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9日至23日,总编室一行前往陕西三原县访问一百多年前从山东盆泉迁居陕西的魏氏宗亲。7月19日下午一踏上八百里秦川,跃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肥田沃土,三原县则是这个大平原的核心。一百多年前的盆泉魏氏宗亲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三原县,以很低的价格很容易地买到这样肥沃的平原土地,甚至自己开垦平原荒地,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农耕经济时代,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资源,平原土地,抗旱抗灾,生产成本低,是每个农民的梦想。在走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得到了超越其梦想的大片肥沃土地,其兴奋心情可想而知。正如淄博籍三原县令焦云龙所说:大平原,吃大白馍。迁居陕西的宗亲一下摆脱了贫穷,依靠勤劳很快过上了富裕生活。
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的土地,打一季麦子吃三年。一百多年前,盆泉宗亲艰难跋涉两千多里,来到这片土地,凭着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丁繁衍旺盛的新生活。
陕西盆泉魏氏宗亲在魏明(19世)、魏艳(21世)和魏东润(22世)的努力下,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筹备召开陕西宗亲续谱启动大会。根据日程安排,20日他们引领我们先访问了泾阳县兴隆镇太和村长七支的后裔魏光德等人。太和村的宗亲是从淄川县太河乡镇后村迁来的,迁来时一家人,现在竟有400多口人,居然超过了本齐村的长七支人数总和,人丁太旺了!访问后拜谒了他们去年立的祖碑。他们的祖碑上刻着第一代迁居者魏先营,而族谱记载的是魏凤河(可能是迁居后改了名字),究竟如何尚需进一步考证。
访问泾阳县兴隆镇太和村长七支后裔
然后访问了三原县裴家堡子长四支魏来文(迁居后改名为忠信)的后裔87岁的魏春晨(18世)、魏连海(19世),回忆座谈前辈迁徙的往事,还特意考察了魏来文曾经教书的木塔寺。遥想一百多年前,从两千里之外的盆泉迁居于此,在这木塔寺中教导学生朗朗读书,为我们观摩这座古建筑增加了特别的情愫。
在裴家堡子访问长四支18世魏春晨。22世的其敏
、其广和18世的春晨、19世魏明合影留念。
访问申家堡子长长支老人魏绍先,他是陪同访问的东润的六爸(六叔)。老人耳背,交流有些困难。东润是从这个村当兵走的,前些年才把村里的房子卖了。东润刚从县武装部长任上退休,便全力投入到陕西宗亲的联络工作中。据东润说,他们这一大家迁居比较晚,是从西沙井村迁来的,老爷爷为魏宣德。这和族谱对应得十分清楚。他听老人说,迁徙要等到收了秋庄稼、卖了房子和土地才能走。两千多里路程十分艰苦,从秋后到严冬,要走三个多月的时间,大约在春节前到达三原县,他有个老姑尚在年幼,天寒地冷冻得没有呼吸了,家人不得已将她丢弃。但宣德老爷爷往前走了几步,仍然舍不得,回去把孩子拾起来揣到怀里一路走着,孩子竟然醒过来了。可以说,每一个迁居家庭都有一部心酸甚至悲惨的故事。一旦踏上八百里秦川,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上天为这一番血泪跋涉给予了丰厚的回报。他们从此在这片肥沃的大平原上辛勤劳作,“大平原,吃大白馍”终于美梦成真,再也不会挨饥受饿,大都迎来了人丁的旺盛繁衍。东润的本家兄弟有十六七个,有当校长的,有当医院院长的,有从军的,有从政的,经商做企业的,人才很多。这也是大多数移民家庭的普遍状态。下午访问枣阳和斗阳,没有获得有效的信息。
采访申家堡子长长支21世魏绍先,他是东润的六爸(六叔)。
21日的日程是在岸渠镇大村王村召开“陕西盆泉魏氏宗亲修谱启动大会”,来自三原县及周边地区的30多位宗亲参加了会议,和宗亲一见面,其敏和其广、义隆便立即投入到兴奋的人群中,热切地和宗亲交流家族支系的亲情和往事。黄毛寨子长五支19世魏崇原激动得泪流满面。他说,前两年当他听说本村王家山东老家来修谱,泪一下就流下来了,心想什么时候咱老家也来修谱啊!就在盲无目的的期盼时,今天老家的宗亲终于来修谱了,泪水怎么也止不住。我特意从家里带上了盆泉煎饼,在会上一出示立即引起轰动,这是盆泉魏氏宗亲共同的食品,与会宗亲大都是吃煎饼长起来的。会议室还有魏艳家的一盘煎饼鏊子,共同的食品和工具,也是共同的感情纽带,将相隔几千里的宗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总编委魏耕祥向与会宗亲介绍盆泉魏氏的源头、支系和迁徙的历史,以及本次修谱的有关事项。
总编委魏耕祥简要讲述了盆泉魏氏宗亲的源头、支系和迁居状况,以及历史上的辉煌,以及本次修谱的目的、理念和工作安排。魏东润、魏艳等人在会上发了言,对下一步宗亲访问做了工作部署。
魏耕祥在会上讲述盆泉魏氏的支系、历史和修谱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