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李维维:我的母亲

2022-03-12 02:16:08

我的母亲


提起母亲,总觉得自己笨嘴笨舌,语言贫瘠,说不完写不完母亲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无法想象母亲在那个经济不发达农业靠人力的社会,和父亲为养育我们姐弟五人,供我们五个上大学上高中,孝敬爷爷奶奶受的苦和累。母亲和睦相邻,勤劳忠厚爱给人帮忙,勤俭持家。会安排活路,会料理事情,会过日子,(用爷爷奶奶的话说:维维她妈是个过日子的老手)永远爱劳动爱干活的人生历。母亲干活更是干净麻利,人人羡慕。干啥有啥样子,地里家里样样精通在行,针线活裁剪扎花缝织样样精敏。是村子周围十里八乡的能行人。她说话处事从不伤人创人,无事无非。用我邻居一个德高望重老人话说:维维她妈,会说话很,说话四面不挨墙。

每当我因照顾孩子忙,有一个星期左右未给母亲打电话时,母亲给我打来电话的那刻,我竟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到是母亲在电话那头说个不停:这几天你和娃啥都好着,几天不见你电话,我出心,也没啥事,就想和你说说话,我和你爸啥都好着,你别操心,娃念书你给娃好好做饭。这几天天冷了,我给娃缝了个棉夹夹,我来街道时顺便给你捎上,我还和你二妈你大婶到小田村去摘了些辣子,自己采摘的便宜一斤才五毛钱,给你也拿些,还有你爸昨天刚碾的新糁子,都给你拿些……

一句句叮咛,一句句唠叨,在我听来是那样的动听,那样的亲切,又是那样的熟悉,更是那样的暖心。母亲勤劳早起的习惯一直保持如今,现在和父亲共同种了六七亩地,还给弟弟照顾两个孩子。以前写过很多关于母亲的文章,总觉得不够好,不够完美,写了好多次,有的撕掉扔到炕洞里了,还有的仍在纸上。

在 母亲69周岁生日来临之际,我只好又用我笨拙的笔,贫瘠的语言,熬了数个夜晚,整理加工我以前写的,又补充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写下了母亲的艰辛经历,算是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写别人时,我一气呵成,写母亲时,我花费了好长时间,满脑子都是母亲劳作不息的身影,都是母亲亲切的叮咛。写的我泪流满面,写的我彻夜难眠,心潮起伏。唯恐写的不好,写不完美母亲光辉伟大的生活经历。当然我无论尽心写无论花多长时间,写的只是很少很少仅我知道的,母亲饱经风霜的人生是写不完道不尽的。

(一)孝敬老人

母亲出身于有名望的大户人家,年青时很漂亮。她不仅仅是识文认字,而是学习优秀。母亲小时,外公在外工作,母亲在城里住过,见过大世面。所以母亲在舅家长时,就知书达礼,聪明贤惠,勤劳能干,善良忠厚。在我们长宁街道(我舅家在长宁街道)四村八院人人兼知,是属一属二的人。

母亲刚结婚时,我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也是一个比舅家更大的更有名望和威信的大户人家。我家在长宁街道紧挨的兴平村子。不知是旧时人讲究门当户对,还是什么的。我儿时的亲戚都是很有名望的大户人家,我母亲的舅家,我父亲的舅家,也就是我的两个舅爷家,都相当有名望,在兴武二县屈指可数。那时爷爷常说一句话:宁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候。我听不懂,也不明白。

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熏陶,小心谨慎做人。从我能朦朦胧胧记事起,母亲每天早上起的很早,总是家里第一个起来。起来第一件事,先到太奶奶房子,给太奶奶倒尿盆。未进房子前,先要给太奶奶说:婆,你起来解一下手,我要倒尿盆了。倒毕尿盆后用手摸摸炕热不热,抱柴给太奶奶烧炕。下来就是到爷爷奶奶房子倒尿盆,烧炕。

然后打扫院子,一切完毕。又在太奶奶门外问做啥饭,太奶奶发话以后才走进灶房,烧火做饭。饭做好以后,先给太奶奶和爷爷奶奶端去洗脸水,再依次给老人舀饭端饭。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尽管我家家境好,但那时能有个啥好东西。母亲把白面馍,和少有的鸡蛋,总是先给太奶奶,爷爷奶奶吃。我们小孩吃不上,有时太奶奶看见我和弟弟在门外,会把自己的白面馍或鸡蛋,偷偷给我们。如果让母亲看见了,她会数说我们没教养。那时,老人好像一般不太爱走动,老呆在房子炕上。

一天三顿饭,顿顿如此,把老人一个个侍候到。母亲经常也给太奶奶梳头发,那个年代老人都在头上挽个圈圈。那种头发不好梳,先把头发上下分开,要分均匀,然后把上半部分梳利用头绳绑紧。最后把下半部分梳利和上面绑的合在一起,在脑后挽个头发圈圈。用络络(旧时老人挽头发的)一套,别上簪子。太奶奶最喜欢母亲给她梳头,说是母亲梳的这种头发紧光紧光,好几天不梳都能行。那时母亲给太奶奶梳头,我在旁边看着,后来也学会了。奶奶晚年时,我也给奶奶梳这种头,赢得了奶奶的欢喜。这都源于母亲的亲身教诲。每到傍晚,母亲更忙,给太奶奶,奶奶先烧炕,最后才给我们和她烧炕。晚上睡觉前,给老人们还要提尿盆。


在做完饭后,料理完家务。她还要纺线,织布,给老人们做衣服鞋子,给我们做衣服。那时人穿的从头上到脚都是自制自做,全凭妇女一双手,每天晚上她都要熬到深夜,总是家里睡的最晚的。

由于母亲的勤劳能干,知书达理,太奶奶很喜欢我的母亲。对我母亲说,你以后做饭不要问我了,你自己着着办吧。太奶奶经常在家门中人中,亲戚当中给予我母亲很高的评价。说我母亲勤能,孝顺,懂道理,针线活好,饭做的好,是十里八村难得的好媳妇。由于母亲孝敬太奶奶,太奶奶的两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姑奶奶,我们习惯上叫瓜婆,也很喜欢我母亲,偏爱我母亲。那时小瓜婆家境好,瓜爷在外工作,家里常常有稀罕东西和吃货,小瓜婆来我家看望太奶奶时,总会偷偷带些塞给我和弟弟。有时还给妈妈捎来一块好看的花布。

