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一个葫芦记载一段历史,一座城市传承一种文化

2020-11-13 19:49:44

  探访另一个乾坤



“我只是两百分之一,渴望成为千万分之一”


 最早的葫芦是随着丝绸之路进入内陆地区,据史料记载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兰州刻葫芦的手艺。从晚清至今,兰州雕刻葫芦历经百年的流传。提及雕刻葫芦,兰州人自然而然会想到“王氏家族”、“陈氏家族”、“阮氏家族”。



阮氏家族的起源



“我的太爷爷阮光宇老先生是在1936年为了生计学习这门手艺,传到我已经第四代了。我外公是甘肃省的第一位国家级的艺术大师,也是亚太地区西北五省的一位手工艺大师。“
 
这个现年20多岁的女孩就是阮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谈起家族中颇有名望的太爷爷,她一脸骄傲。“太爷爷曾说过,葫芦代表着一种吉祥,也承载着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

阮熙越,200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工作,其葫芦雕刻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在非遗陈列馆的工作让我更加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自身作为非遗文化的传人,我感到骄傲同时感到压力。”




举步维艰的发展

“目前兰州地区包括临夏地区,从事刻葫芦艺术的艺人不过200余人,作为省级的非遗文化刻葫芦即将面临着消失的境地。”阮熙越对于现在刻葫芦的发展十分担忧,愿意从事这项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后继无人是最大的难题。
 
“刻葫芦发展十分艰难的首要原因还是因为收效不高,雕刻葫芦不仅伤眼睛更伤颈椎,而精心雕刻的葫芦有时连一百块都卖不到,甚至不过二三十块钱。”
 
“其次,刻葫芦的渠道不通畅。身为兰州人,很多人不知道不了解这项文化,而手艺人只能在旅游景区将刻葫芦当做纪念品售卖,渠道不打开,没有销售的途径,也就没有了创作的动力。”
 
“产业化生产与手工制作之间的矛盾也造就了现在刻葫芦的艰难。作为非遗项目,我们坚持的是手工制作,产业化和大规模生产也就意味着背离了非遗文化的本质。”
 



适时应务的创新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刻葫芦,阮熙越讲到,除了恪守传统工艺,刻葫芦的题材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
 
“题材的改变从我妈妈那一代就开始出现了分化,但这些终归还是一些传统题材。到了我们这一代,出现在葫芦上的题材就更加丰富了,弟弟喜欢动漫、游戏,所以他会雕刻些动漫人物或者魔兽世界,而我则是将外国诗歌、文人雕刻在葫芦上。可以说是在迎合时代的发展,也可以说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创新。”
 
“形式的改变增加了实用性,精美而不实用让很多人提出疑问,买回去干嘛呢?所以,在我妈妈的尝试下,葫芦变成了打火机、储物罐、茶叶罐,再将传统的雕刻艺术运用在上面,既美观可收藏也有了实际的用途。”
 


满怀希冀的展望

阮熙越虽然担心刻葫芦艺术后继无人,但乐观向上的她依旧相信,只要再努力一点,刻葫芦艺术就可以发展的更好一点。“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兰州文化的传承,让艺人们在解决温饱基础下进行创作,同时我们的家族也在尽自己的一份力。”
 
“从自身而言,我的母亲就走进了高校去宣传刻葫芦艺术,进行艺术指导和普及,组织高校学生以及下岗女工去学习和传承这项艺术。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能有更多的高校艺术生能深入了解刻葫芦艺术,走进非遗课堂,发下刻葫芦技艺的乐趣。”
 
“从家族传承来看,我不确定阮氏会不会有第五代。我们家学习刻葫芦从来不会去勉强孩子,我也一样。如果未来我的孩子能在耳濡目染下爱上这项艺术,我会去培养他,如果实在没有天分,我也不会去勉强。”
 


兰州刻葫芦艺术,在他们手上发光
但他们也会老去,也将会力不从心



文化的继承从来不流行个人英雄主义
我们需要你们,更多人的关注

兰州保利新文化运动就此启幕
为传承而来,为文化而来





在选拔赛里寻找继承兰州文化的少年
在夏令营开设非遗课堂让兰州人了解兰州文化
筑梦课堂将兰州文化带进山区
让狂欢节赋予文化更新潮的形式
新文化运动
引领一场让兰州人爱上兰州文化的运动。



第八届保利和乐中国艺术节兰州赛区
选拔赛正式开启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报名页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