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假日目的地滇藏线:饮食和物产之美

2022-01-03 03:31:42


去西藏之前,我没有预想过食物。大块烤牛羊肉?糌粑?重重油味的半咸酥油茶?作为一个西北人我明白,仅仅以粗犷豪放为特点的食物,并不能和美味画上等号。在来自城市食物系统的理解里,我的印象是有牦牛头骨的餐厅里那种昏暗的调调,蜡烛和打磨细致的粗木桌椅,侍者整洁而漂亮立体的脸。来到西藏后,这些看似系统的环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我是藏餐”。


从清淡开始

从云南出发时我带了一堆普洱茶。既然是茶马古道,我想大概可以想象,这一路上的人为什么需要喝茶。从丽江出发我们还能吃到各种已经很符合城市趣味的菜,比如腊排骨、汽锅鸡,还有以酸辣开胃为卖点的各色小吃,这些菜早已纳入了我们日常饮食的菜单里,在当地吃起来,虽然美味却又乏味。


开始滇藏线之旅以后,面条先成为每餐心爱。后来到拉萨后才发现,西藏人吃面一点都不比西北人少,甚至有很多类似意面的吃法,绝对过瘾。为什么诸多好菜,偏偏是面条特别细腻鲜美?汤头也特别简单,没有一点油腻感,仅几根青菜漂着。手工农家挂面制作简单,根根筋道分明,这些饱饱吸足阳光的面条,完全不用任何机器烘干,在云南的好风好太阳底下,面的清香很容易和灌了猪油的鸡汤互相调和,汤头雪白不浓,什么都只放一点点,而极少的点缀的牛肉单独卤制,在面里形成自成一体的香。


一切还没有开始。刚一吃到惊艳的肉,我就抛弃了“油腻”这两个字。那是第一次吃到藏香猪,是在邦达草原的赛马会场。不过后来我想来想去,之所以藏香猪那么鲜美,应该是我先吃了不少酸奶的缘故。雪白的帐篷里,拉姆和妈妈端上来已经准备了一上午的菜。奶皮子干脆可口,清甜微酸,当作开胃。奶皮的制法是将鲜牛奶入锅煮熟后,控制火力,微火烘煮,并不断搅动,使水分慢慢蒸发,奶汁浓缩,在锅底凝结成一个圆形的黄色奶饼,放凉处阴干。还有一盘子奶酪,上面还沾着一点牛毛,掰一点放口里还是鲜醇。西藏的奶制品种类丰富得吓人。藏历七月初雪顿节吃酸奶的习俗由来已久,酸奶的吃法五花八门,甜的、辣的、酸奶拌饭、炸酸奶包子、酸奶浸入水果切片等。拉姆说,本地人吃得最多的两样,是加入辣椒和各种调料拌成的“雪苏”,和加入米饭、白糖、人参果、红枣、酥油拌成的“雄则”。咸酸奶一般是在宗教活动上才吃,不是我等可以随意点的。

林芝工布地区的藏民使用的独特灶台

西藏的酸奶是由牦牛奶为原料的,酸奶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味道比较轻。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做的,藏语称“俄雪”,味道当然浓厚一些。2002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冬季食品展销会上,西藏牦牛奶酪居然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奶酪之一,连口味这样的东西,知音也要去远处寻。西藏牦牛奶蛋白质的含量比一般牛奶高,特别适合制作奶酪。一般10公斤牛奶可制作1公斤奶酪,而同样数量的牦牛奶能制出1.5公斤奶酪。


青稞酒也甜。冰冰的青稞酒盛在铜壶里。在这一点上,藏族人从来不和客人客气,不管早晚,只要是你坐在花样华丽的餐桌边上,酒就会招待上来。不过他们现在也会理解远客,绝不强求。这样在大太阳底下的凉棚坐着,很容易就喝上了瘾。不止青稞酒,另一种酒也令人神往。西藏东南部林区盛产蜂蜜,蜜酒是当地人很早就会生产的一种酒,藏文史料中说:“在工布地区,杂日山王曾于15世纪向唐东杰布奉献过蜂蜜酒和小麦啤酒。”


