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贾平凹:我在看这里的人间

2021-01-25 22:50:58

在我认识的作家中,贾平凹是写作最勤奋、产量最高的。他至今为止出版了16部长篇小说,大约写了四五十部中篇小说,200多篇短篇小说,还有大量的随笔散文。从1973年开始写作,45年他写了大约1500万字。


贾平凹

贾平凹与我年龄相近,只小了几个月,其创作始于70年代初,他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当工农兵学员时。他离开农村是1972年,19岁。他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叫《一双袜子》,是与同学冯有源合作,发表在1973年陕西省“工农兵艺术馆”编辑的一本月刊《群众艺术》上。

这篇习作写一个少先队员铁蛋,,,。平凹刚开始是写儿童文学,1977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就出版了他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兵娃》。《兵娃》是写一个人小志大的中学生,,这个“兵娃”进豆腐坊,跟一位有私心杂念的“万有叔”卖豆腐、做豆腐,割他“私字尾巴”的故事。平凹将这些早期难拿出手的习作都收在他的小说集中,他不避讳这些历史印迹。

我认识平凹很晚,1986年,在《人民文学》工作时,由王勇军带着,从太原到西安.,拜访了一大批作家。王勇军帮我回忆,是平凹带我们去吃的羊肉泡馍,教我们怎么掰馍。去的应该是回民坊,记得清楚是很小的门脸,聊天情境却都已模糊了。《人民文学》的编辑是分片管作家的,一直是向前大姐管西北,陈忠实、路遥、贾平凹都是向前的作者,向前的女儿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雕塑家向京。当时我们去太原、西安,是为筹备1987年一二期合刊的,是客串。

其实,70年代末,我在《中国青年》杂志文艺部工作时,就读过平凹的稿子。那还是他到处投稿的时代。他的稿子是写在稿纸背面的,不按稿纸的格,用小小拥挤的字,写得密密麻麻,大约是为节省稿纸。那时写作勤奋的两个贾,一个是河北的贾大山,另一个就是陕西的贾平凹。



平凹的成名作,是1978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满月儿》。这小说中的“我”是回老家养病的“陆老师”,满儿、月儿是“我”视角中,性格互为对比的一对姐妹。月儿爽朗,好动;满儿沉静,内敛;好学钻研的满儿沉浸在小麦育种中,还自学英语。这小说主题是,姐姐满儿的理想最终影响了妹妹月儿,这是平凹写作还稚嫩的阶段,我觉得他的早期短篇就像是素描,笔触朴实地捕捉他熟悉的乡村人物特征。这篇小说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一直觉得,平凹在他创作的40多年里,之所以能一直往前走,一是因为他能远避中心,甘居一隅,安静、勤奋,就写自己熟悉、理解的生活,排他其实并不容易;二就因为这样的安居加勤奋,慢慢就积累起结实的基本功。就像盖高楼,别看底下的石子不起眼,但根基牢固。我读他的一篇《静虚村记》,说他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静虚是《吕氏春秋·知度》中用词:“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责而不诏,去想去意,静虚以待。”责己厚而不宣,因由修而不为,方能纯朴蒙厚。

伤痕文学遍地时,平凹只安心写他的平淡人事。他写过这样的文字:“我读过许多关于知青的小说,那些城里的孩子离开了亲情,离开了舒适,到乡下去受许许多多的苦难,应该诅咒,应该倾诉,而且也曾让我悲伤落泪。但我读罢了又常常想:他们不应该到乡下来,我们就应该生在乡下吗?一样的瓷片,有的贴在了灶台上,有的贴在了厕所里,将灶台上的拿着贴往厕所,灶台上的呼天抢地,哪里又能听到厕所里的啜泣呢?”

他搬去静虚村是1980年,1981年后,创作中就有了些读后萦绕你,驱逐不去的揪心。这揪心来自他对那些质朴的乡村人更深层面的挖掘,来自他对这些乡亲极浓厚的感情投注。比如1981年写的短篇小说《土炕》,1982年写的短篇小说《油月亮》。


1983年,贾平凹在《钟山》杂志上发表了《商州初录》,挑起了80年代文学中的“寻根热”。在我记忆中,“寻根”,似乎就是从贾平凹的“商州”引发的。我还记得李陀当年激动地逢人便说“商州”的模样。《商州初录》在1983年的文坛引发的震荡效应,使郑万隆回了他东北老家,回来后发表了“异乡异闻”系列。韩少功因此而看到了汨罗江,李杭育看到了葛川江,而贾平凹对于阿城,其实还有叙述方法的影响。在平凹的《商州初录》中,能读到历代古人,从《诗经》《水经注》直到晚明散文里用过的经典意境。他灵活应用了这些意境,改造为他自己的景致,使其更跃然纸上。比如——

人家门前屋后,绿树细而高长,向着头顶上的天空拥挤,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细线。

桃花开得夭夭的,房子便只能看出黑的瓦顶。

不仅这些迷人的意境,还有些动态写得非常之妙。比如他写山间农人的撅柴——

柴是出门就有,常常在门前坡上赤手就去扳那树杈树根,脚手四条用上去,将身子憋足了劲,缩成一个疙瘩团块,似乎随时要忽地弹射而去,样子使人看了十分野蛮而又百分的优美。

在1983年,叙述上这样借用古人,又超脱于古人的鲜活,对那时许多作家的影响,其意义,可能胜过“寻根”这个概念。

平凹说,写故乡以求突破自己的格局,是他从1976年后一直酝酿的事。我自己理解,他形成重新认识商州的冲动,应与80年代初的“沈从文热”有关。沈从文1949年离开文坛,1979年回归,对我们而言,普及认知到他的魅力,得益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末最早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与散文选。我理解,沈从文不仅使古华、叶蔚林等一批湖南作家找到了根,他的湘西也启发了平凹的商州。问平凹,他说:“还不完全是。当时我是见什么写什么,感觉这样下去不行,才会回故乡采风,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慢慢建立自己的文字风格。”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都在看这些?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贾平凹新作「山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