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认为,天下万事万物的贞洁、美好,只能存在于多样的统一之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便是“中和”的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当然也与其时代精神一致——以“中和”之美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这“中和”之美便是非浓非淡、非咸非甜,非单非同,而是适中、平衡、和谐与统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那就要认真进行烹调。“烹”主要指的是种种不同的烹饪方法,诸如蒸、煮、烹、炒等。同“烹”相较,最具中华民族特色,且最引人瞩目的是“调”。所谓“调”是指在饮食活动和烹饪全过程的操作内容、程序和方法。或者说“调”是“和”的主要手段,通过“调”的方法达到“和”的目的。只有既烹又调,才是饮食文化高度发展的体现。“调”的意蕴十分丰富,并且有种种深浅不同的差异。大致说来,有为营养平衡的原料选择调配,有为色泽和谐的调配,有为形状美观的调配,有为五味和谐的调配,有因时因地因人的调配等,所有这些调配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其规律和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的,主要有:
一、因物而施。《易经》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很多,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其内因。饮食烹饪的调味,也要依据食物原料本身的不同情况而定。清代袁枚《随园食单》里写到:“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物有本性,不可穿凿为之”。接着又说:“调济之物,相物而施”。因为不同原料所含的呈香呈味的物质种类和数量差异很大,并且在烹饪过程中由于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所产生的风味物质也不尽一样,所以,调味料和调味手段就得“相物而施”,“不可混而同之”,以达到“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例如鸡肉、竹笋等本身就有呈鲜物质,调味料就不宜加入太多,不然,调味料的味道就会化解或掩盖鸡肉和竹笋的美味。而有些原料本身就没有显著味道,如海参、鱼翅、鱿鱼等,为了增其滋味,就必须加入足量的提鲜添香的鲜汤,以增大风味物质向原料渗透。对于像鳗、鳖、牛肉、羊肉以及猪肉内脏等本身有浓重的腥、臊、膻等异味,就应“用五味调和,全力治之,方能取长,而去其弊”。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了。
“因物而施”不只表现在食物原料上,也反映在调味料上。因为不同的调味料含有不同的呈味物质,其用量的多少及调味方法同样影响着食物原料的风味,像料酒的挥发性很大,烹制鱼、虾时加入适量的料酒,就可将鱼、虾组织中所含的三甲胺等物质溶解后使之挥发,起到除腥的作用。再像“要得甜,加点盐”,就是运用盐的呈咸物质和的呈甜物质的阈值对比法,略加一点点盐,使其甜品甜得更纯和甜中有鲜。
二、适口者珍。对饮食的品味究竟什么才是珍品,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山珍是珍品,有的认为海鲜是珍品,还有认为稀有之物是珍品,除了这些,也有认为“适中者珍”这一观点是宋代学者苏易简提出的。苏易简是宋太宗时的进士,一次,太宗问“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答说;“臣闻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又说:“臣只知齑汁为美”。太宗问他这是为什么?苏以其亲身感受回答说,有一天晚上特别寒冷,他乘兴痛饮之后,睡觉时盖了几斤重的厚被子。酒后受热,口中极渴,翻身起床至庭院,有月光中见残雪复盖着泡腌菜汁的甏子,便顾不得叫家僮,连忙捧起雪当水洗手,美美地喝了好几杯齑汁,只觉得“上界仙厨鸾脯凤腊,殆恐不及”。太宗也笑着同意苏易简的这个观点,此事见载于林洪《山家清供》一书。
清代钱泳《履圆丛话》在论治庖时,也重申和进一步阐述了苏易简的这个观点。他说:“凡治菜,以烹庖得宜为第一要义,不在山珍海味之多,鸡猪鱼鸭之富也。庖人善,则化腐为神奇;庖人不善,则变神奇为臭腐……取材原不在多寡,只要烹调得宜便为美馔。”“上菜亦有法焉。要使浓淡相间,时候得宜。辟如盐菜,至贼之物也,上于酒肴之前有何意味,上于酒肴之后便是美品”。“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只要口味对,便是佳肴”。清代曹慈山《老老恒言》亦说:“水陆之味,虽珍美毕备,每食异杂。杂则五味相挠,定为胃患。”“不若次第分颉食之,乃能各得其味,适于口,亦适于胃”。“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妙药”。
