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十年匠心绘染华山壮美 ——探访油画家田学森栖居华山艰辛创作的心路历程

2023-05-25 17:04:50


    审视画作


    安全防护

    搬运画框

  华山是华夏之根,其生命意义千古不移。自古以来,西岳华山以奇险峻秀的自然风貌名满天下,而华山特殊的结构与气质,也成为画家比拟和描绘的圣山。古往今来,王履、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大师名家用画笔表现着各自对华山的喜爱,他们的绘画水平及艺术思想影响着每个时代。 
  然而,这些画作多是水墨画。如果用西方的油画来表现华山的壮美,会是怎样一种视觉体验呢? 
  当记者听闻油画家田学森,用了十年时间,并在华山栖居八年,潜心创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初始 
  “西岳华山,顶天立地,表里如一,率真雄浑,乃华夏之根。” 
  田学森1975年出生,山东人。1997年夏天,作为山东省五个保送名额其中之一,。摆在田学森面前有两个专业可选,一个是文化管理专业,一个是装潢设计专业。 
  “我喜欢画画,只想画画。”面对两个不喜欢的专业,一心想进行绘画专业学习的田学森犹豫了。 
  反复思忖之后,田学森坚定了自己的内心,放弃保送机会,只身前往北京。,可到了那里才知道,已经过了招生期。不甘放弃的他,又转而考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许久等待之后,他被录取了。就这样,田学森去了上海。 
  2000年,在北京,。2002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田学森作品展”。2005年应邀赴法国参加画展和创作。 
  收获了骄人的成绩,田学森却没有骄傲。为了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他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研修班学习了两年油画创作,还外聘为上海电视大学静安分校的美术教师。 
  为了让理论和实践得到进一步结合,也渴望自己能在绘画艺术上有新的突破。
  2007年,田学森孤身驾车,旅行写生,游历全国。每到一处,田学森都如饥似渴地先到博物馆,认真仔细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2008年秋天,田学森从新疆开车准备前往云南,特意绕道来到华山。 
  “第一次来到华山的那天,我从东线索道上到北峰,把华山五个峰都走了一遍。看见华山,觉得它是从平原上拔地而起,苍凉遒劲的花岗岩山体,突兀坦白,太干净、太直接,仿佛一个人捧着心,站在那里,天荒地老一般。” 
  造山运动的痕迹就在眼前,似乎都能看到山出生时的模样。苍凉遒劲的花岗岩山体,如圣者表里如一。华山,就这样“击中”了田学森。当时,他就下了决心,一定要找机会来华山,守着它,专门画它。 
  2008年底,田学森结束了一年多的驱车旅行,回到上海。他将自己一年多来的收获,准备筹办一期“行走中国——田学森旅行写生作品展”。 
  “我将自己一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了整理,也思考自己。不论是成绩还是荣誉,以前的获得都已经成了过去。我不仅要怀揣初心,更要找到新的创作主题,走一条自己的路,走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路,让自己走向绘画艺术的更高层次。这条路,就是用油画的形式来表现华山的壮美。” 
  在上海,他开始一边搜集关于华山的资料,一边根据资料进行油画创作。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一年期间,他总共画了6幅关于华山的油画。曾记得,历时两个月,田学森的第一幅华山油画作品诞生了,画作高一米八,宽一米七,表现了从金锁关方向观看梁张峰的美景。田学森首次欣赏着自己的华山油画作品,兴奋不已,彻夜难眠。 
  2010年10月,“行走中国——田学森旅行写生作品展”在上海举办,这其中就有他的6幅华山油画作品。参观嘉宾对这些华山油画颇为欣赏,一致认为,画作气势磅礴,构图新颖,意境深远,堪称佳品。 
  也许是嘉宾的鼓励,也许是对华山的眷恋。田学森没有做过多思虑,决定放下在上海累积的一切,准备来华山实地写生。 
  “山者,大物也,不言,而孕育生灵。中华、华夏之‘华’,取自华山。西岳华山,顶天立地,表里如一,率真雄浑,乃华夏之根。华山是中国的‘父亲山’,在历史文化、地理特征、艺术角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田学森说道。


