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金堂味道锅盔里的成长记忆

2021-09-06 04:11:55




    在金堂有各种各样美味的小吃陪伴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长,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甚至很多人参加工作为人父母后,依然忘不了那伴随了他们整个学生时代的美味记忆。而这些小吃中有两种味道最是让人怀念,一种是金龙路肉锅盔的味道,一种是泰吉街红糖锅盔的味道。



金龙路肉锅盔

一个锅盔  两代记忆

    在如今成师附小所在的地方还叫金堂县沱江实验学校的时候,那是很多8090后最难忘记的美好时光。那时,每当下午放学,学校对面的刘记军屯锅盔就围满了人,大家都等着热腾腾的锅盔出炉。这家的锅盔色泽金黄、油润,外皮酥脆,肉泡起层,咸淡宜人,鲜味悠长,有着军屯锅盔典型的香、酥、脆、细嫩化渣的独特风味。



   老板娴熟地将饧发的白面与油混合,抹上剁碎的鲜肉、盐和花椒粉,老板娘再将和好的面饼放入油锅煎烤,待煎得酥黄香脆后,就搁在烤炉内烘烤,两人配合十分默契。不一会儿,一锅热气腾腾的锅盔就做好了,外酥内软,肉香飘溢。

   这家锅盔店的老板叫刘广,瘦瘦高高的,他说:“1995年,我独自带着在老家彭州军乐镇学的做锅盔的手艺到金堂创业。当时,在老57队车站门口摆了一个锅盔摊,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后来才搬到学校对面的。”说起这个锅盔摊,老板娘张祥兰似乎有着更深厚的感情。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买锅盔的那些学生中,有一个女孩子现在已经当母亲了,她的小孩在对面上小学,常常带着孩子来买锅盔。她跟我说她以前读书的时候就最喜欢吃我们的肉锅盔,现在带着孩子来吃,这锅盔就是他们两代人共同的记忆。”张祥兰说,“还有两个学生,都高高的,现在在国外工作,有一次回金堂来吃锅盔,当时是夏天,我们一般下午都不摆摊,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找到我们家里的,让我给他们烙饼……”说起这些,张祥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跟着老刘做了16年的锅盔,大家爱吃,我做得有劲!”

    一口土灶,一个长约两米的案板,简简单单,算不上高大上,但顾客却很多,大多数是回头客,也有慕名而来的。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锅盔摊,守护着刘广和张祥兰一家的幸福,也给金堂一届又一届学生留下一个共同的记忆。





泰吉街红糖锅盔

真材实料  口齿留香

    “咬一口,红糖汁慢慢流出,浓得化不开的感觉实在让人回味!”这是吃泰吉街红糖锅盔最真实的感受。




    和金龙路的刘记军屯锅盔一样,泰吉街金堂教育学院对面的这家锅盔同样是手工打锅盔;同样是一口土灶一张板,一对夫妻一个摊;同样是外乡人到金堂创业卖锅盔。不同的是,他们一个擅长咸,一个擅长甜……

    这家锅盔摊的老板蔡永年已到花甲之年,但看着却还很年轻,他有着40多年打锅盔的经历。80年代,蔡永年带着妻子和打锅盔的手艺走南闯北;90年代末,他们来到了金堂,直至今天,蔡永年说:“我们老两口算是在金堂定居了。”

        1999年,蔡永年带着妻子来到金堂,在赵镇二小门口的临时菜市场摆起了摊,蔡永年说:“那时候,家长接孩子放学,常常会先买点小吃给孩子垫垫肚子,孩子们喜欢吃甜,我这儿的红糖锅盔就成了他们的首选。”随着城市的发展,蔡永年的锅盔摊搬到了泰吉街。




    那时候,附近中学的学生下午放学最喜欢到泰吉街的小馆子吃饭,吃完饭,很多学生都不忘到蔡永年这儿买一个红糖锅盔。近几年,赵镇二小几个年级搬到了泰吉街,学校的学生再次成了蔡永年的常客。

    蔡永年打了40年锅盔,收了上百个徒弟,他常常告诉徒弟们一句话:“锅盔要好吃,最大的诀窍就是要真材实料。”蔡永年说,“做红糖锅盔的关键就在红糖,上好的红糖又浓又稠,满口留香。次一些的红糖,稀且腻甜,略带苦涩,用这样的红糖,就算有再好的手艺也做不出好吃的红糖锅盔。”

(图文据蒋永平)



    金堂的小吃品种繁多,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金堂人成长,给一代又一代金堂人留下了美好记忆,同时,种种地道美味小吃也成为了金堂的一张靓丽名片。欢迎大家和堂堂分享你最喜欢的金堂味道,把让你口水长流的味道发到我们邮箱里来吧:jtxwgb@163.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