母亲这样侍候太奶奶将近十年,一直到太奶奶去世为止。没有了太奶奶,她做饭干活以后就问奶奶。母亲对奶奶的孝顺更是让我记忆忧新,让我感动,那是刻骨铭心的往事呀!因为我也慢慢长大了,成人了,甚至结婚了。我有了自己的认识,思想,感受了。和太奶奶生活那几年,我毕竟还小,只会看问题,不会思考,没有感受。

母亲依然每天,起早贪黑,给一大家子人做饭,洗衣,管穿穿戴戴,从来无怨无悔。这时人们生活也慢慢好转了,改革开放了责任制也实现了。老一辈人封建礼教也没有了,农村风气慢慢变了,农村不孝敬老人的坏媳妇也很多了。可是母亲一如既往,不忘初心,不受外界影响,始终给爷爷奶奶,端饭,洗衣,烧炕,倒尿盆。记得有一年奶奶生病了,住在离我家二十多里地的医院。那时交通不发达,父亲用架子车把奶奶拉去的住院。母亲隔三差五,做些好吃的,步行送去,有时还背着我或弟弟。到了医院,给奶奶洗脸梳头,喂饭喂水,待侯大小便,换洗衣服。医院的医生和病人问奶奶,你女儿还是媳妇,奶奶说是媳妇。人们大声赞扬,无一不夸的。

母亲的知书达理和姥姥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还有一次我奶奶病了,住在长宁街道医院。我舅家就在长宁街道,为了奶奶在医院里能吃上可口饭菜。好心的姥姥在自己家做好三顿饭,让母亲顿顿给奶奶送去,那时舅家家境好,生活好,姥姥厨艺很高,顿顿变着法子给奶奶做好吃的。奶奶吃的舒心极了,病也很快好了。医院里的人都被感动了,奶奶更是感激的只流眼泪。奶奶一生两个儿子,没有女儿,可是奶奶逢人就说,母亲对她好很和她亲女儿一样。

母亲用她的言行,感化着每个人温暖着每个人。她的能干孝顺,是她在我家地位很高,我家人也把我舅家人看的很敬重很重要,用农村土话说,就是把我舅家看的起很。爷爷奶奶一直很喜欢我母亲,也由于母亲会处理合人,使得姥姥家和奶奶家关系十分要好。那时舅家外公去世早,有什么事爷爷总是过去帮衬着。姥姥每次给我们追节,总要给奶奶带上一包糖或点心,这些东西在那时都是很稀罕贵重的。奶奶也会过上一段时间去舅家,看望姥姥,两亲家关系十分融洽。

那时妇女不常出门,爷爷出去经常给村子里人夸母亲能干孝顺勤劳,他烧了高香了。母亲在我家的亲戚中威望更高,虽然太奶奶去世了,可是两个瓜婆依然和我们来往。母亲对爷爷奶奶好,瓜婆也心自在,因为爷爷是瓜婆的亲哥哥呀。老哥哥晚年幸福,老妹妹当然高兴,不用操心。

奶奶的娘家人,我的舅爷妗婆,还有奶奶的侄子侄女侄子媳妇,也很喜欢我母亲,对我母亲评价也很高。每次走亲戚来,都把母亲夸了有夸,说母亲饭做的及时饭味好,对爷爷奶奶好。临走时,拽着母亲说不完,夸不尽。人就是这样,各人离各人亲人近,舅爷家人离奶奶近,妈妈对奶奶好,他们自然高兴,自然尊敬妈妈。

那时村子里,母亲孝顺出了名,人人皆知,威信很高。这期间虽然实行了责任制,可是我娘家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管理的。村子年年各队要评好媳妇,母亲年年都被评上。爷爷奶奶在村里脸上有光,甭提多高兴了。

1983年,我永远难忘。那是对我人生最震撼,让我以后知道怎样做人,孝敬老人光荣的那年。妈妈被评为全村最好的媳妇,要代表全村去我们赵村公社(当时乡镇叫公社)开大会领奖。当我放学后,爷爷告诉我时,我高兴极了。那时奖品是一个手提黑皮子口袋,在当时是很贵重的。妈妈领回来后,我爱不释手。还偷偷提着装书上学去了,在学校里把背布书包的同学羡慕极了。


从此爷爷奶奶也更加高兴了,那时爷爷一出门村子里没远没近的人都夸爷爷好福气,爷爷烧了香。爷爷一听甭提有多高兴了,说我大媳妇(父亲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好极了,总是我家早上第一个起来,晚上睡的最迟的,对我老两个照顾周到,好极了。从此母亲在我们村及周围村庄,和赵村公社名气很大,在亲戚朋友中威望更高了。村里老人闲聊时,经常把母亲树为榜样,教育年青人。母亲领的这个黑皮子口袋,在我家一直保存着,谁都舍不得扔掉。她是母亲孝敬老人优良品德的见证,也是激励我们结婚后孝敬老人的动力。它时刻提醒我们姐弟几个,孝敬老人是美德。

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孝敬老人无怨无悔。1995年夏忙罢,一直勤劳爱干地里活的爷爷,突然间感到不舒服,经医院检查病情不好。父亲母亲十分伤心,尽心尽力给爷爷看。那时我已结婚,大弟刚上大学,二妹小妹小弟都在上高中初中。家里学生多,经济紧张。可是母亲帮着父亲在亲朋中倒借,喂猪买钱,即供学生,又给老人看病。给爷爷做好吃的侍候,让爷爷生命的后期享受幸福。

无奈爷爷的病无法治好,虽然父母费了千辛万苦为爷爷治病,爷爷还是在生病的此年秋忙季节与我们永别了。父母悲痛欲绝,紧管经济相当紧张,还是买猪粜粮想尽办法编钱厚葬了爷爷。父亲的弟弟及我的叔叔从前到后分文无未管,父母的所做所望,令亲戚和家门中人村人很佩服。

爷爷去世后,奶奶患上了慢性病。开始生活还能自理,后来就不能下炕了。从前到后,还是父母亲一手照顾。每次看病时,母亲前一天晚上烙好锅盔,让父亲第二天早上带上,当作干粮。为的是省下钱给奶奶看病,那时大弟大学还未毕业,小弟小妹还在高中。家里还处在紧张之中。

奶奶在炕上躺了一年多,父母侍候吃喝,侍候大小便,洗洗漱漱实在不易。奶奶一生没有女儿,但是母亲象亲女儿一样待候着奶奶。父亲经常对亲朋说,她给爷爷奶奶治病买东西,母亲一直没拖过她的后腿,还给她尽心尽力想办法。

尽管父母精心侍候奶奶,但是1997年正月奶奶还是被无情的病魔夺走了生命。父母照样厚葬了奶奶,叔叔一家还是分文未管。虽然父亲兄弟两个,但是爷爷奶奶看病安葬,一直是父母亲管,天底下象母亲这样大度的人能有几个呀?母亲在孝敬安葬两个老人上,处处吃亏忍让,从未怨言。那时村子弟兄几个为安葬老人摊钱多少,争吵打架的不在少数,都说弟兄们好说,媳妇难说话。母亲能做到这一点,何等的不容易呀,何等的伟大呀!

