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龚一:其实古琴是最容易学的

2023-05-25 17:04:50

古琴里有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    

古琴艺术是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的,可以说是了解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佐证。

 

南都:古琴是一门历史相当悠久的艺术,有别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古琴艺术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龚一:古琴艺术之所以能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它的必然性。众多民族乐器有一个共性,都有着悠久历史。但古琴还有它独特的地方,就是它的内容——一是自唐以来保存着三千首曲谱,这是别的乐器所没有的;二是它的音乐内涵更符合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准则。

 

古琴艺术是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的,可以说是了解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佐证——这个意义极其重大。古琴大约有一百五十部谱集,一本谱集中少则一首,多则两百多首,加起来有三千首。《碣石·调幽兰》是至今存见最早的一首琴曲,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是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把玩着古琴。从孔子时代起,伯牙、师旷、汉代的司马相如、蔡文姬、唐代的白居易、宋的苏东坡、欧阳修、元的耶律楚材、到明清的严天池、徐青山,到传奇文学中《红楼梦》、《西厢记》,一直到金庸的武侠小说,几乎都会涉及到古琴。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就是一个好例子,可以看到古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所占的位置。


我没有讨论流派的欲望


我是音乐派。音乐派是我自己命名的,我走的是音乐的路。


南都:古琴艺术有三千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有各种流派之分。你如何看待各流派间的交往?

 

龚一:中国古琴派别以地名为主命名,广州的叫岭南派,扬州叫广陵派,常熟有一座山叫虞山,故名虞山派,浙江是浙派。现在社会发生变化,交通便捷,信息极其流畅,你买一张唱片,马上听到某某的演奏,鼠标一点,你就能看到别人的演奏,那你就跟着学吧,一句一句地学。说不定学生是在广州,唱片的主人是在上海,学生来往于两地交流学习已成常事。所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派别在融化,所以再说什么什么派,似乎无多少意义。

 

相反,鉴于目前情况,前辈琴家相继故世,健在的老一辈琴家也都已花甲古稀,我们倒应该抓紧时机,实实在在地总结各琴派派别的特点及有关的史实掌故。趁着人还在,还能演奏,资料还能找得到。这是要习惯坐冷板凳,翻资料,访琴人,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地做下去。


从传承文化遗产,要传承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所以我对流派的定义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区分派别的。譬如你我两人讲一样标准的普通话,你在广州讲,我在上海讲,你叫广州派,我叫上海派,这种分派的方法还有什么意义呢?

 

南都:是不是说根据地域划分的派别,在传承上存在弊端?

 

龚一:我说过这是历史形成的,是封建社会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形成的。现在文化主管部门有传承人名额,这是国家对古琴艺术的重视,但主管部门不一定懂古琴,在操作掌握上有难度。比如,它给某个城市几个古琴传承人的名额,听说某某会弹古琴,就叫他们拿报表来填写,岂知此人仅仅是玩玩的,这样就会可能出现难以掌控的局面,甚至产生琴人间的矛盾。

 

南都:有古琴史撰写者把你划分为广陵派传人,也有人说你是梅庵派的传人,你怎么看待此问题?

 

龚一:我没有讨论这问题的欲望,我跟过12位老师学。广陵派的人把我划到广陵派,梅庵派的人把我划到梅庵派,说明我很受欢迎啊(笑)!其实,我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时曾随吴振平、郭同莆老师学习。学校里更多的是随张子谦老师学习,也由学校派往沈草农老师家里上了一年的课。后来顾梅羹来上海”游教”,我又跟顾老师学习。寒假期间我又背着录音机到南通跟徐立孙老师学习。在大学里较长时间是随刘景韶老师学习,还学修琴鉴赏琴。早先我在南京时也是夏一峰、刘少椿、王生香、赵云青先生的学生,梅庵派老师教我时间蛮长的。这些老师中有五六个派别,你说我是哪个派?

 

南都:那根据你自身风格定义的话,归哪个派?

 

龚一:音乐派。音乐派是我自己命名的,我走的是音乐的路。有本书叫《存见古琴曲谱辑栏》,里面三千首曲谱,几乎每一首谱子都有内容提示,告诉你怎么弹这首曲子。唐代著名琴家薛易简说过”声韵皆有所主”,曲子都有它表现的主题及内容。这就是音乐,是用音乐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可见古人也是音乐派。


古代文人都学古琴是有原因的      


现在学古琴的人多,除了崇尚文化,附庸风雅也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古琴比较容易学。

 

南都:你当初为什么会学古琴?

 

龚一:我学琴的过程会让你们失望。我读初中时,在一次听音乐会的演出中,有一个节目是三个古琴齐奏,整齐划一,我觉得很新鲜。那位张正吟老师跟我说古琴不好学,学其他的吧,然后扬琴、琵琶、古筝,我都学了,学了以后老师觉得我不错,就教了古琴。1957年,我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中部学制是四年,后大学部学制是五年,九年才毕业。平淡无奇,是吧?

