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来一场千年的“砚”遇!

2021-07-07 21:39:53


发 现 不 一 样

I LIKE 陪你看世界

Music / 赵真

- ☾ -


古人云:

“文人之有砚,

犹美人之有镜也”。

一块石头,有了文人参与,

便大不同了。



砚,也称“砚台”,文房四宝之一。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始于汉代。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



一方砚,

讲述的是一个工艺美学的故事。


中国砚台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演变,其制作工艺愈发成熟精致。特别是一些优质石料的发现,加上制砚匠人的娴熟的制作手艺,让砚台成了珍玩藏品。


清 砚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此,有了广东肇庆端砚、安徽歙县歙砚、甘肃卓尼洮河砚、山西绛县澄泥砚的“四大名砚”



端砚:端砚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世称端砚为“群砚之首”。


不但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之特点,更具有“秀面多姿,呵气研墨,发墨不损笔毫”的长处。



洮(táo)砚: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产于定西市岷州一带。


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



歙(shè)砚: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


其特点是色如碧云,声如金石,湿润如玉,墨峦浮艳。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澄泥砚: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历史悠久,当时曾被列为“贡砚”。它不是石块砚,是用沙泥烧炼制成的砚,质地类瓦,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


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不同、烧制时间不同,具有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颜色。



“四大名砚”之外,亦有种类繁多的名砚供书者珍藏使用。


砚无定形,就古来名砚而言,大致有四直式砚,圆砚(人面砚),风字砚,棱形砚,圭形砚,钟形砚,葫芦形砚等。



与笔、墨、纸的不耐贮藏、易于朽坏不同,砚台质地坚密,倘若保养得法,纵使百年之下,亦鲜洁如初。


清 放唐蔆镜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有:“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的说法。从用墨的艺术效果来讲,洗砚是很必要的。


有人会问,砚不过一方“石头”而已。为什么会凝聚那么多人的情感呢?



咱们先还原一下古人书房的场景:明窗净几,炉烟袅袅,取一锭桐油浇烟墨,缓缓于砚上研磨,磨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墨成文成,援笔立就。


这和现代人在电脑上写东西场景不同,感受当是迥异。正如古人骑驴能写诗,现代人坐汽车是写不来诗的,心理上完全两码事。



古人讲砚有八德:“质之光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玲,体之厚重,藏之光整,磨之墨稠,文之丰蕴。”



明 端石海天浴日砚(附木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砚的实用功能是排在第一位的。好砚则与墨亲和而生滞性,磨之寂寂无响,下墨如生轻烟,墨汁细而稠。


在这种砚台上磨墨,那手感如用棍棒搅动黄胶,沉实腻走,有一股滞劲。好砚便能让砚与墨亲和到这个份儿上,这就是“质之光润,磨之墨稠”。



明 端石云龙九九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试想有这么一方好砚台,对于古代的文人,该有多重要。


一方砚,

牵系的是一群钟爱赏藏的文人。


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朝历代都有砚痴。



  • 南唐·李煜


公元975年,南唐李后主被宋太祖从金陵(今南京)押到汴梁(今开封),身无长物,仅持一方歙砚,词人天性,砚是必备工具,必须研磨心血写他的新愁旧恨。



  • 宋·苏轼


“宋人爱砚之痴,藏砚之富,知砚之深,空前绝后”。


苏轼一生爱砚玩砚藏砚,自称“我生无田食破砚”,笔耕砚食,也是文人本色。有一次,他见好友张近家中有“龙尾子石砚”,欲以家传古铜剑交换,可见爱砚胜过爱剑。张近够哥儿们,愿意白送。苏轼也很够份儿,就把铜剑送给了张近。



苏东坡还收藏有数方“多眼端砚”,它们离开苏东坡后,在世上流传千年,每一方砚都有一段传奇故事。


其间最有名的一方叫“从星砚”,长方式,其色棕褐,右方刻有传为苏轼行书铭“月之从星时,,翰墨将此,是似黑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星月凛然。轼”。砚背中间列柱六十三,柱上各有石眼,状如众星罗列。此砚被乾隆所收藏。



  • 宋·米芾


公元12世纪,宋徽宗一朝,是中国砚文化的华彩时期。


一次,宋徽宗和蔡京在艮岳论书法,将米芾召来,令他“书一大屏”,指定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两眼放光,一挥而就,字如珠玑,满堂喝彩,皇帝也很爽。米芾多聪明呀,马上跪下温柔地“要挟”:“皇上,这砚已赐给臣用过了,我沾染了它,不能再送回皇上的书房了吧……”徽宗大笑,将端砚赐给了米芾。米芾手舞足蹈,砚中余墨沾满了袍袖。