母亲的这种传统美德,不但从小给我们竖立了好榜样,还让我们后来在订婚事上沾了光。我和妹妹订婚时,对方只要一提起母亲,就会说谁谁的女子没麻达,订,她妈又能行又孝顺她的女子没问题。弟弟订媳妇时,女方说,只要是谁谁的儿子,赶快给,好的很,没啥说的。

(二)为供儿女上学吃苦受累

母亲刚结婚时,还是大集体生产队劳作。我们一家大子人,母亲早起做饭早饭,准时上工,从不缺天数。母亲几个要好朋友背地里悄悄说,你瓜很,你家一大家子人,你少上一天工怕啥。母亲听了笑笑一言不发,只顾干活。和爸爸爷爷共同为家挣工分养家。在生产队干活,母亲从不耍尖溜滑,干活实诚,得到队长的好评。当年生产队把作务棉花分给了一帮妇女,然后几个人一个小组包干制。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和母亲在一个小组。

八十年代初,实行了责任制,那时我家分十二三亩地。那时地全凭人下苦力干,没有机械化。秋夏两忙人又忙又累时间还长,在现在九零后零零后根本想象不到。母亲虽然是个女人,但是和父亲一样干着男人的活,最能吃苦耐劳,用架子车拉土拉粪,担水一样没少过。脏活累活总是和父亲争着干。尤其是担水,要到离我家三四百米的村子公用井绞水担,一连续担十几担,把水瓮担满,大小锅担满,还要蹲上两桶。用我爷爷话说,盆盆罐罐都搁满。由于碰上浇地,还要到离家一里多地的机井去担水。那时别人母亲都是两个人抬水,我要给母亲抬,母亲说妈干活是个急性子,再说咱家娃多人多,妈急着干活还要上地。

那时碾的玉米糁子都是一混混,糁糁和皮皮粘在一起,回家要自己处理。这些活都是妈妈一手干的,头顶一个蓝花手帕。在案上用簸箕簸,用筛子筛,冬天的天气还累得满头大汗。我至今还清晰记得。


那时夏忙从光场开始,割麦拉麦全凭人力。开始爷爷年龄还不太大,还能帮着干点活。后来爷爷年龄慢慢大了,就不下地了。父亲母亲白天割一天麦,晚上熬夜拉麦。记得有个晚上,一块麦子白天没割完。那晚父亲不知什么有事不能去,母亲提着镰刀拉上架子车,拉我和弟弟去地里割麦。到了地让我和弟弟睡在架子车上,她在月光下一个人割麦。我们不知睡了多久醒来后,发现我们身上盖着母亲的衣服,那块麦子母亲也割完了。母亲看见我们醒了说,我给咱在捎上一架子车麦咱回家。当时我们太小,母亲一路拉着一车麦,我们跟在后面走,也感觉不到母亲的辛苦。后来慢慢长大了,想起了当年的那晚,心酸极了。

麦子拉到场上,打麦扬麦摊场摞麦垛晒麦,母亲和父亲一样都是主演,从未因自己是女人少干一样子。打麦时母亲总是一个人干几样子活,来回跑着看那儿活紧了攒下了,正应了农民那句:扔下杈把弄扫帚,样样精通在行。母亲干活有眼色有门道,会安排活路。父亲扬麦时,母亲用扫帚扫麦上的糠糠干的特别好。父亲一木锨一木锨往上扬,错落有致落在场地上,母亲弯腰用扫帚均匀的来回扫动,使麦子和糠糠分清。这个工作不是心灵手巧妇女是干不成的。

摊场起场摞麦垛母亲更是不落后别人,摞麦垛时母亲总是在上面摞,她摞的麦垛方方正正,瓷实麦垛顶收的好,不钻水。那时一个夏忙下来只少忙十五天,多则二十天。母亲干完地里场里活,回家还要给我们做饭,从来两二误。在我们现在想起,想都不敢想,但我当年目睹了这一切。

那时人们务庄稼方法老土笨重,夏忙罢的玉米地要整整人工锄上两遍。还间断的要拨几次草。后来我们姐弟几个上中学了,下午放学或暑假稍微能帮着干点活。可是母亲总人我们慢点,不要赶他们的样子,我们还小正长身体。记得那时给玉米地上肥料时,总是母亲抡着锄头在前面挖坑,我们撒肥料,父亲在后面埋。

那时秋收也是很累人的,自己掰,自己用架子往回拉,常常一大片子地从早上要忙到天黑了还不得完,有时拉玉米棒拉到晚上九点十点是常有的事,母亲和父亲一直坚持到底。小时我常想,母亲虽然是个女人,而且身体一直很瘦,她劲特别大和男人劲一样大。秋忙比夏忙更忙人,堆了满屋子的玉米棒要及时剥,拴爪爪上架,家里地方又紧张。母亲和父亲几乎天天晚上熬到二三点,总是活一停父亲先去睡。母亲才整理打扫,东西各归原位,一切堆放整齐方才休息。

那时秋天庄稼还比较杂,玉米地套豆子,还种棉花,辣椒,乱七八糟。样样都要从地里收,样样回来都要整修。棉花摘回来要剥要晒,辣椒摘回来要拴串串,豆子要摘要晾晒。这几样活是妇女干的拿手活,这就累了母亲。虽然我们姐弟几个和父亲帮母亲干,但是麻利的母亲一人顶几个人,我们只能干一少部分,大多活还是母亲干的。有一年秋天种了将近三亩棉花,从打杈打尖采摘棉花晾晒,可累了母亲一个人。有些活父亲和我们根本插不上说,务棉花本身就是妇女活。俗话说:农村妇女有三爱,搅团,棉花,苜蓿菜。那一样我好心疼母亲。母亲身体一直很瘦,但是母亲素质很好,风里雨里黑天白天干个不停,从不叫苦叫累。