起初我以为,青稞酒是主人招待客人的热情,后来发现,青稞酒是时时刻刻伴随他们的。《敦煌吐蕃历史文书》里就有饮酒记载。藏文史籍《王统世系明鉴》记松赞干布制定的吐蕃法律二十部中亦有“饮酒要有节制”的规定。文成公主入藏前,吐蕃已有酒,并已能酿酒。不过,此时吐蕃酿酒尚未掌握中原地区先进的复式发酿法。《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记载吐蕃族韦氏年老时惧自己死后子孙不能继续享受爵禄,因而设宴请松赞干布与其盟誓的故事。这个重大的宴会都仅以“半克青稞煮酒,捧献饮宴”。半克仅含7公斤,量是最小的。这种煮酒是用青稞发芽酿造的,颇似啤酒的制法,与后来藏族传统的青稞酒制法有很大的不同。


聪明的是,当地人在劳作间隙,也会饮用青稞酒,但要在碗底垫一层糌粑,用以稀释青稞酒中的酒精浓度,这样既不影响劳作又可以解渴。节庆时使用的酒器就更加精致了,核桃木的碗用纯银或纯金包着碗内壁和碗底,只露出木制的碗外壁。大型宴饮,,其边上挂几个铜制大勺,用以把酒盛入小型的银制酒壶中,而且有些银质酒杯的口径达20厘米。


青稞白酒是家家自酿的。青稞煮熟、放凉后加入发酵粉,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直至闻到酒香,就成了青稞酒,然后再把酒中的酒精蒸馏出来,其酒精度有时可达到50度。如果看见草原汉子掏酒便喝,一般多是酒袋子,牦牛皮制作的皮囊。而我们喝酒的银碗是贵客专用,青稞酒放在碗里面,更显清亮,放的时间长也不会变酸,它的保存时间会比其他餐具盛青稞酒要长得多。


藏香猪

酒喝到份上,吱吱啦啦最后上来的就是藏香猪的五花肉和烤排骨。起先讶异于这也太不隆重太随便了,就大盘子大盘子地端了一桌。然而当地人对藏香猪似乎也确实抱有平常心。从云南迪庆、甘肃甘南、四川阿坝甘孜到西藏的林芝、昌都等地,都可以吃到地道的本地藏香猪。滇藏线一路到林芝看到最多。藏香猪是原始地方猪种,纯种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地区,以天然野生可食性植物为主食,成年猪平均体重不足50公斤,被称为“喝泉水、吃山珍”长大的。当地处处山泉,遍地野生植物,根本不需要人工喂养,达到养殖标准实在太容易。藏香猪脂肪含量很低,皮薄。

烧烤藏香猪肉膘


藏香猪在市场上几乎很难寻觅,要杀就是当地人给你杀一头料理好,饭馆里因此需要提前预订,当然价钱也很可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拉萨、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拉萨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我们所吃的一路做法大多是荣菜,也就是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森林,以菌类野生药材为主,制作原始、风味清鲜、咸中带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尤以烤制香猪见长。


吃法也简单,烤。不管是切的一指厚的五花肉,还是厚厚的肋排,只要用松枝做柴,支起一个架子,把肉细细摊开,那油滴在柴上出来的香味,还好是在草原,如果是室内,估计忍不住半生的就抓来吃了。也看不见厨师,就看见满草地的年轻人玩着,不时有细心的姑娘过来翻动一下,这些肉在烤之前只是很简单腌过,然而咸味却恰到好处,不会夺了肉质的鲜美。肉汁还包裹在里面,绝不会出现柴的感觉,只觉得特别香。藏香猪直接炸了也能锁住里面的鲜嫩,软硬恰到好吃,正适合一手抓肉,一手端酒。