  初见 
  “华山有内在的结构、韵律和力量,把感悟的东西画出来,一个有生命的华山油画就诞生了。” 
  确定了一个方向,就要义无反顾。田学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10年10月7日,田学森只身来到华山,住在玉泉院附近的旅馆,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老画家万高稳,随着两人的深入交往,田学森与七十多岁的他成了忘年交,两个人共同热爱着华山的每一处,每天一起进出山采风,用画笔记录华山的美景。 
  万高稳清晰地记着他和田学森一起开车去大敷峪写生时的情景,“当时刚下过大雨,道路被冲毁,车辆行进非常危险,弄不好就会车毁人亡。田学森并没有退缩。当我们选好写生的地点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们所在的位置,正好处在道路最狭窄处,过往的车辆,对我们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面对这种境况,田学森不为所动,冒着生命危险创作画画。他那种对艺术追求的精神,很让人感动。” 
  许多人是拍照之后根据照片进行绘画,可是田学森喜欢写生。他觉得实际的物体更加立体丰富,实地绘画可以景色交融,经过痛苦、快乐、沉淀,形成心境、思想,方能进行创作。如果形成照片,很多感情就表现不了,画面也显得非常苍白。
  “对事物的认识,很多时候随着时间、空间、环境的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悟。见到华山美景,创作华山作品,亲近华山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田学森对记者讲。 
  雨霁,地上还是积水,田学森的创作已经开始。他观察着山,然后转向画布。画面上,一层层的油彩覆盖,山的模样日渐丰满,深沉庄严的气势也在其间孕育。
  “画面大时,很容易画得空洞。所以必须不断地调整。有时,半天也不过画出几个小小的树枝,大量的时间,都是在观察、思考。”他说。 
  “朔风吹彻,绞尽脑汁。”这是冬天时他微信上的记录。事实上,要在复杂的大自然中完成这样一幅大画,画家自始至终要保持热情、力量,尤其要保持内心的激情,这些对画家都是面临的挑战。 
  “大约在1.2亿年左右,华山花岗岩受到地壳运动,在挤压、褶皱和破裂的过程中,岩浆开始沿着裂缝向表层地壳上升侵入,然后凝结成岩。所以,华山有内在的结构、韵律和力量,把感悟的东西画出来,一个有生命的华山油画就诞生了。”
  记得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田学森画了一会儿,就停下来。倒了一杯茶,继续观察画面。猛一低头,发觉木板搭起的简易茶桌下,灰黄色的落叶中卧着一条小蛇。他笑起来,低头向小蛇打着招呼:“你好吗,冷不冷啊?”在山间,他露出童心未泯的一面。不管是飞掠而过的小鸟,还是落在指尖的蜜蜂,以及悄悄出现在脚边,晒着暖暖阳光的小蛇,都被他视作小友。这条小蛇最近天天都出现在这里,有人担心蛇会咬人,打算赶走它,但被他阻止了。 
  “我最早感动于华山的阳刚之气,只想要体现那坚强的精神。而如今,我更愿意从柔弱处展开怀抱。多年来,我看华山,也不止看到它的刚强,也能发现它的妩媚与温暖。”田学森悠悠地说着,又发现了画面上一处需要修改的地方。 
  “人的想象是有限的,而山本身非常丰富,有时一种气息,一股力量,只有身在其中,日日面对,方能感受。”他说。 
  这是面壁华山的日子。田学森说,自古以来,极少有人这样画华山。有一次,田学森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了明代画家王履以华山为题的绘画作品。王履,曾创作40幅关于华山的山水画作品。虽然与国画相比,油画是另一种文化,思维方式差别也很大。但是看到王履画作的那一刻,他的内心非常兴奋。两个人研究同一个主题,产生同一种共鸣,一古一今,一中一西,仿佛一场跨越几百年的时空对话。 
  八年的实地创作,田学森已经融入华山。2016年的春天,在山里作画时,一只没有完全长大的喜鹊从巢里掉下来,站在了田学森的帽子上。“当动物感觉不到你对它有恶意,它就觉得没有危险,它就会和你相处,和你对话,和你玩耍。我们就像朋友一样,不用语言也可以和谐相处。”田学森高兴地说道。 
  在山里,田学森与蛇、野山羊、草木相依为伴,和谐共生。孤寂包围着他,也磨炼着他,净化着他。 