种小麦时,那时刚兴起手扶拖拉机犁地,车很少,那么大一个村子才有一两台车,急忙轮不上。母亲只好和父亲,亲自撒上麦种自己用锄头盘地种麦。有时正种地天下雨,身上披着塑料纸继续干。就是手扶拖拉机犁的地也不好弄,犁了一地大胡基还要人打。那时耕作技术太落后,把农民给累极了。用现代人话说,现在农业机械化,人轻松很,过去种庄稼受的苦现在想都不敢想。真的母亲一个妇女,干着和男人一样的活,我小时候觉得母亲劲大很。现在连想都不敢想,每次想起泪如雨下,无法控制。

那时我们穿的衣服从头到脚都是母亲做的,很少买也买不到多少。母亲在秋夏两忙毕了之后,地里活松了些时。白天上地,晚上在灯下熬夜拿鞋底,缝补衣服。常常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灯下做针线活。每年还要抽空织上几机子布,给我们姐弟长大结婚准备被面床单。入冬之前早早给我们准备好过冬的棉衣棉裤棉鞋。

小时候我们姐弟谁要是半夜感冒发烧,可就苦了母亲。夏天还好说,冬天冒着刺骨的寒风,他和父亲两个背着我们,叫开村里乡医的门。医生给点药,或者打一针。回到家里后,母亲就睡不成觉了。 她不是摸摸头,看烧退了没有。用传统的老方子,湿毛巾敷在额头,来回不停地换着。直到天明,母亲又去给我们做早饭。熬个通宵未眠对于母亲来说是经常的事。小时候总觉得母亲永远不知道累,觉得母亲是天底下最坚强的人。


母亲特别爱干净爱整齐,小时候我们姐弟几个,常常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村里人常夸,维维她妈娃那么多都把娃一个个穿戴得整齐干净,人能干很。小时每晚睡觉前,母亲都要扫炕笤帚把我们衣服土扫一遍,才准我们上炕。当时住的地方又少又小,我们和父母全挤在一个大炕上。我的记忆中母亲一直合衣睡在炕边子,睡个囫囵觉,从未好好睡过觉。房间里箱子柜子,炕头间摞的衣服,总是被母亲收拾得整齐顺眼,没一点零乱的感觉。谁的衣服在那儿放到母亲随手便拿,胸有成竹。

母亲的记性很好,小时把我们姐弟几个生日记得特别准。在那个经济不好的年代,母亲给我们煮一个鸡蛋,做一顿汤汤面,把我们高兴的都想过年。母亲不但把我们生日记着,村里和我同岁,和弟弟妹妹同岁的孩子生日她都记着。当年有好多记不住孩子生日的母亲,都会来问我母亲。如今母亲年近古稀记性还很好,把她的里外十几个孙子孙女生日记得清请楚楚。每当我女儿或儿子过生日时,母亲凌晨五六点就打电话给孩子祝贺!令我十分感动,为儿女操劳了一生,老了还要操孙子辈的心。

母亲一生做事认真,从不大意。很会安排一天的活路,常常说早起一时松活一天。每天早起做饭时,用后锅的热水就把我们换洗的衣服洗好了,不误别的事。家里一切被母亲安排的井井有条,错落有致。亲戚朋友来了总夸母亲会持家,会收拾,能干,把家里管理的好。我们上学期时,从未迟到过一次,也从未耽误过我们一顿饭。我开始上学时,家里连个看时间的闹钟都没有,夏天早上还好说,冬天早上可难为了母亲。一个晚上她要起来几回,到院子看星星看月亮,后来母亲都象天文学家一样,懂得了什么星星大概几点在什么方向,月亮在什么方向,走到房子在个位置。阴天母亲困难就来了,可是她还是想办法解决,从未误过我们上学。后来父亲进县城办事,发现卖闹钟,二话不说买了一个,这才帮了母亲大忙。

我上初中时,要到离家七八里地的学校去上。冬天早上天很黑很早我就要出发,母亲常常要四点起来给我做早饭,说是冬天吃早饭等于穿衣服,一吃人就暖和了。我吃过饭后送我去同村同学家,看着我和同学结伴而行她才放心回家。回家后又给上学的弟弟妹妹做饭,那时小学近弟弟妹妹和我上学时间差距大,不能同时吃饭。傍晚放学,又在村口等我回家。一天要做四五顿饭,天天如此,从未间断。这样一直坚持到我们姐弟几个都上完初中,坚持了有十六七年之久,上高中我们都在离家几十里地住校。

我上高中时在离家二十几里的地方上学,背馍住校。每个星期天上午,母亲发好面。午饭过后就给我烙锅盔准备给学校带。开始我一个人上高中,后来和大弟同时都上了高中,母亲星期天就够忙了,要更早烙馍。母亲在案板上用力揉面,揉好做好馍,在锅里烙。灶膛的火映红了母亲的脸,母亲美丽极了。当时光我一个人上高中吃的锅盔都能垒几堵墙,还有弟弟妹妹。谁能想象出母亲烙了多少含有母爱的锅盔呢?弟弟妹妹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母亲的高兴,也包含着母亲的汗水。十几年坚持着,为儿为女再苦再累也从不言语。

记得我上高中时一个冬天,星期天去学校时天气正常。那时天气预报也不能预知末来几天天气情况,星期一晚上天气突然刮风降温。第二天中午下课时,我刚一出教室。母亲就站在教室外的寒风中,手里提着我的棉袄。我一看见母亲,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母亲看见我高兴的说,赶快到宿舍去把棉袄换上,妈不停回家去,还要急着做饭。说着母亲已向大门外走去,我站在地点双脚象灌满了铅,一步也迈不动,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

我上高中 时还有一次是星期六放学,天从早上开始下到放学也不停,正愁回不成家背不馍吃啥。放学了,母亲又出现在教室外边的雨中,走了二十几里泥路给我送来了雨伞和泥鞋。我又一次流泪了,穿上泥鞋和母亲一同往家走。路泥雨大我都不觉得,只感觉和母亲同走好幸福,好温暖。

