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微访谈 | 《区县直通车》 专访葫芦庐主、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赵伟

2022-06-01 18:34:21

2016年底、2017年初,葫芦庐被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作为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庐传承至今已经发展到第五代。如今,有多少民间传统艺术正在逐渐流失掉?那些曾经的美好事物,就在当下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被人们逐渐遗忘了。可是,还是有人在坚持着,是那些承袭了代代相传的独特技艺的传统艺术家们。他们还在努力延续着这些宝贵的技艺,毕竟这是祖祖辈辈留传下来,不是轻易就能够舍弃掉的一份感情。

2017年1月14日,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赵伟做客了农村广播直播间,聊聊内涵丰富的葫芦文化。以下为本次节目访谈实录: 


主持人:倾听古老故事、触摸真实情感、领略自然风景、感受淳朴民风。欢迎大家收听《区县直通车》,我是灏桢。今天节目,我们邀请到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国际民间艺术家——赵伟。赵老师您好!

赵伟: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赵伟。

主持人:赵老师,作为葫芦庐主,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跟我们听众朋友分享?

赵伟:嗯,是的。就在2016年底、2017年初,经过申请、推荐、公示,葫芦庐最终被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

主持人:赵老师,我看了一下这份被认定商标名单,咱们葫芦庐应该是在纯手工艺制作门类里唯一一个入选的商标吧?

赵伟:是的。其实从几年前,我就已经能够申请了,但是我就一直没有申。但是到现在来讲,随着葫芦庐这个品牌越做越大,而且会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有所延伸,我就觉得必须得成为著名商标。所以说,这几年我们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申请著名商标需要有一定的流程,我们按照宝坻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商标科的要求,积极地准备材料。而且这里面需要很多的技术指数,比如说广告费、参加了多少次活动,还有在全国的影响力等等。因为著名商标的含金量是很高的,所以在认证的过程中我们是一直做好准备的。

主持人:那被认定为著名商标之后,对咱们葫芦庐有哪些积极影响呢?

赵伟:肯定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因为著名商标和普通商标是不一样的,成为著名商标以后,从包装设计到文化创意思路都有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我更希望葫芦庐它是一个品牌。而且被认定为著名商标之后对葫芦庐这个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实现品牌持续增值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我们也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百姓熟知葫芦庐,葫芦庐能够享有更好的市场声誉。

主持人:那下一步,赵老师,咱葫芦庐就奔着驰名商标走吧。

赵伟:好,谢谢!  

主持人:赵老师,葫芦庐是在太爷那一辈就有的吗?咱们《区县直通车》主要挖掘的就是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您也给咱们听众朋友梳理一下属于咱们葫芦庐的传承脉络好吗?

赵伟: 葫芦庐起源于1896年,清光绪年间,创始人是我太爷赵锡荣。到现在有121年的历史了。我们家是在河北省的文安县,当时我太爷手就特别巧,他的本职工作是个泥瓦匠,在当地特别有名。然后我老太太嫁给我太爷的时候,带过来的嫁妆里有一个葫芦,我太爷看着特别好,他就开始去学习制作葫芦。当时在民间制作葫芦最好的是在徐水,太爷就去徐水学。然后他又知道当时在北京故宫种这种官模子葫芦,他又去故宫里学。基于这两块儿,太爷创立的葫芦庐。这是第一代。第二代是我二爷,叫赵广玺。第三代传人是我的父亲,叫赵学义。他当时无论是从烙画,还是制作葫芦,在天津市都是数得上的。他发明了烙画工具,烙画机和烙画笔。在1995年的时候,国内第一台烙画机是他做出来的。当时父亲申请了10余项专利,还出口到美国、日本、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等于从我父亲这儿主要就是把烙画工具做了一个延伸,出了一百多种笔头,我和老爷子一块儿研究的。然后我是第四代,我这代主要一个是网络这块儿,现在所有葫芦工艺技法葫芦庐都有专门的文字和图片、视频资料,并制作成了一个数据库。我还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葫芦网站,做了一个烙画工具的网站,成立了中国首家葫芦收藏博物馆。在技法方面,我们有两项世界记录:一项是世界上掌握葫芦制作技艺最多,共计51项;另外一项是收藏葫芦最多,总共有22000多件。这些都是我这一代和第五代共同完成的。


主持人:第五代传人特别有意思,前四代还都是家传,到第五代已经发展成为总共有四十多位传人了。这四十多位中,只有一位是家传,也就是您女儿赵珈莹。那其余的四十几位都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机缘下成为第五代传人的呢? 