米芾得此砚,拜之为“兄”,亲刻砚铭,即《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


《研山铭》手卷在,砚已失传。据史载,当年米芾为建造“海岳庵”,拿那方歙砚换了友人的一片宅基地,建成“海岳庵”,自号“海岳外史”。“海岳庵”好像砌在一块砚台上,“海岳外史”感觉也是整日坐卧于他的砚台里。



2002年12月6日,米芾手卷《研山铭》被中国文化信息咨询中心以2999万元竞得,这个价钱创造了中国古代书画价格的最高纪录。拍得者称:“这个价钱是给米芾的,也是给这方名砚的。砚在中国文化中太重要了。”


米芾对砚很有研究,他的《砚史》记载了砚材26种,对其颜色、发墨等功能阐述精细、翔实。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提要》中对它评价很高。



  • 宋·徐似道


宋代词人徐似道,其俸禄大概不低,曾有余银准备买山,结果却买了端砚,因为买砚的欲望没有止境,那买山的事情便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这是他捧砚在手时的叹息。


清·纪晓嵐、张世準、胡澍铭随形端砚


  • 清·纪晓岚


如“米芾与砚”般的情感纠葛,不是特例。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被贬新疆时,多次上呈请求随身携带一方旧砚,行前在砚首自题砚铭:“枯砚天嫌似铁顽,相随同出玉门关。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


身陷逆境中的他,怀揣的枯砚成为苦闷中的朋友和亲人。所以古来中国文人与砚,“犹美人有镜,武人有剑,一生最相亲傍”。


清乾隆·御铭风字形歙砚


  • 清·高凤翰


清代的书画大家高凤翰,蓄砚一千余方,是历史上少有的砚台收藏家。他常常抱砚而眠,以至于冰废右臂,后刻“丁巳残人”纪之。


民国·满工浮雕山水文房7件套


  • 民国·张耕汲


民国著名报人林白水爱藏砚,他有一朋友张耕汲藏有一方老坑西洞大鱼脑砚(端砚名品),视若生命,每星期允许林白水到他家抚砚一次。林白水夜访其家,入了座,张耕汲捧着这方砚从卧室出,陈设在小几上,林白水可尽情抚摩。


民国 老坑端石带石眼精工雕刻云龙纹端砚


有一天晚上林白水到张家,张耕汲已经睡下了,听闻林白水来后赶紧起床,点燃一根蜡烛在小几上。过了一会儿,张耕汲把砚台抱出来,林白水摸着砚台竟还是暖的。面对林白水的惊讶无比,张耕汲说:“此君夜夜与吾共寝无虚夕。”



砚之质地,讲究抚摸起来温润如“小儿股美人肤”,小孩屁股想来大家都摸过,美人肌肤寻常人难得一见,更无由触摸,想像中的美好在砚中找到了感觉。砚给人这样美妙的手感,难怪爱砚的文人乐与砚共眠了。


一方砚,

印证的是一份文人墨客的雅趣。



一方砚台,盛着的岂止是墨,对于文人来说,更是一份初心。


书房中,孤灯下,书桌上,来回研墨之间,一颗初心在发酵、滋长。那些关在书房中的日日夜夜,大抵只有它能真实聆听人的心声


清 放唐蔆镜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方砚,

促成了书画工艺的繁华。


东汉 卧虎盖三足石砚


一方砚台,促成了书画工艺的繁华,也蕴含了丰厚的“研”文化。华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工艺便如砚台一样,有着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内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被传颂,重视。

唐 龟形澄泥砚


手拿一杆毛笔,沾取墨堂中散发香味的墨汁,写下一笔中华文明传承的赞歌。



铺纸洗笔,砚台研墨。


笔、墨、纸、砚四者均让人联想到书写,却唯独砚台让人在这份联想中注入了几分庄重。正因为有这样的庄重,书写因此变得虔诚了起来。没有砚倒是也可以书写,路边卖字者,多是一碗碟取而代之,只不过这样的书写少了那么几分味道。


清·木居士像长方端砚


有诗人曾比喻说:“笔是文人的手臂,墨是文人的流思,纸是文人的天地,砚是文人的心石。”


我以为最好的比喻还是晋代的王羲之,当年他见师父卫夫人有《笔阵图》一文,不觉技痒,随后也题了这样几句:“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矛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


清·老坑竹节端砚


此处将军国大计托付给文房中的四件物事,未免言重,但“面砚如守城池”,想在精神上做一回主帅的文人志向和精神实在可嘉!




往期热门精选

宋代五大名窑:各有千秋

★中国古锁,锁不住的是岁月,锁住的是记忆

★惊艳全世界的中国四大名扇

★花丝镶嵌,古代皇室技艺,秒杀所有奢侈品!



— END —

每个夜晚の22:00

无论你在哪里,请记得打开手机

I LIKE 陪你说晚安” 

图文源网络

晚 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