母亲多才多艺干什么做什么都做的十分精致漂亮。我上小学时,给我用牛皮纸包的书皮皮,精致漂亮。包得特别细致,一学期下来都完好无损,令我的同学羡慕极了。母亲也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我刚上学时我书上本子上写得名字,令我的老师都夸奖。母亲也有知识,我们上小学时教我们写字,教我们算题。直至如今,还给我小弟弟两个孩子教字,包书写名字。

那时人们都买不起伞,下雨时带草帽披塑料纸上学。母亲把尿素肥料袋子,从一侧剪开,顶部稍做处理象个帽子,在脖子处缝上两个带子,像一个漂亮的雨衣。给我和弟弟一人做了一个,下雨时穿上,把带子一系,即不淋雨,又不怕风吹掉,让同学羡慕极了,老师都夸母亲手巧。

八九十年代为供我们上学,家里每年要喂两槽子猪卖掉给我们添补学费。给猪烫食和食喂猪也大多是母亲的活。往往一大桶猪食,母亲麻利的提到猪圈,把猪食给墙上人翻下去,再提桶倒食。母亲心细和食细发,猪肯吃,不生病。


母亲还喂养一大群下蛋的母鸡,把下的鸡蛋攒下,在街道上卖掉。给我们买笔买本子,给家里买盐买油。后来还编地毯卖钱,反正想尽办法为我们上学凑钱。

每年到了年底,蒸年馍,扫灰,母亲都是背重头,干得最多最好。

大弟上大学时有一个暑假开学,家里学生多,一时凑不够学费。母亲到距我家近十里的一个同学家去借钱,去时人正在地里掰玉米。母亲找到地里,二话不说帮同学先掰玉米,直到下午干完活才说她的来意。同学嫌母亲不早说,母亲说你忙着干活我来了能不帮,还搁误你工夫。后来当母亲拿着同学给的钱返回时天都黑了。为儿为女对母亲来说吃苦受累不算啥,心甘情愿。

最令我难忘的是,我高中毕业的那年冬天,得了重感冒,住在长宁医院。家里面弟弟妹妹上学还要吃饭,幸好外婆家住在长宁街道。母亲只好让外婆 白天照顾我,她晚上照顾我。早上总是天还黑就往回走,晚上天黑了才来。长宁离我家三四里路远,母亲在黑夜的寒风中奔波了十天左右。母亲消瘦坚强的身体总是在儿女需要的时候,更加坚强。


母亲在那个经济不好,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和父亲共同努力,供我们上大学上高中实在不容易。我们家在母亲的操持下,一直井井有条,温暖温馨,也一直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她一个平凡的女性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母亲的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给我们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激励和教育了我们。如今我每当生活遇到困难或干活累时,一想到母亲当年受的罪。我立刻精神大作,信心倍增,觉得在现在这么好的社会条件下,受苦受累都不算个啥。

(三)和睦亲戚

母亲一生厚道,七八十年代,由于我家家大人多,开始是四世同堂,太奶奶去世了,爷爷奶奶和我们还生活了几十年。所以老亲戚特别多,爷爷的两个妹妹,爷爷的姨也很多,这样爷爷表兄妹特别多。还有奶奶的娘家家大人多,那时人们重情重义,把亲戚看的特别重要。隔了几辈都来回走动,所以那时我家亲戚特别多。

每次来客,亲戚都是在我家吃饭,(亲戚和叔叔家共同的,但是婶婶从不待客,只收礼当)母亲在厨房一人忙前忙后,虽然那时生活水平不好,但是母亲尽力为客人做好当时那个年代最好的待客饭食,让客人吃好喝好。后来我们长大了,来客我和弟弟妹妹给母亲也帮忙,烧锅,择菜,端饭。

母亲做饭水平是一流的,饭菜入味合口,亲戚很喜欢吃。每次待客后亲戚临走时,都拽着妈妈的手,说今天辛苦你了,我们爱吃你做的饭,你人又厚道,无事无非。再加上母亲孝顺老人,母亲在我家亲戚中很有威望,亲戚对我母亲都很敬重。

爷爷奶奶有病时,亲戚更是络绎不绝,隔三差五来,平时不走动的亲戚都来了。母亲不厌其烦,远接远送,热情照待。

那时瓜婆家有个表叔,最爱吃母亲做的剥刀面。每次来时,点明要母亲做剥刀面。这位表叔今年正月看望父母时,还提起这件事。对母亲说,大嫂我年青时来光爱吃你做的剥刀面,至今我还记犹新。

母亲的所做所为我们姐弟几个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让我们学会了做事做人。奶奶有病时,有次妗婆和几个表姑来看望。可是那天舅家有事母亲不在家,那时有没有电话。我也长大了,跟母亲学会了做饭。我亲自下厨做了一顿简单的汤面,可是妗婆和姑姑吃的津津有味,说饭好很味也好很。夸的不住嘴,还对奶奶说,她妈能行懂道理,娃跟了她妈了,能行在行。啥人就要个啥娃,她妈好娃都好。

每次母亲走亲戚时,在亲戚家也不闲着。帮着做饭,择菜。去两个我瓜婆家时,每次瓜婆知道母亲要来,就提前拆洗几个被子,专等母亲去时帮着缝。从一进瓜婆家,一直干到回去。瓜婆的左邻右舍,都对瓜婆说,你侄子媳妇咋对你那么好。

岁瓜婆有个外面工作朋友,生个小孩,瓜婆想给缝一身棉衣棉裤,可是瓜爷在外工作,孩子上学,他一个人忙里忙外没时间,给母亲说了一声,母亲连夜缝好送去。

有时,母亲还给瓜婆家的表叔表姑,缝衣服做鞋子,帮瓜婆干地里活。

母亲的这个优良传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每次我跟着爷爷奶奶走亲戚时,也帮着端饭端碗,烧锅择菜,亲戚在夸我懂事勤劳的前提下,免不了又对母亲赞美一通。记得小时我去瓜婆家时,帮忙干这干那。瓜婆经常骂她女儿,和我同岁的姑姑懒。说你看人家维维,来咱家走亲戚都不闲,你个大懒惰,咋不学娃的样样。


我的两个瓜婆晚年患病期间,母亲和父亲在医院看望照顾,回家养病期间隔几天就要去看望照顾,侍候吃喝,洗洗漱漱。一直到两个瓜婆去世。自始至终,从未说过一句怨言。母亲的这种美德得到瓜婆家门中人和村子人的高度评价。人们时常在瓜婆跟前说:象你侄媳妇对您这样好少见很,你真有福气。当时岁瓜婆患病时,我的爷爷奶奶还在世,我的弟弟妹妹还在上学,家里一大摊活,母亲是硬挤时间来回奔腾着忙这个忙那个,何等的不容易。多亏母亲是个会料理活麻利快活的人,也是母亲一个善良忠厚的心在给他动力。

