物理性能得到了优化。

我校正在推动中高年级的设计课教学模式改革,主要设计类课程将全部转变为“studio教学”模式,《乡村规划设计》将会成为studio系列选题中一个重要的选题方向。

在毕业设计教学方面,我校一直把乡村规划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选项,每年都有很多组毕业设计以乡村为规划设计对象。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开始我校和华中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构建了一个专门针对乡村规划设计的毕业设计联盟,联盟面向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个专业学生开放,共同来面对今天的乡村发展、建设中存在问题。

今年的联合毕业设计由华科出题,我们选择了武汉——大都市周边的乡村、襄阳——平原河网地区的乡村、长阳——山地丘陵的乡村等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乡村来展开研究。针对武汉周边的乡村,其实已有明确的规划,在“四化”同步的要求下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村庄撤并。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对上位规划进行再研究,使其能更多站在农民利益视角下思考乡村发展与建设的问题。现在毕业设计已接近尾声,同学们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村庄,因为他们明白了一点:如果有一天土地流转失败,企业撤走资金,而届时农民已经远离土地,他们的生计该如何?学生改进后的模式是尽量保留村庄的原有布局,只进行小规模的土地流转,使农民不要远离土地。这很符合今天上午贺雪峰老师的观点。针对三个地方完全不一样的乡村环境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同学们基本呈现了鲜明特色的规划结果。在设计层面同学们也做了全方位的应对,充分理解农村现实,提出了针对性的设计思路,比如利用闲置的养猪场、废弃的工业厂房来改造成村庄的公共建筑。此外,在建筑设计中,同学们还充分考虑了建筑造价、地方特色、建造传统、乡土化建造技术等问题。

针对乡村规划教学实践,比理论、方法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培养。在乡村规划中,规划师到底在为谁服务?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我们常说“城乡规划要以人为本”,那么落实在乡村规划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以农民为本”,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乡村规划教育的结果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对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来说,正是要在恪守“乡村规划以农民为本”的前提下,尊重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文化遗存丰富、弱势群体众多的现实,深入乡村,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好每一件改善老百姓生存状态、生活品质的事情,这是我们这所学校的责任。

(整理人:吕浩、奚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