 

南都:很多人从别的乐器转到古琴艺术上,会觉得特别难,你呢?

 

龚一:在笛子、二胡、琵琶、古筝、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当中,古琴是最容易学的。很多人说古琴难学,其实古代大多文人都在学,一定具有比较容易学的因素。我的智商平庸,如果很难的话,老早就不学了,也绝对学不好。朱元璋的儿子写了一篇文章,”贩夫走卒白丁娼夷”都在学,”世风日下,贵物贱用”,那么高雅的音乐普遍到这个程度,他表达极其不满,但应该从中看另一面:大众化到了何等程度!古代诗词格赋画里面,古琴常常可见。这两点说明当时很多人在学古琴,除了它本身内在的涵义外,还有就是它本身容易学。现在有很多人在学(古琴),崇尚文化是一个原因,附庸风雅也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琴比较好学。

 

南都:你有收藏古琴吗?

 

龚一:有。我那个年代琴不值钱,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把了。,古琴几乎被销毁,作为”四旧”要被销掉,琴有的被摔坏,有弃之不顾,几块钱,几十块,几百块就可以买得到。几十年下来,我收藏了几张宋、元、明、清年代流传下来的古琴。

 

南都:能介绍一下你收藏的琴吗?

 

龚一:有一琴叫”蕤宾铁”。此琴原为元代杭州玛瑙寺方丈芳洲法师所蓄,芳洲法师有两把琴,一把叫做”石上枯”,一把叫”蕤宾铁”。蕤宾是古代黄钟大吕十二音律中的一个,后来他把这两把琴送给一个姓朱的学生,西湖地方志上还记载着”过往西湖至上”“无不往访之”等字句。,鲜有人问津,我花了两百块买下,当时是很贵的价格。”正吟”琴是我启蒙恩师南京张正吟先生传予我的,张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琴原为宋女词人李清照遗物。”

 

南都:古琴本身就是一件文物,我们如何鉴别好坏?

 

龚一:音色、年代、木质、用料、做工、传承、断纹、铭刻、款式的好坏都是鉴别的标准……你问得很专业。古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乐器本身,因为它已不仅仅限于乐器了,它是乐器但也是一件文物、古玩、古物。我是个演奏者,因此首先着眼的是声音。第二才是工艺制作还有历史传承,还有题跋,琴的内腔里面都有一些题跋文字记载,这些记载如果真实的话,是很有价值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新认识


整个历史都是这样演变过来,有些东西是可以保留的,是可以放在博物馆展示历史的状态。


南都:听说你的学生最多?

 

龚一:没统计过。几所音乐院校青年古琴老师中有多位是我的学生,有不少地方上的古琴代表人物中很多也是我的学生。近来我因年岁、身体因素,已基本不收学生了。我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也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道德的体现,是师生之间深厚感情的表现,但也要看人的。何况这句终究是以前的话,不要当真,尤其是当下社会。

 

南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人认为创新会破坏传统,古琴艺术会面临这个问题吗?你怎么看待创新?

 

龚一:艺术是在发展的,”传统是条河流”,整个历史都是这样演变过来的,有些东西是可以保留的,是可以放在博物馆展示历史的状态的。

 

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以为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保留,要严格,就是要”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否则看不到原生态,也就无从研究。二是在遗产的根基上,要往前发展,有可能是”破坏”,但破坏的正是应该”破坏”的,这是古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动了一步就这么快就给它下定义,似乎没有必要。再说古琴的发展,六十年过去极其缓慢,已经影响了古琴本身的”健康”了。

 

南都:你是怎么推广古琴艺术的?

 

龚一:我自以为是在寻求真正的传统。我在学习陈康士、薛易简等历史上古人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古琴家怎样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与原则的规律。我在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中用两条腿走路,学习了很多古曲,也弹一些新琴曲。当然也遭到一些琴家的非议……但我认为我是去芜存菁、遵循古人对传统的继承。因为每一首古曲在它的产生年代都是创作,有人议论这那像古琴,但春秋时代的古琴短短六七十厘米,左手不上琴,现在一百二十四五厘米了,左手也弹,照说这样就不叫古琴了?若以《平沙落雁》为标准,《广陵散》不叫古琴,怎么能够杀气腾腾呢?《古琴演奏法》第44页写着”轻重疾徐,抑扬顿挫”这句话,这是老前辈查阜西说的,如果平平淡淡直线条演奏,这音乐是不感人的。所以说任何东西都是发展的,在古琴上有充分的体现。

采写: 南都记者 陈晓勤 

实习生 陈朝丽


公告:图文转自南方报业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现仅作资源共享,以便大家学习。若不便传播,请联系教务处删除,十分感谢。


琴茶预约

【武昌教学点

 15717155542

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领秀城3栋1802室   

汉口教学点

15202756095

武汉市江汉区建设大道同成广场A栋2单元804室

【汉阳教学点】

15871718419

武汉市汉阳区广电兰亭时代13栋201室

荆州教学点

18772607419

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恒生国际15栋419室

西江琴茶(教务安排)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