舅爷家的舅爷妗婆,对母亲更是评论很高,舅爷教了一辈子书,妗婆是个能行精干的人。每次来我家看望奶奶,两人就坐在我家烧炕上和干活的母亲说一阵子话,总是说舅爷家的老少都喜欢母亲为人处事,说母亲在他们那个大家族名声好很。临走时妗婆总是拽着母亲的说,把母亲夸个不够。

母亲去舅爷家走亲戚时,舅爷家远接远送,看的很敬重。舅爷和妗婆总是说,你妈来时总夸你,说你对她和你爸孝顺很,说你勤谨能干。至今舅爷都去世了,九十岁高龄的妗婆依然健在,由于喜爱母亲,今年正月和叔叔姑姑来我家看望父亲母亲。闲聊中总是提起母亲当年孝敬爷爷奶奶,一生勤劳干净麻利能行。

母亲和睦亲戚的这个优良传统,从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一直保持从未间断,至今还这样。

前几年我家种的大蒜,母亲总要给没种蒜的亲戚送上一大捆蒜苔,送上大蒜。还给没种地的亲戚送上嫩玉米棒子,玉米糁糁。

如今始终和我家里父亲的老亲戚来往互动,保持联系。

母亲的优良传统也教育了我们,在大妹身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这几年娘家弟弟在外工作,父母年龄大了不再种蒜了。塬下的妹妹每年种一分多蒜,专门供我们姐弟几个吃蒜台大蒜,图个新鲜。这样不但让我们姐弟之间感情陪增,也让孩子们懂得了亲戚之间的互爱。为孩子们做人做事树立了榜样,这是一场无需言语的生动教育课,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这都是源于我伟大母亲。

(四)和睦家族

我的娘家是个大家族,就是农村人常数的家门中大人多,且血缘关系都非常近。那时没有服务队,红白喜事全凭家门中人自己做饭。母亲总是被管事人安排在重要位置,锅灶上事其它事总离不了母亲。母亲尽心尽力干活,责任心强,人多干活从不偷懒耍嘴,自始至终。也从不说闲话,和人相处总是忍让,从不和人顶嘴。在家门中管事人和老人中名声很好,威望相当高。令我几个爷爷辈的德高望重人夸奖赞扬。记得当时有个特别能行的四爷,每次见了母亲都竖起大拇指。

家门中谁家有事母亲都离不了,大事小事都要叫母亲去。有事家里有点矛盾啥的也把母亲叫去调节。母亲用他的言行在家门中树立了威信,使家门中人对母亲很尊敬很喜爱。家门中的喜事中母亲总是在重要角色,农村人常说的耍人的事。

家门子大人多女孩也就多,姑姑辈很多很多,每个姑姑出嫁时。母亲都要被叫捶被面子捶床单,缝被子。这些事不是一般人干的,主家只请几个心灵手巧命大富大的人,那时农村特别讲究这些老规矩。姑姑们出嫁时,母亲更是光荣的差事。那时人叫戴花,送女客,和新娘坐一个车,先和新娘到男方家。去了以后男方要给红包。下午婚事完毕后回家男方家还要给带礼物,几个大圆馍,一块大肥肉,还有一个酒壶,算是对戴花的谢礼。这些现在不足一提的东西,当时是十分珍贵的。家门中的姑姑基本都是母亲送的,我家里攒的酒壶多得数不清,直今还保留着。

当然娶媳妇时,捶被面子单子缝被子母亲还是少不了。娶亲这天,母亲会被安排照顾媳妇房子的美差。农村人习惯年底结婚,那些人每当腊月底正月初,母亲总是东家叫西家请,忙得不亦乐合。

反正大小事,包括小娃的满月洒,订婚,请女婿这些小事母亲都是主人家非叫的人。那几年我们姐弟几个也慢慢长大了,家里事能帮母亲干了,母亲也能挤出更多时间为人们帮忙。

母亲总是和家族人和睦相处,热心的给大家帮忙操心,谁有困难只要她能帮尽力而为。

母亲在家门中的好名声好威望,至今还保持着,现在更被晚辈的尊敬和爱戴了。

(五)和睦村人

从我记事到现在,母亲从未和村里任何人吵过嘴顶过能,甚至发过脾气。从不给人说事非话,总是用一颗宽厚包容的心与人相处。母亲一生说话言谨慎重是出了名的,她常对我们说话到口边留三分,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说。


母亲一生乐意助人,那几年不是门子人,村子里结婚嫁娶的人家,也经常请母亲去缝被子捶单子。只要人叫,母亲再忙都要把家里活安排好给人帮忙去。上中学时我不理解母亲,还生气嫌母亲给人帮忙,后来成家立业走向社会才懂得了母亲,现在也和母亲一样成了爱给人帮忙的人了。

母亲会算账,会经花布,经布要账行清手脚麻利。那几年村里人经常请母亲去经花布,经布时母亲总是主演。手里五颜六色的花线,在麻利熟练有序的脚步下穿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母亲好像在描绘一幅七彩的金锻,又象是在画一幅锦绣山河的水彩画。不一会儿工夫,五颜六色零乱的花线,被母亲的巧手经成了色彩鲜艳花布了。后来母亲把这个手艺传给了几个比她年青的人,我当时在旁边看母亲经布,也学会了算账,学会了换线。当时觉得经布很好玩,长大后一定让母亲教会我。

村子里谁家生小孩,,母亲也会被叫去给接生婆帮忙的。谁家大人忙,孩子没人管把娃抱来我家,母亲会让我和弟弟妹妹照看。谁家地里活干不及,母亲会让弟弟和我去帮忙的。我们尽管不乐意,但也不反对只听母亲安排。

记得最清的是,东邻家有个太奶奶,和她过一起的大儿子在外工作,没过一起的小儿子家离她太远。大儿子的孙女照顾她,孙女经常在外买小货白天不到家,她一个人在家生活很不容易。母亲经常帮助这个太奶奶干活,到商店捎生活用品,给背柴烧炕,提水缝布衣服,打搅打团给老人端,杂七杂八活多得很,一直坚持了十几年。老人的女儿儿子十分感激母亲。