  初成 
  “我只和昨天的自己比,只和上一幅画作比,有突破就是一种收获。” 
  2016年12月27日,“华山长卷——田学森七年油画展”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在7年时间里,田学森创作了50幅华山油画,此次展出的则是其中28幅。其中,最大的有六米六长,两米二高,画作历时近2年完成。“华山长卷”的精彩亮相,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嘉宾学者就田学森“华山长卷”油画作品的艺术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馆收藏部副主任王雪峰称赞道,多年来,田学森摒弃红尘烦扰,寄居山野,潜心艺术,他以天地为师,以华山为对象,与山林相对话,与草虫相和吟,与日月同生辉,他以油画作为修行的方式,经数年如一日,传华山之魂,显天地之气,呈人文之情,扬中华精神,为当代中国艺术史增添了感人的一页。在他的《华山》系列油画中,人、画、自然融为一体,画华山即是他内心的表现,他内心即是华山的显现,心与境合,情由境生,画笔落处则情溢满画面。田学森在华山的修炼是脱去红尘欲望之衣的过程,在自然的情境里,他的最为本真的一面展现出来,纯真如白纸,沉静若处子,这一切都能体现在他的画中,一股华山的自然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让人心静,让人净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乐坚认为,他深入华山多年写生创作的行为让自己离开常规的念想和冥思,走到历史的边缘,觉悟的中心,重新组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感观世界的完整性,他试图探索山水人文与历史阶段性的内在相关性或与内心丘壑的沟通实验可能性。 
  正和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潘先钢则为此次展览中,多年只身华山,踏遍西岳险峰,并在西方画布上反映中国文化思想的华山油画作品叫好不绝,对田学森让兀立三秦大地黄河之滨的中华之山特立于世界民族山的文化自信而喝彩!他说自己赴欧洲、中东游历,都未曾见如此用色自然又剔透的表现一巨大花岗岩体的雄伟。 
  当时参观的众多嘉宾学者一致认为,传统水墨山水重在意境的营造和内心的体现,借画体现艺术家的人格特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而华山不同于水墨山水般的黄山,它具有险峻的外形,强烈的线条感和简单纯粹的展现方式,这种特质可能用油画的方式来表达更为合适。田学森的作品从图面的构造,线条的选择,虚实的布局,明暗的体现都是油画的方式,但一定程度上又有国画的痕迹。艺术创作的方式不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最为重要的是艺术家内心对于人、对于自然、对于生命、时间和空间的解读,这也是文明本身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这也体现了一种文明的生命力,即兼容并蓄的能力,重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 
  对于社会上极高的赞赏,田学森只是淡淡一笑,他说:“我画一辈子的华山也画不完。当自己完全投入到创作的过程,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时,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停止的或者是感受不到的。面对华山的春夏秋冬,我也在不断螺旋式地经历创作的春夏秋冬。因此,每一次的构图,每一笔的涂色,都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至于画作的好坏,我只和昨天的自己比,只和上一幅画作比,有突破就是一种收获。我所追求的就是个人、自然、生命和文化交互的过程。” 


