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聊城六旬翁葫芦雕刻堪称一绝 上百人拜师他只收五人

2021-04-19 00:50:26

编者按:李玉成,男,1956年5月出生,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李什村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学习葫芦雕刻技艺,在承师继法的基础上,多年来孜孜以求,以针代笔,以墨为色,并从单一的刀工发展到刀刻与炮烙、镂空、平涂四技兼用。多管齐下,相互渗透,相互为文的综合技法,大大丰富了葫芦雕刻的表现方式和作品的内涵与感染力。

李玉成参加博览会。

李玉成作品。


东昌葫芦雕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自然有一位领军人物,他就是来自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办事处李什村的李玉成。他自幼拜师学艺,潜心钻研,以刀为笔,在葫芦上雕刻如画人生。他大胆革新,自成一家,致力传承,不吝金钱免费传授技艺。


关于东昌葫芦雕刻工艺的来源,在聊城本地有不少传说。据传,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宋代宫廷艺人王和尚,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区。因当地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就地取材,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儿。葫芦雕刻内容以老百姓熟悉的戏文内容为主。


李玉成说,聊城东昌府区地处黄河下游的鲁西平原,适合进行葫芦种植。这里出产的葫芦表面光滑洁净,颜色明亮,质地厚实牢固,适合进行雕刻加工。闫寺李什村便是主要种植地之一,另外还有堂邑、梁水镇等。目前,东昌府区被普遍公认为是全国最大的葫芦种植基地,2014年被命名为中国雕刻葫芦文化艺术之乡。


李玉成自幼受同村艺人李尚贤的熏陶,后拜其为师,潜心学习葫芦雕刻。李玉成听老辈人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葫芦种植及雕刻盛极一时,村里人十有八九都懂得葫芦雕刻,年轻人挑着担子到各大集市上售卖,每次都赚得盆满钵满。,李什村都保有家家种葫芦卖葫芦的传统。


东昌葫芦远销国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两广市场。李玉成呵呵一笑,这里头有个说道,甚至带有玩笑的色彩。当时,村里有个叫李尚才的嫌相亲对象长得太难看,背着一麻袋葫芦离家出走。18年后,,李尚才因没户口被遣返聊城老家,这才知道去了广东。村里人开玩笑说,你把咱聊城葫芦带进了广东市场,不简单。


李玉成说,,差点因此断代。李玉成回忆,,东昌葫芦雕刻被视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时间,种葫芦的也越来越少,年轻人只能选择到生产队干活,多数老艺人停止了创作。


,鲜有人重拾旧业,唯独李玉成重新拿起刻刀再次学习。在师傅李尚贤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李玉成潜心研究,博众家之长,以墨为色,独成一体。近年来,李玉成从雕刻技艺上进行大胆革新,由单一的雕刻发展为烙花、雕刻、镂空等技术共存;从色彩上,由从单一的黑色发展为双色和彩色。


2009年,李玉成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身为传承人意味着要担负起传承的重任。可惜的是,李玉成的三个子女因忙于学业对葫芦雕刻的兴趣并不浓厚,李玉成只能收徒。几年来,慕名拜师的人数多达百人,近至河南,远至甘肃,李玉成只收了五人。


李玉成不吝金钱,免费传授技艺,但有严格的收徒标准。首先得喜欢,想从事这行就得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最重要的一点看人品,是否踏实,品行是否端正,作为艺人,必然力求德艺双馨。李玉成说,想拜师的来了一拨,走了一拨,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传统葫芦雕刻已是夕阳产业?市场上开始出现葫芦雕刻机,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手工雕刻葫芦的市场。李玉成说,他并不排斥机器制作的葫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市场需求。不过,手工雕刻葫芦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具有升值和收藏价值,它属于艺术品,而机器制作的只能称作工艺品,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往期精彩回顾:

口、盖、蒙芯的装配秘笈
保定墩:苹果底儿颜色红
史上最全的鸣虫分类介绍
如何盘出又红又亮的葫芦
挑选好手捻应学会这几点
绾结葫芦:成型很不容易


声明:本公众号内文章(图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