赵伟:在第五代这儿,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葫芦庐的葫芦制作技艺,而且有更多人能够掌握。通过我们的传承,使葫芦庐真正能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应该说,非遗项目一般都是家传,那么到我这儿,我有外传。我就觉得要想将葫芦庐传承下去,就得让更多的人来做这项工作。这四十几位外传的徒弟,基本上都是主动找我来的。比如说我有一位患有耳障的徒弟,这个孩子从初中开始就跟我学做葫芦,一直到上大学,现在烙画烙得非常好。

主持人:那学艺的时候怎么交流啊?

赵伟:每个星期,我都会抽出来半天的时间,专门教他。我们俩得靠拿笔写,用文字交流。所以这个是比较费时间的。不如你要直接讲会讲得很快,要是写就会非常费时间了。到现在,交流笔记都得有好几本了,我觉得这也是一笔财富,属于我们爷俩的一种独特交流。我还跟孩子父亲说,一定把交流那本儿留好了,回头我收藏起来。

主持人:其实这也是让他掌握了一项生存手艺。赵老师,我们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包括我们做节目的初衷,就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怎么能够让这些非遗民间艺术做大做强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这些年轻人的加入。只有他们的热情融入,才不至于让传统技艺在老一辈手艺人的坚守下还会有濒临消失的危机。

赵伟:是的,我们现在在宝坻建了葫芦小镇。通过葫芦小镇,让更多的百姓或者游客到那儿去体验种植葫芦、制作葫芦。把葫芦和自然教育相结合,让孩子从书本走出来,转为走进农村,到我们的葫芦小镇来。从撒下一粒籽开始,然后浇水、掐尖……直到最后葫芦结果,摘下晾晒,再到后期制作,让孩子明白原来葫芦是这么种出来的。这样才能让孩子喜好这个东西。因为你想这葫芦是他种出来的,他肯定投入的情感就不一样。而且我们现在还安装了摄像头,手机可以随时看。比如说哪个葫芦是你种的,你在家里就可以看。然后周六日有时间,孩子还可以带着父母开车过来浇水来。而且我们现在还积极和学校合作,让学生们一人认养一盆盆栽葫芦搁在学校里养着。而且学校现在也都有要求要搞绿化,这种和咱们的初衷契合了。总之就想做点和以前不一样的,让更多的创意深入年轻人的心中,只有他们真正发自内心喜欢了,才能把传承继续下去。

主持人:刚才咱们谈到第五代人的传承,这里边只有一位是家传,就是女儿赵珈莹。赵老师,想不想知道在学习葫芦制作技艺的过程中,女儿是被动的,还是比较主动的?

赵伟:这个我们爷俩还真没聊过。

主持人:那我们一起来听听女儿的心声。

赵伟:好,谢谢!

(赵珈莹:我是葫芦庐葫芦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赵迦莹。我现在主要就是在我父亲这边葫芦庐做葫芦制作的相关工作。我从小其实受父亲的影响很大,他是一个对葫芦特别喜欢甚至说是痴迷的一个人。现在可能很多年轻人对这种传统的文化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或者是有一定兴趣但是了解得不深,也是没有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去认识它,所以我觉得我能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是很幸运的。父亲教会我的东西有很多,不仅仅是对葫芦制作的各种技艺,他还教会了我比如说对某一种东西你如果喜欢它,痴迷它,就一定要做到最好、最精。就要特别的努力去做这件事情。我现在对葫芦庐主要还是传承,再加上创新。创新就是把这些古典的、传统的技艺和现在高科技的、新兴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比如说传统的,我们知道比较多的是烙画、彩绘这些,现在我们加上了一些新出来的3D打印,我们把3D打印和葫芦结合起来。我们都知道葫芦是中国比较传统的,我们可以和其他国家比较新兴的、流行的元素结合起来。比如说像非洲国家的那种比较热情外放的风格,我们都可以进行一些学习和借鉴。对中国人来讲,福禄、吉祥都是很重要的,大家也很喜欢这些方面,所以我觉得想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还是要跟创新相结合。希望更多年轻人都能喜欢。

记者:有什么想对父亲说的吗?