  初心 
  “为了我心中的华山,为了我的绘画,我可以简化一切,甚至包括生命。” 
  观华山,思华山,画华山。从2011年至今的八年岁月里,田学森三分之二的时间都与华山相守,劳筋骨,饿体肤,苦心智,历艰险,饱尝滋味,这些体验与感悟,皆已磨炼转化为修德之资和作画的养分。 
  两米多长的画框要搬到陡峭的山梁上,然后现场做画布,绘画结束再面对面包起来,背下山。画框不仅沉重,如果遇到大风,因为面积大,张力就会很大,一不小心就会损坏画作,前功尽弃。这也是田学森最为忧虑的事。 
  白天的华山景区,游人如织。而田学森多是选择密林遮蔽、人迹罕至的地方。在山上创作时,田学森吃饼干、啃锅盔,喝泉水,住在峪道的老旧土屋。在山里的生活日复一日,不仅条件艰苦,而且劳动强度大。冬天写生,他从不带手套,零下十几度,站在冰天雪地,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当常人冻得瑟瑟发抖时,他却浑身出汗。就在此时,身上常备的毛巾就派上用场,隔上半个多小时,就从后背抽出一条进行更换。 
  “有些困难,真的要亲身体会才会明白。”田学森深沉地说道,“作品创作过程中,我常常要后退审视,调节视线进行比对,好几次都退到了悬崖边。为了安全起见,后来我给自己想了个办法,在腰上系根绳子,以防失足。” 
  采访中,华山景区一位杨姓工作人员一点也不掩藏对田学森的钦佩。“他对华山的感情比我还深,我在这里工作也快10年了,但他对山的情况比我都熟悉。”这位工作人员还说,“山上其实很枯燥,一般人耐不住寂寞,尤其是年轻人,没有网络不行,待三天以上,可能就受不了了。而他,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却坚持这么久。” 
  “他是一位真正的画家。”田学森的朋友孟先生赞叹着。孟先生一直在华山工作,也是一位摄影家,多年来给田学森的苦行生活帮助不少。 
  “为了绘画,他几乎放弃了一切。他对华山的理解非常深,过去从没有人像他这样画过华山……他表面文弱内向,其实内心非常强大,和华山的气质是吻合的。”孟先生说。 
  住在华山脚下,一辈子喜欢画华山的万高稳,和田学森是忘年交。他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那是我和田学森一起去竹峪写生时遇到的一件事,当时在竹峪一个农家乐吃饭,因为老板是我的朋友,招待很热情,也备了酒,当老板邀请田学森‘划拳’时,被田学森拒绝了。老板又问,你会‘掰手腕’不?田学森说,‘那就试试。’结果,田学森毫不费力地就把老板赢了。老板当时就很佩服,并讲道:‘我平时也锻炼臂力和腕力,单手就能把一个百斤重的石锁举起,真没想到一个作画的人,腕力如此之大!’” 
  事情虽然过了好多年,但万高稳还是记忆犹新。他深沉地告诉记者:“当时我简直就不敢相信,但后来终于明白了。由于田学森长年累月在大自然中用功作画,手臂和手腕练就了相当的功力。再看看他作的画,不同色彩之间的衔接、过度,都是那么的柔和、平顺。真的很不容易,我都快80岁了,心里也由衷的敬佩。” 
  李付明,田学森在山里的好朋友。他对田学森的这种行为更是不能理解。“为了来华山,2009年,他卖掉了在上海价值200万元的一座房子。现如今,当初那套上海的房子已飙升至一千多万元。他本来是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当个教师,帮弟弟的公司打打工,卖上几幅画,可供他选择的生活方式很多,但他就喜欢画画,并且是只身一人来到山里,自讨苦吃,真的让人想不通。” 
  在田学森看来,人生有得有失,存在只是一个过程,而他的价值观,以及自身专注的东西并不在此。他所专注的是八年间面对华山创作出的近50幅油画作品,其中最大一幅尺寸长6.6米,高2.2米,堪为巨制。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了我心中的华山,为了我的绘画,我可以简化一切,甚至包括生命。” 
  采访结束,天色也慢慢暗淡下来。春天的微风掠过大树,炊烟升起。在这直刺云霄的西岳山峰里,一位画家,与他的华山,就那样默默相望相伴着。 
  此际,山下华灯初起,城市霓虹缤纷,而默守山间的这位画家,正沿着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登山台阶,朝着梦想的方向不断地攀登前行。

 (梁晓蔚 )  来源:渭南日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