东邻家有个老头子老伴死了,他和媳妇儿子生活,衣服鞋子破了不敢给自己儿媳妇说。老头子人又干净整齐,经常偷偷拿来让母亲结他缝补,怕儿媳知道给他找事,说他给自己媳妇脸上摸黑。母亲每次都给老头子缝得令他满意,也从未给人说过此事,给老头子和媳妇之问从未惹过事。有一次老头子孙子拿着爷爷的鞋让母亲缝,我看见了说咋不让你妈缝,光给我妈找活。母亲示意我不要说,小孩不懂啥。

村子里谁要是借东西只要有,她会毫不考虑。用老人的话说:要鞋连袜子都给。地里种的菜,辣子蒜,村里谁家没有她经常给。平时吃个搅团更是热闹,给这个端,叫那个吃。吃吃喝喝经常给村里人,从不讲究。那时记得母亲经常让我给东家送这,西家送那。

母亲总是和村人和睦相处着,从未在背后说过别人一句坏话,总是在夸别人的长处。父亲偶尔有时在地里或场里为小事和别人有点矛盾,母亲总是劝父亲忍让。有时父亲过后说母亲,你总是觉得别人有理咱没理。母亲虽是个女人,但却有着男人的肚量。

由于母亲的乐意为人,热情厚道,会说话处事。那时我家里经常很热闹。找母亲借东西的,找母亲说他的家庭纠分的,找母亲剪衣服替鞋印的,要这要那的,经常围一屋子。

如今年进七十的母亲依然这样,现在家里他和父亲两个人生活,每次我去娘家。家里都是闲人一大片,好像当年生产队开大会。做针线活的,哄小孩的,打扑克牌的,闲聊的。母亲总是问吃问喝,端凳子倒茶水招待。把我们姐弟几个孝敬他的礼品,给大家吃。把弟弟给父亲买的好烟给人发。谁要是带个小孩去,比给大人还给吃的多。有时我去了开玩笑说,你把我们给你买的东西,满绐别人吃了。母亲笑着说,人能咱屋了,谁现在还缺吃,图个高兴。只要母亲高兴,我们还在乎啥。

(六)对父亲同学,我们同学热情照待

那时父亲同学很多,经常互相来往。每次父亲同学去时,母亲热情照特,视为贵客。父亲看望同学时,母亲总帮着给拿这拿那,操心周到备至。

父亲几个在外工作同学,母亲经常把地里产的嫩玉米棒子,辣子蒜让父亲送去。有时还拿上玉米糁子,长宁醋。父亲有时去同学家忘了这些,母亲总会提前准备好,叮咛父亲走时带上。父亲同学有病有事,母亲总给父亲提醒操心让父亲去看。

我和弟弟妹妹同学来家里玩,母亲更是热情招待,和自己孩子一样看待。当年我的同学来过我家后,都说母亲人好很,热情的很。

那时我有个同学,爱吃母亲蒸的辣子卷卷馍。每次来时母亲取出蒸的辣子花卷馍,让同学给够的吃。走时再给同学带上几个。

弟弟几个同学当时互相来往走动,有时弟弟忙了,同学有啥事母亲代替弟弟前去应酬。

现在的我也成了当年的母亲,孩子们经常带同学来家吃住,我也把孩子同学和我孩子一样看待,惟恐娃们没吃好喝好。

(七)行善积德

母亲一生心善,爱烧香拜佛。当时经济不好时,门上来要饭要馍的母亲总是给饭,给馍。来村子卖东西的,口渴了要水的,母亲不厌其烦,把电壶端到给人倒。有时过路人车子需要打气什么的,她也尽心尽力。用我们话说,母亲爱管闲事。


村里给爷庙凑钱,给爷庙干活,母亲积极捐钱,还帮着跑前跑后忙活。

她也经常和村里一帮妇女,上爷会,朝山。每次去时都积极捐钱捐物,心善心诚,善始善终。

这几年,母亲老了,对这种事更加虔诚了。每次我去娘家,她就会对我说,我前天和你二妈可上爷会去了,我昨天和你大婶可去爷庙了。只要母亲高兴,她爱干啥就干啥。

(八)母亲做事公平,体谅儿女,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干,唯恐给儿女添麻烦。古稀之年,优良传统习惯一直保持现在,母亲年近七十。爱干活,爱干净,爱早起的习惯一直没变。

如今我们姐弟五人早都成家立业,都是不惑而立之年了。我们的孩子们都大了。大弟小妹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小弟在西安开个门面卖肉,平时我们都上班的上班,干活的干活,各自忙着各自的家庭和孩子,很少陪在母亲身边。母亲总是说,你们各忙各的,各个管好各人的娃,我两人不要你们操心。现在母亲给小弟弟照顾两个娃上学,和父亲还坚持种地,我们谁也劝不下。说是现在种地去过去省时多了,轻松很。

虽然这样说,可是夏忙麦子的晾晒,秋忙玉米的剥收,对两个老人来说也很不容易,也十分忙人的。

母亲总是说,和过去比人现在福大很。她有空给她和父亲做布鞋,给我们姐弟几个的孩子的孩子做鞋,缝棉衣棉裤,针线活没停。总是问这个娃有鞋穿么,问那个娃有棉衣穿么。操心这个娃,操心那个娃。我的几个孩子小时,母亲每年冬天早早就给孩子们缝好棉衣棉裤棉鞋送到我家来,还经常给我做布鞋,我特别喜欢母亲做的布鞋,穿在脚上舒服极了,走路干活方便利索。

母亲做事公平明白,儿女一样看待。不像农村有些人,女儿一结婚就不管了,认为是别人家的人了,一心给儿子过日子。母亲那个儿女有事,只要她能帮上忙,她都尽心尽力。我的孩子小时,母亲经常帮我带孩子,帮我干家务。每次来我家,不是干着就是干那,一刻也不闲。

我结婚后,盖了两次房,那时孩子还小要人管。母亲天天早上来晚上回家,帮我管孩子,帮我做饭,干杂活。

十年前的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那是一个寒冬的早上。六点多时,天还黑的很,冬天早上七点半左右天才大亮。我在炕上哄孩子,听见有人敲门,以为是婆婆问我要什么东西。出去开门的那一刻,我哭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母亲站在门口,脊背后面背着一背笼玉米芯芯 ,背笼的上面还横着放了一大麻袋玉米芯芯。寒风吹着母亲消瘦的身子,母亲笑着说:妈怕你给娃蒸馍没有柴烧知道你地少没有啥烧,给你背些柴。我娘家离我家要十五里路远,冬天的早上又黑又冷,才六点多母亲就到我家了。母亲起的多早呀,路上黑灯瞎火的她咋走的呀。哎,母亲为了女儿不知道冷,不怕黑夜路难走。她一心只知道为了儿女吃苦受累心甘情愿,儿女幸福才是对她的最大安慰。那年的那个冬天早上永远让我难忘,永远定格在我记忆的深处。