在赛马会上碰到一个即将上马的年轻选手叫次仁。上马前他们都很紧张,虽然已经得了4次银牌,这个19岁的小伙子还是有点笑不出来,他说比赛前不能吃太多,人马都是,只能待在一起,不能让别人干扰他的马。赛马讲究的不完全是速度,还要举枪打中场内的小气球,这些目标物在飞驰中就是一瞬而过,要求集中注意力。所以,比赛后突然袭来的饥饿感,就成了草原豪饮豪吃的理由。有人递过来杀好的西瓜,然后就是青稞酒和大块的烤肉,那种比赛完毕爽利吃肉的感觉,真是让人徒生羡慕。


后来我在尼洋河边上第二次吃藏香猪,明明一样的猪肉,用了不同做法,就大异其趣。这次猪肉被拿去大块水煮了,蘸各式辣椒酱或味碟吃。凉拌藏香猪就是这道菜,那肥肉爽脆不腻,完全不像普通肥肉有满口油脂的感觉,而瘦肉鲜嫩,似入口即化。后来在拉萨发现,还居然可以和着烤香菇还有生的洋葱,一瓣瓣剥出来那种,一起卷进大饼。这道菜花的心思最少、做法最简单,但是美味得无可抵挡,可以将煮熟的猪肉不添加任何作料,就有入口留香的感觉,拌上点辣椒、花椒更是美味无比。香味强烈到拿来炒蔬菜都完全把蔬菜做成了荤的感觉。


藏香猪作为极品原料,其实有无数种做法。有四川厨师把肉卤了剁碎,夹面饼,叫藏香猪锅盔,还有藏香猪回锅肉、肋排炖汤、烤乳猪等等,最后只能说,猪肉好,怎么做都好吃。不过我们叫藏香猪,包括现在的常见吃法,其实是很片面的。在古老的藏式菜谱里,一般就不特指牛羊肉的,就是藏香猪了。英国人斯潘塞·查普曼在《圣城拉萨》中多处记载了20世纪30年代拉萨贵族的家宴菜谱。曾作为英国拉萨使团成员的斯潘塞,在拉萨逗留期间曾与西藏达官贵人多有接触,此处摘录的是他当时在赤门噶伦享受家宴时的菜品:烧汁鱼翅和羊肉末、肉末拌粉丝、肉馅丸子,皮质坚硬的鱼片配以洋葱、胡萝卜和熟咸肉,海参猪肉汤、圆形肉饺、烧汁绿豌豆及肉末,煮老了的鸡蛋(切成四块)和酱汁肉末(分成四份),水饺、猪肉笋丝汤、烧汁猪肉、洋葱鳗鱼、葡萄干樱桃八宝饭及其他果汁等等。


神赐主食

“土豆控”在西藏可以吃到最好的土豆,又沙又甜,和肉煮也好,单独蒸也好,都是简单而美味的食物。但是我觉得主角还是永远的青稞。一路美景中,哗啦啦翻起绿浪的是,青藏高原的阳光慷慨洒下,青稞远看只觉得挺得倍儿直,总被人用“精神饱满”这样的词来形容。种植季节也好玩,在青稞田里有装饰的五彩斑斓的拖拉机,盛装的男女各站一边,端着青稞酒来道贺,,大家喝得差不多高了,这才能开犁。到了8月收割时,庆典更盛大,田里穿梭的队伍,顶头举着佛像,有人背经书,有人吹佛号,青稞地里这样的“望果节”进行三天,穗子里的果实终于有迫不及待迸发的劲头了。西藏的城市人家吃青稞是直接买糌粑,价格是一袋20斤,75元。


