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17日,《光明日报》第四版“文化新闻”栏目,《光明网》“光明文化”栏目,刊发《讲好葫芦的故事》文章,报导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扈鲁教授。
讲好葫芦的故事
访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扈鲁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特派记者 叶辉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孔子故里的曲阜师范大学,探访一位十年如一日痴迷于葫芦文化,倾尽心力弘扬葫芦文化的学者——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扈鲁。
“葫芦蕴含着丰厚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谈到葫芦,扈鲁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被赋予了平安吉祥、美好和谐的寓意,成为重要的吉祥图式。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葫芦也备受喜爱,同样有着广泛的文化传承。
谈起葫芦文化的研究实践,扈鲁认为,应注重围绕“一脉两端”整体推进。“一脉”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脉,“两端”即“向上提升”“向下深挖”。“向上提升”就是向世界讲述中华葫芦文化故事;“向下深挖”就是要扎根“民间”“民俗”“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神话传说、文学艺术、饮食医药、节庆民俗等不同领域,推动葫芦文化通俗化、大众化。
扈鲁深入研究葫芦文化,还启动了《葫芦文化丛书》八大地域卷的编纂工作。在扈鲁看来,在中华文化中,有“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的身心和泰思想,“君子和而不同”的人际和善思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世界和平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顺思想。葫芦外型柔和圆润,上下球体浑然天成,具有鲜明的和谐意象,与人们祈求福禄祥和、追求生命和谐圆满的美好愿望相契合。他表示,应在继承传统和谐思想基础上,努力讲好中国葫芦故事,使葫芦这一中华民族和谐吉祥图腾文化符号,在世界葫芦文化大观园中绽放异彩。
2007年创办葫芦画社,2010年创办葫芦文化博物馆,2012年与两个地市联合成立葫芦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创办国际葫芦文化学会……扈鲁表示,要将葫芦文化研究作为毕生事业与追求,为葫芦塑像,为葫芦讴歌,为葫芦立传。
人物连接
![]()
扈鲁,本名扈庆学,出生在沂蒙山区“葫芦崖”脚下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因古代曾称葫芦为扈鲁,遂以此为笔名,寓意扈姓鲁人。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美术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葫芦画社社长,当代“葫芦画派”创始人,著名画家,葫芦文化研究著名学者。
扈鲁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国画家》《民俗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和画作一百余篇(幅),出版专著《扈鲁画语》《写意葫芦》两部;主持完成“葫芦题材花鸟画及其民俗文化意义阐释”“葫芦民俗及葫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拉祜族葫芦文化研究”等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4项,其葫芦文化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艺术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光明日报》《羲之书画报》、、日本《全日本爱瓢会会报》等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葫芦画作作品被国内外众多博物馆、画廊、学术研究机构和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