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华县风俗之“看麦罢”“送锅盔”

2021-02-26 19:12:13

 古郑风情着重百姓身边的事,探索华州人文历史,反映打工者心声。便民信息。

(本号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请点击上面 看劲爆视频!



华县风俗之“看麦罢”“送锅盔”


  在华县农村,每年麦收之后,有外公外婆给外孙送锅盔的风俗习惯。

  麦子刚刚收完,田野里到处都是裸露的麦茬,麦场上扬起的麦糠皮被风裹挟着到处乱飞,而乡村小路上,就有了挑着花格子包袱的赶路人。不用问,肯定是到女儿家去给外孙送锅盔馍的。和过年时舅舅给外甥送灯笼一样,送锅盔也要从一岁一直送到十二岁。

  其实,要说“送锅盔”,得先说“看忙罢”,就是出嫁的女子每年麦收结束了,就要提上包着糖馅儿的馍回娘家看望父母。她们把包着糖馅儿的馍叫糖包子,一般都做成寿桃形的,表示要父母健康长寿,也是一种风俗。一般是女子先给父母“看忙罢”了,外爷才会去给外孙送锅盔。只是当地人不叫“看忙罢”,他们把“罢”字念成“怕”音,更没有人给这种风俗以书面的称谓。这里写成“罢”字,是笔者根据这种风俗例行的时日特点望音生义。也可能是天长日久人们把“罢”字念转音了,但没有考究,不便妄言。

  既是风俗,便有了时日的约定。于是,在农历五月的乡村小路上,你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太阳火辣辣地照着,路边的石头、树枝、麦茬地,到处都泛着刺目的亮光。五十开外的老汉,头戴一顶麦秸秆编的草帽,穿着一身不一定很新但绝对洗得干净的布衫,他微微地驼着背,肩上扛一根扁担,扁担的后半截上挑着蓝花格布包袱,里面裹着圆圆的大锅盔馍,就像锅盖一般扣在老农的背上。他一只手搭在扁担的前半截上,另一只手捏着敞开的衣襟角儿,不时地扇几下凉风,黝黑、平静的脸上掩饰不住开心和喜悦。阳光把他肩挑锅盔的影子投在地上,并随着他的脚步一前一后地跃动,像正在演出的皮影。
 对于送锅盔这种风俗的来历,虽无从考究,但可以肯定,其由来应该与过去人们缺吃少穿有关。这一点可以从送锅盔的时间,特别是锅盔的形状、锅盔送到女儿家后分送给亲友等事实就可以看出。从时间上看,送锅盔是在麦收之后,这说明送给外孙子的锅盔馍应该是新麦磨的面做的。过去的农村,家里一年的口粮一般都接不上新麦,甚至不少人家等不到过年,人称“青黄不接”。所以,用新麦面烙锅盔送外孙子,一是对丰收的庆贺和分享;二是让亲人们知道日子过得还顺当,至少不愁吃。如今的农家哪一户没有余粮,但人们还是年复一年地沿袭着悠久的习俗。从锅盔的形状来看,讲究烙得越厚越大越好,一般有一拃厚、锅盖那么大,而且是圆圆的整个儿送过去。不切不分显然是取团圆美满之意,越大越厚则越能寄予娘家对女儿、外孙的亲和爱,同时也有担心孙儿饿着的意思。不过,要把又厚又大的锅盔烙熟,而且不焦不烂、酥香可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得有点技术,比如要用酵面、用文火、面要软硬适度,在锅里烙的时候要把握好时机翻动等等。所以,每到送锅盔的时节,村里那几个烙锅盔的能婆婆巧媳妇就特别红火,今天这家请,明天那家叫,忙得不亦乐乎。

  锅盔送到女儿家了,女儿连忙给送锅盔的父亲倒茶、做饭吃,之后就忙活着切锅盔了。站在旁边的孩子们早就等不及了,他们不停地嚷嚷着要吃。女儿手上用力切着,嘴上则呵斥着孩子们不要急,离远点,当心刀伤着。而外公呢,坐在桌边看着孙儿们猴急的样子,开心极了。待到女儿把切成块的锅盔送给亲戚邻里时,则迎来一张张欢欣的笑脸,一声声感谢的话语。

  然而,在过去缺粮少吃的年代,既大又厚的锅盔馍并不是家家都烙得出来的,更不是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烙的。锅盔最早应该是一种平日里不常做的稀罕食物,所以在最初,女儿家把娘家送来的锅盔切分给亲戚、邻里,是让大家尝新鲜、享美味,加深感情、和睦亲邻的意思。而今,吃穿不愁,温饱无忧。在乡村人家,从烙锅盔、送锅盔到切锅盔、分锅盔,哪一个场景不是充满了融融的亲情和爱心?哪一张笑脸上不是洋溢着快乐与和谐?


 如今家乡送锅盔的习俗依然沿袭着,不过,乡村小路上已经很少再见到用扁担挑着花布包袱送锅盔的情景了。乡村小路都硬化了、平坦了,即便是两三里的路程,人们也很少步行,没有摩托车的,也会骑上自行车去送锅盔。不知是村子里会烙锅盔的人少了,还是人们嫌麻烦,反正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是买现成的。但是,不管送锅盔、烙锅盔的形式怎么变,其中所包含的浓浓亲情和对丰收喜悦的分享是永远不变的。 



若想了解更多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古郑风情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却在微信中每天学习,自我成长,想要获取更多优质微信内容,请你..........!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进消息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创  

编   辑  转  载:古郑风情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