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人物 | 金陵葫芦张

2022-04-15 01:22:18



数月之前的某个雨天,于甘熙故居闲逛,刚踏进非遗馆,发现两位小姑娘正聚精会神地盯着一只葫芦。


顿时好奇,“咦,你们在做什么呀?”她俩轻答,“在葫芦上画画呀!”连头也不抬一下。


轻手轻脚,悄然走近,只见有位长者正站在她们身后指点。他身着白衣布裤,面容慈爱,鼻梁上架着一副金色的圆框眼镜,更显和善。


不敢打扰,就站于一旁静静观望,看她们用毛笔蘸着颜料在葫芦上细细描绘。正安静时,突然走进一群人,约5、6位,像是来参观的模样,“看,这就是有名的金陵葫芦张。”老者闻言,抬头微笑。


屋中忽然热闹起来,像一锅煮沸的滚水。小姑娘停下手中的笔,老者被闪光灯包围。于是,悄然退出门外,和来时一样。


那天,窗外正下着雨,淅淅沥沥。都说春雨贵如油,顺势于心中播撒了一颗种子——金陵葫芦张。


几个月后的今天,雨停了。


和同行的摄影师笑言,“每次来甘熙故居,要么下雨,要么下雪,都能见到不同的景致,今日雨停了,倒有些不习惯。”他却笑说,“多好,不同季节,不同天气,都能来这儿感受一下不同的景致。”


醉翁曾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许是如此吧。


推门走进时,张老师正端坐桌前,左手持葫芦,右手握笔在葫芦上绘画。他仍戴着那副金框眼镜,台灯下的他专注而静定,让人不忍打扰。


创作中的张苗老师


仍是轻手轻脚,悄然走近,在旁静静看着。


原来,张老师在描绘一朵云,白色的云,勾勒着蓝色的边,红色的边,金色的边,如五彩祥云,令人挪不开眼。


待他一笔划完,趁机上前问好。


张老师闻言抬头微笑,放下手中的笔,继而起身相迎。“来,到里面来看看吧。”


推小门而入其间,方知别有洞天。


屋中陈列着大大小小的葫芦,有做好的画,有未完成的作品,亦有还没创作的原材料。


“哇,这个葫芦好大啊!”

“这是新疆葫芦,大个儿的。”


曾听说张老师自己种过葫芦,连忙请教。他呵呵笑,“种过,不过种不出这样的大葫芦,只能种出这么个的。”说完,指了指身后,那一堆葫芦中,最大的不过半臂长,多数都如两个网球般大小。


谈及种葫芦的原因,张老师坦言,在上世纪90年代很难找到葫芦,更没有人在葫芦上画画。那么,如何解决原材料的问题呢?他特意跑去南通海门向传统艺人取经,并带回了19颗葫芦种子,决定自己回家种。


于是,他将这19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播撒于田野。“种了三年葫芦,总共收获了100多个差不多大小的。”希望之光并没有开满田野。


“后来有人也想自己种,我把自己曾经的经验告诉他,也是给他提个醒儿,这里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都没法儿种出像北方那样的大葫芦,而葫芦画正是需要这种厚重的葫芦。”


若是得了好材料,自然会燃起更多的创作热情。


从传统的吉祥图案,到融入城市标识的南京明城墙、云锦等主题,并结合体育赛事所创作的围棋赛事、北京奥运会、,还制作出系列文创产品——从葫芦手串到耳环,将艺术之美融入点滴生活。


回望创作之路,张老师在传承的同时一直与时俱进。


葫芦耳环


如今,张老师坚持葫芦画创作已近二十年,绘制了5000多幅作品。作为南京市非遗传承人,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葫芦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创作载体,既然要在上面画画,就要描绘得具象化,这需要创作者本身不断学习,才能把自己理解的转化成葫芦画来体现。”


他顺手拿起一个以中国神像为主题的葫芦画(未完成作品),并说起了缘由。


很久之前,银杏湖乐园在规划游乐场时,将绘画主题定为西方众神像。此举无关信仰,只是因为西方之神有较为具象的画面和艺术价值。(比如,说起太阳神,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阿波罗的形象,诸如此类)


张老师当时在想,中国也有很多神,但为什么在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无法将其形象固化,从而形成艺术延伸呢。


于是,他回去之后翻阅大量书籍,去找寻中国的各种神像。并将之一一列出,通过图像将其显现。如今,这幅葫芦画上有了太阳星君、太阴星君、和合二仙等,以鲜活的形象跃入眼帘。


“中国有那么悠久的文化,这样的主题可以不断延续,做一个系列,这是需要后人一起努力才能完成的。”年过古稀的张老师目光坚定,眼底闪烁着未来的方向。


张苗老师创作的葫芦画


顺着目光看去,他的徒弟张蓉正专心创作。


“想要把一项手工艺发扬光大,就需要广收徒弟。我没有什么只能自家传的观念,自己喜欢的不一定孩子喜欢。所以,我会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的传给徒弟。金陵葫芦张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目前,张老师已经有五位徒弟,张蓉是其中之一。


有时大家会问,哪些是你的作品?哪些是徒弟的作品?此时,张老师总打趣,画得好的就是徒弟的作品咯。


不论是收徒或是创作,正因拥有包容、达观的心态,“金陵葫芦张”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在聊天的过程中,不时有人走过,看到葫芦画总会惊叹一番,几位外国友人更是要求合影,直言“太赞了”。


对此,张老师呵呵笑,想必早已习惯。


可是,每当拿起画笔,他又瞬间进入专注的状态,一手持葫芦,一手握笔描绘,仿佛禅定般,不为所动。


“您怎么能拿得这么稳,一动不动?”摄影师在拍照时忍不住问到。


张老师放下画笔,“这么多年练出来的,首先要心定,然后才能专注。”


静静地看他在葫芦画上描绘,就像来时一样。他的神色静定,周身仿佛罩着一层光。在光中,他与葫芦融为一体,隔开外界纷扰。


我想,这大约就是创作之人最美的模样。


笔者手持葫芦与张苗老师合影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