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我市创业孵化基地采访时获悉,他们正有意签约一个新的项目——葫芦种植。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葫芦先生”李树宏,在此之前,记者曾采访过他高超的葫芦雕刻技艺,但对于他种葫芦这事,还真是不太了解,也倍感好奇。
走进李树宏老师的家里,与记者预想的一样,只见满院子都是葫芦藤,家中的每个角落也都堆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葫芦,与李老师谈论葫芦的时候,他的言语中总能流露出对葫芦深深的喜爱之情。他对记者说:“从小,我父辈就种葫芦,在葫芦上随手刻字、刻画,我大概是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一直非常喜欢葫芦。”就这样,由兴趣而起,李树宏开始了葫芦的种植与雕刻之路,随着这份感情的深入,他不仅自己在自家地里大面积种起了葫芦,甚至还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专心在家中种葫芦、刻葫芦。他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并不能被乡亲们理解,毕竟除了兴趣以外,种葫芦、雕刻葫芦在当时并不能给李树宏带来太多的经济收入。但这些都没能动摇他的决心,他对记者笑言,真的是太喜欢了才能坚持到如今。
平日里,李树宏喜欢逛各地的古玩市场,淘一些喜欢的小玩意儿,同时也寻找各类葫芦的种子。他说目前世界上的葫芦大概有八百多种,他虽不能全部集齐,但目前手中也已经收集了不少种类的葫芦种子。说到这里,李老师兴致勃勃地走到窗边,拿出一只长得十分规整的小葫芦对记者“献宝”说:“你看这个葫芦是不是长得和之前看到的不太一样,这种葫芦它上下有两个‘肚’,上面有一个像‘嘴’一样的东西,特别规整,就像我们在画里见到的那种葫芦。你再看那边——”他指着旁边架子上摆放的形态各异的葫芦对记者说:“这些都是葫芦,不过是别的种类的,它们各有各的美,有的像苹果只有一个‘大肚’,有的虽然也是两个‘肚’但上面没有‘嘴’。”被李老师这一说,记者仔细观察了一下,还真是这样,一眼看去长得差不多的葫芦,细看竟是千姿百态。而这个“天津嘴葫芦”在众多葫芦中尤为打眼,它符合我们普通大众对葫芦的传统的审美。李老师说,天津嘴葫芦的种子特别难求,这些年他一直在找,直到去年才在鞍山的古玩市场里淘到了它的种子。谈到自己心爱的葫芦,李老师滔滔不绝,这使得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关于葫芦的种种,听起来格外有趣。
除了喜爱种葫芦,李树宏还喜欢在葫芦上进行加工和雕刻,使之成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在潜心琢磨葫芦雕刻的时候,通过电视和一些专业书籍,李树宏发现,原来葫芦制作工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比如说范制,范制是在葫芦没长成之前,用模具给它套上,使它长成制定的形状,或是在葫芦长成以后,进行切割,再重新组合制作而成的这样一种工艺。它可以让原本不周正无法做成工艺品的葫芦,重新释放自己的价值。”他对记者说,曾经遇到过一个长得很不周正的葫芦,相来相去觉得没法用,于是给扔掉了。后来越想越觉得这个葫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长得十分有特点,所以他又把葫芦给捡回来了,然后就运用了范制这种工艺,经过多个切割、组合之后,将它制成了一个笔挂,既实用,又非常好看。
随着葫芦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全,李树宏发现,构思成了急需克服的难题。为了丰富自己的葫芦作品,他在雕刻的间隙开始了漫长的学习之旅。学绘画、学书法、查资料、看古籍……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李树宏的葫芦雕刻也在不断的丰富,名人字画、古人书法等,纷纷进入了他的葫芦作品。渐渐地,李树宏也体会到了创作本身给他带来的快乐。
自2007年加入营口文艺家协会以来,李树宏多次参加了国内省市展览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其中作品《龟鹤延龄》在2010年首届农民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奖,作品《双麟献瑞》被在首届农民艺术节发行的《为农民喝彩》一书收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为表达自己喜迎奥运的心情,李树宏历时8个月制作出一套“福娃奥运风”系列葫芦雕刻工艺品。这套工艺品共由34个葫芦组成,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和奥运福娃造型为主题制作,内容包括:由5个福娃葫芦组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38个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的福娃竞赛项目造型。李树宏说,葫芦的谐音是“福、禄”,他把自己对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福都刻在这些葫芦上。如今这套作品被收藏在中国奥组委沈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2010年12月23日,李树宏的《传统葫芦工艺》项目被列入了营口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民间葫芦工艺传承了古老文化,其造型设计既有古典美,又有现代美,既保留了原生态的创作技法,又有创新的现代元素,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如今,即将与我市创业孵化基地合作的葫芦项目是李树宏老师最近在忙的事。这次合作,孵化基地将为李老师在建一镇提供十亩左右的地以及人员来大面积种植葫芦,李老师则会提供自己十多年来种植葫芦的宝贵经验和多年留下的葫芦种子。一直以来,李树宏都希能够大面积、规模化种植葫芦,创业孵化基地此次抛出的橄榄枝,算是圆了李老师多年的心愿。
记者 徐子慧 宋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