糌粑不是端上来就直接吃的包子、馒头一样的现成品。在芒康,我到路边人家看年轻的妻子制作糌粑。这不过是早上5点钟,因为高原反应,再睡不着就可以出门了。按照西藏的时间,比北京天亮得早,本地人家里普遍有一个酥油茶搅拌机,朱红的餐桌上已经摆好了每个人的银盖木茶碗。西藏人极为讲究饮食器皿的精致,而且价格真的贵得吓人。一个碗沉甸甸的,没法端得太久,用桦木制成,一个人自带碗出门,价格从最朴实最小的三四百元到3000元多不等。

拉萨一家餐馆迎客的菜式:土豆、藏面、萝卜小菜


注入这碗的先是一股热茶。上了高原,恶心头昏,飘散奶香的热茶滋滋润润地就成了甘露。酥油茶的关键是酥油,最好的酥油要45元一斤,普通人家四口一个月要吃四斤酥油,所以,用35元一斤的已经可以了。青稞粉和一点酥油茶,倒进一个旧得发黑的羊皮小口袋,一看就知道这是肯定不会洗的地道藏族家用器皿,然而用力揉搓后,弹牙的糌粑就放在你碗里,配酸奶极其酸,配腌制的泡菜也行,口感上居然有吃糯米糍的错觉。细腻柔滑的糌粑,也可以靠自己洁净的双手,加些奶渣和酥油,碗里旋转搅拌。很多藏族人特别有一手,会弄出自己喜欢的口味,奶渣本身的酸香和青稞里的甜结合,酥油不太能接受的话可以不放。糌粑不适合一口放嘴里化开,而是搅成一个小条后,一点点地咬,一口率性的泥土味弥散开来,几口就能在胃里顶住,暖劲就渐渐上来。对于西藏人,青稞是一种深具节俭、仁爱美德的食物,他们叫它粮食之王,耐旱耐倒伏几乎没有病虫害也不用照料,到时间就会饱满地粒粒出现。


堆龙德庆是拉萨周围有名的平原,除了山泉灌溉,还有极好的大水磨。青稞不需太多照料,除了除草,它抗旱抗倒伏,顽强而欢快。西藏最有名的厨师次仁群培一直在关注拉萨人的饮食变化,在他的观察中,即便简单如甜茶和藏面,在这30多年里也改变良多。70年代的甜茶馆用鲜牛奶熬制甜茶,现在因成本和奶源限制已改用奶粉。70年代的藏面取用藏北的盐碱土发酵,将碱土煮水后沉淀过滤,用这种水和面揉面。现在各面馆则取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用碱替代。


青稞作为淀粉类主食端上餐桌不止糌粑这么单调。在拉萨可以吃到青稞做的比萨,用青稞粉,混着磨碎的野葱,一种香气浓郁的经常会在西藏吃到的绿色蔬菜,还有“薄利”,有点像孜然,“波热尼”,和薄荷差不多味道的叶子,混杂起来做饼底,上面是牦牛肉和香料腌制后再烤的馅料,当然芝士是外地货。这样的比萨有青稞芳香气味,一切全因为原料的不同而产生了陌生感。在西藏碰到这样的改良菜总觉得特别好,因为本地的原料特殊,使原本普通平常的烹饪方法出现了非凡的效果。


吃了一路肉食,再回归青稞本身,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是对于食物本身的情感,烹调法再高超,也抵不过这些食物本身。另一个发现是青稞面包,阿克丁藏式面包房的老板娘满馨蔚是四川人,她与老板巴桑次仁的爱情始于在拉萨的一次演出聚会,用她自己的话说:“拉萨的磁场容易让人坠入爱河。”有了爱情,然后两个人动手,有了面包。这种青稞面做的面包形似牛粪,名字也叫牛粪,但是青稞本身没有黏性,要加入面粉再多次实验,完全是法棍的翻版,香气直蹿鼻孔,粗糙的口感越嚼越香。阿克丁的香味飘散在拉萨的街头,仅仅是那些质朴无华的面包,也足以让人感恩了。


⊙ 本文为节选,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 lifeweek
官网 | 三联生活网
欢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我们的 微店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