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燕京八绝|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幻化升腾之路

2021-03-04 03:42:06

提示点击上方"北广人物"免费订阅本刊


 


景泰蓝,发端于域外,光大于中华。几百年来,从宫廷到民间,历经无数传承者生死相随的匠心打造,走出了一条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的幻化升腾之路。

 

景泰蓝,是享誉世界的中国特种金属工艺品。因其在明代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相对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其实,景泰蓝的规范叫法是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其制作要点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施焊后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

 


景泰蓝绝在哪儿
工实料足,无所不用其极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早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1728):“……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北京市珐琅厂总工艺师兼总经理钟连盛介绍说,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


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复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决定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被誉为燕京八绝之首

     

景泰蓝绝在哪儿?钟连盛说:景泰蓝艺术最绝的就是工实料足,无所不用其极。

 


钟连盛接受本报采访

景泰蓝起源
上天所赐还是中西合璧?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春秋战国;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元代忽必烈西征后传进中国的……不过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的:明代景泰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的巅峰时期,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明代景泰蓝釉色均肥,丝工粗犷,纹饰丰富。

     

有一个民间传说,颇有意思。说的是元朝初年,皇宫里着了一把大火,金銮殿和众多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不过有人却从废墟中发现了一件斑斓璀璨的宝瓶。于是马上献给皇帝,说是上天赐给天子的。这宝瓶令皇帝爱不释手,当即传旨,命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造不出来就要全部杀头。这可难坏了工匠们,眼看限期日近,最终还是号称京城第一名匠的巧手李参透了其中法门,这位据说是女娲后人的巧手李自称女娲娘娘身披霞衣、脚踏祥云给他托了个梦,梦中吟诗曰: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各种珍宝被大火烧融于一瓶之上,故而斑斓璀璨,美轮美奂。而巧手李们却提着脑袋被逼之下创造出更为璀璨夺目的艺术奇珍——景泰蓝。然而却又不得不假托女娲托梦、上天所赐。你看,过去劳动人民的智慧就是这样被算在统治阶级和天意头上的。

 

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旧都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唐书称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据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然而这一舶来品的真正发扬光大,却是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土壤之上。

 


民国时期北京的景泰蓝作坊

 

皇家独享
康熙、乾隆堪称当年的“总工艺师”



从历史上看,康熙和乾隆皇帝对景泰蓝的发展倒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爷孙俩也堪称景泰蓝当年的总工艺师,不仅亲自设计、亲自审验,而且,还进一步确定了景泰蓝的宫廷艺术地位。换句话说就是垄断了景泰蓝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只能皇室独享。——说来也巧,笔者采访完钟大师,当天下午就如约赶到女儿学校的家长大讲堂开讲《物华天宝世界奇珍——景泰蓝》,当熊孩子们听我讲到景泰蓝过去是皇家独享、工匠做不好或者老百姓使用都是要杀头的,便都齐刷刷把脖子梗起来,自始至终目不转睛,知识吸收得特别好,回答问题正确率百分之百……

     

据史料记载:康熙三十年(1691年),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为造办处,其御用工匠多至数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设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时期的制作水平较之明朝并无大的发展。到了乾隆时期(1736-1796年),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四年,从广州召来珐琅艺人梁绍文,。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随处可见,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

     

曾经有一句话形容景泰蓝的精美和稀罕,叫作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

     

 那么,景泰蓝又是何时落入凡间、为民所用的呢?

 

从宫廷到民间
热闹了600年的景泰蓝岌岌可危

      

 清代以前,景泰蓝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只为皇帝御用、宫廷独享。直到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景泰蓝荣获头等奖,此后景泰蓝才真正开始了它走向世界的开挂之路——名震宇内,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不过这条开挂之路却也走得格外曲折艰辛。

     

1911—1933年,国内市场上景泰蓝水烟袋之类的实用品销量很大。同时,美、英、法等国的商人在北平设立洋行,争相购买景泰蓝。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仁立公司则是专为外国人代收景泰蓝的机构。1923-1924年北平景泰蓝行业比较景气,仅老天利一家全年交易额就达15万余元,雇工350多人,并时常雇用零散工。工厂设在宝禅寺街,马立新街有它的销售门市,上海、汉口等地还有分销处。然而好景不长,,景泰蓝行业已逐步萎缩,由于销路不畅、偷工减料,民国中晚期的景泰蓝甚至被称为河漂子(铜胎、釉料太薄,轻得能在河上漂起来)……

     

于是,一场抢救景泰蓝的行动也在一些文化名人中悄然展开。

(部分图片摄影/赵金江)

 

来源:北广人物



监制:张毅

编辑:戴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