苏易简的“适口者珍”的观点,所以至今仍为人们崇尚遵循,盖因为这“适口”二字是指人们在饮食过程中,被菜点的味道或质地刺激口腔、鼻腔内和神经后,使人感觉到特别舒适和愉快。由于人们各自的生活习惯不同,在口味方面常常是众口难调,但中国的烹饪大师在长期实践中,还能做到求大同存小异的共同“适口”的珍品,诸如春卷、汤圆、粽子、月饼、重阳糕、腊八粥、年糕及馒头、包子、水饺、馄饨、面条、豆腐、豆芽菜等。这表明“适口者珍”的观点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至于地方风味菜点所强烈反映出的各地群众的不同嗜好,也是“适口者珍”的一种体现,这与《易经》中的“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的义理是一脉相承的。
注:本节内容节选自《三秦饮食文化刍议》(2014年12月出版)
王子辉简介
王子辉,西安蓝田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早年教书和做宣教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事饮食文化研究和教学,先后任原商业部西安烹饪技术培训站站长、西安烹饪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和西安旅游烹饪学院院长、教授,陕菜网顾问。。已出版《中华饮食文化论》《周易与饮食文化》《隋唐五代烹饪史纲》《中华饮食文库·中国菜肴大典》《曲江宴与曲江春》《仿唐菜点》《素食养生谈》《五味斋杂谈》《吃喝恋》《品味谈吃》《陕菜纵横谭》《三秦饮食文化刍议》等多部著作。
陕菜网”微信平台由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刘陆训、刘瑞、金凌律师团队提供法律服务,如有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转载请联系“陕菜网”公众平台。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相关内容
陕西美食探秘之旅:
大荔 | 蒲城 | 富平 | 华阴 | 白水 | 潼关 | 澄城 | 合阳 | 韩城 | 华县 | 临渭 | 三原 | 乾县 | 礼泉 | 泾阳 | 兴平 | 长武 | 旬邑 | 淳化 | 彬县 | 永寿 | 武功 | 秦都 | 渭城 | 汉苑 | 周至 | 户县 | 清真专场 | 蓝田 | 官府菜 | 高陵 | 临潼 | 阎良 | 长安 | 岐山 | 凤翔 | 眉县 | 金台 | 扶风 | 麟游 | 陇县 | 太白 | 凤县 | 陈仓 | 渭滨| 千阳 | 杨凌 | 耀州 | | 印台 | 宜君 | 2015 研讨会 | 汉阴 | 岚皋 | 汉滨 | 留坝 | 略阳 | 养生宜君 | 城固 | 白水味道 | 养生印台 | 陕菜在北京 | 白水研讨会 | 陕菜品牌高峰论坛 | 第七届陕菜研讨会 | 定边 |
陕菜旺店:
手擀面 | 蒸饺 | 菠菜面 | 郭老三面庄 | BiangBiang面 | 小田园食府 | 澄城水盆 | 八福长安饺子 | 大秦面庄 | 明辉楼 | 老陈家烩菜 | 大海子 | 西泰厚 | 老城味道 | 九大碗 | 福润德 | 细柳臊子十三花 | 建行大厦 | 老秦味道 | 关中小厨坊 | 九煲一锅 | 遇见长安 | 开锅羊肉 | 一碗面 | 海荣锅贴 | 森鹿 | 寻味记涮吧 | 禧田园 | 天下第一面 | 星月楼 | 紫竹煎饼屋 | 元宝席面 | 德泰楼陕菜馆 | 原点肉夹馍 | 砂罐豆腐丨胖嫂威海海鲜 | 长安大牌档 | 长安真味丨天顺楼 | 春发芽 | 香酥鸡 | 聂家牛羊肉泡馍 | 大秦山庄 | 德泰楼宴会厅 | 雷记澄城水盆羊肉 | 贡院门大碗面 | 伟强饭庄 | 永寿大酒店 | 香正食府 | 秦源早晚羊肉 | 一家春酒楼 | 香再来饭庄 | 老郭家炉齿面 | 金地食府 | 锦翔炝锅鱼 | 中国守艺人 | 粥八戒养生粥铺 | 万牧驴肉村 | 欣钛如意餐饮 | 天下香民俗风味体验馆 | 肖家餐饮 | 到家尝饭庄 | 草滩公社大食堂 | 梅花弄堂餐饮 | 咸阳乡风印象 | 华阳假日酒店 | 利味记牛肉水饺专家 | 长虹饭店 | 草堂印象 | 大唐户县第二热电厂宾馆 |海荣客栈 | 嘉苑陕菜 | 红升好粥道 | 一品饺子馆 | 老碗餐饮 |仓颉饭店 | 陕菜养生体验馆 | 人民路羊肉馆 | 福茂源 | 诚悦轩葫芦头 | 三顾香牛羊肉泡馍 | 澄城水盆羊肉会斌总店 | 户县饭店 | 楼强假日酒店 | 中良休闲农庄 | 伊水源 | 彭衙刺角面 | 苹果人家65号 | 九合居私房菜 | 秦福楼 | 秦楚味道 | 三桥饭庄 | 聚源春鱼庄 | 春来大酒店 | 老百姓食堂 | 秦林宾馆 | 锦德轩私房菜 |
陕菜专栏:
如画陕菜 | 陕菜春秋 |陕菜人物| 白剑波专栏 | 高岩专栏 | 何金铭专栏 | 朱立挺专栏 | 徐长安专栏 | 王子辉专栏 | 典藏陕菜 | 陕菜向东 | 陕菜培训 | 陕菜情缘 |
陕菜在北京:
秦门陕西菜 | 京城陕菜 | 陕菜大讲堂 | 陕菜文化沙龙 | 陕菜企业专题活动 |
其他:
永兴坊 | 陕菜探秘 | 陕菜小镇 | 关中十三珍 | 渭南老街 |
陕菜文化传承创新的领导者!
陕菜信息服务第一平台!
头号陕菜新媒体!
编辑:惠楠阳
图片:网络
联合运营:大唐博相府文化艺术酒店、陕菜研究院、中国陕菜网、陕菜文化研究会
支持单位:陕西省商务厅、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北京陕菜协会、深圳陕菜协会(筹)、上海陕菜协会(筹)、三秦文化研究会
协办单位:渭南老街、关中十三珍、陕菜小镇、北京秦汉风韵、北京秦门陕西菜、索哥食品、深圳老碗会、深圳大秦小宴陕西菜、红餐网
媒体支持:华商报、地铁报、微博大V自媒体、陕西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