母亲一生精干麻利,现在精神不减当年。来街道办事,买什么东西,总是骑上自行车和年青人没两样。这一点令我们姐弟十分高兴,这也是我们的福气。

现在弟弟弟媳孝敬父母,是母亲最大的欣慰。我们过一段时间的探望,或一个电话母亲都很满足都很高兴。她常常叮咛弟弟妹妹把工作干好,把国家的事弄好,她现身体还好,让我们不要操心。母亲一生很明事理,总是为儿女着想,总是说儿女很忙,自己的事尽量自己干,从不给儿女添麻烦。经常叮咛我们干好国家的事,过好自己的日子。她和父亲两人现在还能独立生活,让我们别操心。刚强的母亲老了还是刚强的个性。弟弟接母亲去小住几天,母亲总是要回家,牵挂家里这,牵挂家里那。我叫在我家呆上几天,她也不来,说是在家住惯了,来了不习惯。我们也知道她是找各种借口,一心还是摞不下住了几十年的家,摞不下她干的活。

近几年母亲不但和我家老亲戚一直保持来往,现接触最多来往最频繁的是儿女亲家。母亲和亲家们一直和谐相处以礼相待。前几年我公公在世上,由于我公公比我父亲大,母亲见了总是哥嫂称呼。两个弟弟的丈人家有啥事,母亲总是及时探望,并叮咛弟弟好好孝敬岳父岳母。

母亲的亲家们更是对母亲尊敬,我娘家有个啥事,他们也尽心尽力,周到热情,经常也去我家看望父母,互相问寒问暖。今年父亲有病期间,小妹远在外地,小妹公公婆婆前去探望,公公执意要在医院代替小妹何候父亲。经过我和弟弟再三劝解,他才回家,让我感动激了。

大弟媳妇的娘家叔叔,姑姑,及弟媳的姐姐及兄弟,先后在医院里看望了父亲。小弟的娘家父母及兄弟姐妹,也都先后去医院探望。母亲和亲家们,融洽和谐好像一家子。


近几年,家门中有事,母亲被叫去,再也不让母亲干活了。她被主家叫去,总是在德高望重的位置上坐着,给大家操操心。主家请叫母亲一些礼节问题,一些风俗习惯。母亲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懂礼数的老者了。

村里人也一样,家里给娃订亲的,嫁女的,娶媳妇,等等等等。不懂礼节的,跑来问母亲,母亲一一给叮咛,一一给说道。

母亲操心操了一辈子,现在老了,还爱操心。经常给我们姐弟几个打电话,叮咛这叮咛那,问这个娃,问那个娃。天冷了,让娃穿棉衣,谁今天过生,谁后天可干啥。她都清清楚楚,牢牢记着。母亲的记性从年青到就好,现在老了还是记性好,比一般年青人记性还好。我觉得这是遗传,外婆八十五去世时头脑清醒记性好很。

母亲一生对我们姐弟几个从未骂过,从未说过什么大道理。但是母亲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了榜样,教会了我们做人。我在和母亲共同生活的年代,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包容忍让。学会了勤劳,学会了俭朴过日子。学会了和人相处,学会了孝敬公婆。学会了人生很多道理,母亲的教诲让我们一生受益非浅。

母亲现在儿女孝顺,身体健康,可以说是个有福之人了。用村里人的话说,维维她妈现在幸福很,都是她人善良厚道,年青时孝敬公婆积下的德。看着母亲幸福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我心里很高兴。

现在每当我和弟弟要回家时,或者我和妹妹要去时,母亲总会提前准备好,弟弟爱吃的水水面。妹妹和我爱吃的汤汤面,那个儿女爱吃辣子,那个儿女爱吃蒜,她都清清楚楚。给儿女做饭,她很高兴很乐意,很幸福。那个孙子过生日,她都记得牢牢地,并给孙子们打电话祝贺。

母亲一生为我们负出了很多很多,我们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是海洋,儿女的回报是雨滴。母亲的爱是天空,儿女的回报是一朵云彩。母亲一生不求什么,只求儿女幸福,才是她最大的幸福。

最后我祝愿母亲: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不老松!祝母亲天天平安健康幸福!祝母亲成为百岁老寿星!


从2017年11月29起写,12月13日晚完稿,含泪而作。




作者简介:李维维,武功县长宁镇人,武功作家协会会员。喜爱文学和写作,喜欢在文字中倾诉自己的酸甜苦辣,遨游在文学的殿堂。作品多以乡土气息和亲情为主,曾在《有邰文苑》等网络平台发表。文字是心中的歌,生活是感动的曲,前行路上有文字相伴一生温暖。 




往期作品回顾:

【诗歌】贵妃墓——马嵬的亮点||李维维


【散文】初夏||李维维

【原创文学】浇地||李维维


【原创散文】那一刻,心儿好激动||李维维


【清明专刊】 清明组诗||李维维


年,是相聚的喜悦,又是离别的不舍||李维维


【原创散文】《童真》 || 李维维


【原创诗歌】写给外出打工的丈夫||李维维


【民风民俗】送十六||李维维







公众号:峰阳微网

文学顾问:杨波海   薛光炜

编辑:刘卫红

说明:一、赞赏的30%用于平台发展基金, 70%用于作者稿费,赞赏总金额不足5元(含5元)不予发放,用于平台发展基金,月底结算,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发给作者。学生作品赞赏全额以奖学金形式发给学生。

二、来稿请投邮箱:27949129@qq.com

                                3430913200@qq.com

微信:lwh789555(刘卫红)

手机:13109629555

三、文字标点自己做好核准校对,编辑不再校对,直接刊用。来稿不限地域,可以是文学、书画、摄影(书画、摄影类作品数量不超过10幅)等艺术类作品均可。

四、来稿必须是原创作品,切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五、文章插图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特向原作者致谢!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公众号:峰阳微网


不忘初心,伴你前行

关注方法: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关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