赵迦莹:我觉得现在父亲对这个事业投入太大了,包括心力啊,太辛苦,希望父亲保重身体。)



主持人:怎么样赵老师,有没有觉得心里暖暖的?

赵伟:我感谢咱们天津农村广播这个平台,我在做节目之前并没有听过这段录音。我挺受感动的,因为我平时跟女儿的交流比较少,所以我希望赵珈莹也好,包括第五代的这些孩子们也好,一定要把咱们葫芦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把葫芦庐这个品牌继续做下去,做大做强,成为咱们天津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代表。

主持人:您小时候和父亲学艺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难忘的经历?父亲小时候的教育有没有对您现在的事业产生什么影响?

赵伟:小时候,父亲对我很严厉。因为小男孩嘛,更喜欢往外边跑,也想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出去玩。而且那时候也没有现在的电子产品。但是我不行,我放学回家以后,父亲给我留作业,让我在家临摹小儿书。当时我们家有一千多本小儿书。像画三国、画水浒,我这都画过,每天画一页。那时候,我们家住平房,而且靠近马路边。同学呀,还有边边大的孩子呀,就在我们家门口那条马路边上来回跑着玩儿,我就特别羡慕人家。但是我不敢去,因为如果去了回来就挨打。我对这一段时期的经历印象特别深刻。为什么现在我做事就特别执着呢,我就觉得跟父亲从小对我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其实那会儿也暗自下过决心,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有出息,不让父母再管我,我要自己拿主意。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包括现在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都是和那会儿父亲对我的管教分不开的。总之对我影响挺大,包括价值观、人生观都有很大的改变。

主持人:父爱就是以批评、教育为主,虽然有点儿严厉,但它也能让人感到父爱的深沉。它的深远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您现在的工作中。赵老师,咱们葫芦庐的葫芦文化有什么独特之处?

赵伟:在咱们国家,葫芦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葫芦是从河姆渡时期咱们就发现了。然后东汉、西汉,乃至于唐宋元明清。从唐朝开始,有范制葫芦的文字记载。西汉时期,有人认为那时候就有烙画了,但是到现在这个说法没有史料考证。之后到了康乾盛世时期,葫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这块儿都有史料记载,还有实物。到目前为止,故宫现存的葫芦有120个。然后到了近代,民间开始涌现出大量的葫芦制作、葫芦收藏。

说到咱们葫芦庐这块儿,像今年,我又完成了一件我认为迄今为止在所有葫芦艺术品中葫芦制作技艺难度最大的作品。这里面包括三种葫芦制作技艺,最上部是葫芦挤扣工艺和葫芦插扣工艺,最下面是葫芦范制工艺。范制的器型是小八不正,范制葫芦中八不正是最难的,都是在葫芦生长的时候完成的。而葫芦挤扣和葫芦范制都需要在同一个时段,也就是说想挤扣就不能范制,想范制就不能挤扣。而且葫芦需要打皮、晾制才能木质化,挤扣和插扣葫芦同时打皮很容易使葫芦折断。并且是手打皮,葫芦的里子、种子、蔓子都有。我国收藏泰斗王世襄先生曾在其编著的《中国葫芦》里提到过挤扣范制葫芦,他曾在民国见过一次就再也没见到,他描述的那个葫芦只有两种葫芦制作技艺挤扣和范制,没有插扣,这件艺术品比王世襄老先生说的那件难度更大。葫芦庐作为咱们天津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末出现的那种挤扣范制葫芦就是葫芦庐创始人赵锡荣先生,也就是我太爷种植出来的。为了恢复这种技艺,我也是用了五年的时间才找回失传的技艺。今年恰逢又是鸡年,这件葫芦艺术品范制的小八不正四面每一面都是一只大公鸡,寓意大吉大利,而且葫芦又谐音福禄,加在一起就是福禄大吉!一般的范制葫芦摆件都没有葫芦种子和里子、蔓子,而这件作品全有,所以寓意福禄万代!今年只种出来7个,看过的人没有一个不称奇的。

主持人:我相信不单单是我,包括咱们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光是听听就觉得很兴奋。那赵老师,马上过年了,您给咱们听众朋友送上一份拜年祝福吧?

赵伟:送给大家一副对联。上联是:福如东海禄禄通;下联是:吉祥如意年有余。横批是:福禄吉年。

主持人:好的,替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谢谢赵老师。赵老师,今天也感谢您做客直播间。希望葫芦庐能够世代传、做大做强。

赵伟:谢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